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1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这是对大家疫情期间的表现很不满意啊,这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当时也确实是慌了,有不少人甚至于告病准备回老家去休养躲避的。
在刘晋提出严格管控、封控的办法出来之后,这朝堂之上的很多官员甚至于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觉得这个办法很不可思议,一个个大城市全面停工、停业、停课的,这损失多大,影响多大。
还要让老百姓都待在家里面不出门,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总的来说,大家的表现弘治皇帝看在眼中,显然他并不满意。
“所以,朕觉得这以后啊,翰林院的翰林们呢,还是要到地方去历练、历练,锻炼一番,能够更清楚的知晓我大明的情况,也能够看得出来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否真的适合治国安邦。”
“仅仅只是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的,这根本就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经验,空谈误国,于国毫无作用。”
弘治皇帝的话,顿时就让群臣们炸开锅了。
尤其是翰林院的翰林们,一个个都不干了。
这翰林院作为大明的高级人才储备池,日子不要太舒服了,在里面舒舒服服的修书编书的待几年,出来就可以得到重用,平步青云的。
而且这待在京城,留在天子的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机会的话,升迁就快多了。
可是这要是去地方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仅仅要辛辛苦苦的去干出一番成绩出来,而且远离了天子和权力中心,这想要升迁的话,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
“这翰林院作为我大明最为重要的选才选能之地,其制度早已经形成并且确定下来。”
“岂能轻易的改变?”
有大臣站出来反对道。
“是啊,陛下~”
“在翰林院修书编书,能够知晓以往历朝历代的历史,从中总结出得失来,这不比去地方历练更强吗?”
有翰林院的翰林说道。
“陛下,翰林院的翰林都是读书人当中最为优秀、杰出之辈,所以才留在京城以待重用,这直接下放到地方去的话,岂不是和三甲进士一般了?”
有翰林显得非常气愤的说道。
想想自己寒窗苦读多少年,这好不容易在科举考试之中排名靠前进了翰林院里面,就等着出来之后平步青云了。
现在竟然要和那些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人一起到地方去历练,这实在是让无法接受。
“是啊,陛下,这祖制,是大明的江山国本,岂能轻易改动!”
“陛下,历练固然重要,在京城同样也是可以得到历练的。”
“陛下,万万不可啊!”
群臣们齐声的反对,齐声能够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官员,这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里面出来的,都在里面喝过茶、看过报纸,过过舒服小日子的。
去地方,谁愿意啊,现在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呢,晚上的时候干活都不方便呢。
弘治皇帝扫视一圈,群臣顿时就纷纷闭嘴,变的鸦雀无声。
因为大家从弘治皇帝眼神看到了冰冷的杀意,这是一向温文尔雅的弘治皇帝身上所看不到的。
“韩文,你说说~”
弘治皇帝回到自己的龙椅上问道。
“陛下,臣以为去地方历练、历练也是好事,锻炼下才能够知道我大明地方的真实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官员是否只会纸上谈兵还是说有真的有本事、有才能。”
韩文想了想说道。
这对于实干派来说,那是好事啊,实干派的人讲究实干,这表现自然是要更好,守旧派的这些人,嘴巴是厉害,但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只会纸上谈兵、空口泛谈。
“陛下臣也以为将翰林院的官员下放到地方去历练一番也是好的。”
“不过起步点可以高一些,比如先管理一州、一府之地,看看其能否做出什么成绩来,就可以看得出这个官员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是能臣,能够真正为陛下分忧。”
钟藩也是站出来说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
这时,蒋冕站出来说道:“我大明现有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这时太祖皇帝定下来的,是祖制,不可更改!”
“其次翰林院修书编书也一样可以看出是否有真才实学,并不会比下放到地方去历练差。”
“现有的官员考核制度,往往以数据说话,却是忽略了官员的才华,很多官员往往才华不行,写的奏疏都直白无比,翰林院的翰林则不同,一个个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岂能一概而论。”
弘治皇帝看着蒋冕,等他说完之后,想了想说道:“朕记得你现在好像已经七十有三了吧?”
“而且你身体还经常不好,还多次请辞回乡颐养天年。”
听到弘治皇帝话,蒋冕顿时就微微一愣,整个人微微有些眩晕。
他太清楚弘治皇帝这话的意思了,这是对自己极其的不满,让自己早点滚蛋的委婉说法了,要知道以往有大臣想要回家乡颐养天年,弘治皇帝都是会再三挽留的。
刘健当初都八十岁了,想要回家养老,弘治皇帝都一直不允,自己也因为身体的原因向弘治皇帝请辞过几次,但都被驳回了。
现在提自己的年龄,还说自己身体不好,这不是叫自己滚蛋是什么。
想到这里,蒋冕顿时心如死灰,这当了一辈子的官了,做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这权力的滋味真的是很不错,天下的官员都要求着自己,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哪里能够舍得放下来。
现在被弘治皇帝喊着早点滚蛋了,这意味着不想回家养老都不行了。
“陛下,臣确实是年事已高、身体又不行,恐怕无法再为陛下您分忧了!”
