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73章

明末汉之魂-第173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皋、林大业这两个京营参将跟黄汉乃是初次见面还有些拘谨,但是他们早就知道每一次跟着黄汉打仗都能够混到军功分得银子。
  此时二人听了黄汉指点迷津,顿时明白了去登莱打仗有可能发财。俩人对视一眼,都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
  升官发财我所愿也!奈何机会难寻,这一次一点要去登莱大展拳脚。


第四百三十七章:争功

  黄汉不是无中生有,李九成和孔有德的叛军确实抢了太多财物,真的以白银计多达几百万两。
  可是历史上平定登莱叛军后朝廷却没有得到什么缴获这是何故?
  原因很简单,被各军头私分了。
  在登莱平乱期间高起潜担任监军,给了吴三桂拍马屁的大好机会,最后吴三桂做了这个死太监的干儿子。
  后来吴三桂的实力就一发而不可收,究其原因就是在登莱之战中吞了百万两以上的缴获。
  太监高起潜也由于平定登莱的军功简在帝心而一飞冲天,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宁锦监军,从此以后跟关宁军狼狈为奸,私吞不少辽饷。
  这年头没有家丁就没有强军,没有银子就养不起家丁,吴三桂在登莱收获巨大这才增加了大发展的本钱。
  毕竟靠他老子做生意赚银子舍得花在军队上的不会太多,有了抢劫来的便宜银子,吴三桂手上宽裕多了,因此吴家铁甲家丁也翻了倍,吴三桂渐渐地超越吴襄崭露头角。
  高起潜现在担任登莱平叛明军的监军,属于军中一言九鼎的存在,又有以吴襄、吴三桂、祖大乐、祖宽为首的关宁军大力支持很牛掰。
  四月初,兵部侍郎刘宇烈以督理的身份带兵来登莱平叛,这里还有朱大典和谢琏两个巡抚和几个知府。
  可是当高起潜监护军饷,总兵金国奇为主将,下辖副将靳国臣、刘邦域,参将祖大弼、祖宽、张韬、游击柏永福及故总兵吴襄、吴三桂父子等名将的六七千关宁军加入战场之时,所有的文官现在只能靠边站。
  明朝按理说是文官统兵又如何?那是指在没有太监掣肘的情况下。
  登莱有个大太监,而且是个比较奸诈油滑的阉人,他跟袁崇焕如出一辙,擅长忽悠,很会左右逢源。
  年轻的皇帝认为他知兵予以重任,不知怎的关宁军众将如当年支持袁崇焕那样大力支持高起潜。
  有可能是关宁军在代言人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后有了危机感,他们急需一个有分量的新代言人,捧高起潜这个天子近臣正当其时,以后得到的好处不言而喻。
  再加上在高起潜带着人马来参战之前,明军的仗打得一团糟,连巡抚都能够被人家干掉了可见糟糕到了什么程度,以刘宇烈为首的文官自然就没有了颐指气使的底气。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高起潜玩阴的,几次分拥有兵部尚书虚衔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的正二品重臣卢象升的兵,最后导致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战死疆场。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黄汉没办法不让吴三桂出头,毕竟这小子连认太监做干爹的事都做得出,完全属于不要脸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本领再不管道德、不要脸皮,神仙也挡不住他发迹。
