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拆分或者原有的小部落都必须无条件接受“汉王”委派的使者管理,只要选择臣服就不会饿肚子,因为“红旗军”一手举着屠刀一手拿着炊饼。
得到委派来管理被认可的部落不全部是汉人,有一大半来自于立功的蒙古籍骑兵,绝大多数有伤在身。
这些人为“汉王”流过血,他们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太多人由平民变成了部落头领,繁衍两三代大有可能成为新的贵族。
坚决执行控弦人两百是最高上限的基本原则,超过最高上限就必须再次拆分。
每个蒙古部落都必须挑选三十个公认的勇士成为辅兵参与“红旗军”行动。
有太多得到了实惠的蒙古人作为榜样,从各个部落选出的控弦人为了前程为了钱财真不惜命,往往用不着“红旗军”骑兵出手,仆从军就把敌人干掉了。
最强大的敌人建奴已经亡国,“红旗军”财大气粗,粮食、装备绰绰有余。
蒙古仆从军只要好好干就能够凭借军功得到卫所军待遇、得到装备,出类拔萃者被选上正兵也是屡见不鲜。
这段时间“红旗军”正兵中的蒙古骑士更加干劲儿十足,每一个部落超过两百控弦人就必须分解其实是给更多勇士带来了机会。
享受正兵待遇的蒙古骑兵一旦退役回到部落,即便没有当上头领也没关系。
耐心等两三年,期间组织几十个青壮年刻意搜索一些散居的牧人纳入部落,只要青壮年超过两百,退伍兵就可以另起炉灶。
“红旗军”当然优待退伍兵,只要有他们参与选拔,肯定优先成为一个新部落的酋长。
况且退伍兵回到部落后,现任头领如果针对他们,“红旗军”骑兵不可能听之任之,大有可能以心怀不轨为由把酋长抓去劳动教养。
“红旗军”十路人马拉开一千余里的距离往北平推,尽可能围猎散居的蒙古部落,不追求速度,只求这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过后,大草原上能够安定三十年。
黄汉相信,取代大明后,自己带领亿万汉人发展二三十年,经济能力、科技水平、人口数量倍增不在话下。
“大汉帝国”会越来越强毋庸置疑,被动摇了根基的草原名族能够保持不衰退就谢天谢地了。
在强大的大汉铁骑震慑下,即便又有某个草原民族想要冒头,等待他们的只有杀头。
“红旗军”、建奴两强相争,最吃亏的就是蒙古部落。
去年豪格逃窜之时有人马两万,一大半乃是两黄旗精锐,还有一两千葛布什贤超哈,拥有强大的武力,却没有给养。
他们想要生存仅仅靠围猎远远不够,只要沿途遇到蒙古部落,他们理所当然要粮食、要人马、要酒肉,无一例外。
并不是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愿意孝敬建奴,奋起反抗者不在少数,只可惜建奴的战斗力不是鞑子能够比肩,最后的结果是整个部落都被裹挟着一路往北。
豪格能力不强只是相对于红歹是、多尔衮,搞血腥统治倒是不亚于他爷爷野猪皮。
他也是长在军营之中,从小就参与打仗、杀人,还得到他老子红歹是的言传身教。
已经如同丧家之犬的建奴没了顾忌,对于不乖乖就范的蒙古部落毫不手软,一支杀到他们跪下为止。
豪格明白,辽东短期内肯定回不去了,为了避免被“红旗军”围歼争取给大清国留下种子,他们必须逃得越远越好。
为了生存,仅仅逃跑远远不够,还得有人放牧、生产,因此豪格发现没有了“红旗军”骑兵穷追不舍后开始收罗蒙古人。
“红旗军”的扫北行动开始之时,豪格部已经裹挟了几万蒙古人往北走了两个月,如今已经到了后世的贝加尔湖畔,大明叫做“北海”的地方,距离沈阳直线距离超过六千里。
这片区域水源充足,有太多草场,原先一直有不少蒙古部落在这里生息繁衍,只不过没有哪一家有上万兵马,也没有形成过统一。
豪格带着一万余甲兵、几万蒙古人到来“北海”后继续血腥统治,杀人、抢牛羊、女人,依靠武力征服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几十个,人口还多出两三万。
