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287章

汉兴-第287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言,章明礼和章明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惊愕。
    自家兄长跟当今太子殿下相熟,关系一直不错,他既然这样说,就意味着徐世松在帝国还是享有亲王应有的待遇!
    如果在别的朝代,他这种一门心思支持前朝的宗王,恐怕早就被赐鸩酒或白绫了吧?
    果然,帝国确实跟以往的朝代不一样。
    “是,是这样的。”章明礼继续小声说道:“他们一开始虽然不愿意出钱,不过皇帝和太子给了些支持后,对楚王殿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他们愿意出钱,不过现在楚王不缺钱了,他就想让他们跟着一起去南洋,他们又都不乐意了……。”
    听到这里,章明义轻蔑的评价道:“不识好歹。”
    “呃,这也不能怪他们吧?”章明智小声说道:“都是些士绅,很多人家在前周出过大官,甚至有出过宰相的,又不是穷光蛋,谁愿意跑南洋跟生番打交道……。”
    “他们都是你这个想法?”
    “是啊,大多是这个想法,这也是人之常情。”
    “下次你们再去喝花酒的时候,多少提醒他们一下。”
    章明义满不在乎的说道:
    “帝国快要对他们下手了,告诉他们,现在去南洋拓殖是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若是把握不住,到时候别怪本官没有念同殿为臣的旧情。”
    “什么?帝国要对士绅下手?”章明礼、章明智同时惊叫起来,声音大的把章明义身边的扶桑女奴都吓了一跳。
    后者摆摆手,有些不满的说:“做什么一惊一乍的?对士绅下手很稀奇吗?帝国不是大周,并非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既然用不着士子了,留着士绅家族做什么?”
    “可他们很多人有开明士绅的匾……”
    “那块匾又不是免死金牌。”章明义冷笑道:“帝国倒也不会杀他们,只不过他们做的那些不符合《大华律》的事,会在近期暴出来,帝国会给他们一些惩罚——也许是发配?”
    “为兄也不怕告诉你们——治国如同治家,帝国治国的国策跟士绅治家的手段是相违的!所以帝国不可能允许那些家族在新朝还不转变思路!”
    “看着吧,这件事引发的震动,恐怕比战争还要大!”
    

第716章 大帝国1
    被章明义猜测即将对士绅动手的徐世杨,此时正准备视察全国。
    这是一个长途旅行,他计划带着一些近卫军和六部所属的官员,从燕京出发,向西前往甘省,然后转向西南到桂省,再从桂省北上前往金陵,几乎绕帝国一圈之后回到燕京。
    每到一地,徐世杨都会专门抽查本地的拥军情况重点是复员军人再安置工作、金融系统的信贷工作重点是移民的贷款利息是否超过管控上限、民间治安工作、工业建设工作以及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普及工作。
    计划整个出巡过程可能会耗费两年时间没办法,这个时代的交通速度就是这么操蛋。
    期间为了不扰民,巡查团的一切费用都由内府负担,无需财政拨款。
    这次行动其实也是配合帝国对江南的消化而特意实施的,所以基础教育普及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徐世杨要争夺年轻人的思想,从旧有的学说手中。
    他是一路走一路办公的,除了以往需要处理的日常工作,这两年时间,徐世杨将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哪怕解决不了的顽疾,至少也要遏制其继续生长。
    离开燕京的时候,徐世杨得到了全国上下忙活了快两年时间才得出的一份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是帝国统一之后,第一次出具涉及全国数据的统筹报告。
    其中的主要内容是:
    到1797年初为止,帝国领土的最北端早已越过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一线,一些外蕃蒙兀和外蕃索伦的人正在顺着勒拿河逐步向北推进,他们正从北原的原始森林中取宝贵的皮毛,以供应汉地的需求户部认为这是非常庞大的市场,每年可以带来上千万两以上的收益。
    另外,一支国家探险队已经顺着勒拿河一路前进到其出海口地区。
    也就是说,帝国的军靴已经踏进了北冰洋!
