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过程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科学校,或按成绩分配到各级工厂等部门参与工作(想要自主创业或回家种地也由他)。
但是,礼部强调,争取在五年内,把平民以上阶级文盲率降到10以下,而平民阶级所有7到18岁学龄期男女,都要入学接受教育。
任何阻碍自家儿女参与学校教育的平民,等同于犯罪,将要接受削减功劳的惩罚——功劳减到负10,平民降级为庶民!
在学科设置和教材方面,徐世杨干涉很深,就像户部财务工作徐世杨涉入很深一样。
这也是齐省各级学校能把八股、诗词歌赋全都扔进语文这个大坑里,还要专门填上一些民族主义文学教育搅合一番的原因。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齐省本身的科学底蕴都是十分薄弱的:比如中学的科学课程,基本是一个初级物理、化学、地理、几何、代数的大杂烩。
毕竟齐省现在也没有什么物理化学人才,连有这个概念的,可能也就徐世杨一个人而已。
但这些学科又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徐世杨也只能暂且把现在已知的知识或自己能解释的通的东西全都塞进一个学科,然后去期待人民在不远的将来自行探索科学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细化成各种新的学科。
徐世杨在其中能做到的,只是洒下种子,并且在自己有生之年尽一切努力呵护种子成长,仅此而已。
对进士考核项目设置反对最激烈的是刑部尚书章明义,这位江南来的进士老爷认为齐省过于重视数算之类的旁门左道,八股在科举中所占比例实在低的吓人。
连圣人大道都学不透的进士,还能算是进士?
何况,为啥武进士跟文进士是完全平级的?
章明义屡次提出增加语文科目在齐省科举中的成绩比例,他认为语文就算不占全部数目,也应该具备一锤定音的比例才算正常——连语文都不及格的学生,不管别的科目学的有多好,都不应该获得功名资格。
然而,在这方面,他的对手是徐世杨。
徐世杨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而他在齐省的地位自然不是章明义所能匹敌,所以最后礼部的计划还是强行通过。
其实,章明义反对的似乎有些太早了,他把太多精力用在跟徐世杨争执科举科目上,等到礼部尚书徐睦江宣布今年最后一个议题的时候,章明义虽然愤怒,但他已经没多少精力跳出来反对了。
何况这个议题其实不是要跟什么人商量,而是直接对大家宣布一个既定结果:
隆道四年二月初一开始,大都督府取消,原大都督徐睦河称齐王!
第440章 朝廷
在封建社会,地方军政长官在没有得到朝廷册封的情况下自行称王,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叛乱行为。
身负监军职责的章明义自然要对此大加反对。
然而,区区一个刑部尚书并没有对抗大势的能力。
齐省地方政权实际上从未接受过江南朝廷的直接领导,因此都督府齐王府下属的官员对朝廷的忠诚度十分低。
相反,因为朝廷当初抛弃江北让大家过了十多年任人宰割的苦难生活,齐省,或者说所有江北民众,对大周朝廷的忠诚和敬畏都十分单薄。
人民的心思其实十分简单——谁能让他们过好日子,他们就忠于谁。
所以大都督能让江北的汉人不再受到鞑子和盗贼的骚扰,能让大家吃饱饭,甚至还有鲸鱼肉吃,那么他们就支持大都督。
别说称王,就是称帝他们都会支持。
齐省的官员更加支持徐睦河称王,因为他们都是大都督府任命的官员,一切功名利禄跟朝廷都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的职务,做都督府的官员,自然比不上做齐王府的官,更加比不上做新王朝的官员。
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不对?
所以,徐睦河称王,齐省上下只有章明义一个人反对,那真的是孤家寡人,反对毫无意义。
章明义的愤怒溢于言表,以至于在齐省所有官员站起来对新鲜出炉的齐王山呼万岁的时候,刑部尚书章大人直接愤而退场以示抗议。
徐世杨也没有跟着人群一起朝父亲欢呼,看到章明义退场后,他也跟着离开了。
反正这是最后一个议题,而且是已经确定的问题,现在不过是宣布一下而已,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反而跟章明义谈谈更重要一些。
两人就在泉城大会议室门前的道路上,一边听着与会人员的欢呼声一边散步似得缓缓前行。
“我要回去了。”章明义有些不明所以的说道。
“去哪?”徐世杨问。
“江南。”章明义回答:“我在你们这已经好几年了,本来是监军职责,结果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给你们帮忙了。”
“以往还好,现在既然你们已经打算称王……,我的本职就是完全失败,哪里还有脸留在这里。”
章明义情绪十分低落,徐世杨也兴致不高。
其实,这几年两人的配合还是蛮不错的,章明义既能帮齐省掌握刑部,也能给徐世杨充当军队后勤总管职务,这些工作他做的相当出色。
然而,章明义是朝廷的人。
这是本质,如果他不想做贰臣,那么徐睦河在没有得到朝廷任命的情况下自行称王,他就必须跟齐省做一个切割了。
“实话实说,我在江北这三年,真的觉得你们这边比朝廷有前途。”
章明义十分坦然的说道:
“可是,我没有选择,朝廷派我来不是让我当贰臣的,你们既然做出选择,我也只能回去复命了,呵呵,虽然我这监军做的特别失败。”
徐世杨看着他,片刻后,他问:“那个朝廷……,值得吗?”
