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1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学发展到了现在,它不能始终流离于权利中心之外,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和矛盾,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旧有的一切了。
当然在刘晋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大明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确立大明帝国无敌于天下的根基。
第2174章 科举考试改革和分数制
“增加新学的内容?”
朱厚照和王守仁一听,也是微微一愣。
没想到刘晋对科举考试的改变竟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贡院的一些改变,竟然还要增加新学的内容。
“是的,陛下!”
“科举考试出来的才子确实是才华横溢,也有很多的治国的能臣。”
“但是现在我大明在飞速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科技,新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对于朝廷和官员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
“朝廷也好,还是朝廷的官员也好,也应该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治理好日新月异的大明帝国。”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当中,我们录取的大量官员往往在四书五经方面非常的擅长,可是在其它方面往往知道的很少,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不知道。”
“但是为官替天子守牧一方,如果连常识性的一些东西都不知道的话,如何能够治理好?”
“比如,以征税来说,如果官员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不会计算面积,不知道计量单位的换算等等,他如何能够知道下面的小吏是否有湖弄自己?”
“再比如现在电力发展迅猛,如果当官的都对于电都一问三不知的话,这出了问题的时候,他又如何能够正确的进行处理?”
“所以臣以为,即便是科举考试也应该增加相应的一些内容和知识,以提高对官员的要求,选出又才能同时又有着广泛知识面和认知的优秀人才出来。”
“唯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治理好繁荣的大明帝国,将大明帝国推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刘晋郑重的说道,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说了出来。
“嗯!”
朱厚照和王守仁一听,仔细的想了想也是微微点头。
一直以来传统的这些官员或许确实是很有才华,四五书记都能够倒背如流,诗词歌赋玩的都非常的厉害。
然而在真正治理国家方面,这些官员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碌碌无为,对于很多的新事物都无法适应。
比如现在大明的城市发展极其的迅猛,如果再和以前一般的喝喝茶看看报纸就想要治理好一个大城市的话,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是这些传统科举考试出来的官员,他们在很多方面知道的又比较少,根本就无法对于城市的发展做出什么好的规划来。
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以为得力的师爷和助手才能够有效的治理一方。
“只是这增加新学的考试内容的话,恐怕天下的读书人会反对的。”
王守仁想了想说道。
“反对是必然的,只是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并不是要取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只是对读书人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因为时代在对朝廷,对朝廷的官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节奏。”
刘晋点点头接着说道。
“说得好啊!”
“时代在快速的发展,对朕也好,对朝廷,对朝廷的大臣也好都有新的要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确实是要不断的进行改变,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行。”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非常赞同。
他自己当过县令、府尹和布政使,管的又是北直隶这样的京畿之地,繁华之地,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厚照也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很多的问题都是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想要做好来,绝对不是说在衙门里面喝茶就可以的。
需要对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有所知晓,才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
“刘晋说的不错,是该要让这考生们学习,学习一些基本性的常识了,不能只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要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才行。”
“此事就这样定下来,找各大高校的校长教授联合出新学相关的一些题目。”
朱厚照点点头,直接就拍板决定下来。
至于朝中有大臣反对,这貌似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现在朝野上下几乎都是实干派的官员了,守旧派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回家养老去了,谁还来反对此事。
再说了这又不是要彻底的改变科举考试的根基,只是增加新的考试内容而已。
“如果是增加新学的考试内容的话,那这个评分就不太好评分了,必须要和新学一样引入分数制才行。”
王守仁想了想说道。
“我也正有这样的意思,科举考试引入分数制,所有的考试试卷全部改成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名次。”
“同时新学的考试分数占比,臣觉得占四成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传统的四书五经考试占比为六成,各自单独打分,最终乘以比例相加得出最终的分数来。”
刘晋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占四成吗?”
“这个比例是不是会太高了一些?”
