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这五名鞑子每人抽一马鞭坐下,马往前一冲,洪承畴就会被撕成几半,现在已经明显的感到五个方向的强大拉力。
50多岁的一个老头,几经周折,现在瘦的皮包骨头,这5匹高头烈马,不用怎么使劲,就能把他这一把老骨头拉扯零散了。
那一刻洪承畴万念俱灰,他不再喊了。
因为洪承畴没有想到,自己能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曾几何时,他是大明的倚重之臣,但是谈不上忠于大明,因为他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孝庄皇太后的无限温柔面前,他缴械投降了。
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当一个大清的忠臣,大概他也知道汉奸佞臣落骂名,忠臣孝子人人敬。
然而,严峻的考验,一场又一场,接踵而至,作为大清的重臣,被大明俘虏之后,他没有屈服。
可是没想到,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还是五马分尸,罪名竟然是“判国罪”。
要知今日,何必当初?被俘虏的时候当着林毅的面抹了脖子多好,或者是用三尺白绫上吊,或者是一碗毒药,这是用匕首刺腹而死,虽然都是女人的死法,但是比这样好受的多。
看来当汉奸真的没好下场,自己这一辈子就不说了,如果有来世,我洪承畴,立下重誓,下八辈子不当汉奸!
想到这里他把牙一咬,眼一闭在这里等死。
“准备好,行刑!”一名鞑子的头目扯着嗓子喊道。
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喊了一声:“且慢动手,马下留人!”
这是个鞑子便不敢动了。
这是多尔衮来到了孝庄皇太后近前,压低声音道:“太后,此人不能杀。”
“为什么?”孝庄皇太后余怒未消,气的浑身还在颤抖。
“杀了他,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太后请想,走马换将我们得到三具尸体,将来会让人贻笑千古的,眼下我大清正在用人之际,看得出来她应该没有背叛我们的大清。这次他固然可恨,论罪当诛,但是以我大清祖宗的江山社稷计,还是留着他为善,请太后三思。”
多尔衮说到这里,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出了一口气,他不愧是多尔衮,如此怒不可遏的他,关键时刻他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孝庄皇太后气得双眼闭了半天,然后又缓缓的睁开了,他觉得多尔衮是对的。
如果真的一怒之下把洪承畴也杀了,他们真的就是用有一群活女人换来了三个死男人,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还不止于此,大清损失可不只是少了几个人的问题,少了察哈尔部众,少了洪承畴,等于又给大清抽去了两根台柱子。
因此孝庄皇太后觉得自己方寸已乱,看来关键时刻,自己没有多尔衮冷静,因此向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洪承畴的七魂六魄在阎王爷那转了一圈又回来了,鞑子们把绳套给他解了下来。
此时的洪承畴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已经晕过去了……
等他醒来之后,知道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赦免了他无罪,洪承畴来到孝庄皇太后,多尔衮近前跪爬几步磕响头。
“罪臣谢太后,谢摄政王不杀之恩……”
孝庄皇太后的怒火渐渐平息,她知道此人还很有价值,过去的事情就暂且让它过去吧,因此她缓声道:“起来吧,这笔账哀家给你记着呢。”
“罪臣知道,太后的大恩大德罪臣将铭记于心,微臣一定将功补过,不遗余力报效太后,效忠大清,纵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洪承畴死中得活,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那种感恩之心甚至比当年孝庄皇太后色*诱他投降之后,更加浓烈。
至此洪承畴算是又躲过了一劫。
紧接着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就问他与大明和谈之事。
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当然不是傻蛋,冷静下来一分析眼前的形势,洪承畴看的一点都不假。
如果再打下去,旦夕之间明军就打到了他们的京师了,因为这里离大清京师只有二三百里,三岔河城堡防御,跟宁锦防线可差太远了,弹丸之地,那经得起20万明军的冲锋。
何况现在英亲王阿济格又不在了,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死了,多尔衮大病初愈,大清缺兵统领,这仗还有法打吗?
此时林毅如果真的愿意坐下来跟他们和谈,当然是求之不得。
洪承畴道:“太后,摄政王,此事包在微臣身上。”
说完之后洪承畴带着人来到了河边高处,对着河对岸的林毅大喊:“林大人,走马换将已经圆满结束,按照双方约定,明军应该退兵,然后遣使和谈双方罢战之事,林大人不会言而无信吧!”