扫荡大草原的行动暂时没发现几个建奴,而是征服了能够发现的所有蒙古部落,估摸着总要过两三个月,大军才能够推进到贝加尔湖。
由于大量招降纳叛,扫北的结果好于预期,骑兵人马再也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
于是乎,二月初,第一批步兵就踏上了归途,二月中旬入关的队伍赶到京城。
第九百三十一章:控制广渠门
赶到京师广渠门外的是入关先头部队,全是步兵、炮兵、工兵,人数达到六个千总,携带大小战防炮三百余门。
领兵将领中有孙元化、李惟鸾、项祚临等等十几位原大明文武。
黄汉这样安排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满朝文武看到追随“汉王”能够名利双收。
外城广渠门守将只是一个实授千总,姓张,手下兵丁连三百都不足。
他居然为了谄媚“汉王”直接放这六七千携带了几百门战防炮的客兵入城了,如今这些“红旗军”也驻扎在外城内。
崇祯欺软怕硬的性格暴露无遗,刘之纶、方正化、周遇吉、陈皋等等有六万人马在手,他们不遵旨回京,皇帝只能选择忍了。
一个守城门的千总手上不足三百人马也敢放肆,崇祯哪里肯放过,下令缇骑逮拿,等待这位千总的命运估摸着是人头落地。
用人之际,岂肯让给予“红旗军”帮助的明军将佐遭受无妄之灾。
锦衣卫刚刚接到捉拿渎职千总的任务,消息就泄露了,旗卫以最快速度转移了张千总的家眷,让张千总直接换上了“红旗军”总旗官服饰,驻进了不夜城“红旗军”营地。
缇骑赶到外城之时,张千总家已经人去楼空,崇祯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要求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联合搜捕。
可惜三天时间过去了,毫无进展,李若琏、曹化淳亲自进宫如实回禀,不夜城周边有小一万“红旗军”正兵驻扎。
一个个都是从辽东血战归来的英雄,火气大得很,麾下不敢得罪,故而整个不夜城都没有搜索。
言下之意傻子都听得出来,那位千总被“汉王”的人保护起来了。
脾气暴躁的崇祯气得直发抖,可是无计可施,刘之纶、方正化的人马不肯回来,京师内能战的人马数量恐怕还没有“红旗军”多,真起了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没办法,崇祯只能又选择了忍让。
李若琏、曹化淳见皇帝如此心里叹息,他们一个掌握着锦衣卫,一个管理着东厂。
他俩提心吊胆,因为皇帝真不计后果跟“红旗军”动手,他俩还不得不硬着头皮干。
毕竟他俩蒙受皇恩多年,哪有在紧要关头退缩的道理,至于能不能成功另当别论。
态度决定一切,总要率领人马送去让“红旗军”打败,不能主动倒戈投降失了气节遭人唾弃。
然暴怒的皇帝只不过自己发了一通脾气,砸了几个茶碗、花瓶后就认怂了,如此这般,以后岂不是要一退再退?
曹、李二人对视一眼,默默地退出御书房,王承恩也没吭声,挥挥手,几个小太监开始战战兢兢收拾满地的瓷片。
刚刚出了宫门,曹化淳就热情邀请李若琏道:“李大人,咱家心里不痛快很想喝点酒,咱们去不夜城一醉方休如何?”
东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监督锦衣卫而诞生,历代厂督和锦衣卫指挥使都要明争暗斗,最好老死不相往来,哪有相约喝闷酒的道理。
李若琏连忙推脱道:“厂公,这样不好吧,人言可畏呀!这里耳目众多,难免授人以柄,还是改天再约。”
内心里有了打算的曹化淳道:“耳目多又有何用?你我都知道那厮就在不夜城,又能怎么着?嘿嘿,咱家知道你跟'汉王'有过命交情,不愁退路。咱家都不怕,你还担心什么?”
