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67章

明末汉之魂-第367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出现给脸不要脸的刁民,让锦衣卫请他们去喝茶,好好聊聊人生……
  郑秀娥历练多年,能力、经验、权力、人脉都有,手上还有开发不夜城的技术员、匠师班底。
  这些年在京城建筑、装修的活儿完成了若干,给现钱就地招募劳动力发动人海战,秋天完成施工不存在困难。
  “广左福地”社区形成后跟不夜城社区连成一片,占了外城接近一半的面积。
  安居才能够乐业,花七八个月时间,把京城最破烂的地区建设成为最干净、漂亮的社区完全不是为了赚取利润。
  而是向大明文武、百姓展示“汉王”的文治武功。
  有对比才有震撼,这个时代没有水军颠倒黑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汉王”不仅仅能够打败建奴,消灭饥饿,还能够提供工作机会,改善居住环境。
  原本京城里的诸多基层百姓就拥有“红旗军”登记的户口本、发放的粮本能够购买到平价粮食,享受到了不少恩惠。
  现在又用投资拉动就业加大了消灭贫困的力度,营造安居工程,“汉王”入主京师,恐怕来自于基层的反对声及其有限。


第九百三十三章:夺取热兰遮城

  其实这段时间已经有太多大明文官武将表示投靠,其中包括许多地方官,布政使、巡抚、知府也不在少数。
  体系内的造船业在蓬勃发展,又有几艘适用于长江航行的小型蒸汽机轮船、几艘中型海船下水。
  很多见到过蒸汽机轮船的老百姓称呼这个新东西“火轮”,有可能是蒸汽机喷气、冒烟火而得名。
  现在“虎穴城”、青泥洼、天津卫、汉城港、南通州、山海关、旅顺口的二十几个大型船坞都集中了技术力量在建造排水量一两千吨的钢铁“大火轮”、排水量低于一千吨的“中型火轮”、排水量低于二百吨的“小火轮”。
  创新、技术革命总在进行中,每个月都有十几艘大、中、小型“火轮”下水。
  至多过渡三年,黄汉准备停止建造木质风帆战船、大型商船、客船。
  所有的军用船坞除了维护现有木质风帆战列舰需要专业人手,其余工匠、技术员全部投入到建造钢铁“火轮”之中。
  黄汉争取在五年后,亲自率领由一百艘排水量千吨以上的钢铁“火轮”编组的舰队前往英格兰。
  英国人自以为拥有坚船利炮,大老远跑来珠江口搞事情,公然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有仇不报非君子,黄汉将要率领钢铁战船去英吉利海峡打回来。
  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汉王”体系做到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规模化大生产正在进行中。
  但是如果不狠狠地揍英国佬,再过几十年又有可能出现一支独大完成了“光荣革命”的大英帝国。
  没有什么好办法,率领钢铁舰队带上几万步兵去英伦三岛逛一圈,减少他们的人口、掠夺他们的财富、尽可能摧毁他们的工业基础,最大程度上削弱之。
  满清时期几万英法联军就敢打到京城,上演现实版的蛇吞象,凭借的就是装备了先进火器的军队。
  黄汉为什么不可以率领几万装备领先于世界的“红旗军”打下伦敦?
  劫掠这座城池会得到多少财富?以白银计三千万两?还是五千万?
  大明亡国之时的京城据说被“闯贼”拷饷七千万两白银,英国人的老巢总不会连穷途末路的大明京师拥有的财富都比不上吧?
