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178章

汉兴-第178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睦河现是自问一句,然后又自己沉思着自问自答道
    “咱们的田赋不高,我估计只有以前朝廷在江北田赋的半数,或者4成。”
    “盐课?朝廷也收,而且比咱们收的狠,江南那边盐、酒、茶、香料都是专营,所有收入都是朝廷的。”
    “嗯。似乎主要是因为咱们的工矿银行,还有商税两个方面比朝廷强得多。”
    “确实如此不假,但还不止。”正事说完,徐世杨也不介意给自己老爹和大伯科普一下“咱们确实是无徭役,轻农税。但仅就盐业一项,咱们采用晒盐法,产量就是江南煮盐法的二十倍以上,不用铁锅柴薪,人力所需只有三成,因此成本极低。”
    “咱们产一斤盐,价格大概是江南朝廷的五十分之一,质量不低的情况下,咱们甚至可以抢占江南的私盐市场,因此不论产出多少都不怕卖不出去,利润虽然微薄但出量大得不得了,所以咱们的盐业纯利甚至不差朝廷分毫!”
    如果大周不是还有盐引这种票据收入,齐王府在盐业方面获得的经济利益可能比江南朝廷还要多一些。
    对于一个今年下半年才获得三省之地的地方政权来说,仅仅这一项收入就足够惊人了。
    “另外吗……。”
    徐世杨接着说道
    “咱家任命的官员,现在还没学会贪污呢。”
    齐王府毕竟是个上升期的新生政权,如今的基层官吏或是新提拔上来的衙门新人,或是从部队中退下来的军士官,大家都很清楚以前的日子有多苦,因此也就对老百姓抱有一定同情心。
    另外,正如徐世杨所说,封建社会那些老油子官吏用来剥削的各种手段,比如大斗进小斗出、浮收、加征以及踢尖等等等等大大小小的方式,他们确实还不会用。
    再比如说军粮、军饷的运输,在大周,账面上出的数,部队实收能够达到七成,那就说明这位负责转运的文官相当清廉。
    而在齐省,账面上出数与实收数必须相等,负责转运的民工口粮另外计数,若是海运出了问题,损失部分粮饷,负责运输的文官必须提交详细报告,若是报告不通过,他就要承担责任。
    因此,即使有人知道那些不入流的剥削手段,齐王府政权越做越大的饼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起冒风险贪污几斗粮食,体制内的升迁和福利更加吸引人。
    没有层层剥削,或者说收税、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和贪污很少,齐省的税收效率相对来说自然要高很多。
    当然,现在官吏们没用这些手段,不意味着以后他们不会用。虽然齐王、徐世杨、吏部、户部、刑部都要派人交叉审计,但要找漏洞,总是能找到的。
    因此徐世杨在五年前开始,就逐渐推行新式的借贷记账法以及报表制度。
    为了明确各级地方官员的经济指标,徐世杨在新的财务制度中特别强调了百分比的重要性。
    再加上年初预算和年底总结,这些新的财会手段推行下来,齐王府和六部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经济数字,并以此作为标准进行监督。
    新的财会制度给地方官员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那种“平时袖手谈心性,遇事一死报君王”的传统文官在齐省是吃不开的,相反,比较接近与以前所谓干吏的事务官在齐王府麾下大行其道。
    这些官员在年初需要编制、汇总本部门预算,并且与去年预算进行同期对比,如果预算增加比例较高,他们必须后附详细说明为什么增加预算?增加在哪个方面?增加预算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哪怕减少预算也要附带同样格式的说明。
    然后到年底总结的时候,官员们还要上报报表和类似的说明年初编制的预算是否达成了目的?相较于年初计划实现了百分之多少?如果没有完全达到计划,原因是什么?什么地方没做好?如果超出计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个因素能否在新一年度发扬光大?
    这些较为近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齐省政权的经济健康发展有很大助益,也十分利于各部门交叉监督。
    “总之,就是这样。”
    徐世杨解释一大堆近代财物制度,然后总结道
    “我们的工业使得单位人口产出同比较高,我们的财务制度使得不必要的过程消耗很少,及开源,又节流,我们的经济怎么可能不好?”
    “有些道理。”徐睦江、徐睦河一点头——虽然他们听得其实有些蒙圈,不过似乎真的有道理啊?
