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48章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48章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是当年,皇太极等人带着满清的鞑子越过长城,袭扰大明的京畿重地一样。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现在是如坐针毡,耿忠明丢了海城,带着残兵败将突然败回令他们措手不及,现在也顾不得治他们的罪了,让他带1000多残兵败将,赶紧加入守城的序列。

    因为现在城中的清军太少了,算上这1000多残兵败将,守城的清军,包括八旗和绿营,连汉奸也算上才2万多人。

    明朝军队突然发动袭击,连夜端了海城,肯定会马不停蹄剑指他们的京师,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真要那样2万多人马,如何对抗20多万明军?

    援兵也该到了,怎么还没有消息?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急得团团转,要实在不行赶紧弃了京师而逃吧,还会赫图阿拉城。在这里耽搁下去,20多万明军杀过来,把城围住,到那个时候再想走就难了。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接到报告:来自漠北蒙古和科尔沁部的1万援兵到了,离这里已经不足50里了。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喜出望外,这可真是及时雨啊,说曹操曹操到。多尔衮立即传令,命令他们不必进城,就在城外扎营,准备迎击随后而来的明军,一定要把他们打退。

    负责传令的兵将,答应一声飞马而去……

    我20多万明军刚刚开到盛京的边上,城头已经在望了,宋献策刚要传令把大清上京团团包围的时候,突然接到报告,东北方向来了一支大清的勤王之师,兵马不多,在1万上下。

    一向行事谨慎的宋献策,便命令队伍临时停下,找合适的地点安营下寨,此时他们离盛京还有10多里地。

    这时贺人龙,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等众将,纷纷来找宋献策。

    “才区区1万人马,何足惧哉?末将不才,愿带本部人马杀他们个人仰马翻,军师只管进兵!”

    “是啊军师,这点兵马在我们20万大军面前,岂不是螳臂当车,末将愿意出战,杀退这支满清鞑子,如若不胜提头来见!”……

    宋献策冲他们摆了摆手:“各位大统领,知彼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千万不可轻敌,待本军师派人查清探明所来军队的底细再做打算。暂时安营下寨,队伍停止前进,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宋献策把小黑脸一虎,这几个刺头谁也不敢说话了。因为现在宋献策代林毅掌管三军,他的话就相当于林毅的命令,谁也不敢不听。

    只好唯唯诺诺,按令而行。不过他们心里不服,暗骂宋献策是胆小如鼠。

    明军的营寨刚扎下,宋献策派出的兵将回来了,说清军|来的这只勤王之旅,全部是骑兵,而且有一多半是骆驼兵,也就是说这些鞑子骑的不是马还是骆驼,而且他们携带有重武器,这种重武器说是红衣大炮,不是红衣大炮,说不是红衣大炮,又酷似红衣大炮,都在骆驼背上驮着。

    宋献策一听就是一愣,骆驼上架红衣大炮?还从未见过如此装备的军队,不用问,特殊的装备必有特殊的战力,心里说这几个楞头青,本军师多亏没有听他们的,看来这1万人马来者不善呢!

    宋献策想到这里,一面聚将商议对敌的事,一面立即派人禀陈海城的林毅得知。
………………………………

第390章  骆驼炮 6000字大章

    在宋献策召集的军事会议上,手下众将又是战意满满,对来的这一万大清的援兵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虽然众将不敢不服从宋献策的命令,但是内心的不服还是很明显的,看不惯他这种书生文人的羸弱之气,表现在摇头晃脑七嘴八舌头,议论纷纷,吵吵嚷嚷,谁都没有把来的1万大清的勤王之师放在眼里。

    尤其是郝摇旗、贺人龙,甘宝和姜兴元,还有朝国的大将里崔长皓,他们都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就是一些骆驼兵吗?骆驼上加大炮,那能架得住吗?岂不是开玩笑?就算是架的住,还能有我们的红衣大炮加新式的火枪厉害?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人骄狂,他们跟着他们的林监国这一路战绩太好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根本不知道败仗二字怎么写。

    曾几何时满清八旗号称不可战胜,连蒙古和朝国都要顶礼膜拜,可是结果怎么样?

    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大清的那么多开国元勋,亲王贝勒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汉奸,包括多尔衮在内十几万清军八旗以前是多么的天下无敌,结果还不是被打的没脾气?连吃败仗,从山海关一败到他们的京师,现在才来了区区1万勤王之事何足挂齿?

    因此一个个竞相出战,争先恐后,哪个都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模样。

    然而面对这样的高士气,宋献策并不高兴。因为他知道骄兵必败,不是因为他能掐会算,也不是因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文人的沉稳,而是这样的事他经历的太多了。

    想当年跟着李自成,从河南一路打到陕西,大明朝的第一个国中之国大顺王朝横空出世,这是将近300年来大明朝亘古未有之事,然后从陕西经山西一路又打到燕京,逼得崇祯那个昏君活活上吊,天下群雄那个不唯我独尊?大顺王李自成就是天之骄子,改朝换代是板上钉钉的事,各方诸侯、大明旧臣哪敢不来顶礼膜拜?