    探险队从这里带回来七张白熊皮和五十五张海豹皮,并将其全部敬献给皇室。
    徐世杨对此表示十分欣慰,倒不是因为那些皮毛的价值,而是因为这意味着帝国正在逐步开拓视野,从一个东亚独霸的国家开始放眼全世界,甚至是那些人类不曾踏足过得地区。
    于是徐世杨下令,第一个抵达冰海北冰洋的探险队成员,全员提升社会地位两级!
    探险队中的奴隶直接提升为平民,庶民提升为公民,公民甚至可以获得贵族头衔!
    这个丰厚的奖赏,必然会刺激那些有冒险精神的人,甘冒奇险,去寻找汉人从未见到过的新世界。
    也许,新大陆就在眼前?
    这真的不是不可能,因为帝国的海洋探险队已经越过了北海鄂霍茨克海,在海北半岛勘察加半岛建立一系列临时定居点。
    这里不仅是帝国领土的最东端,同时也意味着帝国即将抵达白令海峡。
    而白令海另一侧的新大陆,很快就会呈现在帝国眼中。
    对于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徐世杨一向允许包括外蕃在内的人尽量前往开发。
    前世沙俄曾经凭借西伯利亚的毛皮业支撑四分之一的财政,帝国没有道理不能依靠同样地区的毛皮业获得大量财富。
    反正外蕃索伦和外蕃蒙兀都是好手,冰天雪地里也不指望这些鞑子放牧种地,那么通过狩和毛皮把他们捆在帝国经济的战车上,是个不错的主意。
    嗯,如果能够顺利发现阿拉斯加,到时候还能加上淘金业。
    有这方面的支持,估计也能刺激国民有更大的热情寻找新领土吧?
    说回我们的话题。
    帝国本土的最西端是葱岭。
    根据帝国内阁和秦王庭的商议结果,帝国和属国秦国的分界线就是葱岭,葱岭以西所有领土可任由秦国自行征服开拓,五十年后再来重新划界。
    如果把属国也算进领土之中,那么帝国的最西端是咸海海滨的玉龙杰赤。
    西南方面,晋王已经占领丹撒昌都一代,并且在一场关键性战役中摧毁了乌斯吐蕃的主力部队,但出于对高原反应的畏惧,徐世柳并未乘胜追击,而是留在丹撒休整,以便让部队有更多时间适应高原。
    南方,帝国最南端的领土依旧是三沙群岛,这里现在有些渔业公司的小型港口和补给点,基本没有常驻居民,但每年大部分时间除了台风季都有数百艘开采海人草、珊瑚,捕捉玳瑁、鲨鱼以及其它渔业船舶作业,还有海军的巡逻船和国际贸易的商船,因此也算繁华。
    更重要的是,楚王正在筹建部队,估计几年内,就可以在海军的直接帮助下占据南洋群岛,到那时,那里将会成为帝国领土的最南端,整个南洋都会成为帝国的内海。
    以领土面积论,帝国是这个世界华夏系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与领土面积相伴而生的,自然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吸收了江南庞大的人口后,帝国常备野战军总兵力已经迅速扩充到六十万人,此外还有海军十万人,预备役五十万人,在册民兵三百三十万!