老头喊的声音并不大,但是手下大嗓门的兵将一起高喊放大了数倍,隔河传了过来……
这时林毅等明军将士正在高兴,死人换活人经历了几番周折,在万千兵将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之下终于成功了,不容易啊!
以后巴林和额哲兄弟绝对会感念林毅的恩德,察哈尔与大明的关系也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牢不可破,这无疑是大明子民和万千察哈尔人共同的福祉,意义重点大而深远。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巴林和额哲兄弟俩,他们拉着几位娘亲喜极而泣,来到林毅近前大礼参拜,林毅笑着让他们不可多礼,今后都是一家人了。
正在这时,林毅听到对面洪承畴等人喊话。
林毅听了哈哈一笑,“嗬,姓洪的命真大呀,居然幸免于难了,什么,真要跟本监国和谈?和谈也好,不过本监国得先送他一封感谢信再说,这一次死人换活人他洪承畴功不可没,本监国要不谢谢他过意不去呀!”
………………………………
第368章 感谢信 二更
听了林毅的话,明军将士无论男女都笑出声来,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们的林大人如果真要再给洪承畴写一封感谢信,估计又够这老头受了。
这时林毅命人跟着他喊话,说到和谈之事林毅得回敬洪承畴两句,不能给人留下言而无信的口实。
双方隔河相互喊话之后,达成口头协议,双方兵退二十里,三日后遣使和谈,地点当然是明军大营。
因为大清主动要求罢兵和谈,当然得主动找大明来谈,就像当年崇祯皇上觉得打不过大清,攘外必先安内,他秘密派人联络与大清和谈之事,就派人到大清京师去了,结果和谈因崇祯狐疑善变手下人不愿当秋后算账的替罪羊而搁浅。
明军撤退二十里后重新安下营寨,到了晚上了,林毅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小颖最爱看林毅写字,勤快地亲自研墨。
墨好之后,林毅提笔在手,略加思索,就把白天已经打好的腹搞写了出来。
军师宋献策在旁边一边看,一边面带微笑的不住点头,赞成林毅的字。
林毅现在的毛笔字已经练得相当好了。
穿越过来,这八九年间,他知道来到了乱世,毛笔字相当重要,在这个社会不会写毛笔字就等于是个文盲,因为当时没有硬笔,只有软笔。
因此闲暇的时候,练武之余他就读书练字,虽然比不上那些书法大家,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也练干了几缸水,练秃了几支笔,他的字体自成一家,雄劲刚健,力透纸背。
因为胸有成竹,林毅写起字来得心应手,也是点点如桃,撇撇如刀,如行云流水,刷刷点点,龙飞凤舞,很快一封信就写好了。
林毅在这封信中,感谢洪承畴大义献计,即便古圣先贤亦不能及也,更感谢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调教出这样的好臣子。
并建议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为洪承畴升职加饷,以酬劳洪承畴献出妙计,使他们双方的死人换活人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这其中有点小水分,但货卖一张皮,你们没有看出来也怪不得别人,另外这也不算吃亏,起码得到了两具全尸,那可是大清功高盖世英名赫赫的阿济格和鳌拜的尸体,否则让英雄埋骨异域,功臣蒙羞,无论是太后、摄政王还是你们的小皇上乃至于整个大清国都不光彩。
双方和谈在即,本监国代表亿万大明军民向贵邦表示祝贺,恭喜恭喜,云云。
最后再次感谢贵邦洪大人大义献计!落款是大明监国林毅敬上,年月日,大明玉玺压盖。
林毅一边写一不忍住不笑,小颖和哲哲在一旁忍俊不禁,觉得他们的大人真够坏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看到这封信非气疯不可。
林毅写好之后又让宋献策帮忙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纰漏,哲哲和小颖一替一口把墨迹吹干,然后用火锡封好,在信封上署上“孝庄皇太后亲啟”字样。
这封信虽然是洪承畴的感谢信,但是林毅却不能写给洪承畴。
然后把这封信交给了张华,张华带了两个水手驾一叶小舟,约莫到河心的时候,用弓箭把这封信射到了对岸,然后张华在船上吹了两声口哨,省得对岸的清军发现不了他。
这几声口哨果然有用,很快引来了一群清兵来到了河边,张华赶紧驾着小船往回驶。