李若琏连忙解释道:“下官是跟'汉王'一起打过仗,可是那时是为了朝廷效力,打的是建奴。如果谁敢造反,下官可不管他是谁,照打不误。”
“行了,行了,这里有没有其他人,这些话还是留着说给皇上听,哄他开心吧!明人不说暗话,是不是你透露消息让那厮跑了?”
“没有,绝对没有,下官还在猜测是不是厂公的人走漏了消息呢!”
“真不是你!”曹化淳表示怀疑。
“确实不是,下官可以对天发誓。”
李若琏还真敢发誓,因为他确实没有通风报信,只不过他没有注意保密,一接到任务就向锦衣卫同知、千总、签事二十几人传达了命令,集结之时又拖拉了小半个时辰。
连他都不知道是哪一个直接向“红旗军”献好,一直在琢磨娄允、游存青、张超几个跟“红旗军”走的近的将领,猜测究竟是哪一个。
曹化淳道:“咱家本来准备跟李大人一醉方休,顺便谈谈私事,可惜李大人不肯赏脸啊!”
这话说得重了,李若琏连忙道:“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曹老公请!”
俩人来到不夜城八大酒楼之一,以淮扬菜系为主打的醉仙楼要了一个雅间喝酒,谈事情。
原来曹化淳觉得接下来“人难做,难做人”故而准备急流勇退,他准备以百病缠身为由请求皇帝准许他告假还乡养病。
曹化淳伺候崇祯多年,知道这位爷的秉性,东厂最近办事不力,他这个厂督难推其咎,此时请求引退,皇帝肯定会顺水推舟。
果然,第二天曹化淳就被恩准休假了,厂公一职落到了王承恩头上。
坊间纷纷在传,曹老公乃是由于包庇犯事的罪官引咎辞职。
都在议论“红旗军”动静闹得太大,连厂公都受到了挂落,皇帝恐怕要采取什么措施。
可是“红旗军”没有就此罢手,杨大年以京城人马战斗力弱不堪大用为由,上奏本要求接管外城防御。
言明“汉王”杀敌百万之多,仇家何止十万,王府得不到妥善保护怎么可以?在“汉王”回京之前,他有责任做好前期准备,确保“汉王”万无一失。
杨大年也不管皇帝同意不同意,直接派遣一个把总步兵控制了广渠门,这个把总的将士们都是清一色的孤儿军,不认皇帝只认家主,忠诚度无可挑剔。
随即,两个千总步兵控制了广渠门到达不夜城的所有道路,采取三班倒的模式全天候维护治安,以后“红旗军”出入外城畅通无阻,夜间不许打开城门的规矩会被无视。
第九百三十二章:广左福地
进入京师的“红旗军”虽然动作频频,但是丝毫没有扰民。
外城的居民生活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因为多了一万高收入的“红旗军”将士们驻扎,导致小生意更加好做。
“红旗军”大举入关是必然趋势,在京师必须拥有一座完全属于自己,而且具备独立防御功能的大型军营。
黄汉计划在正对着广渠门的地方修建一座周长四五里的城外堠台,堠台的西门距离广渠门二里。
古代有些大型城池在城门外修建堠台,里面驻军防御,城里可以及时出兵救援。
为了避免攻城之时腹背受敌,攻打城池的敌人往往要在进攻主城之前先花费不少兵力去一一夺取堠台。
作为城池的辅佐防御系统,堠台跟瓮城、月城的作用差不离,只不过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罢了,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大。
而二月份准备破土动工修建的堠台就大得有些恐怖,跟一座县城相比也毫不逊色,驻兵十万都不成问题,并且不显得拥挤。
这座堠台其实就是一座城堡,黄汉准备起一个后世听起来很搞笑的名字,但是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可笑之处——“汉堡”。
其实根据规模叫做“汉城”更加名副其实,只不过“汉江省”省会已经用了这个名字,只能退而居其次。