  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跟他们的掠夺速度成正比。
  黄汉率领大军掠夺英国,自然强大了“大汉帝国”严重削弱大英帝国,好处不言而喻。
  崇祯十三年正月十五,六百里加急送来了黄勇的捷报,发出地福建厦门中左千户守御所。
  去年十一月中旬,黄勇率领战船编队进入台湾海峡后,没有急于登陆。
  而是搜索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船围捕,一个月之内击沉两艘、俘获十三艘荷兰人的甲板大战船,击毙水手、炮手六百余,俘获一千多。
  十二月的台湾海峡风和日丽,腊月二十,“红旗军”水师陆战队登陆进行部署,计划目标夺取热兰遮城。
  这座城池是荷兰人在原来的砦城旧城址上重新修建,陆陆续续已经修筑了十几年,是荷兰人统治台湾全岛和对外贸易的总枢纽,也是东印度公司员工和家眷比较大的集中居住地之一。
  汉斯·普特曼斯是荷兰人派驻台湾的第四任最高长官,此人已经在台湾经营足十年,不知多少土著被荷兰人屠杀,可谓血债累累。
  他赚够了,渴望携带着这些年掠夺的巨额财富荣归故里享受他的贵族生活,早就递交了辞呈,正等待继任者到来。
  谁知最后一班岗不好站,连续一个月都没有一艘船舶在热兰遮城港口靠港,汉斯·普特曼斯这位资深殖民者嗅到了危险。
  他下达命令,让所有的荷兰人包括全部西方人都进入热兰遮城以防不测,并且部署士兵把已经被征服的二十八个土著社头目叫来。
  明朝时期台湾的土著基本上没有开化,类似于原始社会,所谓的社其实就是一群信奉自己部落神灵的群体,人数有限,超过千人的社不多见。
  普特曼斯有了十年跟社头目打交道的经验,威逼利诱一番,这些头目纷纷答应带上十至二十不等的社中勇士帮助荷兰人守卫城堡。
  黄勇手中有直领的一个水师陆战队,还有三千余水手、炮手参与围城,出动的总兵力达到七千,应该是荷兰守军的五倍左右。
  其实估算出热兰遮城的守军有一千五百左右不太准确,不是人数没有这么多,而是正规军恐怕都不足七百。
  见惯了大风大浪的“红旗军”不仅仅有装备优势,还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攻击连大明一个下县城池大小都不如的热兰遮城,哪有悬念。
  三天后打响了热兰遮城城争夺战,结果不出所料。
  米尼枪问世足以改变中世纪的战术,滑膛炮阵地根本无法应对呈现散兵队列迅速移动的米尼枪手精准射击,在城堡炮台上也不行。
  部署用了足三天,实战仅仅用了两个时辰而已。
  那是热兰遮城的守卫者没打响几炮就被米尼枪手打得无法露头,最后荷兰人明白了,抵抗是徒劳的根本改变不了热兰遮城失陷的命运。
  于是,他们在总督汉斯·普特曼斯带领下选择了体面的投降,“红旗军”得到了一座基本完好的欧式堡垒,黄勇直接改了名字,叫做“龙武城”。
  夺下殖民者经营多年的老巢善莫大焉,黄勇根本不怕荷兰人出兵前来报复,一把抢光热兰遮城里的全部金银财宝和货物。
  所有的殖民者都变成赤贫,他们还得成为劳工开垦田地、开采石头,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米尼枪手接近到热兰遮城下一百步左右精准射击,荷兰人的火绳枪射程不够无法有效还击,基本上是被压着打。
  身穿军服的荷兰人被重点照顾,当场击毙一二百,五百左右二十八社的土著拿着刀枪弓箭,很好区分,“红旗军”当然不会以他们为目标。


