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926章

大明镇海王-第926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平给村民们发完粮食,也是例行的宣传起朝廷这边的赈灾政策来。
  灾荒最怕的是没有粮食,其实就是怕乱,只要不乱的话,一切都更好说,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加人祸。
  “还有布匹、茶叶发?”
  众多的村民一听,顿时就更傻眼了。
  这是人在家里面坐,东西从天上掉下来啊。
  这粮食大量的发下来就算了,还要给大家发布匹、发茶叶,这、、、这还是灾荒之年吗?
  “肯定有的,大家放心好了。”
  “大家有认识字,看过报纸的没有?”
  “这大明日报上面不是刊登了朝廷的赈灾政策吗?”
  “这粮食可是四口人一袋五十斤,必须要足额的发放到大家的手中,大家拿到了粮食,到时候可是要给我们作证的,上面还会派人下来核查的。”
  “要是出现了克扣赈灾粮食和物资的,我们这些人可都是要掉脑袋的。”
  张平非常严肃的说道。
  这赈灾的物资刚刚下来,大明日报这边就已经将赈灾的方式和情况都公布出来,天下人都知道了。
  这发给灾区的粮食有多少,有多少人口,每口人发多少,这都是写的清清楚楚。
  一方面是让灾区的人安心下来,不要怕,有的是粮食给你吃,足够你吃到明年,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贪污赈灾的粮食和物资。
  以前的时候因为信息不畅,天子纵然是下了倾盆大雨,这到了老百姓头上的时候,可能连一滴雨水都没有。
  再多的银子拨下来,这层层克扣之下,一两银子都落不到老百姓的头上,只有赈灾的粮食,这些当官的还有可能和奸商们一起合伙高价卖掉。
  顶了天就是公开拿出一部分的粮食来煮粥赈灾,那都算是有点良心了,至少还能够救一部分的灾民。
  这老百姓哪里知道,其实上面是已经拨了足够的银子和粮食过来赈灾了,至少都被中间的官员给吞到肚子里面去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大明日报,朝廷这边就可以讲赈灾的方式以及数量之类的都公布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
  再加上现在小学、中学都在大力的普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人识字,也就知道这个赈灾的情况了。
  这赈灾的粮食和物资到了老百姓手里面少了的话,老百姓就会知道,自然而然就会去闹,一旦被上面给知道了。
  这中间贪污的官吏绝对逃不了掉脑袋的命运,贪污赈灾款,在那个朝代都是重罪,如果让人查出来了,都是难逃一死的,甚至于连三族都要流放千里。


第1620章 远方的来信
  很快,发完粮食的张平带着人继续往下一个村庄走去。
  河南经过这些年的大移民,迁出去了大量的人口,留在河南的人口还不到原先的十分之三,而且还都是老人,老人年纪大了,故土难迁,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
  大量的青壮年迁移到了辽东、西域、河中、中亚、南洋以及海外等地,人口的大量流逝,也是导致了河南的很多地方都变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一路走来,不知道多少村庄荒芜,房屋倒塌,宛如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般,这王家村是大村子,但是现在的人口也不及原先的十分之一了。
  这留下来的年轻人,大部分也都进城里面去打工了,在家种地的也就剩下这些老人了。
  时代变化的太快了!
  王家村,王大爷、李大爷等村民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包包面粉,脸上也是洋溢着笑容,这免费得到的东西,纵然是让人开心的。
  “还是现在的天子好啊~”
  “当年发饥荒的时候,要是有一包这样的面粉,这一家老少都可以活下来,可是那个时候,虽然听说朝廷有赈灾,但是赈灾下来的银子和粮食都让那些贪官污吏给吞到肚子里面去了,我们老百姓也就只能够等死了。”
  王大爷有些感叹的说道。
  “可不是嘛,可不是嘛,当年我八兄弟啊,结果就活下来两个,仅有的一个小妹还让人三个馒头给买走了。”
  “想想都可怜啊!”
  李大爷也是感叹的直摇头,再看看自己正在用玉米粒喂鸡玩的小曾孙,顿时就忍不住骂了起来:“臭小子,不好好珍惜粮食,等我看我不抽你。”
  说完就装着要打的样子,顿时他的小曾孙就调皮的赶紧走远,一边走还一边调皮的说:“打不着我,打不着我~”
  “回头我就让你爹把你带到身边,看他怎么收拾你。”
  李大爷一看,顿时就更气了,装腔作势一番也就算了。
  “叮铃铃~叮铃铃~”
  就在这时,一阵自行车的铃声响起,群民们赶紧看了过去,赫然是李大爷的孙子李野和王大爷的孙子王奕正骑着自行车回来。
  两个人也都刚刚二十出头,目前也是正在开封成立打工,因为离的近,所以每到周末的时候也是会骑自行车回来看看孩子。
  “爹~”
  看到李野和王奕,两人的几个孩子顿时就赶紧激动的跑了过去。
  “哈哈,我的乖儿子~”
  李野一把抱起自己的儿子,高高的举起来。
  然而又是恭恭敬敬的来到李大爷的身边喊道:“爷爷~”
  “嗯~”
  李大爷微微点头,然后看了看说道:“你媳妇怎么没有一起回来?”