蒋冕回过神来,也是直接干脆的说道。
天子都不喜欢自己了,还留着也是没有任何的意思了,能够体面的回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嗯,既然你都这样说了,朕准了!”
弘治皇帝点点头批准了。
“臣谢陛下隆恩!”
蒋冕恭敬的谢恩。
内心里其实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现在就回家去养老的,但是没办法,不愿意也要回去养老。
群臣看着这一幕,弘治皇帝好好的直接就让蒋冕滚蛋了,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单单是因为蒋冕反对弘治皇帝要将翰林们放到地方去历练的事情。
弘治皇帝看了看蒋冕,给他体面的回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仁慈了,他如果不识趣的话,弘治皇帝还准备将他的一些事情给拿出来说说。
既然他如此识趣,弘治皇帝也给他体面。
“杨廉,你说说此事。”
弘治皇帝将目光看向礼部侍郎杨廉。
“臣,臣以为陛下您所言有理,翰林们是应该到地方去多历练、历练。”
杨廉一听,顿时就直冒冷汗,后背发凉。
弘治皇帝在这个时候点自己的名字,这可不是好事啊,肯定是知道了一些东西,想到了毛纪,他就更害怕了。
原本是要反对的,但马上就改口了。
“是啊,要多到地方去历练、历练,否则哪里知道百姓的疾苦,疫情期间已经很难了,但还是有人官商勾结的大发国难财,更是有人包庇着这些人。”
“杨廉,你说是不是?”
弘治皇帝看着杨廉,冷冷的说道。
“臣……臣,臣知罪,臣知罪,请陛下饶臣一命!”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杨廉一下子就跪下来,自己的事情发了,毛纪被砍了脑袋,自己这脑袋还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呢。
“哼!”
“知罪,知道自己有罪就好。”
“自己也回家养老去吧。”
弘治冷哼一声,深吸一口气,想了想最终还是放过这个杨廉一马,杀一个毛纪也是当时为了震慑天下百官的需要。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弘治皇帝还是宽厚仁慈的,蒋冕也好、杨廉也罢,都是朝廷重臣,还是让他们有个善终吧。
“谢陛下隆恩,谢陛下隆恩!”
杨廉顿时就连连磕头致谢。
至于群臣,一个个都面无表情起来,弘治皇帝如此雷厉风行的手段,这事情是定了。
第2060章 实干才有前途
“杨一清,你说说。”
弘治皇帝接连让两个朝廷重臣滚蛋回家养老去,也是让朝野上下的官员一个个都心惊胆战起来。
当官不容易啊,尤其是在大明朝想要当官只能够考科举,这很多大臣都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才考上的,这头顶上的乌纱帽来之不易,谁都不想就这样轻易的丢了。
其实下去历练、历练也好,不就是走个过程嘛,反正大家其实都已经默认了现在的规矩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无非就是去地方历练一番,走个过程,该升职还是要升职的,不管如何,都是要比其他官员要更快很多的。
没必要为了这个事情跟弘治皇帝死杠,这弘治皇帝难得提一件事情,也不是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
不就是改下翰林们以后的发展道路嘛,总归来说,这大明朝廷的重臣以后还是出自他们这些翰林院的翰林。
“陛下所言有理!”
“这一次的疫情确实是暴露了很多的问题,适当的去历练也是好的,多知晓百姓疾苦,对于官员来说也是好事。”
“更何况连太子都是从知县、知府、布政使一步步的在历练,大家也都该学习、学习。”
杨一清自然是聪明人。
“嗯!”
