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179章

大明镇海王-第179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66章 盐这东西
  南京,程伯安的程府。
  “长芦盐场的盐又降了五文钱一斤,现在各地销售的长芦盐场盐基本上都在二十文左右,我们要不要继续降价?”
  程伯安最得力的师爷,也是出自程家旁支的程轩急匆匆的找到了程伯安,向程伯安汇报了最新的情况。
  “继续降,只要他们降价,我们就跟着降价。”
  没有丝毫的犹豫,程伯安说道。
  “再价格的话,我们的盐可就只有十文钱左右一斤了,我们卖给各地的价格连五文钱都不到了,这个价钱的话,我们……”
  程轩想了想也是提醒道。
  他们从盐场拿盐只需要盐引就可以了,盐引这东西,在以前是需要运粮食去边镇地区才能够换区,不过自从弘治五年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之后,大家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
  因为这些盐商基本上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有人,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缴纳一些银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盐引。
  可以说他们的盐,几乎成本为零,更多的花费则是花费在上下打点上面,另外就是运费,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粮食的运输方面,一百斤的粮食从江南地区运到京城、边关地区,最多也就只能够剩下不到一半,因为古代的运输基本上都是靠肩挑手扛,有条件的才能够用马车、骡车,而漕运才是运输的大头,但漕运需要有水的地方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盐商非常喜欢纳银开中的原因,因为以前运粮食到边关地区去,实在是太麻烦了,损耗也太大了,所以盐商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想办法招募人员到边关地区去种植粮食,以此来获得盐引。
  纳银开中就不一样了,只需要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而且操作起来的时候就灵活方便多了,到处都是自己人。
  本来缴纳100两银子只能够获得100引的盐引,但因为他们打通了上下,可能缴纳100两银子,他们就可以获得1000引,10000引,甚至十万引的盐引。
  现在才刚刚开始之下纳银开中没几年,朝廷每年还能够收到两百多万两税银,但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朝局的腐败,东林党人逐渐掌控朝政。
  朝廷在盐引方面能够收到的银子根本微乎其微,甚至于到了后面的时候,一年下来,购买盐引的银子仅仅只有几万两,税收方面更是惨不忍睹,江南地区一个富裕的大县,一年的税银甚至于连一百两都没有。
  此时,纳银开中施行没几年,盐政还没有完全败坏,所以程伯安他们想要获得盐引,还是需要缴纳银子,尽管肯定会多开盐引,但至少来说,还是需要成本的。
  程轩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再降价的话,程伯安就要亏钱了。
  盐这东西,他们从盐场拿出来非常便宜,但算上上下打点、算上运输费用,再算上买盐引的银子,这些加起来的话,一斤盐差不多也是要几文钱的成本。
  这个价格可以说相当低了。
  所以以往的时候,他们赚钱就非常的简单,用银子去买盐引,然后再去盐场这边提盐出来,转手再一层层的卖下去。
  几文钱一斤的盐,转手就卖个二三十文钱一斤,几倍的暴利,然后下一层的盐商再一手,加几文钱卖给终端的销售商,这些终端销售商再加上几文钱一斤,然后缺斤少两、渗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终的销售价依然还是要高达几十文一斤。
  这还是正常的情况,有时候,这些盐商还会根据情况加价,像云贵地区,江西、湖南、湖北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产盐的情况下,盐的价格还会更高,上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所以盐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程伯安、祝本端、冯相这些大盐商,他们控制了盐场,只有他们能够从盐场里面拿到盐,所以处于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吃最大的利润。
  一斤盐卖五十文一斤,他们这些大盐商就要吃掉至少一半的利润,有二十五文的利润是属于他们这些大盐商。
  而且这些大盐商往往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操作,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盐场当中拿盐出来就可以了,非常的简单。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这样的大盐商,这些大盐商的背后都有极其庞大的背景,基本上每一个人的家族在朝廷都有人。
  或是自己本家出去的子弟,在朝中为官,又或者是自己本家联姻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的同乡等等之类的,总之每一个都有着非常庞大的关系网络。
  再加上又打通了地方的每一个环节、盐场的上下等等,所以他们这些人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才能够从盐场里面将盐给拿出来。
  如果是其他人,即便是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想要从盐场里面提盐出来,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盐场这边有很多的理由来轻易的打压你,比如提盐需要排队,而基本上每一个盐场排队的盐引都已经排到了几十年之后,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够轮到你?
