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船就是暴利!
没有办法,想要去海外赚银子,没有船是不行的,天津造船厂的船是最好的船,大家都信赖,也都喜欢,订单非常多。
特别是大明江南地区的这些大家族、大商人、大地主、大士绅们也是慢慢的走上了轨道之后,他们在大明海外的扩张方面,更是非常的积极主动。
没有办法啊,再不努力,这都让北方人给吃光了,到时候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弘治十三年的下半年,它已经不仅仅是北方的京津地区持续不断的发力了,南方这边的江南地区,甚至于连广东、福建都开始发力了,最火爆的就是远洋贸易,这船的需求就非常大。
第631章 各产业年底总结(下)
造船厂其实也是一个暴利行业。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远洋贸易的兴起以及探索黄金洲的黄金热潮所带动。
造船厂很赚钱,之所以总利润没有琉球糖业多,主要还是因为造船厂在不断的扩张,接连开办了几个新工厂,规模一个比一个大。
还有就是造船厂的员工都是真正的高薪,从学徒到师傅,薪水都相当高,另外就是刘晋注重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与传承,建立了相应的造船学校。
大家都知道,学校这种东西基本上都是亏本的买卖,投入大,收益小,这也是船为什么要卖的贵的原因了。
各种各样的投入很大,特别研发费用这一快算进去的话,投入就更大了。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超级暴利的玻璃。
现在各种各样的玻璃产品不仅仅在大明大行其道,更是远销倭国、琉球、南洋等地区,玻璃的制造技术始终牢牢的掌握在刘晋麾下的玻璃厂。
玻璃这东西,它本身并不值钱,可是硬生生让刘晋炒成了只有有钱人才能够消费的起的东西,利润是真的非常的惊人。
玻璃厂的利润一直以来都非常的高,而且也是伴随着玻璃的热销,在持续不停的暴增。
弘治十三年,玻璃厂的总利润超过了三千万两白银,之所以比不上琉球糖业,主要还是因为增长没有琉球糖业快,但总利润却是所有产业当中排名第一的,可谓是妥妥的下金蛋的母鸡了。
不过玻璃厂也是逐渐的陷入了疲软之中,大家都不是傻子,现在也渐渐明白玻璃这东西其实是很普通的东西,所以都不太愿意花太高的价钱来消费,以至于在大明这边,玻璃制品的价格也是不得不一降再降,这让它的应收和利润都面临了巨大的考验。
这也是刘晋为什么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的原因了。
骗完了大明自己人,再去骗大明之外的傻子,反正世界很大,先骗一轮再说,至于以后不怎么赚钱了,到时候再说吧。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另外还有像密云铁厂、水泥厂、纺织厂、机械厂、长芦盐场等等这些产业,虽然应收和利润都远不如上面所说的这些,动不动都是赚上千万两银子的。
但这些产业,应收和利润其实也是相当的可观的,关键是发展的后劲十足。
密云铁厂来说,现在密云铁厂已经陆陆续续的建成了十多座高炉,雇佣职工的数量超过十万人,生产的钢铁产量几乎是已经达到了垄断整个大明钢铁产量的地步了。
铁这个东西,它跟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价格都不便宜,而且密云铁厂这边更多的是不是出手生铁和钢材,而是将钢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再来出售。
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农具、建筑用的钢筋,这都是利润不算高的产品,真正赚钱的还是军火武器。
密云铁厂,它不仅仅是铁厂,现在更是大明最大的军火商,生产出来的军火武器非常的多,无论传统的刀剑铠甲,还是新式的火枪、火炮,密云铁厂都有生产,而且质量好,价格低,现在大明军队的武器装备全部都是从密云铁厂这里采购的。
谁都知道军火武器是最有钱赚的买卖。
不过因为现在主要的客户只是大明军方,这价格不会太高,所以利润低,没有海外军火市场,这利润是很难起来的。
密云铁厂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钢铁这种东西,自古以来都奇缺无比,除非是能够达到后世的那种动辄亿吨的钢铁产量,否则它永远都是不够用的。
所以密云铁厂这边也是在淞沪这边开始建设淞沪铁厂,淞沪铁厂的铁矿石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后世的马鞍山铁矿,另外一个就是后世湖北大名鼎鼎的大冶铁矿。
这两个地方的铁矿品质都非常不错,算是大明境内极其少数高品质的铁矿了,关键是都可以依托长江这条水路运输到淞沪这里来。
密云铁厂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就是这三个方向,常规的钢铁冶炼,军火武器的制造以及机械制造这三个领域,都是非常具有前途的。
