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9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全世界,其实哪里都是好地方,只要能够占下一块来,以后子孙后代都不用愁。
第1618章 这速度也太快了
“西伯利亚?”
刘健和李东阳都默默的记下来,刘晋从来不骗人,他说是好地方,那绝对是好地方,肯定不会错的。
就如同黄金洲,广袤无比的黄金洲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最为重要的黄金、白银来源地,每天都有很多往返于太平洋的运宝船,将一船船的黄金和白银源源不断的输入大明。
这种速度远比历史上依靠贸易输入的速度要快不知道多少倍。
历史上,在明晚期清初中期的时候,伴随着西方殖民地来到东方,东西方贸易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白银不断输入国内。
这种输入,纯粹就是靠贸易顺差来形成的,本身来说,规模还是决定于双方之间的贸规模,况且西方殖民者也不是傻瓜,不可能说一直维持着这样的逆差现象,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英国要弄鸦片的原因了,其中的一个就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黄金洲那是属于大明的版图,这里的黄金和白银掌握在大明人自己的手中,随便开采,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贸易,挖出来多少都可以运回大明本土这里,也可以留在黄金洲。
反正都是大明的地盘,都是一样。
只是在黄金洲这里占据黄金和白银矿产的,基本上都是大明本土这边有实力的大商行、大贵族、大家族之类的,这开采出来的财富自然而然也就会运回本土这边。
大量黄金和白银的涌入,也是让大明本土的白银变的不值钱起来,以前普通老百姓想要看到银子实在是太难了,用得最多的就是铜钱,现在,随便工作,一年不赚个几十两银子,那都是没人做的。
也就是大明现在可以全球殖民,同时资本主义在迅猛的发展,大量的机械运用于生产之中,所以各种各样的物资物价并没有上涨多少,这收入大量的增加,物价没变,这生活自然是不断的提高。
如果要是大明无法全球殖民,没办法从全球范围内掠夺财富和资源,如果自身没有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
这大量白银的涌入,必然会导致钱贵银贱,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手里面的银子是更多了,但是大家会发现,物价涨的更加离谱,最终来说,或许还不如以前的日子好过。
后世螨清时期就是这样。
大量白银的流入,导致了钱贵银贱,有没有办法从全球掠夺资源,又没有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这老百姓的生活就变的更加困苦起来。
也就是靠着从美洲引进来的番薯,这才能够养活了4亿人口,但4亿人,也不过都是处在饥饿边缘线上而已,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自吹自擂罢了,是螨清统治者的盛世罢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就好比如是后世的增发货币,大量货币的增发,必然会导致钱不值钱,物价飞涨,老百姓手中的财富在无形之中就消失。
道理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现在的大明能够从全球掠夺资源,再加上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所以大明人才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扯的有点远了。
刘晋是不会骗人的,他说是好地方,那必然是好地方。
“这西伯利亚到底该如何去运作呢。”
刘健和李东阳都沉思起来。
现在让他们烦恼的国事很少了。
即便是现在江南这边发大水,北方几省干旱,但是对于大明帝国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
要粮食可以用铁路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你运过来,甚至于根本就不需要运粮食过去都可以。
番薯、玉米在大明各地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种植面积很广,产量高,又不挑地,对水的需求又低,很容易就能够种活。
平时都是用来喂牲畜的,又或者是当粗粮来吃,灾荒的时候靠番薯和玉米都可以轻松的度过去,再加上朝廷的赈灾,灾荒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朝局又非常的稳定,弘治皇帝自从割掉了阑尾炎之后,身体就非常好,现在也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春秋鼎盛。
太子也是以及长大成人,还有几十个儿子,这大明的国祚绵延,传承有人。
根本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担心着那天弘治皇帝不在了,这太子又还年幼,贪玩,这大明风云飘摇什么的。
至于边患问题,早就已经解决了。
现在大家都在担心着会不会被大明给入侵,哪里还敢来招惹强大的大明帝国,大明疆土广袤无比,却是从来不用担心边患问题。
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现在都在打的水深火热,大明帝国却是可以隔岸观火,还在不断的往各方兜售军火,这小日子过的别提有多舒服了。
他们几个大明的顶梁柱,也都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操劳了,都有心思为自己的家族弄点产业传下去了。
“刘公,李公~”
“江南水患,我已经电令吕宋、琉球、交趾三省各运大米十万担前去江南救济,用的都是最新的蒸汽轮船,估计着过两天就可以运抵江南用于赈灾。”
“河南大旱,我也已经电令辽东省这边,连夜用火车运送五十万担面粉前去赈灾,预计这明天差不多就可以运抵河南了。”
刘晋见他们两个在沉思,想了想也是说起国家大事了。
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江南的水灾、北方的旱灾了。
好在水路运输都极为方便,大明产量的地区粮食产量和存储量都非常的惊人,可以轻松的调度粮食前去支援。
“这也太快了吧?”
