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知道了上面这些,所以沙哈鲁也是因敬生恨,这一路上都在怒骂帖木儿,至于他们父子间的感情,早就在帖木儿拿他做诱饵时,就彻底的消失了。
哈里勒闻言也不禁露出沉默的神色,其实他很理解沙哈鲁的愤怒,不过同时他也能理解帖木儿的决定,毕竟如果把他放在帖木儿的位置,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你怎么不说话了?”沙哈鲁这时撇了哈里勒一眼,随后再次开口道,“其实你的被俘,也同样因为那个老东西的冒失大意,竟然在冬天马上来临时,让你孤军深入大明边境,结果他自己病倒,大军又被积雪堵住,这才让你战败被俘,如果不是他的无能,你也不会落到现在这种地步!”
“不要说了,他毕竟是你的父亲,也是我的祖父,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对他保持着必要的尊敬!”哈里勒闻言也露出复杂的神色,随即再次开口道。
“哼,都到这种地步了,你竟然还帮他说话,难怪他当初最宠爱你,不过我还是那句话,他已经老了,早就该从大汗的位子上退下来了,这次四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等到他回到撒马尔罕,恐怕就要面临所有人的围攻了!”沙哈鲁冷哼一声道。
“这次战败虽然对祖父的打击很大,但我相信祖父的能力,同时也相信他肯定不会放弃我们,应该很快就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哈里勒却十分坚定的说道。
第689章 庆功的叔侄
哈里勒坚信帖木儿不会放弃自己,肯定会派人来救他们的,这点他倒是没有猜错,因为帖木儿逃回撒马尔罕之后,第一时间就派遣使团,并且亲自写了一封认罪书,并且准备了大量贵重的礼物,由使团一并带到大明。
这支使团刚越过天山,立刻就被大明察觉,虽然之前帖木儿扣押了大明的使团,但大明毕竟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还不至于为难帖木儿请罪的使团,所以也很快派人向北京送信,所以使团还没到京城,李节他们就已经知道了。
不过李节和朱允熥可没时间理会什么使团,因为他们正在为得胜归来的傅友德和朱棣接风洗尘,随同他们一起回京的,还有上千名在这场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士,当然他们只是立功将士的代表,毕竟立功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全都带在京城来。
这场接风案在奉天殿举行,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金銮殿,平时一些盛大的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而这次为了表示朝廷对这些有功将士的重视,所以朱允熥才特意命人在这里设宴,除了有功的将士外,还有文武百官坐陪,显得是隆重之极。
李节和朱棣坐在一起,傅友德则被朱允熥和几个大臣拉到一边闲聊了,估计都是和李节一样,想亲耳听他们讲述战场上的情况。
朱棣几杯酒下肚,这时也有了几分醉意,讲起战场上的情况也是连比带画,听着十分有意思,特别是最后讲到帖木儿的反扑,其中的凶险也让李节听的一身冷汗,心中对帖木儿这个枭雄也有了更高的评价。
“四叔,大战结束,接下来您是不是要回去做自己的事了?”最后李节敬了朱棣一杯,这才向他开口问道。
这次出征本来是不应该派朱棣去的,只是他自己坚持要去,再加上他和朱允熥之间有交易,要把高丽还给大明,以此换来大明对他攻略美洲的支持,所以才有了这次出征的事,现在仗打完了,朱棣也应该要回去了。
果然,朱棣听后也点了点头道:“不错,我在回来的路上就在考虑这件事了,说起来这次也是我任性了一把,不过能遇到帖木儿这样的对手,也算是完成了我最大的一个心愿,这一仗打的太过瘾了,可惜帖木儿损失太大,以他的年纪,恐怕这辈子都别想再纠集几十万大军东征了!”