  “她这周要加班,再加上这次我带了一些东西回来,所以就干脆没回来。”
  李野从自行车后面拆下来大包小包的,好几包东西,一边拆一边说道:“爷爷,这是去河中的三叔寄过来的大米和腊肉,这个是四叔从辽东这边寄过来的面粉和干货,还有这些五叔从南洋这边寄过来的糖,另外他们还寄了一些银子和信。”
  李野将大包小包的东西都给分类好,一边打开也是一边说道。
  李大爷一共生了六个儿子,早夭了两个,剩下四个,除了李野的父亲是老大留在了家乡河南之外,其他三个儿子这些年都分别移民去了河中、辽东和南洋。
  “老三,老四、老五?”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激动起来,看了看自己儿子寄过来的东西,再看看李野递过来的银元和信件,心里面那是激动啊。
  四个儿子,三个移民去了关外、海外,都已经多年未见了,平时虽然有书信往来,但一年也就只有那么一两封信。
  每一次收到他们的来信,李大爷都很高兴。
  当然此时此刻不仅仅李大爷如此,王大爷也是一样,王大爷也生了几个儿子,最终养大的有三个,有两个都移民去了辽东和河中,这一次也是同样给王大爷寄了粮食、腊肉、钱和信过来。
  “赶紧给我念念,给我念念~”
  李大爷拿着信,他不识字,也是递给了李野,李野他们这一带算是在新时代长大的,多少都上过几年学,也是认识一些字,虽然没办法做官什么,但好歹也不至于是睁眼瞎了。
  “好~”
  李野接过信,先拆开了三叔的信仔细的看了起来。
  “爷爷,这三叔的信啊,是三叔二儿子李鹤写的,上面说啊,看报纸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非常挂念您老人家,所以也是想办法寄了一些粮食、腊肉和银子回来给您,怕您啊,在这饥荒之年没有吃的。”
  “李鹤都会写字了啊~”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欣慰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想了想说道:“当年他移民去河中的时候,都还仅仅只有你儿子怎么大呢,现在都已经读书写字了,好啊,好啊!”
  李大爷是真的倍感欣慰,尽管李家至今还没有出什么当官的读书人,但是这孙子会读书写字,那也是极好的。
  “爷爷,信上说了,这李鹤成绩很不错呢,都考上京城这边的帝国理工学院呢,到时候会坐火车去京城,可能回来我们河南这边停一下,到时候还会来看您。”
  “真的啊,考上帝国理工学院了?”
  “好啊,好啊!”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更高兴了,虽然不明白这帝国理工学院意味着什么,但一听就觉得很牛叉的样子,更高兴的是到时候还回来看自己。
  “老三他们怎么样?”
  接着李大爷又问起老三家的情况来。
  “爷爷,信上说了,三叔家现在过的很不错呢,家里面新建了一个养猪场,养了几十头猪呢,还有就是他们哪里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又大丰收了,还说爷爷要是有空的话,可以去河中那边住住,说现在火车已经修过去了,坐火车过去又快、又方便舒适。”
  李野也是赶紧回道。
  “好啊,好啊~”
  “他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李大爷顿时就笑的很开心,然后又急忙的说道:“看看你四叔的信。”
  “嗯~”
  李野也是赶紧拆开四叔家寄过来的信,快速的看了起来。
  “爷爷,四叔也是说看到报纸说家乡河南这边大旱,所以很担心您没有粮食吃,这也是寄了粮食和银子过来给您。”
  “另外四叔上面说了,四叔这边现在也是很不错呢,李贺、李明不仅仅成家立业了,而且还纳妾了,纳的是朝鲜人,还给您生了几个曾孙呢。”
  “哎呦,还纳妾了啊,这不是地主老爷了嘛~”
  周围的人一听,顿时就笑着说道。
  “可不是嘛,听说辽东这边的人很多都纳了朝鲜人为小妾,有些人干脆就娶了朝鲜人为妻呢。”
  “是啊,那个老刘家的孙子不就是娶了朝鲜人为妻子吗?听说很能干,家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呢。”
  其他人也是跟着说道。
  “好,好啊~”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更高兴了。
  说实话,当初没有移民出去的时候,李大爷也是为几个孙子的婚事着急呢,原先家里面那叫一个穷啊,穷的叮当响,一大家子吃饭都成问题。
  谁知道这移民出去之后,一个个都过的很不错呢。
  “四叔还说啊,给爷爷您寄了点人参过来,是四叔亲自去山上采的。”
  “另外,四叔家现在也是新建了一个养猪场,也是在养猪呢,还说现在很好卖,也是通了火车,想接爷爷你过去辽东这边呢。”
  “我才不去呢,辽东那么冷,去了不得要冻死,他们过得好就行了。”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连连摇头,辽东肯定是不去的,虽然说通了火车,去也方便。
  “爷爷~”
  “五叔这边也是和三叔、四叔一样,从报纸看到说河南大旱,怕您没吃的,也是寄了粮食和钱过来给您。”
  “信上还说了,说南洋这边即便是冬天的时候也非常的温暖,想让您啊过去过冬呢。”