更为关键的是,钢铁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指标,优质的武器可都是需要钢铁来打造的。
水泥厂利润率非常低,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京津地区大大小小的水泥厂都不知道有多少,可谓是一片红海一般的竞争。
不过还好的是水泥这东西刚出来,它的作用又非常大,修桥铺路,建房修墙都少不了它,所以它的需求也是非常的旺盛。
尽管水泥厂很多,但是整个大明对水泥的需求同样非常的旺盛,以至于水泥的供应一直以来都供不应求。202电子书
再加上朝廷这边在草原这边推行草原城镇计划,在草原上面到处修城镇,对水泥的需求非常大。
另外南方这边开始发展起来,对水泥的需求也是非常的旺盛,很多北方的水泥厂都南方来设厂,不断开分厂
所以整个大明的水泥行业日子都还是相当好过的。
天津水泥厂作为水泥行业的老祖宗和龙头大哥,它同样发展极为迅速,不仅仅是京津地区水泥行业的老大,产量第一,销量第一。
同样也是迅速的在南方的南京、淞沪、广州、琉球、泉州、武汉、南昌等地开设新厂,不断提高自己的产量,抢占市场份额,始终牢牢的保持住水泥行业龙头的位置。
不过水泥这种东西,在这时代因为没有大型机械的缘故,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手,再加上刘晋从一开始对水泥的定位就是为了大明的建设,所以它的价格很便宜。
天津水泥厂的利润和其它的产业相比就显得低多了,弘治十三年的总利润仅仅只有几百万两银子。
在来说说长芦盐场。
伴随着长芦盐场的崛起,今年是彻底打垮了徽商,霸占了整个大明的盐业市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几乎所有地方都在使用长芦盐场的盐。
甚至于为了抢占市场,长芦盐场不仅仅在北方渤海湾建盐场,它还到南方琉球这里建盐场、到广西建盐场。
琉球的盐场专供江南各省,广西的盐场专供西南各省,将徽商当中的盐商彻彻底底的赶出了盐业市场。
依靠晒盐法,产出来的盐不仅仅产量高,质量也是非常高,价格还便宜,供应整个大明都还有大量的剩余。
以至于刘晋这边也是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出路,用来腌制咸鱼,嗯,海洋捕捞大增,鱼都吃不完,咸鱼也是越来越多,另外就是将盐出口到倭国、琉球、南洋各地。
盐这个东西,刘晋并不打算赚钱,所以盐的价格比以前低了很多,仅仅只是十几文一斤,但这其中的利润依然非常的可观。
长芦盐场在弘治十三年依然为背后的各大东家贡献了超过一千万两白银的利润。
没有办法,产量太大了,价格低了之后,市场消费也是被刺激起来,还是垄断性的买卖。
朝廷开办的诸多盐场都没有生意了,刘晋这边进言给弘治皇帝之后,也是直接将这些盐场给关闭,将灶户们的户籍全部改为农籍,这让无数的灶户忍不住欢呼雀跃。
终于不用再世世代代的煮盐了,也终于不用再忍受那些盐场官吏的压榨了。
他们就和军制改制之后的军户一样,欢呼雀跃,不断的高呼万岁,犹如获得了新生一般。
这也是大明现在日渐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军户、灶户关系到了几百万的命运,在弘治十三年也是都逐渐的获得了解放。
很多灶户因为时代煮盐,本身没有什么技能,而且也没有田产之类的。
不能煮盐之后,也是纷纷的涌进工厂做工,去海上捕鱼,还有大量的人响应琉球、南洋这边的号召,纷纷选择移民去琉球和南洋。
这也大大的促进了大明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海外殖民产业的发展。
前面这些产业都是赚钱的,刘晋麾下唯一亏本的产业就是机械厂了。
机械厂这里刘晋养了很多的工匠,同时也是开设了很多的学校,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
短时间内来说,这些都是亏本的买卖,都是需要不断的投银子进去的。
养工匠可没有那么容易,现在的工匠月响都很高,各个方面的待遇都不能差,另外学校的建设和培养也不是一朝半夕就可以完成的。
另外机械厂也是肩负了很多的研发任务,像刘晋这边交代的蒸汽机以及电磁的研究,这些都是想要不断的投入资金,砸银子进去的。
所以机械厂现在是亏钱的,而且不是小亏钱,算下来一年差不多要亏掉刘晋上百万两银子,它现在唯一的收入就是出售纺织机和织布机以及四轮马车的轴承。
不过这几样东西都发展的极为迅猛,利润也还是相当可观,预计着到了明年,机械厂也就基本上能够维持盈亏了。
当然了,赚不赚钱对于刘晋来说无所谓,主要还是想要靠这个机械厂将后世一些重要的科技东西给弄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632章 不一样的新年
整个京津的地区的人都知道刘晋对手下人是极为大方的。
麾下诸多产业都赚钱了,而且不是一般的赚钱。
刘晋很满意,其他的东家们也是非常满意,对于刘晋的管理也是非常的赞同,这想要马儿跑得快就要马儿吃得饱。
所以这到了年底的时候,年终奖也是非常的丰厚。
各个产业的年终奖也是陆陆续续的计算出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即便是最底层的普通员工也能够拿到三个月左右的月响的年终奖。
