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个秀才公制定的专业性比较强的计划书一定能够把他看得晕乎乎不明所以。
因为黄汉认为成功的计划渺茫,因此要的就是模棱两可的效果,要的就是一般人瞧不懂的神秘性。
明年春天执行计划,即便达不到导致建奴控制区大规模爆发天花疫情的效果,只要能够使得建奴的王公贵族有几个死于天花感染谁也不能判断计划无效。
功劳黄汉没想要,只要能够摆脱欺君之罪的嫌疑就善莫大焉!
至于是不是会导致扯皮现象黄汉也不会考虑,只要能够使得自己这一次进京面圣达成救孙元化小命的目的就是谋划成功。
黄汉在通州逗留一天,八个秀才公奋笔疾书、多次修改终于炮制出了两份具备蛊惑力的计划书。
赶到京城的当天下午,迫不及待的崇祯立刻召见了黄汉。
在看了大破建奴的计划书后,崇祯果然不明所以,接下来又召见等候在殿外的马元仪、蒋示吉等等八人询问还是不甚了了。
但是崇祯支持计划的执行,特意给了明黄色的绸缎二十匹,这乃是贡品,属于皇室专用,市面上根本买不着,当然,有货也也没人敢买。
这些绸缎污染后贩卖去建奴控制区,建奴的商贾或者军事贵族得到了这样的好东西,保不准会进献给奴酋进入东奴后宫,如果让天花在奴酋老巢大爆发收效值得期待。
崇祯皇帝穷怕了,最担心有了“大破建奴”的计划动辄需要投入百万两银子。
现在得知居然是八个医者动用一些人手发动计划,成本不值一提,龙颜大悦!
第四百三十二章:死缓一年
虽然成本小,但是保不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崇祯很满意黄汉所献计策,给予褒奖,并且给了马元仪、蒋示吉等八人正八品官身。
皇帝金口玉言表态,如果计划成功给八个医生连升三级。
马元仪、蒋示吉等等八人都是小小士子而已,此次面圣得到了官身都犹恐是梦中,每个人的额头都磕头磕出了一个包还不自知。
他们千恩万谢退出了大殿,此时只剩下了黄汉和一直伺候着的王承恩。
难得见到驻守边关的总兵官,崇祯当然仔细询问东奴动向,黄汉乘机大谈天启七年凭坚城用大炮打得老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败走的宁锦大捷。
话题渐渐地就谈到了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夷大炮,谈到了部署这些大炮的始作俑者——孙元化。
年轻的崇祯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打败建奴的故事,黄汉提到了孙元化之时他也浑然不觉上了当,被引入了下一个话题。
见皇帝对话题感兴趣,黄汉趁热打铁道:
“陛下,臣观宁远坚不可摧,但是那里布防的几十门大炮需要检修调整部署,只可惜善于使用大炮的孙元化有眼无珠用人不当导致登莱糜烂,导致国家损失不可估量。”
崇祯问道:“爱卿麾下难道就没有专业用炮之人?那孙元化罪不容赦,朝廷舆情汹汹,不杀他恐怕难正朝纲。”
黄汉肯定道:“杀!孙元化死有余辜该杀!只不过臣以为他还有一些利用价值可以缓一年再杀。”
崇祯在玩深沉面无表情,道:“爱卿继续说!”
黄汉根本不在意崇祯的态度,他知道这个年轻人的智商值不怎么样,自从意外地当上了皇帝的那一天就在装少年老成,也不知他每天带着面具生活累不累?
黄汉侃侃而谈道:“臣认为可以让孙元化扛着枷锁去宁远指导保养、维修那些火炮,臣派几十识字的炮手跟在孙元化身边学习,相信一年时间足以学会那些关于红夷大炮的门道。”
崇祯沉默了片刻,问道:“缓一年杀孙元化让他用这一年时间修理宁远大炮、教习爱卿麾下的炮手可行吗?那孙元化会用心做事吗?”