“说得好,太子原先是什么样的,大家相比也都知道。”
“但是现在太子经过了历练,已经成熟了很多,翰林院的翰林们,作为我们大明的重要储备人才,自然也是要多加历练,不仅仅要有才华,而且还要有治国安邦之能力才行。”
弘治皇帝笑着点点头,然后看了看杨廷和说道:“杨廷和,你说说看。”
“陛下和诸公所言有理。”
“臣也以为应该进行历练,知晓地方的情况,体察百姓的疾苦。”
杨廷和心里面一千万个反对,但是嘴上却是不能反对。
他熬了十多年前才重新来到朝堂,得到了天子的重用,他可不想就这样回家养老啊。
所以即便是不支持,但也要表示支持。
他的心里面很清楚守旧派的大本营就是翰林院,这些翰林们不需要什么太多的考核,升迁都是可以非常快速的。
可是一旦下放到地方去历练的话,他们就要和地方的官员一样参与考核了,每年的税收增长情况、人口增长情况、道路修建了多少等等。
这些都硬性的指标,如果想要升迁那就必须要干出一些业绩来,这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的变成了实干派的人了。
这对于守旧派来说,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了。
但天子的意思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办法,更何况群臣们还不是一条心,还有实干派的官员在支持,没办法说像以前一样,群臣齐声反对,纵然是天子也要收回自己的旨意。
“嗯,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从今以后,翰林院的翰林都必须要去地方进行历练,只有表现优异者才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随即扫视一圈将此事给定下来。
群臣有人反对也没有用,朝中的主要大臣都没有意见,少数人有意见也是毫无作用的,惹毛了,直接让你回家养老去。
“现在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山东布政使、南直隶布政使等诸多重要的职务都已经空缺出来,必须尽快补上才行。”
“韩文~”
弘治皇帝看着群臣,想了想又说道。
“臣在!”
听到弘治皇帝喊自己,韩文连忙站立出来。
“现在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着,暂时由你来兼任,这一次就由你来拟定相关的人选名单。”
“臣遵旨!”
韩文一听,连忙恭敬的领命了。
“退朝!”
随即弘治皇帝大手一挥,也是懒得在这里浪费时间了,直接退朝闪人。
群臣见弘治皇帝离开,这才缓缓的推出金銮殿,一个个面色凝重,皱着眉头。
等出了金銮殿之后,有很多的大臣都纷纷的赶紧去巴结起韩文来。
当然,韩文本身就是内阁首辅,平时就有很多的大臣巴结,但现在巴结的人更多了一些。
因为这一次的人事变动非常大,空出了几个重要的关键性位置。
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这三个位置可都是尚书侍郎的位置,尤为关键和重要,一旦可以做到尚书侍郎的位置上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有很多人都去巴结着韩文,想要让韩文帮忙把自己给推到这个位置上面去。
此外,山东布政使和南直隶布政使,以及两省的按察使、俭事、知府、知州等位置,也是空出了一大把。
这以后翰林院的翰林们又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了,这两省可都是好地方啊,都是大明本土的身份,并且还都是富庶、平原之地,很容易都干出业绩来的。
可比黄金洲、澳洲、黑土省这些地方好太多、太多了,能够到这些地方去历练的话,那也是很不错的。
所以也是有一大批的翰林们围着韩文在哪里巴结着,希望韩文能够赏识自己,派自己到这些地方去历练。
“真是一群墙头草!”
梁储看着那些围着韩文转的翰林们,都忍不住鄙视道。
“都不容易啊,几十载寒窗苦读才中了进士,进了翰林,这自然是希望能够步步高升,位极人臣了。”
“现在制度改了,风骨也就丢了。”
杨廷和笑了笑感叹道。
以前翰林院的翰林,那可以说是大明最牛的存在了,天大地大,翰林院的翰林们最大,连天子都不怕,也都干顶撞,恨不得喷天子一脸唾沫,这样才显得自己铁骨铮铮。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没办法吐天子一脸唾沫不说,这以后还要看着吏部的脸色了,想要升迁可没以前那么容易了。
“杨公,你还笑得出来。”
“这以后我们守旧派怕是要势力大减了,这实干派又要压过我们了。”
梁储无奈的摇摇头,这个杨廷和,这个时候竟然还笑得出来。
“这样其实也挺好的。”
“国家大事也不能真的由一群只会写文章的人来决定,有时候也还是需用那么一些人去做一些实事的,否则我大明也不会有今日之强盛局面了。”
杨廷和笑了笑说道。
梁储听着他的话,再看看他一眼,这杨廷和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另外一边,众多的翰林们聚在一起,一个个愁眉苦脸的讨论着以后下地方历练的事情。
“这每一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大明本土的十三省,这自然是更容易干出业绩的,以同样的修路来说。”
“这北直隶和贵州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北直隶要修条水泥公路是很简单的事情,都是一马平川的,修起来简单、资金也少,关键是北直隶这边富庶,随随便便都能够筹集到足够的银两来修路。”
“但是在贵州就不一样了,贵州这边道路崎区,山地险要,修建道路就非常的难,而且耗费的资金还非常巨大,很难筹集到足够的银两,只能够靠朝廷的拨款。”
“所以啊,这去地方历练的话,最好的自然是还是本土附属的省份。”
“听说去河中、黑土、南云、西域这些省份也是很不错的,这些身份的人口增长非常快速,这一块可以拿不错的业绩。”
“唉,这好好的,我等清贵的翰林竟然要去地方历练,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去了地方要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