刘健一听,顿时就忍不住惊叹起来。
“刘公,有电报当然快了,两地的旱情一出,通过电报我们京城这边马上就知道了,我们再通过电报下达命令给各省,时间都不需要一天的时间。”
“再加上现在要铁路有铁路,要公路有公路,海运和河运也是极为发达,调集粮食赈灾也是很轻松的事情。”
刘晋笑了笑说道。
“哦,对,对,我把那个电报给忘了。”
“真的是老了!”
“电报这东西还真是神奇无比,隔着遥远的距离都可以实时联系上,我大明政令就可以更加畅通了。”
听到刘晋的话,刘健这才想起了电报。
这要是在以前,比如河南发生旱灾,一时半会,可能河南的官员都还未必会上报给京城这边,即便是上报了。
以传统的奏报速度,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够送到京城这边,而京城的天子和大臣们还需要根据奏报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赈灾,赈灾的力度如何等等。
这时间一拖,可能就已经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发生旱灾的地方,老百姓可能早就已经没有粮食可以吃了,只能够吃树皮,或者是逃荒乞讨了。
灾情蔓延到周围的地区,奏报不断上来。
天子和朝中的大臣这才知道灾情的严重性了,赶紧去处理,又是调拨银子,又是调集粮食。
但是等到了灾民手中的时候,可能又过了十天半个月,甚至于一个月的时间了。
灾区这边的情况可能已经到了易子而食、饿殍满地的境地了,烽火四起、盗贼无数,朝廷这边还需要调遣大军来赈灾了。
如果朝廷赈灾有力,粮食和银子都及时下来,老百姓能够喝上赈灾的稀粥,再停一停,灾情一过,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可是,如果遇到贪官污吏,又有粮商肆意哄抬粮价,天灾加上人祸,那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流民动乱、烽火四起,再加上原本百姓就生活困苦的话,改朝换代都是有可能。
这就是古代为什么帝王最怕出现灾祸的情况了,因为一旦发生了灾荒,江山就会动荡,社稷不稳,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
然而现在,出现了如此重大的灾情。
南方的洪涝和北方的旱涝同时出现,而且都非常的严重。
可是大明却必须要担心什么。
刘晋这边收到消息和报告之后,都可以马上做出安排。
有电报的存在,可以第一时间内掌握灾区的情况,然后第一时间内安排赈灾,从周围省份调集粮食过去,从发生灾情到朝廷的粮食调集过去,可能仅仅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够了。
几天的时间,老百姓家里面肯定都还是有存粮的,这有粮食吃,就不用怕。
朝廷的赈灾粮食一到就更加不用担心什么了。
那些想要发国难财,想要趁机哄抬粮价的商人都没有任何的机会,老百姓的粮食还没吃完,朝廷这边的赈灾粮食就已经到了,甚至于规模庞大,粮食价格都要下跌很多。
你还想发国难财?
你的生意可能连平时都不如,平时好歹还是正常生意,这有了灾情,朝廷的粮食调集过来,大量的粮食给老百姓发下去,都不需要买粮了。
这样的赈灾速度,不仅仅可以讲灾荒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朝廷这边赈灾的花费也可以降到最低。
银子都不需要出,直接出的粮食,而现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了,朝廷设置在各地的粮仓早已经爆满了,只需要运过去就是了。
第1619章 这还是灾荒之年?