    野战军的步兵武器装备已经超越世界三个时代以上冷兵器火绳枪燧发枪击发线膛枪,野战炮兵也可以与南北战争时期的米军相媲美,只是没有铁路,后勤能力差了不少,此外因为不掌握罗德曼铸炮法,除了臼炮外的重炮兵方面始终没有突破50斤的上限。
    当然,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目标给超重炮来打,除了华夏自己。
    海军已经有了很多千吨甚至两千吨级风帆战舰,但百炮级风帆战列舰一直没有出现,海军载炮最多的战舰也不过64门而已,给人一种大船装小炮的感觉。
    之所以是这样,原因还是没有什么目标需要百炮战列舰对付。64炮的风帆战列舰已经足以轻松压倒除了它们自己以外的所有对手了。
    空出来的吨位与其装更多用不上的大炮,还不如提高载货量或者改善船员居住环境。
    因为南方刚刚开始筹建新军,第一批南方兵还没退伍的缘故,预备役主要出自北方,装备大多是最新式的枪械很多比野战军还先进,因为不需要考虑大规模生产换装。
    至少徐世杨就曾经看到过一些早期后装枪的雏形。

第717章 大帝国2
    徐世杨一行到达西北的时候,他在甘省的某个民兵那里看到了由民间枪匠自行用标准三型击发线膛枪改装的后装步枪。
    改装的方式十分简单,在一支标准三型步枪靠近枪机的后枪管部分,约65毫米左右的位置上,把枪管切开一节,改装成可向右旋开的盖帽机构,这样的盖子形成一个不怎么牢靠但十分简单的闭锁装置。
    于是一支后膛枪就诞生了。
    发明这玩意的枪匠甚至还专门搞出有弹壳的一体式子弹!
    说穿了,这玩意同样很简单,其实就是用浸泡蜂蜡的油纸或亚麻制造弹壳,把弹头和发射药包裹其中而已。
    但这把枪却扎扎实实的省却了标准三型开火时许多必要的程序,比如向枪管里倒发射药,用通条怼实,以及咬开子弹包装等等。
    这意味着,这种步枪的射速会远远超过野战军装备的标准三型,而且可以让士兵趴着装弹并射击!
    在甘省,徐世杨亲自接见了这款改进型步枪的发明人,一位名叫戴梓的退伍老兵。
    他在本地多待了几天,让戴梓利用当地驻军修械所的设备临时加工出6条后装步枪,拿来跟标准三型做了一次对比试验。
    结果是,戴梓的后装枪可以在两分半钟时间内开火二十次!这个时间仅为标准三型的一半,如果极速射击,熟练的射手甚至能完成每分钟15次射击!这是前装枪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而且因为是直接改造自标准三型,因此这种枪的弹道性能与标准三型几乎完全一样,精确度、射程等方面几乎没有受到改装的影响。
    在其他方面,比如可靠性,戴梓步枪可以在四天时间内射击一千发子弹,即使不清理枪膛也能维持性能。
    在潮湿环境和暴雨天气的射击实验结果也远远强于标准三型。
    如果说,标准三型击发线膛枪让一个在边荒开拓的汉人农民具备单独作战,对抗鞑子精锐甲兵的力量,那么戴梓步枪的这些性能,可以让一个汉人农民具备轻易击毙一个精锐甲骑的力量!
    对此,徐世杨内心十分激动,这可是很少见的,民间超越自己的思路,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例子。
    所以徐世杨给了戴梓超越他应得的奖赏——目的只是为了鼓励他人努力创新,就像千金买马骨一样。
    徐世杨给戴梓的奖励足以让所有人眼红
    第一,直接给戴梓一万两的现金奖励。
    第二,给予戴梓侧开活门式后装步枪的专利,今后不论是帝国还是别的国家,生产每一支类似的武器都要给戴梓一份专利费用。
    第三,徐世杨将邀请戴梓加入燕京新成立的科学协会,徐世杨将直接给戴梓科学协会第三等第一等是金镶玉、第二等金徽)的银徽章,以证明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所做的贡献。
    但是,这里还有一点要求,徐世杨要戴梓牵头制定标准三型步枪的改进标准,一切以数据说话,而不是全凭经验。
    实际上,现在的徐世杨,对某项新发明的标准数字比新发明本身还要重视。
    因为有了这种标准,人人都可能在这种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改进,或者开拓思路在此基础上发明新的东西。
    这才是徐世杨最喜欢的趋势,夯实科学基础远比一两项新发明更重要——反正帝国现在已经无敌了,有没有那些新发明并不重要。
    话又说回来,只要基础足够厚实,将来各种新发明必然会有一个井喷阶段。
    这也是徐世杨不断投资基础教育的原因——先让孩子们把基础的数学、语文等课程学好,之后又有他们发挥的空间,谁敢说他们将来不会出个牛顿?
