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288章

汉兴-第288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地上,即使帝国把江南帕尔斯人全数清除,而且属国秦国正在跟帕尔斯打的不可开交,但在海上,帝国的商船队仍然可以自由进出天竺和帕尔斯的港口,卸下大量丝绸、棉布、香料、玻璃、瓷器、糖等商品,换回大量金、银币和满船的铜条。
    帕尔斯人除了自己留用一部分之外,还可以把这些东方来的商品在运到更西方去销售,以此谋取暴利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何况现在帕尔斯人连战连败,若是没有充足的金钱稳定国内,他们的日子恐怕会更不好过。
    庞大的利润诱惑之下,新生的资本家和工厂主会为一切与之相关,能够提高产量的新技术买单。
    比如食盐行业,江南诸省正在迅速推广晒盐业,江南的气候优势和劳动力相对更加充足等条件,让这里的食盐产量增长速度比北方快得多。
    目前帝国的食盐产量已经是统一之前的三倍以上!
    除了高额利润外,产量增长带来了某些意料不到的好处以往江南十分猖獗,甚至能跟官府对抗的私盐集团,正在迅速消失。
    原因是,如今官盐的供应量和质量都反超私盐,相反价格却降低很多,私盐已经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了。
    正所谓“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无人做。”
    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再凶残的盐贩子也不会冒那么大风险去搞什么私盐。
    没了私盐,官盐进一步统一市场,这又反过来给官盐带来更大利润。
    对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正循环,不仅通过盐业获得庞大财政资金,还能解决社会顽疾,简直一举两得。
    盐业只是个代表,帝国在工业方面获得的突破远比这多得多。
    比如纺织业,新成立不久的帝国专利总局,目前持有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份关于各种纺织机的专利申请丝织机、毛纺机、麻纺机、绵纺机都有,防治效率普遍比以往的旧机器提高一半到三倍以上。
    现今这个时代,纺织品是不愁卖的,织出来肯定就有人买,有人买肯定就有利润。
    因此,原材料的来源就成了新兴纺织资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新兴的纺织资本家们不断派遣代表前往西域、蒙兀和辽东,他们挥舞大笔金钱,以帝国军队为后盾,为传统畜牧业为主的外蕃部落,以此要挟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放牧各种毛更长、质地更好的绵羊品种,同时还会提供养殖技术支持。
    根据内阁的统计,各外蕃的绵羊存栏量正在逐年增多。
    刚刚过去的1796年,帝国国内所有毛纺织工厂产量高达12亿米折合858万匹,含呢绒!
    比毛纺织发展更快的是棉纺织,毕竟种棉花可比养羊产量高多了,而且随着帝国对棉花需求量的飞速增长,天竺、帕尔斯都有很多地方封建主在自己土地上推广种植棉花以获取更高收益。
    而西域地方的国土、外蕃和秦国,也都是种植棉花的好地方,这样多管齐下的增产,1796年帝国棉布产量高达63亿米折合4500万匹!
    衣被天下,第一次成为一种看得见且有可能摸得到的现实,而不是单纯的夸大和景愿。
    甚至连华夏已经发展了上千年的生丝生产,都在最近取得了相应的突破。
    有人用豆粕培植桑树,可以使桑叶有效产量翻倍,这当然也会相应的提高桑蚕的产量,进而提高生丝产量。
    丝织业对豆粕的需求,又进一步提升了帝国对大豆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辽东北大荒的产业结构那里之前主要作物是大米,现在则是米、豆混种为主。
    大豆产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刺激了榨油行业的发展。
    大豆浑身都是宝,一个榨油工厂可以同时得到豆油和豆粕两种产品,每一样都不愁销路豆粕除了供应丝织业外,畜牧业对这种东西更是有多少要多少。
    作为榨油业的副产品,豆饼、豆粕等物资都是顶尖优质的饲料,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而且所有牲畜都特别爱吃。
    有些专门的饲料厂用高粱叶、麦秸混合一到二成豆饼,制成成品饲料,大规模供应国营农场的猪、牛、马饲养,再加上兽用抗生素也是磺胺的大规模运用,使得牲畜出栏率提高很快。
    还是根据内阁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1796年底,帝国各种牲畜的存栏量为:猪4040万头、羊2960万只不计算外蕃拥有量,下同、大牲畜4200万匹含马、牛、骡、驴、骆驼。
    畜牧业和含捕鲸在内的远洋渔业,为帝国的国民提供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庞大数目的动物蛋白。
    按照1796年牲畜屠宰率,渔业捕捞统计和在册人口登记数字计算,刚刚过去的一年,帝国平民以上阶级人均肉类消费量是35斤,庶民阶级是8斤,奴隶阶级2斤。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同步增长,平民阶级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大幅度增长。
    刚刚过去的一年,平民阶级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是600斤,庶民400斤,奴隶只有300斤。