“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
“我认为你这种愚忠并不好。”徐世杨皱着眉头说道:“从三皇五帝开始到现在,我华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十几个朝代,几百个帝王,从来没有那一个说是能千秋万代的,只有我们这个民族,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民族?”
这个词让章明义十分陌生,因为出了徐世杨,这个世界还没出现过民族这个词。
不过,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仔细想想,章明义也能明白徐世杨指的是什么——又不是说没有民族这个词就没有汉人这个文化和血缘的聚合体。
“是啊,民族,炎黄子孙、华夏贵胄。”
徐世杨接着说道:
“朝廷这东西,不管姓什么,也就几百年寿命,这样算起来,大周到现在也差不多了。”
“如果我真的建立一个新王朝,这朝廷自然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不管几百年后是谁来替代我的帝国,我个人都能接受——只要还是咱们汉人自己的王朝。”
“所以,我希望大家忠于永恒的民族,而不是只有几百年寿命的帝国,更非一家一姓的天子。”
“呵。”章明义不明所以的笑了一下问道:“你这话跟别人说过吗?跟大都督说过吗?”
“目前只对你说过。”徐世杨笑道:“不过等到我来掌握这天下的时候,我会把这些加入到学校教育中,让所有汉人孩子都知道我的这个想法。”
“然后呢?号召他们起来推翻你的徐家王朝?”
“当然不是,朝廷能代表我们这个民族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我会号召大家砥砺奋进,团结在朝廷周围一起前进。”
徐世杨认真的回答道:
“但若是朝廷成为阻碍民族发展的障碍物,我也会号召大家奋起,把这个障碍物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不管这个朝廷姓赵,还是姓徐,都一样。”
“章兄,我最后劝你一句,不要为注定要被淘汰的王朝尽忠,大周已经不是太祖时候的那个朝廷了,它不配。”
“你的想法很奇怪,当初在江南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来到江北之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章明义说道:
“现在我确定了,你是不一样的人。”
他指了指身后还在传出阵阵欢呼声的泉城大会议室:
“你跟我们——我和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没什么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是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一点而已。”
多了接近一千年的历史和一个互联网……。
“呵呵,无所谓吧。”章明义笑着说道:“你看起来并不了解我。”
“你们江北的人没有沐受过皇恩,你们的想法我能理解但不能接受。你跟我们不一样,我跟你们其实也不一样。”
“我会为大周尽忠。”
“江南,也一定会有很多人为大周尽忠,到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把我们跟大周一起踢进垃圾堆里去?”
“这取决于你们的选择。”徐世杨回答:“你们,包括大周的忠臣与赵氏皇族跟大周这个王朝的区别我分得清。”
“如果你们这些人想跟朝廷一起退场,我会成全你们。如果你们愿意作为新时代的普通公民生活下去,我也不会专门找你们的麻烦。”
“章兄如果执意要回江南,今后有机会就仔细想想我今天说的话吧。”
“你们早晚有一天会用得上的。”
第441章 齐
隆道四年二月初二。
泉城,徐世杨临时官邸。
送章明义登上回江南的船以后,徐世杨就在自己的书房里铺上一张纸,拿着毛笔在上面挥毫泼墨: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密制膏丹,全都踏倒在地。
“爹爹写的是什么?”