    回到戴梓这边,徐世杨还给了他第四项好处
    他直接授予戴梓男爵身份,让他昂首阔步踏入贵族行列!
    现在,帝国的贵族只是个荣誉称号,但这个荣誉已经足以让许多人感到眼红了。
    而且,这是第一个直接因改进技术而获得爵位的例子,世人将会从中看懂帝国对技术人员的重视,也有可能引领将来社会风气——当社会精英无法依靠四书五经来实现阶级跨越的时候,徐世杨又给他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大家都去研究更实用的技术或者投身理工科去吧!
    徐世杨甚至打算,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拜访几位数学家,把他们的地位同样提高起来,让人们看到帝国对数学等理工科基础的重视程度。
    当然,这都是接下来的工作,拿戴梓先树立一个榜样后,徐世杨离开甘省,继续他的行程。
    在这里,我们还是继续说一说目前内阁对帝国各方面实力的统计情况
    军事方面,除了戴梓步枪之外,预备役和民兵还有其他一些民间枪匠自行改造的玩意,什么双管的击发枪,以发射霰弹为主的大口径步枪等等。
    这些玩意似乎都是根据民兵所在的地区特化出来的,比如双管枪面对熊、虎之类凶猛的大型动物,有迅速射击第二发的机会,容错率较高。
    而大口径霰弹枪对付大群小目标非常好用——比如野鸭群、各种鸟群等,一打可以打一片,子弹威力也刚刚合适,不至于把小猎物轰碎。
    当然,更多的民兵武器还是直接购买或者退役老兵带走的军用武器。
    火枪方面,标准1、2、3型以及从未成为制式装备的鸟枪都有不少,甚至较为落后的1、2型装备量都高于3型。原因是前两者子弹可以自造,而3型的火帽必须从国营武器店购买。
    经过调查,帝国的三百八十万预备役和民兵中,火枪装备量是两百万支,其中标准2型燧发枪60万、1型火绳枪40万、3型击发枪40万、鸟枪30万,另外30万是手枪。
    考虑到民间有很多一个人装备多支枪的情况,帝国预备役和民兵中,仍有二百三十万人没有枪!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新组建的地方民兵火枪缺口很大的缘故。
    再考虑到今后外蕃势力将会被允许装备落后两个档次的火枪鸟枪和1型火绳枪),和正规军的换装问题,就算没有战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帝国的火枪市场也能带来非常雄厚的利润。

第718章 大帝国3
    数百万支枪的庞大市场,即使对帝国的军工企业来说也得努力很长时间。
    根据内阁的统计报告,关于工部的军工产业细则方面的统计,帝国目前国有和半私有兵工厂日常产能是每个月9万条枪,全面填满军需市场需要大概需要两年。
    然而,工厂不可能维持这种高速生产,因为一旦缺口被弥补,接下来的军火市场就会迅速萎顿,到时候恐怕会在兵工厂引发一波失业潮。
    这是徐世杨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打算让兵工厂低速生产,同时边生产边改进,最终在五年内填补民兵武器市场缺口。
    好在,工业口目前只有军火产业有市场饱和的担忧,其他方面:盐业、纺织、食糖、钢铁、肥皂、火柴、搪瓷、香水、玻璃、染料、造纸等等等等盈利颇高的行业,目前都在以最大速度生产因为这些东西中,有很多跟军工产品一样,是世界上只有帝国可以制造的商品,但这些民用品可以行销全世界,不像军工产品那样只能向国内和属国、蕃国出售。
    陆地上,即使帝国把江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