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47章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47章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晚上三更天就要大规模攻打海城了。但是这是男营兵将的事,女营将士白天的训练照旧进行。

    今天女营训练的内容主要是骑马射箭和马上搏杀,执教的总教习当然是来自蒙古翁牛特部的巾帼英雄哲哲……

    江阴县。也就是后世的江苏省江阴市。此地因坐落在大江之阴而得名,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大江的咽喉要道,因此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崇祯时期在这里曾设有炮台十几座,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

    这一天江阴的知县带着县丞等几个幕僚,来迎接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

    小小的县城迎来了如此的朝堂大员,知县大人和县丞等几个小官受宠若惊,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事。迎接的隆重程度跟朝廷亲临也差不多,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比过节都热闹。

    史可法的八抬大轿沾尘之后,江阴县的几个小吏,趴伏在地,跪倒磕头不止,生怕缺了礼数。为了这一顿礼节,知县带着几个幕僚周乐不停的练了三天三夜,只为见面这一顿磕头行礼。

    但是他们磕头磕的再好,史可法也没心看,指名点姓让闫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三人来见。

    知县大人等这几个县里的官一脸的惊惧,认为他们的耳朵听错了,史大人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见他们,是为了见这三个无名之辈?这究竟是为什么呀,在确认没有搞错之后,可是他们三个在哪儿呢?派人赶紧去找!

    最后差役终于把这三个人找到了,阎应元和冯厚墩正在抓贼的途中,陈明遇正在教手下练武。

    三个人一听,眼睛瞪得贼大,完全不能相信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能来亲自见他们。三个人受宠若惊,赶紧收拾收拾东西,换了一身新衣服,等他们赶到县衙的时候,史可法由知县在这里陪着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了。

    三个人进来之后往上磕头,史可法此前也不认识这三位,在等着三个人期间,他心里就在想,林大人看中的人应该没有错。

    因此一进来之后史可法就盯着这三个人看,一看这三个人果然相貌不俗,威武不凡,都在壮年。

    阎应元生得身材魁梧,黄脸膛,下颌有须,蚕眉凤目,直鼻阔口。其余的两个个子稍微矮一些,都是黑乎乎的一张脸,浓眉虎目,一个圆脸,一个长脸儿,从上到下一看,给人一种很结实很健壮的感觉。

    史可法点了点头,有点武将之风,只是他们三个风尘仆仆的,穿的也很朴素,根本不像个叱咤风云的将帅之才。

    史可法看罢,让他们起来,令人搬过来三把椅子让他们坐下。这三位哪里敢做低着头,连腰都不敢直,目不斜视,只敢看地。

    因为上面的大人跟他们的身份相差太悬殊了,就像是后世的军委副主席接见一个基层的连排级干部差不多,就是在他们的知县和县丞大人面前,他们也得站的恭恭敬敬。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三个人哪里敢座,也不知道此次的吉凶祸,知县大人,县丞大人,这么多大人都在,史大人指名点姓要他们干什么?他们有生以来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儿。

    等史可法拿出旨意,他们更傻了,原来是可发还不是代表南京来的,身上还有林毅的旨意。

    江阴三公,包括知县、县丞、县尉等在场的人唰啦一下全都跪下了,别看是监国大人的旨意,此时跟圣旨一样。

    等史可法把林毅的旨意宣读完了,在场跪着的人全听傻了,不只是江阴三公,就连在场的知县大人县丞大人、师爷、差役全都惊得如冰雕泥塑一般。

    史可法一看这是什么毛病,你们都聋了?只好在高声诵读一遍旨意。

    “监国大人林毅手谕,现有福建南安的郑芝龙,背叛大明,自立为王,无端起兵作乱,祸及东南沿海及江淮,擢升闫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为江淮兵马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俭事,调动江淮兵马,全力拒贼不得有误,南京及江淮三司衙门须全力配合剿贼。”

    这一下全都听清楚了,这三个人有一个典史小吏,一下子成为封疆大吏,三军统帅指挥万马千军,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这怎么可能?监国大人怎么能下这样的谕旨?这三位能当此重任吗?他们有什么后台,走了谁的门子?

    一时间在场的知县、县丞等幕僚脸上全都变得奇形怪状了,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林毅怎么突然提拔他们三个,还居这么高的官位,挨八挨也挨不着他们吧,是这道旨意有误,还是这位史大人读错了?又一想都不可能,可能是阎应元这三位撞了大运了吧,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最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阎应元这三个人,趴在地上都忘了叩头谢恩了,三个人面面相觑,好像互相不认识了一样。

    “怎么,尔等还不谢恩?”

    “大人明鉴,我等官小职微,何德何能?怎能堪此重任?”