刘晋麾下的产业一向又是整个京津地区新兴资本家的标杆,所以大家也都是纷纷学着刘晋,也都知道刘晋管理有一套。
于是到了年底的时候,整个京津地区讨论最多的就是年终奖了。
谁谁在这家发了多少年终奖,那个谁谁又发了多少。
你要是没有拿到年终奖什么的,或者是拿的太少了,保管会被人鄙视一番,这无形之中也是给新兴的资本家、商人们形成了一个压力。
很多葛朗台一样的资本家即便是再不请愿,那也是要适当的有所表示,除非是你明年不想再开工厂、开作坊了。
在大明,即便是家里面的奴仆,这也是要给一定月钱的,并不是说这奴仆就完全不用给钱,更何况是雇佣过来的工人之类的。
你给的少了,或者是不给,那影响可就大了,这名声一丑的话,以后就别想招到人,而且大家也会鄙视你,不愿意和你做生意。
名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也是大家都极为看重的东西。
所以整个京津地区,尽管很多东家都不乐意,但是也不得不纷纷效仿,年终奖是必须要发的,多多少少都是要意思、意思的。
更何况,在弘治十三年,大家是真的都赚钱了,而且一个个都赚的盆满钵满。
无论是做远洋贸易的,还是开工厂、作坊的,又或者是开商铺、酒楼之类的,都赚钱,声音火爆。
赚钱了,发点年终奖,大家也乐意。
在这样的氛围下面,整个京津地区也是开始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孙二娘腰里面揣着钱袋子,慢慢的走在京城外西城的街道上面,准备好好的采办一些年货准备过年。
“大米了,大米了,江南苏州上好的大明了,只要五文钱一斤~”
“大米了,大米了,来自南洋暹罗的暹罗大米,好吃又便宜了,只要四文钱一斤~”
最先来采购的,自然还是粮食了。
一道卖粮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就此起彼伏。
大米的种类非常多,湖广、江南、两广的大米都不算新鲜了,现在来自南洋地区的大米也是非常多,关键是还很便宜。
这让孙二娘忍不住想起了几年前刚刚来到京城的时候。
那个时候也正是大冬天,她的男人得病死了,家里面揭不开锅,她带着自己的儿子过冬来到了京城,准备去京城里面乞食。
那年的冬天很冷,很冷,来京城这里过冬的人太多了,以至于不让他们进城,她一个女人带着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
没吃没喝,又冷又饿,眼看着就要活活的饿死、冻死在京城的城墙下。
就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刘晋刘公子,是他开办了西山煤业,给了她一份工作,也给了很多流民一份工作,给了大家活下去的希望。
她依然还记得,那个时候的粮食价格非常的贵,一斤大米都要好十几文,到了第二年,因为大雪的缘故,北方三省发生灾荒,粮食的价格最高的时候更是涨到了两百文一斤,还都是一些发霉发烂的。
想一想那个时候,再看看现在,孙二娘整个人都忍不住长吁短叹起来。
几年的时间,她一直在西山煤业这边给大家伙做饭,工资也是年年涨,到了现在她一个妇人也能够拿到将近四两银子的月钱了,这过年了,年终奖更是一下子发了十二两银子。
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是非常的满意。
衣食无忧,孩子也是已经上学,上的西山煤业的职工子弟学校,不要学费。
“还是刘公子好,没有她,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孙二娘再次念一声刘晋刘公子,心里面默默的祈祷他长命百岁。
“老板,来一百斤南洋暹罗大米,能不能送货到家?”
孙二娘的思绪拉回来,向老板问道。
“可以,可以,没问题,你留个地址,我回头就让伙计送过来。”
粮店的老板服务态度很不错,不是以前的粮商,以前的那些核心粮商生意做不下去了。
“行,送到西山煤业职工宿舍区8栋303,房门口就行。”
孙二娘笑着说道。
“哎呦,原来是自己人啊,那我少收您五文钱,我家兄弟也是在西山煤业做事,自己人,少赚您点。”
老板一听,顿时就又优惠了五文钱。
“那真是谢谢您了~”
“应该的,应该的,我的店啊,都是靠我们西山人给支持起来的,我这不能忘本不是。”
“……”
和老板闲聊了几句,留下了买米钱,孙二娘又继续逛起来。
现在的京城,已经不单单是最中心的京城了,在京城的四面八方也是发展起来了极其庞大城镇。
其中在西边这边,主要就是依托原先西山煤业修建起来的西城。
嗯,这西城也是刘晋麾下的京城职业打造的,在这一带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商铺、小区,街区等等,房子呢也主要是卖给了西山煤业、京城玻璃厂的员工。
所以在西城这边,很多开店做生意的人,那都是西山煤业、京城玻璃厂员工的亲人在开,都是熟人。
做事也放心,付钱了就不用担心他们缺你的货,以次充好等等,大大放心的回家等着收货就可以了。
“卖肉了,卖肉了~”
“上好的草原羊肉,非常便宜,只要八文钱一斤~”
“二尺厚的肥猪肉了,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