    “总之呢,户部要把新的财务制度推行下去,今后还要有新的海关进出口制度以及新的税务制度,现有财务制度也只是试运行,还得有很长时间的完善期,之后也还要年年微调改进。”
    “这么麻烦啊……。”
    “父亲,治国不能怕麻烦。”
    这话徐睦河特别爱听。
    ……
    实际上,徐世杨对他的父亲和大伯说的废话太多了,齐省经济方面的优势就是一个半工业化的近代政权对周围其他势力全面压制的结果而已。
    齐省现在可以从蒙兀人那里得到廉价羊毛、牛羊皮和马匹;从高丽人得到廉价人力、木材、矿藏、粮食;从江南得到廉价粮食和矿产;从扶桑得到廉价硫磺和铜……,齐省进口的全是原材料或矿产。
    然后对蒙兀人出口盐、毛布、茶叶和蒸馏酒;对江南出口玻璃制品、军火和辽东特产;对扶桑出口盐、军火和布匹;高丽更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齐省的什么产品都能在那里倾销;再加上对女真走私奢侈品的庞大顺差。
    这种进口原材料倾销工业品,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对手的经济模式,只要有一个合理的财务制度,当然健康无比。
    这简直是传统帝国主义最喜欢的经济模式好吧!

第438章 会议季1
    每年的腊月初到第二年的正月末,都是齐省的“会议季”。
    六部下属的各分管部门都要开将近一个月的小会,期间彻底总结今年的工作,并制作明年的计划和预算。
    然后回家过年,初六上班,再进入会议季下半程,即总代表大会阶段,各部门会把自己上个月的会议结果上报给大都督府审议。
    这期间,既要代表兵部、工部两部,又要承担“太子”职责的徐世杨自然是最忙碌的人,没有之一。
    兵部的总结、目标、预算等条目,之前徐世杨已经跟他的父亲和大伯透露过了,现在无非就是在会议上对更多人多说一遍。
    大家都知道军队才是现如今这个小政权的核心支柱,因此没人对兵部的报告提出过多异议,兵部提出的预算案也顺利得到通过。
    但工部就没有这个资格了。
    户部的官员们对扩大投资工厂有些逆反心理,特别是那些奢侈品行业和那些看起来对战争没有什么直接支持的企业。
    户部有些人似乎只在乎农业和军队——所谓的“耕战”,却在内心深处并不把工业也算作“耕”的一种。
    不知道这种心态是怎么来的,他们明明已经知道工业能带来的好处了。
    也许是其他部门的官僚并不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部门能从工业中获得多少好处的缘故?
    如果真是这样,那今年以后他们的态度就应该转变了。
    徐世杨打算对大都督府辖下的所有非战略价值的工业——军工厂、盐业、钢铁厂、银行、军马场以及金银矿之外的工厂,比如纺织、玻璃、酒业、农场、煤铁矿、砖石工厂、食品加工以及未来投产的不涉密、非战略企业,都向全社会部分开放。
    所谓部分开放,是指这些非战略企业开始吸收民间资本。
    工部(其实主要是徐世杨的意见)的初步计划,是这些工厂发行股票,股票分配比例为:
    大都督齐王占5;
    六部尚书各占1,合计6;
    齐省其他官员共占9;
    向齐省民众集资,出售30;
    向江南民间集资,出售30;
    齐省政权以银行出资的形势占有最后20。
    股票不论落在谁的手里,本身都不具备执行权,所有工厂的控制权依旧掌握在工部手里,各人拿到的股票现在只是一种分成凭证,不论私人拿到多少股权,国有企业的控制权都不做变更。
    在这个政策之下,大都督齐王所占的股票实际上就是“内府”,也就是徐家人的收入,徐世杨打算用这种方式替代户部每年给大都督府的内俸预算——也就是说,徐家人今后不再由政府供养,收入取决于自己私产的经营成果。
    这也是徐世杨对未来的某种布局。
    如果今后,徐家确实做了天下,他不希望作为皇族的徐家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努力发展工业,允许宗室投资或自行建厂,也能有效避免自己把自己子孙当猪养的情况发生。
    当然,那都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推出这个政策只是为了给工业吸收更多投资,然后尽可能减轻财政负担罢了。
    为此,给六部尚书和其他官员的15股份,完全绑定职务而不是个人——你在那个职务上就每年分红,不在那个职务就放弃那份股份。
    与其说这是股份,还不如说是某种福利,只是这些福利取决于各个工厂的绩效。
    可以想象,当官员们明白工厂股票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分红后,他们一定会尽可能为工厂发展保驾护航。
    向齐省自己的民众以及向江南民间出售的60股份,具备可交易功能,如果有闲钱,私人甚至可以搜购一个工厂全部六成可交易股份。
    当然,那也只是每年拿六成分红罢了。
    到隆道四年,齐省部分地区甚至已经享受了7、8年的和平生活,在大都督府轻赋税政策的影响下,很多普通民众也已经具备相当数额的存粮、存款。
    处于对饥饿过于深刻的恐惧,这些钱粮大多被农民仔细埋藏储存在地里,根本没法参与生产生活。
    徐世杨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办法,给齐省民众一个投资渠道,把这些钱粮利用起来。
    另外,民众有了企业的股份,就相当于跟这些国有企业,以及齐省政权在经济上捆绑在一起。
    为了保证他们自己的投资和利润,民众也会毫无保留的支持大都督府齐王政权。
    对江南出售股份的目的也是如此,徐世杨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吸收江南开明士绅地主的库存钱粮。
    将来跟大周朝廷翻脸,进攻江南的时候,这些人也会成为自己这方的天然盟友。