黄汉道:“臣可以拿性命作保,孙元化一定会用心做事。
因为臣得知孙元化和张焘等等被李九成和孔有德那些反贼俘获之时不肯变节,面对劝降、面对反贼给出自立为王的条件之时义正言辞加以拒绝。”
崇祯疑惑道:“竟有此事?”
黄汉很严肃道:“确有此事,当时孙元化的答复是‘生为大明臣子,死为大明忠臣,无需多言唯有一死尔’。
再次沉默了片刻,崇祯貌似由于孙元化忠于大明而下定决心,他道:“朕可以给孙元化一年时间,如果他在宁远没有作为,朕一定予以正法传首九边。”
黄汉道:“宁远形势不等人,臣估摸着秋天建奴就有可能会大举进犯,此时家父每天都在加固城池,只是迫于大炮的技术非同小可,故而始终不得其法。”
崇祯点点头道:“每当秋收后建奴就会蠢蠢欲动,他们是有可能选择攻击宁远,朕明天就会朝议暂缓问斩孙元化之事!
争取早日下旨让李若琏派遣锦衣卫押送孙元化以充军的罪囚身份去宁远做事。”
黄汉见达到目的也不谢恩,因为这是用计谋赚得孙元化效力,表示感谢适得其反。
为了巩固成果,黄汉还刻意道:“臣请旨,如若孙元化在军中以士大夫自居不肯用心做事,宁远守将可以直接送其回京处置。”
见黄汉摆明了要孙元化就是为了宁远的布防,崇祯很满意,道:“朕准了。”
黄汉做事谨慎,当天下午没有拜访任何人直接回家,并且放出话来休息三天不见客,专心陪娇妻爱妾,连徐光启派来的管家都吃了闭门羹。
崇祯做事瞻前顾后,他虽然答应了黄汉所请,但是心里疑窦重重,在黄汉告退后立刻让王承恩调东厂和锦衣卫密探来问话。
崇祯得到东厂探报,知道黄汉进京后直接来到紫禁城,回去后没有跟任何大臣联络,心里高兴。
他最不喜欢结党,见黄汉如此,相信了他要给予孙元化一年时间乃是出于公心。
虽然崇祯年的锦衣卫和东厂不怎么样,但是皇帝要特意关注某位大臣或者将领,还是能够做到查个底儿掉。
黄汉走后,锦衣卫和东厂相关人员就把黄汉的情况一五一十禀明皇帝,这些人乃是皇家鹰犬,即便知道大佬李若琏跟黄汉关系好、厂公曹化淳也跟黄汉有些交情又如何?
至多这些人怕秋后算账不敢无中生有,不敢栽赃陷害,在皇帝面前基本上实话实说,还好黄汉跟孙元化没有过多交往,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文武殊途。
也有孙元化高就登莱巡抚军政一把抓,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黄汉不愿意过多巴结,要了四个佛郎机教官后相互之间的交往只是走过场。
谁知此时体现出好处,孙元化和东林党人来往密切得到首辅大臣周延儒关照被查得明明白白,跟黄汉基本上没有来往皇帝也知道了一个大概。
皇帝还得知黄汉不结党,几个好友也是在共同作战之时结下的战友之情,刘之纶、李若琏、方正化包括他的老丈人郑国昌、大舅哥秦翼明、马祥麟都是在打建奴的军营里结交。
暂时不杀孙元化给他一年时间戴罪立功未尝不可,况且还是以充军的名义解送宁远,想必喊打喊杀的朝臣不见得会公然反对。
国事为重,在守卫宁远抗击建奴的大事上,些许小节谁揪住不放就太没有眼力了。
第二天早朝,徐光启脸色很难看,他实在想不到寄予希望的关门弟子来到京师直接面圣然后就回家闭门谢客,连自己派管家去请都没能够见着本尊。
眼看着孙元化朝不保夕,老大人心如刀割,他真的对孙元化寄予厚望,实在受不了他引颈受戮。
第四百三十三章:充军发配(修)
黄汉来京师面圣的消息不知怎的就传开了,许多清流大臣都在东张西望,都想看看那个愣头青来没来早朝。
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都在打听此子贸然来京城的目的。
有些人就联想到了黄汉和孙元化有师兄弟的关系,猜测黄汉是不是为了救孙元化而来。
次辅温体仁满腹心事,因为他的习惯都是早早的出门上早朝,谁知有人更加早,他刚刚起床就被人拜访了。
历史上对温体仁的评价一塌糊涂,其实想想明史是以谁为主修撰的心里就应该有把称。
明史修撰者大多数是投降的东林党人,颠倒黑白的记载不知凡几。
温体仁这个跟东林党斗了一辈子,干翻了太多东林党干将的首辅,而且是大明亡国前几年的首辅哪能落个好?