徐世杨的庶次子徐代炫双手托着下巴,趴在桌子边上,奶声奶气的问道。
庶长子徐代灼则是老老实实站在徐世杨的书桌旁边,虽然没有像弟弟一样发问,但脸上的表情还是暴露了他的好奇。
徐世杨轻轻揉揉小家伙的脑袋,给他念了一遍,然后解释道:
“生存、吃饱、发展,这是一个民族,其实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三点是核心中的核心,为了这三点,我们可以去做任何尝试,也可以抛弃任何阻碍这三样的东西。”
小家伙们似懂非懂,徐世杨也没再多说什么。
孩子们还小,他们不理解自己父亲的想法,不过没关系,他们今后会明白的。
“代灼。”
“父亲。”
“今年学校开学,你就去少年兵学校吧。”徐世杨说道:“那边的教育格局和水平更加附和为父的心意。”
说完,他指了指桌子上的字:“把这个带上,为父送你的礼物。”
与另一个位面不同,齐省的开学季在春季,徐世杨的庶长子徐代灼今年7岁,正好到了入学的年龄,因此他需要自己的儿子做个表率。
在这方面,赵珊原本希望请私塾在家里开蒙,不过被徐世杨否决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显得太过于特殊,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也是因此,徐世杨选择了军校而不是高小。
因为军校属于军队系统,此时的新军不看士兵出身,只看军衔和能力。
徐代灼进了军校,在老兵教官们眼里也只是略有些不普通的普通学员而已。
这也是徐世杨的教育方式,实际上,他已经打算到了学龄,就把自己所有儿女,不论嫡庶,全都送进军校。
他甚至准备把这当成自己家族的传统。
……
隆道四年二月,原齐省大都督徐睦河在泉城自立为王。
嗯,其实这么说有些不对,因为齐王并未跟大周朝廷直接翻脸,毕竟之前朝廷下过给齐省封两个王的旨意。
只不过徐睦江、徐世杨都放弃了封王,而没有获得封王资格的徐睦河偏偏为王的而已。
真要说起来,用两个王换一个王,对朝廷来说似乎不算亏哈……。
才怪!
这做法,无论在谁眼里都是宣布齐省地方政权对抗朝廷权威。
因此,理所当然的,大周下令之前派往齐省的官员在二月底之前全部从齐省势力范围内撤回,同时也没有再向齐省方面派官员正式宣布承认齐王的地位。
朝廷已经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自己对齐王的态度。
然而,大周朝廷的态度代表不了人民的态度,甚至也代表不了大周自己的官员们的态度。
不论是舍不得在江北的地位也好,还是贪恋齐省工厂的股票分红也罢,虽然接到了撤退令,但真正下定决心放弃江北的一切,跟章明义一起回江南的官员其实很少。
从章明义到齐省监军开始到现在,朝廷以监督的名义向齐省派遣了超过300多位各级官员,负责监视齐省各个地方和军队。
而撤退令之后回江南的人,一共不到50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回家的小官把齐省工厂的利润和齐王对外出售工厂股权的消息一起回江南。
一些脑筋较为灵活,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江南士绅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遣自家子侄或信得过的代言人来到齐省,跟齐王方面商议购买股权的具体事宜。
这些跑到江北来的人中,有一部分纯粹是为了钱。
齐省沟通南北,齐省、辽东、高丽的各种特产只能通过齐王手下的渠道获得,购买齐省工厂的股权,至少挣钱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能够以钱生钱,总比把金银铜钱埋在地窖里发霉好一些。
至于另外一部分人,则是看好齐王政权的前途。
他们认为齐军能把鞑子打得满地乱爬,所在辽东数年不敢入关,那么大周朝廷恐怕也没有收复江北的能力。
齐王就算将来无法全取天下,跟大周来个划江而治恐怕是没什么问题的。
立国家之主赢无数。
这点道理,有很多人明白。
士绅地主之外,齐王还要加大吸引江南移民的力度。
因为江北十分!十分!!十分!!!缺人口!
吸引汉人来辖地生活,对齐王来说比吸收一点钱帛重要的多。
江南是不缺人口的,以前那边的鱼米之乡就十分繁华,朝廷南迁后,大量江北流民涌入江南,别的不说,齐王府估计,江南7、8千万人口还是有的。
这些人口才是齐王最希望从江南获得的宝物。
但齐王方面又不想背上买卖人口的恶名,因此移民必须遵照完全自愿的原则执行。
底层流民、佃户想要移民齐王的领地,齐省将会给予一定的贷款,若是他们在江南有欠债或犯罪行为(这个时代,很多小罪行——比如偷窃些食物,其实真是迫不得已),齐王方面将会协同当地士绅与债权人或官府进行协商。
齐王会给债权人一些经济上的补偿——本钱和少量利息,但利滚利是别想了,以此来赎买债务。
这些债务也会算在移民的贷款之中,按齐王规定的贷款利率逐年偿还。
江南虽然繁华,但与小民无干,相反,大量流民提供的廉价劳力,让底层民众的生活十分困苦。
齐王却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前途,因此徐世杨希望,在最近五年内,平均每年从江南吸引五十到一百万移民,填充疲敝的江北大地。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齐王府将有充足力量收复江北的其他几个传统汉地省份——豫省、晋省、陕省等等,以及,整个辽东。
为达成这个目标,在移民方面无论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第442章 贺使1
第一个派遣使节来泉城恭贺齐王登基的,是高丽国王。
其实,不是没有两班贵族以齐王不过大周叛逆为名,上书高丽国王请求不要派使节到泉城去。
但是当天晚上,就有来自齐国的军事顾问带着高丽新军闯入这些看不清形势,还妄想着清名有用的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