看到朱棣意犹未尽的表情,李节也不禁暗中苦笑,对方不愧是战争狂人,刚打完一场凶险万分的大仗,结果现在竟然还在考虑第二场仗了。
“对了,陛下答应我的事情开始准备了吗?”朱棣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按照朱棣与朱允熥达成的盟约,朱棣会把高丽逐步移交给大明,而朱允熥则要为朱棣准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支撑他在美洲大陆的立足和开拓,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然后一点点的移交给朱棣。
“四叔放心吧,对于您的支持,陛下也十分重视,而且特意命我全权处理这件事,在您出征的这段时间,我也提前做了不少的准备,日后您有什么需要,直接找我就行了,我会尽量满足您的!”李节笑着解释道。
朱棣迁往美洲,这可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而且还牵扯到许多方面,所以必须有专门的人负责与朱棣沟通,这个人不但要要大明有足够的份量,能够随时见到朱允熥,而且还要和朱棣足够熟悉,以保证双方的合作能够进行下去。
纵观整个大明,能够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恐怕也只有李节了,特别是他和朱允熥、朱棣都保持十分深厚的私人关系,可以说有他在中间,就相当于让朱允熥和朱棣之间多了一层润滑剂,不至于让两人因利益产生直接的冲突。
“有你负责我就放心了,不过我可事先说好,那个蒸汽船你得替我多催催,让他们早点把船造出来,日后我去美洲,必须要坐上这种船!”朱棣这时提出一个不大不小的要求道。
自从上次乘坐了蒸汽船后,朱棣就对速度太慢的风帆船看不上了,虽然现在风帆船还是主流,但他和李节一样,坚信日后肯定是蒸汽船的天下,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想把自己的海军战船也换成蒸汽船。
“没问题,前段时间松江那边的造船厂也刚传来消息,您要求的蒸汽船已经完成了设计,现在已经开始建造了,估计最迟半年,您就可以见到样船了!”李节笑着回答道。
半年时间看着很长,但这已经是造船厂加班加点的结果了,毕竟新船造出来后,还需要经过测试,遇到问题也需要改进,最后才能定型交给客户,也就是朱棣手里。
“好,半年就半年,反正我那边也有许多的事情要处理,刚开始也只能把身边的一些人送去。”
朱棣说到这里忽然顿了一下,接着又开口道,“对了,我想把高炽他们几个送回大明住上一段时间,毕竟大明是他们的根,日后若是去了美洲,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顺便也让他们替我去拜祭一下父亲和大哥。”
朱棣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感慨的神色,他自己倒是不在乎,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儿孙日后可能无法再回到大明,这让他也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这是好事啊,我和高炽也好多年没见了,等他来了京城,我亲自带他四处转一转!”李节闻言也立刻答应道,像这种无关利益的私事,他肯定会尽量的帮朱棣达成。
就在这时,朱允熥那边也和傅友德聊完了,于是也带着几个大臣来给朱棣敬酒,叔侄二人经历了这次的战争后,显得比以前更加亲近了。
毕竟之前朱允熥可能还会对朱棣有些防备,但这次朱棣帮他打赢了这场仗,而且傅友德也多次夸朱棣,这也消除了朱允熥心中最后的几分防备,恐怕这也是他们之前没有想到的。
第690章 西安城外
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长安,但历史上的那座长安城早就毁于战火,现在的西安城,最早其实是五代时节度使韩建建造的新城,而且后来也多次改名,比如大安、安西、奉元等等,如果不熟悉历史的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座城本来的名字。
老朱立国之后,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为西安,这也是西安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并且一直延续到后世,至于长安这个古称,也只能存在于史书之中了。
不过西安虽然经过多次改名,但它依然是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而且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虽然这条古商路曾经多次断绝,但又多次被打通,现在大明实力强盛,与西方的贸易也再次兴盛起来,所以西安这里的商业也变得十分繁华。
甚至西安的西门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集市,各地来的商人都会到这个集市中交易,其中有不少都是西域人,就像历史上长城的西市一样,甚至西安也直接将西市这个名字照搬过来,直接称这里为西市。
西市与西门紧挨着,只要进了进了城门就能来到这里,甚至有时西市交易的人太多,于是就把集市延伸到城门外面,结果时间一长,城门外也形成了一个集市,被人称为外市,以便与城门内的内市区分。
外市直通官道,来往的官商都会从这里经过,所以有些牙人就喜欢守在这里,等着有商人带着货物从这里经过时,他们好上前了解消息,只要做成一单生意,就足够他们吃上几个月的。
而在这些过往的客商中,西域来的商人最受欢迎,因为他们一般都带着一些西域特产的货物,一般价格都不低,而且西域来的商人许多都在大明没什么根基,他们想要把手中的货物卖出去,一般都需要借助牙人提供信息,因此牙人也最欢迎这些商人。
王牙人坐在路边的小茶摊上,打量着过往的行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商机,像他这种牙人,眼睛最是毒辣,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一些人需求的客人,当然这种本事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多年的历练才能掌握。
今天王牙人的运气不怎么好,坐了一整天也没遇到什么像样的客人,眼看着天都快黑了,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了,王牙人也盘算着要回去了。