  黄汉来个四两拨千斤,鼓动方正化带领他训练的京营六千人马和李若琏带上一些锦衣卫参与登莱战局,目的就是争功。
  这绝对不是挖坑让方、李二人跳,而是真的给他们创造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因为历史上的登莱叛乱是被以关宁军为首的明军平定。
  现在历史不同了,李九成、孔有德等等的叛军人马少了毛承禄、陈有时等等带兵加盟实力少了许多,而明军会多出方正化和李若琏训练的七八千新军参战实力强了不少。
  本来历史注定的获胜方增强了实力,失败方削弱了力量,结局当然不可能出现戏剧性转变,只要方正化和李若琏运气不会差到被炮弹打了,获得大功必不可少。
  以方正化和李若琏现在朝中的威望和皇帝的信任,去了登莱,高起潜立刻会摆正位置屈居老三。
  况且方正化和李若琏二人有自己的嫡系人马七八千,加上神机营三四千火器部队,实力非同小可,跟高起潜与关宁军乃是互相利用的虚情假意没有可比性。
  方、李的人马还会得到“红旗军”从海上补给粮草根本不需要看任何人脸色。
  他们跟着黄汉打仗参与把缴获收入囊中好几回,可谓经验丰富,这一次冲进登州城抢好处之时一定能够跑赢大多数明军。
  以锦衣卫的凶狠、京营人马的跋扈恐怕关宁军也得退让三分,这一次登莱的金银财宝轮不到吴襄、吴三桂、祖大弼为首的关宁军拿大头了。
  吴家少了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当然会被制约了发展,入关的关宁军得不到大量银子也会少了增兵的资金。
  这完全是权宜之计,因为黄汉父子驻守对抗建奴的前线肩负重任,此时主动要求入关参与登莱平叛过犹不及,朝廷会认为他们玩忽职守。
  “红旗军”只能眼看着登莱打得一团糟没有办法偷偷的来干一票,唯有等孔有德、耿仲明放弃登州准备渡海投奔建奴之时才能够给予致命一击。
  为了能够让登莱叛军放心大胆的使用海路逃跑,“红旗军”水师根本不出现在登莱近海,但是用作哨探只有十一人操作的快船有十几艘密切注视着登莱。
  这种长度十五米、宽度五米,拥有一层甲板的快船只有船头船尾各装备了一门弗朗机一磅炮,两侧都有飞轮,满帆全速前进时可以达到七节。
  需要加速之时,小旗官也就是哨船船长掌舵,其余十个水兵轮番蹬踏驱动两个飞轮,可以跑出九节航速。
  这样的哨船跟同样排水量的小船相比具备一节的航速优势,况且哨船还可以一边逃跑一边打放船尾炮,跟哨船体积差不多大的敌船过于接近挨了散弹非同小可。
  被打死水手、打坏风帆后反被“红旗军”哨船缴获都大有可能。
  明军包括十八芝的如此小船至多装备了抬枪和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的碗口铳,哪里吃得消可以打散弹和一磅实心弹的弗朗机炮攻击。
  小船可没有厚实的舱板,一磅弗朗机炮的子铳装填实心弹在二三百步内完全可以打穿小船的任何部位。