    “监国大人说你们能行就一定能行,莫要再推辞了,赶紧走马上任,江苏淮安现在算上水师在内,共有48000人,红衣大炮300门,大小战船400艘,包括本部堂在内,南京的幕僚和江淮的大小三司衙门,军民人等物资全归大人调用,叛军离这里已经不远了。”

    阎应元等三个人只好跪倒谢恩接旨。然后沐浴更衣,走马上任,三个人这一穿上甲衣,骑上战马,手提大刀,腰悬宝剑,身后背着弓箭,与刚才完全就不一样了,真有大将的威风凛凛,真是人是衣服马是鞍。

    由史可法陪着,以前他们的上司知县、县丞包括江淮一带的3司衙门的高官,知府、巡按、推官以及都司、布政司、按察司等等纷纷来拜见新上任的这三位大人。

    这些地方大员舔胸叠肚的各位官老爷们,以前根本看到芝麻粒大小的典史小吏,即便是看到了也视若无物,脑袋仰到了天上。现在他们也不得不一个个卑躬屈膝拜见这样的大人了。

    江阴三公更是受宠若惊,真有一种鸡犬升天的感觉,这都是拜林大人所赐啊!若没有林大人如此破格提携,谁能认识的他们呢?毕竟这些人对他们如此礼遇,简直做梦都不敢想啊……

    那一刻江阴三公激动得心潮澎湃,如翻江倒海一般,对林毅的感激之情更如天河倒泻一般。

    就在这个时候,大明京师燕京的京营兵提督祖克勇亲自押着一批新式火枪和粮饷开到了。

    闫应元三个人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之余冲北而拜:“既然监国大人如此厚爱,我等定然肝脑涂地,为国尽忠,不负林大人及各位大人所托,与郑家的叛军决一死战!”
………………………………

第389章  拔取海城 4000字章节

    大明和大清第二次和谈双方约定第三日的中间那一天。

    二更天刚过,明军炮营就出动了,400门红衣大炮人不知鬼不觉的便推到了护城河畔,离城墙不足二里地的距离,开始安装大炮,装填弹药,通过调整准星和法门,调整射角和距离。

    因为离城太近了,害怕城上的清军发现,明军不敢动火,一切都在默默的黑暗中进行操作。

    不过,尽管没有灯火,炮营将士仍然熟练的操作着,炮营指挥使王琦等亲临炮营一线指挥,由于白天他们已经看好了地势,提前一天什么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加上经常的练兵,这些炮兵都是老兵了,经验丰富,因此这些专业工作他们得心应手,闭着眼睛就能完成。

    正在炮营进行紧张布置的时候,夜幕下,无数的明军将士和朝国军的暗流涌动,数万人马悄悄向海城压了过来。

    此时的海城像一个小怪兽一样,静静地卧在黑色的雾中一动不动,像睡着了一样,任凭数万明军逼近。

    清军当然也有探子,尤其是明军大兵压境,20多万明军的大营离他们只有十里地,城外的所有据点已经被明军拔除。

    在这种情况下,城中也算是高度戒备了。

    但是现在城中的清军,包括他们的侦查系统都知道,范文程与林毅达成了口头协议,范文程代表大清同意了林毅列出了所有条款,一个字都不改动,三日之后范文程到大清的京师盛京换正式的条款给大明,双方休兵罢战,这也算是大清与大明第2次和谈了。

    也就是说林毅给了大清三天的时间,这三天的时间,清军认为明军肯定不会攻城,因为协议已经达成,正在走手续,明军已经打到大清的京师,大清已经同意了和谈,接受大明的一切条款,就等于说大明已经把大清征服了,在这种情况下大明肯定不会再进军了,他们只想着如何弹冠相庆了。

    他们没有想到明军会突然半夜下手,特别是清军的高层认为缓兵之计已经成功,可以高枕无忧了。

    三更天的时候明军一切准备就绪。

    “开炮!”

    明军的炮营指挥使一声令下,负责点炮的兵将突然燃起了火把,往引绳上一戳,火药燃烧发出嗤嗤的轻响,火花四溅。

    “咚,轰隆——”

    第一炮打响了,一颗炮弹破空而出准确的飞上了城头,轰隆一声炸开了花,漆黑的夜空中像打了一道闪电一样,接着炸雷轰鸣,打破了夜的宁静。

    第一炮同时也是信号炮,400门红衣大炮紧接着全部轰鸣起来,打得地动山摇,硝烟弥漫。

    城上的清军突然遭到了炮火的袭击,夜巡的清兵被炸得四分五裂,有的抱着刀枪正在打瞌睡,当时被震得飞到了城下,有的正在睡觉被炸得血肉模糊。

    城上顿时乱作一团,炮弹的轰鸣声,跺口被炸塌了的声音,惨叫声,奔跑声,已经分不出个数来了。

    反应过来的清军,这才知道明军突然对他们发动了袭击,有的赶紧给他们的王爷送信,有的赶紧进入城上的炮台阵地向明军反击。

    但是他们的大炮还没刚响几下,便被接连飞来的炮弹给炸毁,明军400门红衣大炮对准一个地方猛轰,这样没出半个时辰,城门左边的城墙被轰塌了一丈多长了一个豁口。

    担任攻城任务的无敌营的明军和几万朝国军队,一看炮营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缺口,该他们发动冲锋的时候到了。