顾名思义,恐怕只要识字之人都会明白,至于是理解为“汉王的城堡”还是“汉人的堡垒”其实都是一回事。
既然要修建一座全新的城堡当然不在乎造价,城堡内的建筑物大多数是二三层砖混结构,整个城堡内都不会出现一间茅草屋,给排水系统全覆盖。
大明乃是天子守国门,历史上京城多次遭遇兵临城下,如果多出一座紧挨着京城的卫星城,无疑大大增强了京城的防御力。
黄汉当然提倡主动进攻,把敌人消灭在敌国,其实用不着在腹地修建太多城池。
但是高大巍峨的城池会给军民官宦带来安全感、归属感,“汉堡”竣工起到的效果定然不同凡响。
随着“红旗军”的入驻,京师外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宵禁,广渠门夜里不关城门,始终保持有一个百总“红旗军”值班检查来往之人。
以往进出城门需要缴纳进城费,还有可能被守城兵丁刁难,甚至于会有妇女被摸几把,现如今没有了这些丑恶现象。
“红旗军”战士文明执法,绝不吃拿卡要,不收取入城费,不但不刁难老百姓,还主动扶危济困,赢得了好评如潮。
太多城里的居民、城外的农民、来往的商贾真心希望城门永远是“红旗军”把守,京城内永远有“红旗军”维持治安。
更有甚者,为了省几文钱入城费,不少人特意绕道从广渠门入城,小商小贩为了省钱更是如此。
渐渐地太多人就习惯了出入京师走“红旗军”驻守的广渠门,不仅仅是因为省钱、省事,还因为这里风景独好,让人心情舒畅。
广渠门连通不夜城步行街的大道上全部安装了猛火油路灯,摆摊做夜市的渐渐多了起来,到了晚上太多城里、城郊的居民来逛夜市,不夜城这才名副其实。
新朝要有新气象,京城乃是首善之区,一定要成为天下之楷模。
惩恶锄奸、弘扬正气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竭尽所能消灭京城里的赤贫人群。
如何让许多没有一技之长之人得到工作?搞建筑最容易创造工作岗位,不但花钱建造“汉堡”,而且投资改造外城广渠门附近的棚户区,先热火朝天干起来。
广渠门到左安门之间其实属于京城里的荒僻之地,居然还有不少农田和浅水塘、芦苇荡。
房屋散乱没有规划且大多数是民居,茅草屋、篱笆墙比比皆是。
黄汉写信交代郑秀娥、徐妙妍,让她们一开春就地雇佣劳工动手大拆大建,今年秋天要建成以二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为主体的“广左福地”社区。
自来水管网、下水道系统、公共厕所、人工湖、公园等等配套设施一样都不能少。
这一带地势低洼,采取在最低处深挖把野湖水面扩大,开凿四五条人工河,挖出的泥土用来加高地面,多余的土全部堆起来垒成一座土山。
人工湖和人工河在这个时代很重要,不仅仅是为了加大排水力度防止内涝,还是为了大量储备水源防备火灾。
有了人工河把住宅区分割,能够遏制火势蔓延,免得火烧连营。
黄汉甚至画出了类似于后世花园式小区的效果图,只不过在接近不夜城儿童乐园的地段将要兴建一个大型公园。
以后这个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佛塔等等交相辉映的公园将要免费提供给市民游玩、休闲。
这个时代没人权,广渠门、左安门之间居住的的大多数是平头百姓,连富商都不太多。
即便如此,黄汉也不打算亏待他们,按照高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收购地皮和房屋。
真出现给脸不要脸的刁民,让锦衣卫请他们去喝茶,好好聊聊人生……
郑秀娥历练多年,能力、经验、权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