  除非是你的背景足够大,比如像建昌伯、寿宁候这样的皇亲国戚,他们就经常向弘治皇帝要盐引,一要还是十万引、二十万引的要。
  他们的盐引,自然没有谁敢怠慢,很快就可以提出盐来,不过一般这些人都不会真的自己去提盐,而是会非常省事的将这些盐引转手一卖,直接就变现成了银子。
  总的来说,盐场都是被程伯安、祝本端、冯相等等一个个大盐商或者大家族所控制,像提出纳银开中的叶淇叶家本身就是江南地区的豪族,也是做盐生意的,叶家直接霸占的盐场数量就多达七个,再加上和一些家族合伙控制的盐场也有好几个,妥妥的一个大盐商。
  再下来的就是中间的盐商,这些盐商势力远不如程伯安、祝本端、冯相这些人,他们的势力范围可能局限于一个省内,没有办法上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办法从盐场拿到盐。
  所以他们就成为中间商,大盐商从盐场拿盐,他们就接过来,转手再卖给各自势力范围内的终端销售商,同样也是一个赚一笔。
  盐只是在他们的手中过一下,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让他们赚十文钱。
  最后的就是终端销售商了,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个小地方的豪强,能够垄断一个地方的食盐买卖,盐只有他们才能够卖。
  自然而然的,这盐到了他们的手中,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赚十文钱,有些心黑的,那就赚的更多了。
  所以本来盐这个东西,朝廷从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税银少的可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一块的收入。
  盐场里面的灶户则是最苦逼,因为户役制度的限制,所以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灶户,只能够在盐场里面一天到晚没日没夜的煮盐。
  而管理盐场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会拼命的压榨这些灶户,本来规定灶户一天只能够工作四个时辰,可是官吏为了多出盐,可能就会让这些灶户一天工作六个、七个时辰。
  这多产出的盐自然是不会上报给朝廷的,自然而然也就进了他们这些官吏的口袋了。
  至于灶户,谁会在意他们的生死。
  当然,大明的老百姓也很苦逼,本来盐这个东西就不贵,算下来也就是几文钱的东西,但是到了他们的手中,往往都是几十文一斤,还给渗沙子和泥土,老百姓又该找谁说理去?
  真正受益的就是这些盐商,大大小小的盐商,一层层的盐商,一个个富可敌国,一个个吃的满嘴流油。
  很多盐商家族原本只是一个家族,但是因为和盐扯上了关系,迅速就壮大起来,变成了一方豪族。
  这些盐商家族又很清楚维持自己一切的根源,所以这些盐商家族又会不断的兴建私塾,支持自己家族的子弟读书考科举。
  又或者是将自己家族当中的女子嫁出去,嫁给那些读书人、嫁给上下的官员;还有就是投资自己的老乡,自己家乡有读书人去进京赶考啊什么的,他们都非常乐于出银子资助,非常喜欢结交这些读书人。
  时间一长,慢慢的就会形成庞大的网络,这也是明朝中后期东林党形成的根本原因,江南地区的读书人本来就厉害,出的官员多,现在又是各种支持,老乡帮老乡之类的,慢慢的就形成了党争,斗的你死我活,争权夺利,根本就不顾江山社稷。
  至于大明的皇帝,机灵点的还知道利用厂卫的力量来制衡这些文官,傻乎乎如弘治皇帝、崇祯之类的,那更是直接被这些文官们忽悠到死。
  皇帝要银子没有银子,国库饿死老鼠、内帑连老鼠都懒得光顾,要权力也基本上都被文官们所把控和限制,即便是换了一批文官依然还是老样子,想要做点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第367章 继续降价
  “就是亏本要跟着降价,现在就是和他们拼价格的时候,将长芦盐场给拼死了,到时候我们再提价,又能够赚回来。”
  程伯安笑了笑说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亏,后面一样可以赚回来,关键是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将长芦盐场给弄死。
  “这长芦盐场一年要缴纳两百万两白银,即便是他们的产量很高,一个长芦盐场能够抵达上十个普通盐场,他们的盐算下来,这一斤盐的成本也不可能低于二十文,如果算上运费什么的,他们现在卖二十文左右一斤已经是在亏本赚吆喝了。”
  程伯安很是自信的说道。
  他已经算好了长芦盐场这边的产盐量,将长芦盐场盐的成本算的清清楚楚,绝对不会低于二十文一斤,算上运费,还要更贵。
  只要降到这个价格之下,长芦盐场的盐就要亏本,而且前提是,长芦盐场这边的盐还要有一定的销售规模,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销售量。
  如果销售量不行的话,长芦盐场还要亏的更死,一年两百万两白银的税,绝对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可以将长芦盐场给压死。
  这也是他为什么有信心能够打价格战打败长芦盐场的原因,在他的计算下,双方之间的成本相差太大了。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长芦盐场的盐一斤都卖不出去,所以还要降价,继续降,我们的盐只卖几文钱一斤的话,我看长芦盐场的盐还怎么卖。”
  接着程伯安笑了笑又说道。
  想要搞死长芦盐场,就要让长芦盐场的盐一斤都卖不出去,自然而然一年两百万两白银的税银就可以压死长芦盐场。
  “几文钱一斤?”
  “那我们岂不是要将盐白给下面的中间商?”