王守仁想了想说道。
“刚刚开始的话,确实是占比高了一些,要循序渐进,这第一次的话,朕也觉得占三成左右比较合适。”
朱厚照想了想也是说道。
“陛下所言有理,臣考虑不周。”
刘晋也是连忙说道。
“那就按照三成的比例来,分数方面传统的四书五经按照总分100分来打分,最终分数乘以0。7为传统四书五经的分数,新学的内容也是按照100分来打分,根据知识点出题,答对的得分,答错的不得分,最终分数乘以0,3为新学的最终分数,两个分数相加为最终的分数。”
“根据分数的排名来决定名次,最终先出最前面的700多人,最后的殿试由天子来出题,最终决定他们的名次。”
“这个办法是很不错!”
“不过根据新学的考试情况来看,分数相同的情况恐怕会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在传统四书五经的考试评分上面,可能考官评分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评出整数,这也会导致很多同分数的情况出现。”
王守仁仔细的想了想补充道。
“如果出现同分数的情况,则由考官重新对考卷进行详细的评分,最终决定名次。”
刘晋想了想说道。
这种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在以往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每次都会出现,大家都觉得几份试卷不错,可是名额只有1个,所以就需要重新去评,让主考官来评,来决定。
“哈哈,朕都有些期待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了。”
“估计着到时候这些读书人都会傻眼吧,又是引入新学的内容,又是分数制的。”
朱厚照想到接下来的场面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当消息公布之后,估计着前来京城参加考试的这些学子都要傻眼吧,这次的改变还是很大的,但这也是时代的需求。
大明的发展需要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官员,官员的素质和质量要求更高了,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靠着四书五经,靠着之乎者也就能够治理好这大明来。
现在可不是以前了,以前的时候,当官的天天喝茶睡懒觉也都可以算是好官员了,因为没有鱼肉乡里,那就是好官员。
可是现在呢,时代的要求更高了,对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治理好一方。
第二天早朝上,刘晋就正式的提出了进行科举考试改革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对贡院的一些改造,更多人性化、时代化的改变。
这部分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大家都觉得这个是好事,都是从哪里考出来的,都知道考棚的条件实在是艰苦,现在进行一些整改,那也都是为了天下的读书人。
可是当刘晋提议要增加新学的考试内容,同事实行分数制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官员站出来反对此事。
但最终在刘晋和王守仁以及众多大臣的支持下,此事还是通过了。
到了尚书房开小会的时候,朱厚照也是召集了众大臣再仔细的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商议,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和完善。
科举考试是大事,不能出什么差错,因为这关系的是朝廷的颜面,是国家的选才大事,详细的进行讨论和补充,这样才能够做到更好。
经过了详细的讨论和完善之后,很快关于科举考试改革的内容也是正式的通过低报和报纸昭告天下,一时之间,天下震动,也是纷纷的讨论起来。
第2175章 这是时代的要求
“卖报!卖报!”
“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新增新学相关的考试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引入分数制,旧学内容和新学内容七比三的分数占比,从此以后科举考试还要读新学的知识。”
“卖报!卖报!”
“科举考试大变革!”
“朝廷重新整修贡院,增加电灯、开水房,完善茅房,从此以后不再有臭号!”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声,京城的新一天开始,伴随着科举考试逐渐的临近,在这个时候突然朝廷这边对科举考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一时之间,整个大明上下都在讨论此事了。
京城皇家大酒店,这里有大量的读书人入住,每天都有很多的读书人在这里吟诗作对,谈天论地,指点江山。
这里算是每次科举考试的中心点了,以往每次科举考试,都有很多人高中,放榜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有大量的人前来这里讨喜钱。
“重磅消息!重磅消息!”
“朝廷对科举进行大变革了!”
“不仅仅要考新学相关的内容了,而且还实行分数制,我们四书五经的内容只占七成,剩下的三成全部都是新学相关的内容。”
有个读书人拿着报纸急匆匆的来到一群人的中间,大声的喊了起来。
“什么?”
“要考新学的内容?”
“还实行分数制?”
其他人一听,顿时立即就炸开锅了,这还了得,他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一向都是极其鄙视新学的人,认为新学是旁门左道,是不入流的内容。
新学和旧学之间为此还出现过多次的矛盾,互相看不惯也已经是许久的事情了。
然而现在竟然在科举考试上要考新学的内容,占比还达到了七成,这让这些旧学的学子们都傻眼了。
“岂有此理!”