第九百三十四章:台湾岛纳入版图

  因此当荷兰人放弃抵抗投降之时,二十八社的土著兵损失不大,有二十几人被误伤,被打死的只有几人而已。
  在土著心目中,荷枪实弹的荷兰人已经足够强大,现在终于发现明军更是利害得令人望而生畏。
  二十八社的头目从来没见过成千上万的军队,“红旗军”不仅仅火器犀利还人数众多,土著武装完全被震慑。
  “红旗军”接管热兰遮城之时,土著社头目不约而同带着社中青壮年跪下磕头乞求饶命。
  台湾土著究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此?还是来自于亚洲大陆?又或是来自于吕宋、马来半岛?不可考。
  “红旗军”对待他们简单粗暴,选择归顺从今往后服王化可以活命,他们的年轻人和孩子会得到教育,得到学习汉语的机会,免得社与社之间都语言不通。
  依旧保持野性不服从管教者,杀无赦!汉人何其多也,哪里在意这一点点不服王化的人口。
  野蛮人大多数崇拜强者,二十八社无一例外选择了归顺,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流血冲突。
  “红旗军”抽调人手管理土著,手把手教他们耕种,派出医疗队救死扶伤,有了金鸡纳霜的感觉太好了,太多被疟疾折磨的土著得到了根治。
  没用多久,“红旗军”的红旗、龙武水师的龙旗就在土著心里扎下了根,招募的八百土著武装已经开始接受“红旗军”教官训练。
  此时的台湾岛早就被郑芝龙染指,魍港一带就是郑家的根据地。
  天启七年,第三任荷兰派驻台湾的总督彼得·奴易茲就妄图驱逐郑芝龙,派兵攻击魍港。
  但是被具备兵力优势的郑家军打得屁滚尿流,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谈判跟郑芝龙合作。
  之后的十几年,双方虽然互相提防但是保持了克制,还算相安无事。
  只不过由于“龙武水师”步步紧逼,郑芝龙这几年不得不选择远去暹罗湾发展。
  当黄勇率领“龙武水师”协助郑芝龙拿下“星岛”,建成拥有大口径火炮一百余门,主体结构石材、混凝土浇筑的“海城”后。
  有了自认为坚不可摧的老巢,郑芝龙意气风发,郑家军立足“星岛”展望东南亚,扼制马六甲海峡,打劫了不少商船、战船,得了不少金银财宝和货物,尝到了大甜头。
  战船在增长之中,人手却跟不上发展需要,郑芝龙同样渴望人口,不仅仅从魍港撤离旧部,还从福建老家大量移民。
  现在的魍港已经从鼎盛时期的人口四五万下降到了五六千而已。
  攻击一个小小的热兰遮城,对于郑芝龙集团或许有些困难,对于“红旗军”水师陆战队来说毫无挑战性。
  因此黄勇根本没有去联络魍港为数不多的郑家军参与攻击。
  而是在拿下热兰遮城后,派人通知郑家军,并且告知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红旗军”将要驱逐、俘获、斩杀台湾岛上所有的西夷,征服所有的社。
  留守魍港的乃是郑芝龙的侄子郑彩,他接到了黄勇的通知,得知荷兰人飞灰湮灭兴奋不已。
  去了心腹大患,他没了后顾之忧,直接带着七八百看家人马赶到离魍港一百余里的热兰遮城拜见黄勇。
  三个月后,一个把总“红旗军”将要率领八百土著武装、八百郑家军携带军犬往台湾内地搜索。
  任务是征服大山里散居的土著部落,最终要让整个台湾岛上插遍红旗、再也没有化外之民、西夷殖民者。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后话,这些具体工作用不着黄勇亲力亲为,只要是“红旗军”正兵都能够胜任这种工作。
  打败荷兰人拿下热兰遮城后,黄勇没有带着船队回辽东湾,而是派遣两艘战船七艘商船运送战利品回“虎穴城”,并且把俘虏的荷兰人中有军衔的全部带上。
  要说海上马车夫真不是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的老巢富得流油。
  热兰遮城里比海盗窝里的财富还要多,初步统计金银财宝加上货物、战船、商船、奴隶的价值不低于一千万两白银。
  “红旗军”只解救为奴的汉人,热兰遮城里有一两千被荷兰人抓来的他国奴隶,龙武水师哪有养这些人的义务,统统跟他们的原荷兰主子一起作为免费劳役使用。
  黄勇留下一个千总水师陆战队员驻防“龙武堡”,他继续率领船队完成贸易,并且要前往暹罗湾巡查,帮助郑芝龙解决掉前来挑事的西夷战船。
  此时,黄汉在辽阳参与布置了十路人马扫荡大草原后,为了联系方便已经在正月底回到“虎穴城”坐镇。
  他不可能空耗光阴,不改好为人师的习惯,立刻组织学习班培训基层官吏。
  一千伤愈没有落下严重残疾被劝退役的将士们和从体系内召集的足一千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胥吏、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民事官集中到了再次扩建后的军事学院。
  军事化管理,封闭式学习,二月初一开学,为期五个月,通过结业考试的学员都能够提拔一级,但是不用回原单位。
  培训这两千基层官吏的目的是在七月份全部派遣到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湖广等等地区实际控制县城。
  每座县城安排六人,文武各三人,有“四方钱庄”、“红旗大粮行”提供钱粮,有当地旗卫提供方便,接管团练武装,架空原大明县太爷轻而易举。
  退伍兵将要越来越多,被劝退伍之时有太多人不情不愿,他们都愿意在“红旗军”中一直干到老。
  他们的积极性值得表扬,但是想要终身服役不可能也不允许,只有将领才能够如此,佐领以下者都必须退役。
  辽东大战已经到了尾声,不少崇祯三年就追随黄汉的壮士如今已经二十大几岁甚至于超过了三十岁,如何安置好这些忠于自己且流过血的低级军官、基层士官、士兵很重要。
  幸好加入“红旗军”后,每一位兵丁都要学文化,当兵五年以上,甚至于八九年,基本上都做到了能写会算,服从性和纪律性无可挑剔。
  黄汉手把手传授一些治理地方的知识,叮嘱每一位预备地方官,只要本着一颗公心,不成天想着捞好处,勤快点,服从上级命令,及时向上传达民意,猪都能够治理好一个地方。
  每个县城安排三个武职负责缉捕盗匪、维护治安,作用类似于公、检、法,但是多了地方武装团练的指挥权。
  三个文职当然是负责民事,一正俩副,三人互相监督,免得出现一言堂。