    然而唯有林毅这路兵马和山海关的吴三桂不识时务,岂不是螳臂当车?

    当时的宋献策跟现在贺人龙郝摇旗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骄狂。

    可结果呢?大顺军硬生生的被赶出了燕京,山海关一战败得那叫一个惨,皇上都阵亡了!

    更惨的是大顺军的老家陕西西安也被林毅的明军一锅端了,大顺国如昙花一现,彻底败亡。

    那一次宋献策长了记性了,骄兵必败!

    现在监国大人林毅又不在眼前,他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他看这几个愣头青飞扬跋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有些不痛快,心里话尔等是没吃过大亏呀,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因此宋献策的小黑脸阴沉着,看看这个,瞅瞅那个,最后他不得不派出一支兵马御敌,虽然用兵需谨慎,不能骄傲轻敌,但仗还是必须得打的。

    现在大营已经安下了,等于他们有了落脚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他先得派出一支兵马,摸摸对方的实力究竟如何。

    因此宋献策挑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中了贺人龙打头阵。

    别看以前他们两个是天敌,因为宋献策曾是流贼头子李自成的护国大军师,而贺人龙曾是朝廷的剿贼总兵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带兵将领,而是朝廷剿灭流贼的中流砥柱之一,因为他作战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被流贼称为贺疯子。

    但是现在他们俩是一家人了,而且相对来说宋献策比较看重贺人龙,此人对林毅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他是根红苗正的武进士出身,领兵带队征战多年,经验丰富。非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人可比,这些人至多是自学成才的土包子。

    因此宋献策派贺人龙带五千兵马出战,并派出炮营配合他。

    当然宋献策也没闲着,5000兵马对付人家的1万,这本身就是轻敌,他绝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贺人龙走了之后,宋献策又点了2万人马,带上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为贺人龙压阵助威。

    就在盛上京外的黑岗镇,离盛上京不到20里,离明军的大营也就是十几里地。

    这时贺人龙率领的5000明军,外加500名炮兵携带着50门红衣大炮,与清军的这支勤王之师遭遇了。

    宋献策带着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一队人马在远处的高坡上观战。

    5000明军列阵,50门红衣大炮摆在高地上,黑洞洞的炮口就对准了远处的清军阵营。

    对面数百米开外,上万名清军也摆开了战场。

    一万清军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个就是普通的骑兵阵营大概有3000人,这些都是来自科尔沁的蒙古兵将,也就是蒙古铁骑。

    不过这3000兵马所不同的是,全部是铁甲军,不但人是全副盔甲,而且战马也戴着铁盔铁甲。

    阳光下这支队伍显得格外亮眼。

    然而更亮眼的是另一阵营,这支阵营全部是骆驼,没有战马,这些蒙古鞑子全部骑在骆驼上,有五六千人的样子。

    这次清军先下手为强,但是不是那种来去如风的冲锋陷阵,而是排着队往前走,就像阅兵一样,3000铁甲骑兵和和五六千名骆驼兵,排着整齐的战阵压了过来。

    一万人马并不少,显得铺天盖地,无边无沿。

    贺人龙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盯着这支徐徐而来的清军,他带着卫队,立马在高处指挥这场战斗。

    明军的炮兵指挥官看到清军已经进入了大炮的射程,把手往下一挥,这就是开炮的命令。

    50门红衣大炮对着清军的阵营就开火了,一时间地动山摇,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因为炮弹把草木都引着了。

    明军的大炮一响,这一万清军好像得到了信号一般,不再慢慢的往前走了,而是加快了冲锋的速度,一发发炮弹在他们的阵营中落下炸开了花。

    红衣大炮名不虚传,50门同时开火,威力也相当大。炸得对面的清军人仰马翻,铁甲战马或者骆驼兵被炸得东倒西歪,血肉模糊,有的飞上了天。

    也引起局部的混乱一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整体冲锋的阵势,铺天盖地的清军依然快速向前推进。

    在高处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贺人龙一看,哈哈,你们也就这点本事,先当炮灰,后当靶子,他把大刀往空中一举,高声断喝:“杀——”

    五千蓄势待发的明军像决堤之水一般,向对面的清军阵营冲杀过去,两军对冲,呐喊声惊天动地。

    双方冲到相距二百米左右的时候,明军这边的红衣大炮停止了射击,一是第1轮射击已经完成,二是因为双方距离太近,怕伤着自己的兵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冲杀过来的清军阵营突然变了,铁甲骑兵和骆驼兵往旁边闪躲,停止了冲锋。

    正在往前冲锋的明军将士一看也有些发愣,按他们的思维,双方眨眼之间冲到一块就展开了近身白刃搏斗,但是相距还有二百米,对面的清军怎么突然停止冲锋了?

