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310章

大明镇海王-第310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两银子一亩地卖出去,他们是要亏本,血亏,连祖上传下来的家业都要赔的七七八八,但是却还是能够将所有的债务都给还清了,这样一家人的小命至少还是可以留着的。
  正如孙新所说的,现在能够拿得出如此多银子来买地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现在大家都看好南京,江南本地的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大士绅、大商人都转头到南京这边去买地了。
  根本就没有人会来淞沪这里,他们的地即便是再降价也没有人接手,指望淞沪这里的泥腿子,根本就筹不到多少银子,更何况时间上也不允许。
  “我也卖了~”
  郑良佐一看徐浦也卖了,眼睛一闭,咬咬牙也是全卖了,一家人的性命要紧,抓紧时间将高利贷等等给还了才是要紧。
  “好~”
  孙新一听,顿时就笑了。
  他们两个在淞沪这里的土地是最多的,他们两个卖了,其他人很快也是会卖地给自己的。
  二两银子一亩地,这个价格比起当初刘晋以白菜价买天津地还是要高出很多的。
  当然,这也没有可比性,淞沪这里的田地都是水田,这里属于江南,可不是天津哪里能够相比的。
  二两银子一亩地,那也是已经捡到大便宜了。
  关键是这些地都让郑良佐、徐浦他们这些人给集中了起来,省下了自己一家家去买的麻烦。
  大面积买地,也是方便了以后对淞沪这里的规划,不会因为这块地是某个私人,那块地又是谁的而影响刘晋对淞沪的规划建设。
  很快,郑良佐和徐浦就带着一箱子、一箱子的地契,孙新带着一箱子、一箱子的大明第一银行银票来到了淞沪县县衙这里,在众人的见证下,双方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了这笔庞大的土地买卖。
  两人手中的田地都是淞沪这里最好的田地,都是黄浦江两岸的田地,数量竟然多大两万顷,差不多有两百多万亩田地,足足花了孙新四百多万两银子。
  有了郑良佐和徐浦开头,淞沪这里其他的地主、士绅、大家族也是开始纷纷找到孙新,也是以二两银子一亩地的价格,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全部卖给了孙新。
  没有办法,大家其实都知道孙新占了便宜,也都看到了淞沪的优越地理位置。
  可是现在除了孙新愿意接盘,也能够一下子拿出这百万两银子出来之外就没有人能够一下子吃下他们手中的田地了。
  偏偏他们的当初贪心都纷纷举债在高位的时候吃下了大量的田地,为了还请这些债务,一个个可都是把底裤都要卖掉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这边。
  “淞沪买下来了,真便宜啊,二两银子一亩地,简直就是白菜价当中白菜价。”
  收到孙新这边的信,刘晋整个人都忍不住高兴的笑了起来。
  打开地图,看着淞沪的位置,刘晋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
  淞沪啊,后世的上海啊,寸土寸金的地方,现在竟然二两银子一亩地就拿下来了,整个淞沪都被刘晋给买了下来。
  “啧啧,以后别的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单单是淞沪这里的土地用来出租就足够子子孙孙吃不完了。”
  刘晋看着淞沪的位置,联想到后世上海天价的房价,整个人都笑的合不拢嘴。
  这笔买卖绝对是赚大了。
  “嗯,淞沪买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想办法将淞沪给开发起来,造船厂、水泥厂、纺织厂、港口必须要先建起来……”


第570章 建设淞沪
  随着淞沪落入到了刘晋的手中,刘晋这边也是开始进行布局。
  淞沪是一个好地方啊。
  刘晋看着淞沪的地图在仔细的慢慢琢磨该如何去规划。
  这个时候的淞沪远远不能和后世的上海相比,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除了县城那点地方之外,其它地方全部都是水田,鱼米之乡,大闸蟹横行的那种。
  “这里离马鞍山也挺近的,可以让密云铁厂来这里建一个分厂,有了铁,其它的东西就好办多了,而且江南地区也是整个大明铁消耗最多的地方。”
  “水泥厂是必须要建的,天津水泥厂也可以在淞沪这边建分厂,不过还是要吸引更多其他人去淞沪这边建水泥厂。”
  “水泥在北方都已经流行起来,南方这边经济实力雄厚,一旦流行起来,到时候仅仅只是修桥铺路,这南方需要的水泥都会是天文数字。”
  “纺织厂也是不能少的,南方是丝绸的产地,这里同样也有大量棉花的种植,关键是人工比京津地区便宜多了。”
  “嗯,玻璃厂也要在淞沪这边建一个,满足南方这边对玻璃的需求,将来出口到海外去也会更方便很多。”
  “造船厂也要建,南方这边资本主义兴起,海贸兴起的话,估计很快就会超过北方,事先必须要来占坑啊。”
  刘晋伴着自己的手指头,仔细的盘算起来。
  麾下的产业太多了,不过基本上都集中在北方,接下来就是要慢慢的扩张到南方了,扩张到整个大明去。
  淞沪要发展起来,光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远远不够的。
  大明有万里海疆,好地方多的是。
  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够发展的起来。
  地理位置优越,也是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建设才能够带动起来。