河南开封的一处农村,王大爷看着都已经龟裂开来的田地,心里面也是忍不住祈祷起来。
“龙王爷,你好歹也是下点雨,再不下雨的话,这地里面可就真的颗粒无收了。”
自从开春之后,河南这边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下月了,这天天都大太阳的,田地都被晒得龟裂了。
看看自家田里面的麦子,王大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带上水桶,准备着去河里面跳水浇灌下。
只是当来到河里面的时候,这才发现,以往水量还不错的河现在都已经见底了,变成了涓涓小溪。
“连河里面都没水了。”
王大爷看着干涸的河床,又无奈的挑着自己的水桶往村里走去。
刚刚走到村口,就看见众多的村民们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聊着天。
“今年这个大旱可真是少见啊,连河里面的水都干了,还想着挑些水去浇灌下田地呢。”
王大爷来到树底下,看着村里面的村民们都非常悠闲的坐着,也是忍不住感叹起来。
“这样的干旱,我六十岁了,也都只见过两回,上回的时候,还是四十多年前了,那个时候我还仅仅只有十几岁。”
“那年啊,和现在一样,都是几个月没下一滴雨,连这河都干了,田里面的庄稼都旱死了。”
“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在吃树皮,吃观音土,树皮吃完了之后,大家就开始逃荒了,这逃荒的路上到处都是尸骨,实在是惨不忍睹啊。”
王大爷的脑海中回忆着那个时候的场景来,有些事情他甚至于都还没有说出来,毕竟周围都是孩子,易子而食的事情是绝对不能说出来的,不然这些孩子肯定要被吓坏的。
“可不是嘛,那个时候啊,吃了树皮之后,这人肚子大跟十月怀胎一样,连屎都拉不出来。”
旁边同样上了年纪的李老头一听,也是跟着说道:“我记得当时我们王家村有200多户,几千人呢,结果呢,那次旱灾之后,我们村就只剩下不到80户了,这家家户户都有人饿死。”
“我八兄弟结果就活下来我跟老五,我们两个都还是运气好,遇到了好心的老爷再哪里煮粥给灾民吃,硬是吃到了那一碗粥水,这才活下来。”
“现在看着这些孩子们浪费粮食我就气,恨不能狠狠的揍他们一顿,看看这一地的粮食,当时要是有一块这样的馒头,不知道能够救活多少人。”
“我有个亲妹妹,当时就是被人用三个馒头给买走了,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李老头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要打自己家的曾孙了,但是又舍不得,这平时含在嘴里都怕化了,哪里舍得去打,也就是做做样子。
“可不是嘛,当年啊,这粮食可金贵了,特别是这灾荒之年的时候,一个人都换不到多少粮食的。”
“哪像现在,纵然是这灾荒之年,这吃喝也是不愁的,这家家户户谁家没个几百斤粮食,一地窖的甘薯,一梁的玉米。”
王大爷也是跟着说道。
“现在村里人也是少了很多、很多。”
“以前的时候,我们村人特别多,地就那么点,家家户户就死磕那点地上面,一年到尾都吃不饱,穿不暖。”
“现在,这移民的移民,这进城打工的进城打工了,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婆子带着孩子们在这村里面了。”
“以前几千人的大村子,现在连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了。”
“是啊,是啊,看看远处的那些田地,以前的时候大家争着抢着种,现在免费给人种都没人种了。”
“其实这大旱不大旱都差不多了,不旱也没人种,也就是看着自己家那点田地荒芜了难受,那可是祖上好不容易才传下来的。”
王大爷也是感叹连连。
世道变了,变的太快了。
以前大家争着、抢着的田地,现在荒芜了都没人种了。
以前灾荒的时候,饿殍满地,四处逃荒。
现在同样是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大家却是可以悠闲的坐在这树底下聊天,孩子们手里面拿着玉米棒子,吃一半吐一半,便宜了跟在身后的那些鸡。
“发粮食了,发粮食了~”
就在这时,只见几辆四轮马车拖着满满的粮食来到王家村这里,从四轮马车上面下来几个官差,看着村民们就开始拿着铁皮喇叭喊了起来。
“发粮食?”
王大爷、李大爷等人一听,顿时就纷纷聚拢过去连忙问道:“发什么粮食?”
“我们河南大旱,朝廷拨粮食下来了。”
“大家都回去拿身份牌过来,每家每户,每四口人发一袋五十斤的面粉。”
张平笑着说道,他是一个军人,退役之后就在开封府这里当了一个官差衙役,这次也是别派下来给大家发粮食。
“四口人发五十斤面粉啊?”
众多的村民一听,顿时就兴奋的互相奔走相告起来,一个个赶紧回家去拿身份牌,然后兴冲冲的来到马车这边等着领面粉。
尽管家里面有足够的粮食,但是这朝廷免费的粮食,不拿白不拿。
“还是现今的时代好啊!”
很快,王大爷就扛着几袋面粉往树底下放着,整个人笑容满面,笑的合不拢嘴。
他家人丁兴旺,领到了四袋面粉,算下来就是两百斤了。
这家里面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就剩下老人和孩子,这两百斤面粉都够吃到明年了。
“是啊,是啊~”
“还是现如今的世道好啊,当年要是家里面有这一袋面粉的话,我那几兄弟都可以活下来,妹妹也不至于被人几个馒头就买走了。”
李大爷看着面粉,也是感叹的直点头。
只有经历过拿着大饥荒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粮食的可贵。
当时人命如草芥,几个馒头就可以买到一个丫头,这还算是好的了。
被大户人家买去了,至少还有的吃,不会饿死,更多的人则是饿死在了大饥荒之中,道路随处可见都是尸骸。
“大家安心的在家里面吃着粮食,如果不够了,到时候朝廷还会有粮食发下来的。”
“这次,我们河南的旱灾很重,天子也是免除了我们河南的很多税,今年、明年种地都不用交粮了。”
“另外,听说京津地区的那些商行、工厂什么的也在办赈灾募捐,到时候估计着还有一些东西发下来,布匹、茶叶什么的肯定是有的。”
张平给村民们发完粮食,也是例行的宣传起朝廷这边的赈灾政策来。
灾荒最怕的是没有粮食,其实就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