    嗯,还有,这些投资齐省工厂的士绅地主,自然也会为齐省产品在江南的市场保驾护航。
    对徐世杨来说,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些股份的定价问题。
    各个工厂的利润率差距很大,而利润总额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与利润率。
    比如玻璃、酒业都是利润率奇高的行业,但论纯利润,其实比不过市场广阔的毛纺织工厂。
    因此,工厂股份如何定价,那些工厂的股份高一点哪些低一点,定低了会不会太亏,定高了能不能卖出去,都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不过徐世杨打算把这个问题直接丢给各部门自己讨论决定,他不准备在里面插手太多了。
    ……
    理所当然的,工部提出部分工厂开放投资的计划,在齐省各级官员中引起巨大轰动。
    这种涉及到各自私人利益的政策,自然引爆了所有会议室,以至于主持会议的大都督不得不在繁忙的会议季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去讨论这个政策。
    这一天,徐世杨花了几个小时向齐省的各级与会官员仔细讲解了这项政策所期望达成的目的(当然没说要跟朝廷翻脸做准备),然后给大家几个小时讨论消化这个政策可能的影响。
    最后,这个政策被毫无悬念的通过,这一天剩下的时间自然给大家仔细讨论股票售价。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如何定价甚至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方面只需要户部、工部和刑部三个部门讨论决定即可。
    让大家一起参与,只是为了烘托一下气氛,刺激大家更加努力的工作罢了。

第439章 会议季2
    不管怎么讨论,会议进程在那里,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能全都给工部的报告让路,因此第二天,大都督强令结束这个议题,接下来的股票定价问题交给工部、户部和刑部(负责监督)单独讨论。
    接下来,会议进行的十分顺利,徐世杨代表工部专门公开了准备投产的几个新工厂——冀省煤铁资源丰厚,自然是工部未来布局的重点,辽南那边则主要倾向于军工产业和造船业。
    户部公布了隆道四年的具体经济目标,并且最终审核了各部门的预算。
    刑部宣布成立单独的巡回法庭,在兵部的宪兵(镇抚兵改编而成)和户部官员的支持下对大都督府辖下的所有领土进行一轮巡查审计。
    同时,刑部支持兵部对大都督府辖下的所有领土进行连续的大规模剿匪工作。
    吏部宣布了新的官吏任命和考核方法细则,同时提出给各级官员增加工资的计划。
    另外,吏部还要配合工部的股份发行工作:除了尚书级别官员之外的各部门的各级官员应该分得哪一个工厂的哪一份股票,吏部的建议十分重要。
    最后上场的是礼部,他们先是宣布了隆道四年的新学校修建计划,然后宣布将在这一年确定齐省的“科举”方式:
    1到7年级被称为高小:语文100分满分、数学100分满分、体育100分满分。
    总分300分。
    7年级高小毕业生被称为秀才,每年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择优录取进入中学学习。
    8到12年级被称为中学:语文100分满分、数学100分满分、体育100分满分、历史50分满分、科学100分满分、政治50分满分。
    总分500分。
    12年级毕业生就是齐省的举人,同样每年进行一次考试,择优录取进入几个高等学府学习。
    目前大都督府辖下的高等学府为:泉城的泉城大学;青州府的稷下学宫;济宁府用前奉圣公府邸改造的奉圣学院。
    一共三所,如果加上海陆军大学,那就是五所。
    五所大学实施四年学制,16级毕业生即为进士,泉城大学、稷下学宫和奉圣学院毕业生为文进士,海陆军大学为武进士,文武进士完全平级。
    礼部方面准备视情况而定,在冀省的燕京和辽南另外建造两所高等学府,但隆道四年肯定是建不起来的,因为人口不足,生员不够。
    不过高小和中学都要同时铺开,为此徐世杨帮助礼部向大都督府申请了额外的办学经费——礼部也需要为兵部的各级军校提供部分文化教员。
    齐省的各级学校都允许招收“留学生”,汉人留学生享受与本土学生同等级待遇,但高丽之类的外国留学生,必须缴纳高额学费。
    齐省的高小为义务教育,平民以上阶级的学生学费、书本费、学杂费全免,而且所有在校学生有伙食补贴。
    但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压力很大,每年的升级考试都有可能决定生死——若是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允许升级。连续三年总成绩不及格,不允许从高小毕业。若是五年不及格,即强制退学。
    这样强调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其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可能让齐省不小心放过很多天才级人才。
    但这种方式能以更快速度提高齐省学子的平均水平,为都督府政权生产更多较为“平庸的人才”。
    填鸭式教育,这也是一种工业化量产人才的方式。
    学习过程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科学校,或按成绩分配到各级工厂等部门参与工作(想要自主创业或回家种地也由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