第719章 粮食
    以现在的人均粮食、肉类、禽蛋、奶制品、蔬菜、食糖、食用油占有量来说,帝国平民以上阶级的民众,生活水平已经可以稳定超过温饱线。
    经济处在平均线上的平民家庭,天吃一顿细面白米,十天半个月割一顿肉,平时粗粮干饭管饱是能做到的。
    平民阶级甚至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债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多少储备一点备用资金,将来孩子长大了娶媳妇盖新房,都用得着。
    在现在这个时代,让数千万人口达到这个生活水平已经是个很夸张的成绩了,未来史书上来个共和盛世的评价都不算太过。
    就算是庶民,以目前的食品占有量来说,纵向对比其他朝代,至少也能混个粗安的评价,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农闲时喝粥,农忙时吃饭,平时找机会打打短工挣些零钱卖点针头线脑,或者年底的时候给婆娘孩子扯几尺布做件新衣裳,也不是太难的事。
    奴隶的生活就差的很远了,除了那些在大户人家做奴婢的幸运儿,在穷苦地方开荒的奴隶或者大农场、大矿场的农奴、矿奴就不得不依靠狩猎小兽,或者在杂粮粥里掺杂自行采摘的蘑菇、野菜、橡子等最粗粝的食物,半饥半饱的勉强维生。
    如果不是帝国在节假日时期偶尔发放的一点糖和廉价的鱼肉和下水碎肉做的香肠充当安慰剂,并且给奴隶保留了上升通道,这些奴隶估计早就爆发大规模死亡潮或者直接武装起义了。
    帝国其实是不缺粮的,给奴隶更多粮食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就无法给各阶级拉开生活水平,无法刺激低阶级的人努力向上爬。
    更何况,帝国需要更多粮食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或者平衡国内粮食市场。
    在以往的朝代,连续丰收容易引发粮价暴跌,从而伤害农民生产积极性,正所谓“谷贱伤农”。
    但欠收自然更不好,那就不是伤农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动摇国本了。
    帝国领土范围内,这几年大部分地区还可以算是风调雨顺,结合一直如火如荼的全国水利工程改造、大规模集体灭害虫行动以及相对丰富的肥料来源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更多畜肥,此外帝国还有南洋的鸟粪石资源)的支持,帝国核心地区的土地单产一直呈现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
    为了平稳物价,目前,帝国对各地主粮作物执行国家定价统购统销政策。
    具体来说,就是每年收获后,去除农业税、农民自身来年所需的种子和自家食用粮之外,其余粮食国家按照标定价格统一收购。
    根据各地种粮成本,统购粮食价格略有调整,不过都高于私人粮店的收购价,以此避免《多收了斗》之类的事情发生。
    这种统购并不具备强制性,只不过国家购粮价格最高,农民若是想卖粮,只有卖给国家才是最赚,而农民也需要现金购买肥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余粮完全不卖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相当于国家出面,直接把粮食收购价托起来。
    之后国家对外出售粮食,同样会按照各地行市酌情定价,通常比收购价略高一些,因为收购、储备、出售都是有成本的,帝国也不能赔本。
    这个定价不会太高但也不会太低,若是私人粮行愿意降价抢市场那么帝国鼓掌欢迎。
    若是奸商们想要抢先大规模吃进,然后囤积居奇,那么帝国也不反对——帝国手里掌握着北大荒和安南省等地庞大的国营农场,又有农业税做支撑,廉价粮食足以淹死所有敢做类似尝试的私人资本。
    实际上,在江南的某些地方,这种经济战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比如在金陵,1795年秋收的时候,帝国以新币2两一石的价格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而各大豪族掌控的私人米行给出的价格只有1两,结果就是,除了租子这个也被规定上限了)和农民从银行借钱还贷帝国清欠积帐,理所当然的限定了利息,并且很大一部分欠账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否决)外,豪族们几乎就没收来什么粮食。
    等到1796年,赣省一些地区发了大水,粮食欠收,豪族们正准备运粮过去高价出售,准备大赚一笔的时候,帝国又在赣省以3两一石的价格敞开卖粮。
    要知道,帝国粮食到来之前,当地士绅甚至自己就把粮价炒到10两一石了!若是加上外地豪族,这个价格本应该提高到15两甚至20两,直到逼得农民卖田卖屋,卖儿卖女,最后把自己卖掉才能有一口吃的的程度为止。
    趁着灾情兼并小户土地,以及放贷,这才是大多数大户发家致富的常规手段。
    为了不放过这一好机会,金陵、杭州临安)、扬州,来自江南各省以及赣省本地的豪族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大规模吃进帝国出售的粮食,人为制造粮荒。
    但是帝国就那样不声不响的运粮,容易发大水的地方,航运通常都很发达,一艘大船就能运来几千上万石糙米,因此帝国也不怕运力不足。
    结果,半个月的时间内,帝国向灾区运进三百九十万石粮食!不仅把粮价死死压在三两一石的水平线上,还让受灾民众以工代赈,以参与重修水利设施等工作挣一份钱粮养家。
    生生吃进三百万石粮食的豪族们亏了个满脸血——灾民又不傻,有选择的情况下,谁会不吃3两的粮食而非要卖掉祖业去买15两的天价粮?