温体仁是不是好人暂且不论,其实哪个当上大官,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会是道德高尚之人?不搞龌龊爬得上去吗?
首先温体仁乃是明末清流,确实如此,温体仁为官清廉日子过得苦哈哈都快赶上海瑞了,而且他不结党,他家从来没有送礼的登门。
文人的嘴狠毒,对于温体仁的清廉这些文人无视了,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温体仁太坏了,坏得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不敢贪腐。
这是不是很有喜感?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温体仁的政敌大多数是好人是道德君子,他们用不着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敢贪污腐败,最后把大明贪腐得亡了国!
今天一大早前来温府拜访的是个熟人,他乃是黄汉的徒孙刚刚得到八品官衔的医生叶紫帆。
前些日子,温体仁的老妻旧疾发作许多医生开了药都不见起色,叶紫帆本着研究病理的目的经常上门望闻问切,终于治好了老夫人的病。
因此叶紫帆登宰辅家的门毫无障碍,温体仁也对这位医者相当客气。
温体仁一大早见到叶紫帆大感奇怪,平时这位医生也从来没有这么早上门啊!
叶紫帆见到阁老恭恭敬敬施礼,然后走近他低声道:“阁老,我家太师傅让下官来带句话,给孙元化留条命。”
温体仁晕了,叶紫帆已经三十几岁,他师傅的师傅会不会成仙了?
他疑惑道:“叶先生,你家太师傅是谁啊?”
“平辽将军黄汉!”
“噗!”温体仁刚刚喝了一口茶水,闻听此言全部喷了出去。他看看一脸认真的叶紫帆,笑得如同夜猫子。
“你家小小年纪的太师傅好大口气,留孙元化一命?老夫为何要如此?”
“从此平辽将军欠阁老一个人情,即便阁老位高权重用不着平辽将军还人情,他年轻着呢,以后一定有机会照顾阁老的子孙。”
黄汉指点叶紫帆如何说话言简意赅,纵然机深刺骨老谋深算的温体仁也不免暗自思量,他可以不给黄汉面子,但是从今往后就算把黄汉推到了对立面。
年轻是黄汉的本钱,强军在手是黄汉的倚仗,温体仁有兄弟有几个儿子、孙子,他是希望遭受黄汉这个武夫的报复还是希望得到黄汉的照顾惠及子孙?
选择题不难,温体仁心里已经决定给黄汉面子,他问道:“为何要留孙元化一命?山东屈死的十几万人难道不应该有人对此负责吗?”
叶紫帆从容道:“孙元化有高超的铸炮、打炮技术,‘红旗军’需要重炮守卫宁远对抗建奴。”
温体仁点点头捻须道:“这个理由还能接受,先生转告平辽将军,老夫答应了。但是老夫不是为了卖人情,而是知道孙元化确实精通铸炮,留他一命对国家有用。”
“谢过阁老,学生告退!”
看着叶紫帆不慌不忙走出院子,温体仁陷入沉思,那黄汉深不可测啊!