第四百三十八章:算计

  哨船以后进入长江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些载重三十吨的小船完全可以装载三五十人沿江而上直达石柱。
  顺江而下之时恐怕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速度。
  黄汉知道历史上孔有德在李九成被打死的情况下成为了叛军老大,在崇祯六年海面刚刚解冻的二月初放弃登州带着大量金银财宝、火炮和家眷共计一万余人乘接近百艘商船、战船从海上逃跑。
  算计孔有德之时需要以防万一,也是为了杜绝历史出现了偏差导致登莱叛军提前跑路。
  因此“红旗军”哨船轮番全天候盯防登州水城,目的就是在叛军下海投奔建奴之时能第一时间获得情报,能够选择最好时机予以截杀。
  只是不知关宁军中少了射杀李九成的祖大乐,那自封的大元帅李九成还会不会死在阵前?
  如果李九成不死,恐怕轮不到孔有德当叛军大哥,况且李九成还有儿子李应元作为接班人,只要晚死几年,接班人肯定是李应元,怎么着也轮不到孔有德。
  得到了黄汉的指点和承诺,方正化和李若琏以及娄允、艾国栋他们都高兴坏了。
  登莱叛军势如破竹的劲头已经被关宁军成功遏制,解莱州之围应该就在八月中秋前后,最后叛军会退防登州负隅顽抗。
  朝廷大军在莱州附件跟叛军相互炮击吃了亏,由于叛军炮火犀利故而屡次败北损兵折将,还导致崇祯特批派遣中官押送前线的六门红夷大炮被叛军缴获。
  现在登莱前线的明军大员们正请求援军、请求炮火。
  历史上也是因为登莱平叛旷日持久损兵折将,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震怒的崇祯帝将孙元化问斩弃市。
  神机营拥有众多火炮,皇帝暂时不同意派出神机营就是担心这些火炮再被叛军夺走。
  方正化乃是御马监掌印大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训练的新军编制是京营中隶属于御马监直管的勇士营、四卫营,人马足六千。
  李若琏是皇帝口谕命令他最少训练三千能够上在场搏杀的锦衣卫校尉。
  如今二人练兵小有所成,他们联袂请求率领新军准备用以战练兵的名义开赴登莱参战,皇帝会认为瞌睡送来了枕头,一定会给予褒奖,并且同意即刻发兵前往登州。
  崇祯信任方正化和李若琏,有了他们亲自带领几千新军跟拥有大量红夷大炮的神机营一同参与平乱,皇帝还有什么可担心?
  认为此计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正化拉着李若琏的手站起来举杯道:“黄大人,咱家敬你一杯!咱家就是佩服你足智多谋。
  人人只看到登莱流民遍地,粮食供应困难,看到登州墙厚城高拥有火炮几百门想要攻取谈何容易?
  唯有你判断此坚城内积累了小半个山东的财富,打下此处几年内都不愁军饷。”
  酒意阑珊的李若琏碰杯道:“没啥说的,咱们是好兄弟,咱们去登州发了财绝对不会忘了老弟,吃了‘红旗军’的粮食会加倍奉还。
  区区叛军战斗力哪里比得上建奴,咱们这一次去登州又会得斩获不知凡几,哈哈哈……”
  黄汉道:“诸位记住了,登莱城高墙厚、炮火犀利真的难以攻打,但是叛军有个致命的短板,登州城中无粮。
  登莱叛乱已经接近一年,整整耽误了一年的粮食生产,导致缺粮严重。
  叛军人马几万龟缩在登州,存粮定然维持不了几天,他们终究会由于饿得受不了而放弃登州远遁。
  只要你们把握住了战机,在叛军逃遁之时发动猛攻,到时候谁能够说得清叛军是被二位打跑的,还是饿跑了?”
  方正化尖着嗓子笑了起来,让人听得毛骨悚然,他道:“平辽将军太阴毒了,不过很对咱家脾气,咱家就是喜欢你这样的,最是讨厌道貌岸然的士大夫。”
  娘的!黄汉连怎么破城都给大家想好了,此时再不竭力要求去登莱参战,拿下那唾手可得的收复登州城的大功,缴获那些上百万两的金银财宝岂不是对不起先人?
  来喝酒的锦衣卫和京营将领都如同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一个个都在豪饮,黄氏出品的烈酒“将军凯旋”岂是儿戏,当场就放倒了一小半人。
  都是些武夫,几杯酒下肚顿时觉得豪情万丈,没有倒下的都在高歌:“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
  黄汉盗版后修改的几曲来着后世的流行歌曲,文官士大夫认为是小调而已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武人无一例外都爱唱。
  老百姓也不鸟什么大雅,大家都不太懂阳春白雪,都是下里巴人,总爱来上几句黄汉盗版的通俗易懂的词曲。
  此时海棠已经带了几十莺莺燕燕进来了,一众武夫更加放浪形骸,没多久就有人在打情骂俏,估摸着今夜留宿怡春院的不知凡几。
  黄汉心里也痛快,自己拿不到登州城里的好处也没有便宜了关宁军,而是让友军和好朋友去占大便宜善莫大焉!
  有了方正化和李若琏带着麾下人马带着神机营火炮去争功,高起潜肯定会被淡出皇帝视线,毕竟方、李二人乃是简在帝心的大红人。
  只是不知道吴三桂会不会见风使舵又来认方正化做干爹?
  罢了酒宴回到家里,孙和鼎、孙和斗两兄弟已经等候多时,他们是来送上厚礼感谢师叔的救父大恩,还要请师叔关照去宁远充军的父亲,因为他们知道父亲需要有立功表现才能真正免死。
  在军中混功劳还不是主将一句话的事?
  黄汉现在是大财主,怎么可能贪图孙家东拼西凑弄来的一万几千两银子,但是黄汉也没有白帮忙,直接命令孙和斗回松江府办事。
  孙和斗的任务是去松江府采购最新的织布机,招募十几个资深织工和修造织布机的大工匠来虎穴城效力。
  这些事情太简单,孙家就有织造厂,自家的织布机就是最先进的,大师傅也是现成的。