    灾情基本过去后,三百万石粮食积压在手里,没能大发一笔横财的豪族们只好再把粮食降价出售。
    遗憾的是,这次帝国收购价依旧是2两一石……。
    豪族的钱也不是无限的,类似金陵四大家族这样的顶尖豪族,在这场经济战的后期也是暗戳戳从银行贷款来吃进粮食的,到了时间,银行一掐贷款,手里没有流动资金的豪族只能赔本出售,结果就是他们几个月时间就亏损了三百万两以上。
    这还不算应该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以及亏本也堵不上窟窿之后,银行直接回收抵押物所造成的损失。

第720章 大帝国4
    对这个时代所谓的豪族来说,三百万两的损失真的太沉重了。
    尽管这笔钱不是一二家的损失,但绝对数量太大,所有参与的士绅、豪族也都付出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代价。
    这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金陵贾家,他们损失了差不多40万新币两,加上当初修大观园花的钱,之前从前周巡盐御史林如海那里,以林家小姐的嫁妆为名义得来的钱帛,就此彻底耗尽,甚至还留下几十万两的亏空。
    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贾家只能指望他们送往北方的小姐能帮上一点忙——有这想法的倒也不知他们一家。
    一些同样损失惨重的士绅、豪族,不得不派人跟户部的业务主管商议,希望帝国能以“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比如4两一石,回收他们积压在仓库里的粮食。
    这理所当然的被严词拒绝了——帝国对粮食统购统销是为了赈灾和平衡物价,不是为了赔本赚吆喝。
    士绅如果想要出售粮食,那么很好,2两一石,有多少帝国收多少,多了一分钱都别想多拿。
    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政策,士绅立刻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获得“开明士绅”匾牌的,干脆直接抬着匾牌去金陵,试图告御状,说内阁“与民争利”。
    没有匾牌的,比如金陵四大豪族这样,就得找相熟的,在朝廷做官的人出面,给户部施加压力。
    有的家族,甚至直接把自己的意愿送到了徐世杨的办公桌上!
    “这是干涉帝国施政方针,与谋逆同罪。”
    徐世杨的回答简单,但充满令人浑身发颤的寒意:
    “着刑部彻查。”
    徐世杨的意见是,以谋逆罪剥夺所有参与的士绅家族一切官方z治地位,原来有贵族头衔的,一律撤销;原来是公民的,一律降级到平民;原来是平民的,降级为庶民。
    只要参与这次在灾区屯粮的豪族,一律没收其“开明士绅”门匾。
    同时,彻查他们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趁灾荒时节侵吞公私财产的罪名,然后分别处以有期徒刑、发配、罚款等刑罚。
    彻查所有江南富商、豪族、地主、士绅家族的奴婢使用情况,要求一年内,东家与所有汉仆签署活期合同,并且按帝国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月薪。
    如果有侵害汉仆人身权利的案件,帝国将以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惩。
    当然,庶民和奴隶不在清查范围之列。
    士绅、豪族们根本没有想到,帝国不仅没有退让的打算,甚至还想着更进一步,给他们更大的打击!
    鉴于每个家族在前周时代都曾经有些汉人奴仆被因各种原因而私刑处死,如果帝国真的按照徐世杨的命令彻查,那么这些曾经前往灾区试图大捞一笔的家族,恐怕要被帝国铲除了!
    现在,他们不再关心那些粮食和亏损,而是竭尽全力准备如何掩盖自己以往的罪行。
    毕竟,是个人就能明白,家族生存下来,可比赔点钱重要多了。
    ……
    江南正在酝酿一场更大规模风暴的时候,徐世杨还在巡视全国的路上。
    他一边走,一边对照内阁的报告,实地检验,抽查报告数据的准确性。
    事实证明,处在上升期的帝国,基层执行力还算可以,徐世杨获得的报告准确性不错。
    根据报告中的数据,此时帝国拥有公、平民人口6650万,庶民750万,奴隶因为增加了大量交趾人而增长到1100万。
    总人口8500万,以长江为分界线,最重要的公、平民人口中,北方(含辽东和西北)有1600万,南方有5050万。
    北方人口中有200万是统一之后由江南迁往江北的,这个移民速度还算可以,但仍需加大移民力度。
    北方的好处是,帝国毕竟崛起与江北,虽然核心人口相对少很多,但公民比例远远高于江南,因此帝国官员中江北出身的比例很大,内阁对江北的掌控程度仍然远远超过江南。
    想要让江南江北在z治上获得完全平等,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徐世杨必须花费很长时间,让新式教育在江南代替旧式私塾和为科举而生的旧式教育,并且让新式教育普及到普通汉人百姓。
    帝国对基层的掌握远远超出封建社会应有的水平,再加上国家企业、皇室企业,以及为普及教育而设立的公立学校等等,帝国所需要的人才也远远超出以往朝代的正常水平。
    前周时期开科取士,一科4、5百人,就被评价为“冗官”,而帝国现有大学,每年毕业生已经超过两千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被授予“进士”文凭。
    即使这样,徐世杨仍然认为人才严重不足。
    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