  程轩一听,想了想说道,想要市场上面销售的盐只卖几文钱一斤,这就意味着他程伯安这边的盐要白给下面的中间商,中间商赚几文钱,再转给最后的终端商。
  如果程伯安这边卖几文钱一斤给中间商的话,这终端的销售价格肯定会超过十文钱一斤,根本就没有办法降低下去。
  “对,白给~”
  程伯安点点头,接着想了想又说道:“替我给各地的中间商发邀请函,让他们到南京这边来叙一叙,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都少赚一点,一斤盐象征性的挣几文钱就可以了,等弄倒了长芦盐场,到时候大家再一起提价,将这个损失的钱赚回来。”
  “嗯~”
  程轩点点头就开始去办事了。
  程轩离开,程伯安一个人则是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起来,这盐白给中间商,他肯定要血亏的。
  他程家每年上下打点的银子至少也是有几十万两,朝中的人要打点好,才可以帮他们说法,给他们消息,为他们提供保护。
  下面地方的官员、盐场的官吏等等也同样要喂饱,只有喂饱了他们,才会替你做事,让你顺顺利利的拿到盐,这盐也可以顺顺利利的运到各地去。
  不过这没有关系,程家家大业大,这点银子还是损失的起,而且只要市场还在,他随随便便一年也能够赚几百万两银子回来。
  此时都已经远还没有到他的底线,因为他已经从其他盐商这里筹集了一百万两银子,一旦长芦盐场这边继续降价的话,他也同样会跟着降价。
  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准备对中间商和终端商进行销售补贴,当然,他现在还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以往那些中间商、终端商跟着他赚了很多的银子。
  这一次和长芦盐场的战争,他自然也是要拉上他们,让他们也跟着一起出力,不能只是他程伯安一个人来扛。
  他会拉着祝本端、冯相这些大盐商一起行动,自然也不会忘记要拉着中间商和终端商来一起行动,让他们也跟着来承担这一次的损失。
  ……
  京城盐市,李氏徽盐。
  李氏徽盐的老板李才非常气愤的来到自己的店里面,整个人一脸的铁青,脸色非常的难看。
  因为他刚刚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回来,给他供货的中间商要求李才这边将销售的价格降低到九文钱一斤。
  九文钱一斤的盐,这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如此便宜的盐,他做了一辈子盐生意都没有遇到过,更没有听到过。
  当然这都不是他生气的原因,他真正生气的原因是因为上面的中间商只允许他卖九文钱一斤,而他拿货则是需要五文钱一斤,还要自己去提货,每一斤盐他只能够赚四文钱。
  一斤盐只赚四文钱,他都要去喝西北风了。
  要知道盐不像粮食,粮食的消耗量大,随便一个粮店一年卖的粮食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他这个盐店就不一样了。
  盐这东西虽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成年人一年也吃不了几斤盐,所以销售量其实并不大,远不能和粮食相比。
  现在上面要求他一斤盐卖九文钱一斤,而且拿货需要五文钱一斤,还要自己去提货,算下来这利润连四文钱一斤都没有,即便是再缺斤少两、渗泥沙之类的,这利润空间也是小的可怜。
  要知道以前这一斤盐,经过他的手,随随便便也是要赚十多文一斤,现在一斤盐连四文钱都赚不到,你说他气不气。
  店租、雇佣的伙计、还有运盐的费用,这些可都是需要银子,现在一斤盐竟然连四文钱都赚不到,如果销量还不行的话,这损失就更大了。
  “哼~什么患难与共、生死存亡、唇亡齿寒,价格怎么低,我一文钱都赚不到,这岂不是跟着你们白干,好端端的搞什么价格战。”
  李才气的不行,他虽然小有身家,可也远不能和那些大盐商相比,他们可以一年半载不赚一分钱,自己却是不行。
  “掌柜的,对面张氏雪盐店又降价了,我们要不要继续降价?”
  在李才气的不行的时候,店里面的伙计也是急匆匆的走了过来说道。
  “又降价了?”
  “他们疯了吗?”
  “降到多少了?”
  李才一听,顿时就坐不住了,连忙问道。
  “十五文钱一斤~他们的盐只卖十五文钱一斤了。”
  伙计连忙回道。
  李才一听,赶紧来到店门口,只见对面的张氏雪盐店挂出了十五文一斤的价格,而且上面还写着绝不缺斤少两,绝不渗泥沙的字眼。
  “这是不给我们活路走,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啊!”
  “那么好的盐,竟然卖十五文钱一斤。”
  李才顿时忍不住长叹一声,长芦盐场出来的盐他是知道的,也看过的,绝对是质量上乘的盐,放在以往那都是卖一两百文一斤的,现在竟然只卖十五文钱一斤。
  “降~降到九文钱一斤~”
  没有犹豫,李才也是再次对自己的伙计吩咐道,正如上面所说的,现在唯有打败了长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