    这时另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了,也全都是骆驼队,能有好几百头骆驼,一排排一行行,排得整整齐齐,每一排骆驼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两头骆驼之间也有相对的间距,这样不至于混乱。

    而且每头骆驼背上架着一台火炮,这火炮造型跟红衣大炮相似,但个头要小得多,因此重量也轻得多。

    骆驼队排出来以后,分成了好几排站定。训练有素的蒙古兵跑过来,两个兵负责一头骆驼,也就是负责一门炮,一个负责大炮的高低角度也就是瞄准,另一个负责点炮。

    冲锋的明军看明白了,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火枪开始射击,但此时他们的火枪显得有些像毛毛雨了。

    因为对面的清军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眨眼之间万炮齐发。

    这种炮虽然不及红衣大炮射程远,也不及红衣大炮的威力大,但是和千金佛郎机有一拼。其实这种骆驼炮就是在虎尊炮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可视为虎尊炮的升级版。

    虎蹲炮是戚继光发明的,装备了戚家军用于抗击倭寇。但是后来戚继光也用它装备军队,在北方抗击蒙古的军队,有一部分落到了漠北蒙古人的手里。

    蒙古鞑子也不都是傻逼,聪明的人也很多,火器的模仿不只是满清鞑子的专利,蒙古鞑子也照样可以,他们进行了改良,就成了现在的骆驼炮。

    相对于虎蹲炮来说,骆驼炮重量增大了两三陪,有原来的三十多斤,现在超过百斤,家在骆驼上使他的机动性变得更强。

    重量的增加就意味着火力的增强。首先炮筒变粗,口径跟碗口差不多。其次是威力增大,以前的火箭炮主要发射的是铁钉和小铅子,现在还是这东西,但是量增大了,火药也增多了,也就意味着射程和威力增大了。

    正在明军将士冲锋的脚步放缓,目光疑惑之时,有的明军将士纷纷用手中的自生燧发枪开始射击的时候。

    对方的骆驼炮就响了,轰隆一声,也是惊天动地。

    明君的自生燧发枪,啪的一枪只能撂倒一个,而这种骆驼炮轰一炮,就能够撂倒明军一片,因此这两种火器根本不是对等的,就好像小米加步枪跟飞机大炮一样。

    随着炮口处的火光闪动,满天的弹雨如仙女散花一般,冲过来的明军将士很快倒下一片。

    然后几百门这样的骆驼炮相继开火,一时间炮火轰鸣,浓烟滚滚,明军伤亡遍地,未伤亡的明军将士溃退下来。

    在后面负责指挥的贺人龙勃然大怒,贺人龙是个很要面子的人。

    这一战他是努力争取过来的,郝摇旗,甘宝,姜兴元等人都争着要过来,宋献策都没派他们,而单独派了他贺人龙,这说明他贺人龙在宋献策的眼里还是相当可以的。

    今天要是打败了威名扫地不说,说不定宋献策的小黑脸往下一沉,就得砍他的脑袋,即便是宋献策不杀他将来如何向监国大人林毅交代?

    不就是这些架在骆驼上的炮吗?给我冲!

    贺人龙不服气,但是接连组织了三次冲锋,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他亲自冲上去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冲不过去,接近不了敌人,就会被炸得血肉模糊,横尸遍地,四次冲锋五千人马伤亡大半。

    而且这些骆驼炮可不是固定在那里的,他们还在向前推进,最后不止是把贺人龙的5000人马打了个落花流水,尸横遍野,还把那50门红衣大炮包括500名炮营兵将炸了个稀巴烂,尸骨无存。

    但是贺人龙仍然死战不退,浑身多处受伤的他下定了决心,今天就是死在战场上,也不能回去让那个宋小个子宋黑脑袋砍了他的脑袋,太丢人了。

    此时在他们身后数百米处观望的宋献策等人,一看吃惊非小,这骆驼炮太厉害了,配上铁甲战马,简直是坚不可摧。

    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人一个个也惊得瞪大了眼睛,还能这样排兵布阵?他们简直是闻所未闻!

    宋献策一看,再打下去非全军覆没不可,立即传令收兵撤退。

    贺人龙不敢抗命,浑身是血的他只好传令撤退,就这样负责打头阵的5000多明军彻底败退下来了。

    但是清军还没有完,就像是满清鞑子拜了,明军咬住不放一样,清军在后面追到着不放,骆驼炮向前移动,对他们又猛轰一阵。

    最后骆驼炮追不上了溃败的明军,毕竟骆驼跑的没有战马快。但是他们还有杀手锏,那就是3000铁甲骑兵,像旋风一样的冲出来了,接下来是他们真正发挥威力的时候。

    骆驼炮停止了轰鸣,但是3000蒙古铁甲骑兵,像一架坚不可摧的战车,一边骑马冲锋,一边引弓射箭。

    蒙古草原上的雄鹰,漠北蒙古也是一支能够纵横天下的雄师劲旅。

    此时贺人龙的5000兵马、准确的说,包括一部分炮兵在内是5500兵马,前后没有超过一个时辰,便已经所剩无几。

    宋献策一看不好,赶紧命令号郝摇旗率领几千人马冲过去接应,无论说什么不能让他们全军覆没,因为这等于见死不救,另外贺人龙是不可多得的大将,深得林毅的喜爱,如果命丧沙场,自己将来如何向监国大人林毅交代?刚刚离开林毅,第1次指挥这样的战斗,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