  “我才不去南洋呢,还要坐船,我肯定晕船。”
  李大爷嘴上说不去,心里面却是高兴的很。
  “信上还说了,五叔家最近又弄了一个种植园,种了橡胶,另外就是;李青、李谦、李旭三兄弟啊,他们一起买了一条大船,花了好几万两银子呢,开始在海上跑船做买卖呢。”
  “好啊,好啊~”
  “他们三个小屁孩现在也是长大了,都有自己的船了。”
  李大爷一听,顿时就更欣慰了,当初老五家迁移去南洋的时候,三个孙子都还是小屁孩呢,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还有能力买大船出海了。
  “啧啧,李大爷,您这一家子可了不起啊。”
  “这老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帝国理工学院,这老四家的孩子都是地主老财了,都纳小妾了,这老五家更是买起了大船,李野也是了不起,现在都是工厂里面的管事了,您们李家了不起啊。”
  旁边的人听完,也是对李大爷说道。
  “是啊,是啊,真是不得了了。”
  “还是要多生儿子啊,这儿子多了孙子也多,曾孙就更多了,一个个都都有出息了,哪像我,生了一堆女儿,都是赔钱货。”
  “也不能怎么说啊,你女儿也是挺孝顺的,上次不是还给你寄了东西和银子过来。”
  “就是,就是,你姑爷不也是请你过去一起住,你自己不去罢了。”
  “那终究不是一个姓了不是。”
  “……”
  李大爷听着身边邻居的话,那脸上笑的更灿烂了。
  “我找个时间来去看看,你有空的话陪我走一趟,趁着还能够走得动,去看看他们。”
  另外一边,王大爷也是听着自己孙子王奕读信,想了想却是决定趁着身体还健硕去看看自己移民出去的儿子。


第1621章 去河中
  河南开封火车站,王大爷和李大爷背着一个包裹,里面是换洗的衣服和一些馒头、路菜,拿着车票,正在排队进站。
  “爷爷,这火车可以直达西域的龙头朕,时间大概是要七天的样子,我给您买的是卧铺票,你每天睡一睡也就到了。”
  李野看着要去河中的李大爷,也是忍不住不断的叮嘱起来。
  “火车上有吃食买,您就不要省钱了,该吃吃,该喝喝,就当是出去玩玩,吃好喝好。”
  “这进了站之后呢,您和王爷爷就往左边这边走,到最左边的那个进站口去等着火车到站就可以了,如果不懂就多问问车站里面的工作人员,就是穿那种衣服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们。”
  “我已经发电报给龙头镇的三叔了,他们已经知道您要去,所以到时候会提前在出站口这里来接您。”
  李野和王奕都很是不放心。
  两人的爷爷都已经六十多了,尽管身体还算健硕,可是这一次竟然也是打算趁着自己身体还可以去看看自己移民出去的儿子、孙子。
  用王大爷的话来说,这一辈子总归还要再见一面的,这样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以前还没有移民出去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儿子都烦,打也打过,骂也骂过,现在移民去了很遥远的地方了。
  多年见不到了,心里面其实也是很想他们。
  这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了,什么都看开了,唯独还想见见自己的孩子。
  本来不想去的李大爷,听到王大爷的话之后,也是决定着和王大爷一起去河中这边看看自己的老三。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通了火车,这往来更加的便捷,也是更加的轻松。
  要是和以前一样,靠走路,靠骑马去河中的话,李野、王奕也肯定是不会同意他们这样折腾的,毕竟年纪都很大了,六十多岁的人了。
  “放心吧,放心吧~”
  “你们忙去吧,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不懂也会问人的。”
  王大爷挥挥手,对自己还是很自信的。
  “对,对,你们忙去吧~”
  “我们两个自己可以,不懂就问人。”
  李大爷也是不耐烦的挥挥手,自己又不是小孩子,哪里需要叮嘱那么多的,不懂就问问人就是了。
  很快,李大爷和王大爷两人就进了火车站,一进去,两人顿时就傻眼了。
  火车站里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下子有些分不清东南西北。
  好在两人响起了孙子的叮嘱,也是赶紧找到了火车站里面的工作人员问了起来,这才找到了等车口这里。
  等到等车的时候,两人一下子又分不清自己在那个车厢,那个座位了,好在遇到了不少热心肠的人帮忙指路,两人这才顺利的来到了自己的车厢,找到了自己孙子给自己买的卧铺位置。
  “呜呜~”
  伴随着汽笛声的响起,火车就开始启动起来。
  王大爷和李大爷全然没有丝毫的睡意,看着窗外渐渐后退的景色,再想想接下来要去的地方,心里面也是有点慌了。
  “这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怎么远的地方。”
  “现在想想心里面都忐忑的很呢。”
  李大爷到了现在也是有点紧张了,以前的时候,最远也不过是在开封府周围的州府转一转,连河南省都没有出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