  后世的上海能够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的地理位置好,更多是因为国家集中了力量来建设上海,所以才建起了东方的明珠。
  现在的淞沪也是如此,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如果没有投资的话,它是很难起来的。
  即便是能够起来,它的速度也会很慢、很慢,或许过个几十年、上百年,它都未必能够有现在的天津繁华。
  天津能够有现在的局面,最开始也是靠刘晋带过去的几百万两银子慢慢的拉动起来的。
  投资是必须要投资的,而且还要大规模的投资。
  很快,刘晋的命令就传达到了麾下的诸多产业这里,密云铁厂、天津水泥厂、天津纺织厂、制衣厂、煤炭厂、玻璃厂、造船厂等等也是开始纷纷派人南下淞沪。
  准备按照刘晋的吩咐,开始在淞沪这边选址,准备投资办厂。
  刘晋就是京津地区的风向标。
  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准备去淞沪这边投资建厂,消息一经传开,顿时整个京津地区的人也是开始纷纷跟随刘晋的脚步。
  大量的资本家、工厂主、作坊主之类的也是纷纷派人前往淞沪,准备跟随刘晋的脚步,在淞沪这里投资建厂。
  大家都已经认定了一个事情。
  想要发财,那就一定要跟着刘晋,跟着这个高人子弟,跟着这个财神爷,保管不会错。
  ……
  淞沪。
  几乎将整个淞沪都给买下来的孙新,并没有急着离开。
  他开始大规模的招工,不仅仅是在淞沪这里招工,更是向着淞沪周围的苏杭、江浙地区招工。
  一队队人马从淞沪这里出发,带几个本地人,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始敲锣打鼓的喊起来。
  “招工了~招工了~”
  “招工去淞沪修码头、建港口,修水泥马路~”
  “三两银子一个月,按月足额发放,包一日三餐,顿顿管饱。”
  如此诱人的条件,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能够找到人。
  仅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从淞沪周围的一个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就开始汇聚到淞沪这里。
  孙新这边的给他们的工作也是非常的简单,修码头、建港口、修水泥马路。
  这些也都是刘晋这边吩咐他去做的,一个地方要发展起来,这基础的硬件设施那必须要先搞起来。
  后世的三通一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淞沪这里还很落后,没有一条水泥马路,黄浦江这里的码头都还是木头的,非常的小,根本就停不了多少艘。
  后续各种各样的工厂、作坊在这里办起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可是不行的。
  成千上万的人汇聚到淞沪这里,将整个淞沪也是变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工地。
  海量的物质开始不断的汇聚过来。
  每一天都有几十艘大船抵达淞沪这里,船上面装满了水泥,用标准木桶装着的水泥,还有一船又一船的钢筋。
  现在能够生产的钢筋的只有密云铁厂一家,这建设高楼大夏,建造港口、码头可是绝对不能少了钢筋水泥。
  有了钢筋和水泥,这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非常的快速了。
  仿佛是平地起高楼,又好像是沧海桑田。
  在黄浦江的两岸,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
  前天的时候,黄浦江的两岸还是水田,还是滩涂地,但是很快这里就涌来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每天在这里忙碌不停,一艘艘大船抵达这里,将海量的物资卸下来。
  接着,仅仅只是几天的时间,在黄浦江的岸边就建起了一片巨大的空地,空地铺上了水泥,在空地的旁边,一座座新修建的码头排列的整整齐齐。
  接着又过了几天,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就沿着黄浦江的岸边修建起来,这水泥马路非常的宽敞,中间竟然还种上了树苗,美其名曰绿化带。
  犹如变魔术一般,速度快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仅仅只是几天的时间而已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让淞沪县本地的这些人一个个都觉得非常震惊,每天闲着没事做的时候,淞沪本地的这些人都要到黄浦江这边来看看。
  看看热闹非凡的工地,看看巨大的变化。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沿着黄浦江的两岸,码头越建越多,越修越大,排列的整整齐齐,一艘艘大船可以停泊在码头上面,码头这里变的繁忙无比。
  道路也是越修越远,开始向着更远的地方修建过去,横平竖直,宛如一张规划整整齐齐的棋盘一般,将周围大片的土地规划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地方。
  同时在宽敞的道路两边,一栋栋大楼开始拔地而起。
  这种采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大楼,非常高,随便一栋都有七八层,宛如一个个巨人一般伫立在黄浦江的两岸。
  和这些大楼相比,淞沪县城内的房子就显得非常矮小,又非常的难看。