“我等读圣贤书的人岂能去学那些旁门左道,下三流的东西,而且还纳入了科举考试!”
“这不是有辱斯文吗?”
“是啊,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笑掉大牙,我等圣人门徒,岂能去学那些杂学?”
“还有这个分数制,它岂能真正公平?让天下人信服?”
“是啊,新学每年的高考都会出现大量同分数的人,这科举考试要是出现的话,又该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这简直就是胡来,我等圣人门徒,岂能去同流合污?”
在场的读书人一听,顿时就纷纷炸开锅了。
一个个都显得义愤填膺,非常的反对,甚至于有的人还极其强烈的表示了反对,当初就表示要罢考什么的。
“各位,报纸来了,报纸来了,大家都赶紧仔细的看看!”
这时又有人拿着一大堆的报纸走来,顿时众人就纷纷赶紧过去,一人一份报纸快速的阅读起来。
仔仔细细的看完了这一次的改革之后,一个个又都思索起来。
“朝廷对我们读书人还是很照顾的,考虑到冬天的时候考试寒冷,还特意增设了开水房,也全部安装了电灯,另外也是改造了茅厕,以后就不再有臭号啦。”
“这确实是对我们读书人的恩典。”
“但是这科举改革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大家看看这个新学考试的内容,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等全部都要考,这以后要学的东西就太多了。”
“况且现在离考试仅仅只有2个月的时间,我们即便是现在从头开始去发奋学习,恐怕也是来不及了。”
“是啊,即便是要改,那也是要下一次科举再来改,这样的话,我们还有时间去学习。”
“这分数制到也不能说不好,其实相对来说这分数制可能还更公平一些,以前的科举考试评卷,考官的个人喜好影响非常大,现在实行分数制,尤其是新学的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这考官的个人喜好影响就会大大缩小了。”
“这倒是不错!”
“新学的考试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是一,对是对,不存在个人的喜好影响,以往的科举考试,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都还要根据主考官的喜好来答题。”
“有时候即便是答的再好,但不符合主考官的喜好,也是要落榜的。”
“这一点来说,新学相对确实是更好一些,这引入分数制的话,倒也不能说完全是坏事。”
“天子说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正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对于朝廷的官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
“天子的读书人都是天子门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朝廷基石,读圣贤书很重要,但同样的也是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习,拥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懂得东西更多,知晓的更多,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这个新时代,将来才能够更好的替天子守牧一方,为天下的黎明百姓谋福祉。”
“引进新学的内容,并不是要否定圣人之学,而是对圣人子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众人将报纸上的内容全部看完,当看到最后结尾的总结和评论的时候,众多的读书人一个个又都无话可说了。
说实话,这新学的内容难道真的就是一无是处?真的就是旁门左道了?
并不是,大家生活在这个时代,最能够感受到这个时代新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出门乘坐的汽车火车,家里面安装的电灯、电话,无论是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全部都受到了新学的巨大影响。
都在发生在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方方面面都和新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至天子朝中诸公,下至黎明百姓,大家都在支持新学的发展,也都肯定新学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和好处。
虽然说鄙视新学,但又不得不承认大明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强盛和繁荣,那是离不开新学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学的各种各样事物层出不穷,昨天发明的电灯才刚刚开始驱散黑夜,今日又有电话走进千家万户,即便是隔着遥远的距离也都能够和家人通话,诉说四年之情。
在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变化,更多的新鲜事物出现,如果不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发展,恐怕是真的很难说能够治理好一方的。
“大家抓紧时间去学新学的内容吧,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啊。”
“是啊,是啊,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次的突然变革其实未必是坏事,很多以前名落孙山的人,这次就极有可能可以金榜题名了。”
“既然是天子和时代的要求,我等读书人就该去学,好好的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效忠天子,替天子治理好黎明百姓。”
“没错,现在大明发展的确实是非常快,有些事物如果不去学的话,还真的是什么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