    无数的火把亮起来了,照得天空一片通红,数万人马喊声震天动地,铺天盖地一般,他们冲过护城河,由倒塌的城墙处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往城中猛灌。

    现在城中的清军已经知道上当了,明军发动了突然的夜袭,令他们措手不及,一顿红衣大炮也把他们轰得晕头转向,城中的炮火防御系统根本缓不过手来便被打瘫痪了。

    大批的明军冲入城中,城中的清军还想负隅顽抗,但一是城中的兵力太少,只有几千清军。二是明军突然的袭击,他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而且攻进城中的明军是精锐之师。

    无敌营这是孙传庭的秦军改编过来的,本来战斗力就强,现在又装备了新式的火枪,战斗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再加上还有几万朝国军队助战,因此这场战斗没有多大的悬念,城中的几千清军大部分被歼灭。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便结束了战斗。

    城中守将耿仲明,在炮火中被惊醒,知道明军发动了突然的夜袭之后,吓得他魂不附体,睡意全无。

    然后甲衣都没有穿戴整齐,带着人便冲出去了,这时城中到处是火光,炮响连天,呐喊声如潮水一般。

    这位大清的怀顺王还打算组织兵将抵抗,打算守住城池,但是很快明军和朝国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进了城中,耿仲明知道这座城池肯定守不住了,在卫队的保护下夺路而逃。

    他们开了北门,逃之夭夭。

    这支残兵败将一口气跑出40余里,看看后面没有追兵,跑的浑身是,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才敢停下来喘息。

    这时天就亮了,耿仲明等人相互看了看,一个比一个狼狈,有的满脸的泥污,有的好像是刚从灶坑里钻出来一样,有的被火烧的战袍一条一条的。

    有的战马尾巴被烧着了,变成了秃尾巴,有的战马身上被烧得一片一片的。这是因为城外的炮火引燃了城中的建筑物,他们从火里冲出来了的缘故。

    查点人数,连汉人带满人成中一共有8000兵马,现在跟过来的这些残兵败将,有一个算一个,连受伤的也算上,只剩下1000来人。

    回去如何向摄政王多尔衮交代?不是说好了三天以后大清给他们正式的和谈条款吗?林毅提的条件范文程代表大清全都答应了,一个字都没改动,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他们怎么能言而无信,第二天深夜就突然发动袭击?难道他们识破了我们的缓兵之计?

    耿仲明哭丧着个脸,想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但是现在败仗已经吃了,海城也已经丢了,丑媳妇不能怕见公婆,回去向主子请罪吧,生死存亡杀刮存留,听天由命吧。

    耿忠明打定了主意,休息了大约半个时辰,带着这1000多残兵败将继续赶路,当然是回大清的京师盛京去了……

    天亮之后,明军彻底占领了海城。

    这一场夜袭,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便闪电般的战斗便拿下了海城,这一战共歼灭清军5000余众,所得的刀枪马匹粮饷等战利品无算。

    贺人龙指挥着手下兵马和朝国的军队,清扫战场,扑灭残火,抢救伤员,修复受损的城墙,盘点清理战利品,等等处理这些战后事宜。

    有一支明军将士进入海城帅府,也就是清军的主将耿忠明在这里住的地方,打扫清理,收拾好之后,准备迎接他们的监国大人林毅入城。

    这一天的上午巳时刚过,城内城外的死尸和断壁残垣基本上清理干净,海城基本上又恢复了战前的模样。

    城头上高高飘扬的是明军的大旗,一队队披坚执锐的明军将士来来往往的忙碌着,站岗警戒的,巡逻的,接管城防的,运输战利品的,迎接林毅等人入城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临近午时一切齐备,南城门大开。迎接的兵将城内城外排出多长,有明军将士,还有朝国的兵将。

    全副武装的林毅骑着马,带着小颖、哲哲和苏沫儿,然后随行护驾还有张华等卫队营的兵将和女营将士,后面是数万未参战的明军,拔营起寨,带着刀枪马匹,军需粮饷器械辎重等等,浩浩荡荡进城了。

    一个时辰之后,城外的20多万明军全部移师城中。

    林毅坐镇海城,留下了他的卫队营、女营,外加其他营的一共2万兵马驻守海城,这也是林毅护驾的队伍。

    其他的20余万大军,有军师宋献策统领,包括盟军朝国的军队,在城中休整了一天兵马,准确的说是半天,也就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第2天辰时明军用过战饭,浩浩荡荡开出了海城,出了北城门杀奔大清的京师盛京而来。

    海城离盛京只有200多里,这样的距离对于20多万兵马来说根本算不上个路程,因此没两天便兵临城下了。

    现在盛京基本上是乱作一团,人心惶惶,这些清朝治下的老百姓不知所终。那些当官的和当兵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最闹心的就是那些大清的高层,包括那些大汉奸们。

    因为明军发动突然袭击,一夜之间拿下了海城,等于把大清京师的南大门给摘去了,不日必将兵临城下,明军打到首都了,这些大清的文武臣民,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焉何不惊?

    就像是当年,皇太极等人带着满清的鞑子越过长城,袭扰大明的京畿重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