第九百三十五章:事在人为

  黄汉深知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体制,只有在不断探索、完善的体制。
  事在人为,要使得国家长治久安,是否民主其实根本不重要。
  那是现实生活中太多升斗小民浑浑噩噩,根本做不了主。让精英人士代表民主其实真未必就是坏事。
  管理泱泱大国,最最重要的就是管好官员、吏员和军队。
  说白了就是只要做到管好了所有吃皇粮的,国家自然能够得到大治,老百姓肯定能够安居乐业。
  升斗小民基本上见不着县太爷以上级官员,跟他们打交道的都是最底层的胥吏、衙役,皇帝好不好?大臣是否得力?升斗小民不知道也不清楚。
  在升斗小民眼里,那些管理他们跟他们伸手要税赋的胥吏、衙役就代表了朝廷,代表了皇帝和文武百官。
  黄汉来自于后世,明白小官大恶极具破坏性,使得政府毫无公信力,当然要竭尽所能防范于未然,整顿吏治自然有针对性,重拳出击直指从八品以下的胥吏。
  选择一千余忠诚度无可挑剔的退伍兵参与管理地方,目的就是提高武力震慑、掺沙子。
  毕竟当兵的和秀才公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双方恐怕很难打得火热,只能求同存异,能够较好的避免一团和气导致上层耳目闭塞。
  黄汉这一次亲自组织基层官吏培训,明确告知所有人,胥吏绝大多数是地头蛇,跟地方上的的豪强、世家大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足惧。
  鼓励退役老兵拿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气,不要怕得罪人,任何作奸犯科之辈都必须绳之以法,如果遭遇地方团练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请调附近驻扎的“红旗军”出兵协助。
  警告所有的民事官,来到地方上工作后,万万不能被世家大族拉拢腐蚀自毁前程。
  这一点黄汉极度自信,枪杆子里出政权,面对军队,地方豪强屁都不是。
  有钱粮、有武力、有旗卫提供情报,如果六人组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