第四百三十九章:皇帝入股

  这不奇怪,登莱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家里的产业会小得了?他家的织机和工匠怎么可能落后于其他家族!
  孙元化获罪未必遭受墙倒众人推的惨况,因为他是有组织的。
  江南是东林党人的老巢,党员孙元化的家小不可能被欺负了,况且孙元化的恩师徐光启还是当朝阁老呢!
  黄汉不要银子要新式机器、要先进技术孙家当然舍得给,况且虎穴城在几千里外的北方,开始生产布匹也谈不上跟松江府竞争。
  明朝的织布技术领先世界,织布机也是最先进的。
  黄汉买一部分样品回来动用大工匠加以研究,把易损件换成钢材,使用弹簧控制飞梭,立刻就能够使得织布机技术革新,直接提高生产效率。
  然后再开金手指使得珍妮纺纱机提前一个多世纪问世,以后布匹的成本会直线下降,布料便宜了会大量减少衣不遮体的汉人。
  价廉物美的布帛还会形成出口的拳头产品把他国的纺织业击垮,获得大量利润。
  北方的田亩只有一熟农作物,农闲的时间太多,必须给体系内老百姓增加凭借劳动获得报酬增加收入的机会。
  织布厂是个用工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使用大量妇女劳动力,而明末太多老百姓衣不遮体,冬天无法御寒,棉布的需求量巨大。
  况且黄氏在大规模建造帆船,传统的原材料大量使用竹子、草席的中国硬帆逐渐被西洋软帆代替,高品质帆布的需求一天天增多。
  进口帆布被西夷卡脖子是黄汉无法忍受的,因此黄氏要改造织布机生产帆布。
  以后用汉人独到的涂抹桐油技术防腐、防水生产出的帆布将要成为外贸产品去冲击西夷的市场。
  在京师逗留三天后,虽然皇帝没有下旨或传口谕来催,比较自觉的黄汉前往紫禁城再次求见皇帝准备辞行回宁远。
  崇祯得知黄汉求见的目的立刻传见。
  不夜城项目比较大,羡慕嫉妒恨不知凡几,黄汉认为不能独占利润,与其跟其他重臣、勋贵合作还不如直接便宜了崇祯。
  黄汉主动上奏皇帝,自己在外城搞了一个赚大钱的营生,请求皇帝为这个项目题写牌匾,这个牌匾当然是进入不夜城商业区的第一牌楼。
  皇帝以题字入股,以后每年都将要分润红利三万两白银。
  黄汉在外城大兴土木接纳了几千流民在做工,较好的缓解了京师郊外流民聚集的棘手问题。
  如此大动静皇帝当然心知肚明,他曾经下旨鼓励达官贵人此时去城外收留长随,鼓励大家多多雇工。
  黄汉请求崇祯给这个叫做不夜城的地方题字,皇帝根本没打算拒绝,他还希望树立典型让更多人效仿,要是再有几个如此规模的工程,京郊的流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谁知黄汉还不让皇帝白帮忙,他出手大方,准备每年送三万两银子入内帑,礼多人不怪,皇帝也不例外,况且崇祯皇帝日子过得苦,真的比较穷。
  人穷志短,本来就准备为黄汉题字的崇祯有了每年三万两银子的预期下笔更加有力,不夜城三个大字写得劲道十足。
  郑国昌不懂经营,见女婿在京师投入几十万两银子很是有些担心,谁知道不夜城项目变成了跟皇帝合营,皇帝还亲自题写了牌匾。
  这下子老丈人不担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