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听远处传来一阵沉重的马蹄声,不对,应该是骆驼的蹄声,虽然两者的蹄声很像,但有经验的人还是能够听出其中的区别。
这也让王牙人精神一震,因为西域的商人最喜欢用骆驼来驼货物,所以只要有骆驼前来,也就意味着他的机会来了。
所以王牙人也急忙站了起来,踮起脚看向远处的官道,很快就见一只长长的队伍从远方走来,不过当看到这支队伍时,王牙人脸上的惊喜也一下子凝固在脸上。
因为这支队伍的规模实在太大了,队伍中不但有骆驼,而且还有不少的马匹,这些高头大马一看就知道是西域的良驹,每一匹都价值不菲,光是从这些马匹上就能看出,这支队伍根本不差钱,如果对方是商队的话,肯定会有自己卖货的路子,像他这种牙人根本别想从这种商队中捞出半文钱。
看到这里,王牙人也有些失望,不过来都来了,他也没急着离开,就当是看热闹了,毕竟像这种规模巨大的队伍,也并不常见,上次他见到这种队伍,还是西域的几大商队联合在一起来大明,当时也在西安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随着队伍越来越近,王牙人却忽然发现有些不对,因为这支队伍不像是商队,虽然队伍里大都是西域人,但服饰明显比商人要贵重的多,而且还打着专门的旗号,虽然他不认识这种旗,但绝对不是商旗,更像是某种军旗。
就在王牙人沉思之时,队伍也终于走到他的近前,这也让王牙人可以更加仔细的观察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
结果更让王牙人吃惊的发现,这支队伍虽然庞大,但在行进之时极有章法,外围是装备精良的护卫,内部则是骆驼和马车,上面装满了各种货物,从马车车轮带起的尘土可以发现,车上的物品肯定十分沉重。
另外王牙人还从队伍中发现了全身罩着黑袍的女人,而且还不止一个,有些马车一看都是坐人的,车窗也被打开一条缝,里面有人好奇的向外张望。
“这绝不是商队,难道是某个小国的使团?”王牙人忽然低声自语道。
他曾经见过西域小国进京的使团,与眼前这支队伍有点相像,不过那些小国的使团规模有限,根本无法与眼前的这支队伍相比,别的不说,光是他粗略的计算了一下,这支队伍的人数就有上千人,马匹和骆驼则有数千匹,光是大马车就有几百辆。
王牙人之所以觉得这支队伍是使团,因为只有使团中才会有女人,毕竟商队出行时危险太大,一般都不会带女人,但使团就不一样了,有些使团甚至就是为了给皇帝陛下送礼,美女当然也是礼物之一,所以使团出有女人也很正常。
就在王牙人发愣之时,忽然只见队伍中的核心位置,有几个衣着更加华丽的人骑在马上,光是从服饰就能看出来,这几人肯定是队伍中身份最尊贵的人。
只是让王牙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些核心的几人之中,却是一个十几岁的西域少年,虽然对方身材高大,但脸上却是稚气未脱,一看就知道还没有成年。
可是这个未成年的少年,却隐然间被众人围在中心,显然身份比其它人都要尊贵,这让王牙人也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因为如果是使团的话,派出的使节都是各国的官员,一般都需要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绝不可能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
第691章 伟大的贵族
兀鲁伯骑在马上,好奇的打量着城中的景色,对于这座名叫西安的大城,他也十分的震惊,本来在他的认知中,撒马尔罕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是直到来到大明,见到眼前这座城市,他才发现自己以前实在太无知了。
而在兀鲁伯身边,则是一支上千人组成的使团,并且携带了大量贵重的礼物,这些礼物都是送给大明皇帝的,年少的兀鲁伯就是这支使团的正使。
兀鲁伯是帖木儿的孙子,他的父亲正是被大明俘虏的沙哈鲁,而且他还是沙哈鲁的长子,从小就极受沙哈鲁的喜爱与重视,而兀鲁伯本人也极为聪慧,或者说他是个天才,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而且他对天文和数学尤其精通,别看他年纪不大,但在整个帖木儿帝国,却已经找不到老师能教导他了。
事实上这位兀鲁伯在历史上也颇为有名,是十五世纪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和哲学家,而且他还是帖木儿帝国的第四位苏丹,一手主持修建了大名鼎鼎的兀鲁伯天文台,装置有巨型象限仪等精密的天文仪器,收藏有天文历算等大量图书,是当时最为行进的天文台之一。
当然现在的兀鲁伯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这次被帖木儿委以重任,担任出使大明的使节,主要目的就是求得大明皇帝的谅解,并且将被俘的沙哈鲁和哈里勒带回撒马尔罕。
帖木儿之所以派兀鲁伯这么一个没成年的孩子,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他这次败的实在太惨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失去了与大明平等对话的权力。
另外帖木儿之前还扣押了大明的使团,甚至还刻意羞辱使团,有这样的前科,大明对帖木儿的使团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甚至干脆以牙还牙,直接将他的使团也扣押,至于和谈更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帖木儿也是另辟蹊径,直接派兀鲁伯这个孩子为使节,一来他是自己的亲孙子,份量足够重,二来兀鲁伯虽然年少,但却博学多才,性格也颇为稳重,各方面都不输于成年人,所以他完全可以胜任使节的职位,毕竟大明恨帖木儿,对一个孩子应该还不至于下狠手。
兀鲁伯十分聪明,他知道祖父派自己来大明的原因,不过为了救自己的父亲,他也愿意冒险,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来到大明之后,他却一下子打开了眼界,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比祖父建立的帝国更加繁华的国家。
“卡西姆老师,这里还不是大明的都城吗?”兀鲁伯一边走一边打量着这座繁华的西安城,随后这才向身边一个中年人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