皇帝也一直在琢磨黄汉的动机,先是找东厂、锦衣卫核实,睡下又思前想后总是睡不着,今天顶着黑眼圈上朝了。
朝议没多久,皇帝主动谈起对于孙元化的处置,他道:“孙元化用人不当导致登莱糜烂罪不容赦,本该即日处斩明正典刑。
昨日平辽将军奏对,昔日孙元化主持宁远布防,亲自部署大炮几十门,宁锦大捷之时那些火炮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时隔六年之久,总要给那些大炮维修保养,‘红旗军’中没有这样的人才。
平辽将军故而请旨暂缓处决孙元化,给他一年时间充军去宁远维修大炮,立下功劳可以免死,如毫无建树一年后处斩。”
徐光启听到此处老怀大慰,有了绝处逢生的感觉,原来关门弟子不负所托昨天就直接面圣谈了孙元化之事。
周延儒也是眼睛一亮,他赶紧给东林党员使眼色。
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弹劾首辅周延儒竭力要求将孙元化明正典刑的一群大臣傻眼了。
黄汉恶名在外,曾经犯上射杀祖大乐,又扬言在朝堂上揍敢坏他好事的大臣,春天在宁远排除异己,一下子清理出几十位正四品以上的将领,为此不惜弄丢了侯爵。
现在此人向皇帝指名道姓要人,目的是让孙元化作为配军去宁远修理大炮,以一年为限,干得好留他一命,干得不好明年此时斩首。
这是个难题啊!咱们是应该反对还是应该支持?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左顾右盼都一时拿不定主意。
徐光启真的不适合做官,他此时根本做不到老神在在,见孙元化有了一线生机再也忍不住,立刻出班道:
“陛下给孙元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善莫大焉,老臣敢作保,孙元化去了宁远一定会认真为朝廷修炮、铸炮。”
见徐光启开口了,周延儒立刻帮腔道:“陛下高屋建瓴,让孙元化充军去宁远为国效力甚善!当年宁锦大捷孙元华布置的火炮确实立下赫赫战功。”
韩日缵、李长庚等等阁臣也纷纷附议,认为只要对国事有利,可以留孙元化一命。崇祯目光扫向温体仁,因为这位阁臣一直主张不杀孙元化难以正国法。
第四百三十四章:挂炉烤鸭
明白皇帝要自己拿态度,温体仁出班高声道:“陛下,当下何事为重?自然是对抗东奴!
如不杀孙元化改判为押解宁远充军使得宁远火炮得到维护,何乐不为?
如果孙元化不思悔改在宁远不尽心尽力做事,再杀他也不迟,届时恐怕更加让人无话可说!”
温体仁的奏对很是得体,崇祯很满意,他当场让内阁拟旨司礼监披红用印,改判孙元化暂缓一年杀头发配宁远充军。
第三天晌午,孙元化果然被提出北镇抚司诏狱由一个小旗的锦衣卫押解走上了去山海关的官道。
一路上会有旗卫暗中保护,孙元化安全到达宁远不成问题,他的命算是保住了。
当天晚上黄汉邀请李若琏和方正化去怡春院喝花酒,得到消息的海棠、小桃红、千里雪等等都打扮得花枝招展,鸨儿新捧红的两个小姑娘金凤、玉莲更是激动不已,她们幻想着也楚楚那般福气,能够入了平辽将军法眼。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风月场所真是英雄冢,有美人吹拉弹唱,有美酒佳肴,此时此景习惯了铁马冰河的黄汉还真有些小陶醉。
黄汉从来没有排斥场所,因为他不是伪道德家,他甚至投资了比怡春院大几倍的休闲会所和洗浴中心来赚达官贵人的银子。
只不过现在自家的酒楼和会所正在装修之中,洗浴中心也没有完工,估摸着要赶在中秋节前后开张有些够呛。
而且届时黄汉根本不可能还在京师,他乃是守卫边关的武将,没有圣命长期逗留京师是要被问罪的。
黄汉自认为不夜城里的几家酒楼一定能够生意火爆,虎穴城里早就在培训厨子和配菜工,烧木炭的铜质火锅已经生产出了不少。
带大转盘的圆桌已经在制作之中,届时一定会是不夜城八大酒楼的特色之一,拥有明亮玻璃窗的包间一定能够满足商务宴请的需求。
挂炉烤鸭的制作现代人少有不知道个大概,原材料鸭子、大葱、甜面酱、烙饼、香油、麦芽糖等等在大明唾手可得。
辣椒此时在大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