  这些楼房,外墙全部都贴上了瓷砖,非常的好看,窗户都非常大,装上玻璃窗户,到了晚上的时候,再点上鯨油灯,在玻璃灯具的放大下。
  这些大楼灯火通明,金碧辉煌。
  再看看自己居住的地方,整个淞沪县城一到了晚上的时候,都是漆黑一片,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不过,此时的淞沪本地人都已经没有心情去对比这些。
  因为他们同样变的非常忙碌起来。
  伴随着淞沪这里的建设,淞沪本地的这些人一下子就发现,这银子突然间就变的好挣起来。
  去做工,一个月就三两银子的月钱,还包一日三餐。
  如果有头脑,又有些资本,可以去贩卖东西来卖。
  聚会到淞沪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整个淞沪也不过才两万多人,可是现在呢,单单是在黄浦江两岸做工的人就有几万人了。
  什么东西都特别好卖。
  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鹅,从水里面打的鱼、抓的螃蟹等等,只要你手中有货,送到工地这边去,立即就会被抢的精光。
  整个淞沪变的越来越热闹,人越来越多,消耗也是越来越大。
  出现了专门的商人,专门去淞沪周围地区收购鸡鸭鹅猪鱼等等,这些东西在农村地区都是很便宜,但是转手运到淞沪这里,立即就可以赚一个不错的差钱。
  本地的粮商那更是忙的不行,不断的从各地收购粮食运到淞沪这里满足这个日益庞大的胃口。
  庞大的资金注入到淞沪这里,仿佛给淞沪装上了强劲无比的动力,让整个淞沪都变的无比的喧嚣,无比的热闹。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伴随着码头和港口的初步修建,水泥道路也初步修建起来,一个个工厂开始陆陆续续的落户到淞沪这里。


第571章 天竺
  印度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在由东往西不断的航行。
  这支船队由五十多艘大型的福船和帆船组成,上面悬挂着大明的龙旗,打头的‘泰山号’上面,太平侯杜明恩和往常一样,拿着望远镜观看前方的海面,同时也是默默的计算着自己船队的位置。
  从南洋麻六甲海峡一路往西,杜明恩所走的航行和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航线是一模一样的。
  麻六甲海鲜到缅甸,接着就是一路往西准备前往天竺的东海岸。
  “算算时间,应该这两天就可以抵达天竺了。”
  杜明恩放下望远镜,再次打开了世界地图,上面清楚的标注出了自己航行所走过的地方。
  “缅甸国王倒是对我们大明非常的尊重,也是,缅甸和我们大明的云南相接,在陆上有往来。”
  “缅甸国王以往也是没少派人来大明朝贡。”
  “如果要是能够打通缅甸的陆地交通的话,这从云南抵达印度洋就可以节省非常长的道路啊。”
  “不过,听说云南到缅甸的道路非常的崎岖,比广西前往安南的十万大山还要恐怖。”
  看着地图,杜明恩忍不住微微摇头。
  前不久在缅甸这边受到了隆重的招待和热烈的欢迎,也是询问了一些事情,缅甸和大明云南别看相连着,但是彼此之间的往来却是非常的难。
  横断山脉可不是开玩笑的。
  “铛~铛~”
  “前方有陆地,前方有陆地~”
  就在杜明恩思索之际,桅杆上面的瞭望手敲响了铃声,同时也是大声的喊了出来。
  杜明恩一听,顿时就来精神了,赶紧拿起望远镜看向前往的海域。
  视野之中能够看到一点陆地的影子,接着伴随着船队离陆地越来越近,陆地也是渐渐的在视野当中不断的放大,最终即便是不用望远镜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前方有一片庞大的陆地横亘在视野之中。
  “如此庞大的陆地,肯定是天竺了。”
  “嗯,和计算的时间差不多。”
  杜明恩顿时就笑了,有精准的地区,再加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每一天船队的位置都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来。
  天竺东南安德拉王国在孟加拉湾唯一的港口城市维萨卡港口内,一艘艘小渔船正在忙碌不停,同时也有一艘艘来自其它王国的商船静静的停泊在这里。
  此时是的天竺,它仅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
  整个天竺自古以来都没有统一过,即便是最强盛的王朝顶多也只能够统一天竺北方的诸国,对于南部高原的这些国家却是重来就没有统一过。
  整个天竺此时更是如此,大大的国家有上百个,安德拉王国算是东南部地区最强大的一个王国。
  维萨卡港的位置非常不错,是东天竺孟加拉湾当中少数的几个天然港湾,处于东天竺的中部地区,上可以去恒河地区的诸国,下可以去斯里兰卡和西天竺各国。
  此时,维萨卡港口内一片祥和,直到有人看到了海面上浩浩荡荡朝着维萨卡港口驶来的庞大的船队。
  “佛主啊~”
  “好多船,好大的船~”
  有人看到了杜明恩的船队,看到了几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顿时就忍不住惊呼起来。
  很快,有一支庞大船队抵达的消息也是立即惊动了维萨卡内安德拉王国驻守在这里的官员比哈尔。
  “佛主啊~”
  “怎么会有怎么大的船,而且一次性还是五十多艘~”
  比哈尔看着海面上浩浩荡荡朝着港口行驶过来的船只,整个人都惊呆了。
  这些船只的样式他从来都没有见过,而且如此巨大的船只,天竺这边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造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