这些清军顺着口哨声到了河边一看,河心有几条黑影,一条小船,还听见荡桨摇橹之声,他们知道是明军的奸细,纷纷对着河心的黑影引弓射箭。
箭风呼啸,啪啪,有两支射到了船上,有几支箭落到了水中。
张华赶紧命人把小舟调头过来,加紧往回划。又有数之箭射到身后的水中,发出异常的响声。
很快张华他们回到岸之后消失在夜幕之中。
河对岸的清军看到这些黑影跑了,然后举着火把就在河的岸边进行搜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奸细,很快就发现了那一支带着信的箭。
这几个清军就是一愣,捡起来借着火把一看,信是写给太后的,他们更不敢擅动了,拿着这支带信箭,赶紧向上锋报信去了。
但是此时张华他们并没有回去,而是隐伏在河岸边,偷偷的向对岸观看,看到对岸这一幕,他们才悄悄撤了回来,向林毅交令。
林毅赞许了张华几句,说他办事牢靠,张华高高兴兴的下去休息去了……
三岔河口清军的大营,他们现在也后撤了二十里,重新安营扎寨,很快有人骑着一匹快马,连夜将这封信送到了十几里外的孝庄皇太后的营帐。
此时最豪华的一处蒙古包之中,孝庄皇太后、多尔衮、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人正在商议这次和林毅谈判的事情。
死人换活人之事,他们已经抛诸脑后了,这个大亏,他们当做哑巴亏,准备暂时扁扁嘴咽了。
宁完我和范文成都是孝庄从200里开外的京师里临时调过来的。现在孝庄皇太后多尔衮都不在京师,大清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当然在京师呆不下去了。
现在大清的京师是代善、济尔哈郎等这一帮老臣,带着上万名大清京营兵,保护着年幼的小顺治留守京师。
其余的数万名清军这次全被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拉过来了。
这里是三岔河城防清军的一处堡垒,离三岔河有30多里,这就相当于孝庄皇太后的御营大帐。
定更天过后,这里的大营灯火辉煌,一队队巡逻的清军在这里面走来走去,戒备森严。
孝庄皇太后的大帐里,他们正在议论这次谈判林毅会提出哪些条件,他们应该如何答复,能接受了怎么样,不能接受又怎么样,如何讨价还价,这就是谈判,尤其是两国之间的谈判,这里可有大学问。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清军的章京拿着一封箭信,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
在营门口被军将拦住,层层通禀之后。这封信就到了一名小太监手里,小太监进了蒙古包,将信毕恭毕敬的递了孝庄皇太后。
在场的文武百官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平白无故小太监拿了一封信?
孝庄皇太后看到了信封上面隽秀的小楷字样,他们现在当然都认识,因为现在他们都识汉字、说汉话,而且现在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全都建议满清统治者承袭汉制,仿照明大明,这当然是宁完我、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功劳。
这些年他们为大清的统治者出了很多好主意,其中主要是这些汉化政策,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现在的多尔衮,都被汉化了不少。
孝庄一看这封信是写给她的,一双秀目微微一怔,就问小太监信是谁送来的?
很快又找到了那名送信的兵将,这名兵将的官职是甲喇章京,孝庄皇太后详细问了这封信的来历,然后才把这封信拆开了。
眼前的就是文武大臣并不知道新的内容,还认为他们中间出了大明的奸细,因此都目不转睛的盯着这封信和太后的脸色。
孝庄皇太后从头到尾仔细的读了一遍这封信,只见她读着读者,脸色又开始变了,比白天在两军阵前看到阿济格和鳌拜的尸体时,反应更加激烈。
那一对好看的柳叶眉又立起来了,眼睛瞪得溜圆,那张嫩白如玉的脸有红变白再由白变红,嘴唇也开始发紫发抖了。
这下在场的文武众将,太监宫女全都鸦雀无声,大气都不敢出了,他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一封信太后生这么大的气,这封信里到底写的什么?是谁人写来的?奸细到底是谁?
一时间,在场的文武包括洪承畴,多尔衮等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最后孝庄皇太后用手指向洪承畴,啪的一下把这封信甩到了他的脸上。
洪承畴傻了,又有一种祸从天降的感觉,但是他仍然不明白怎么回事。
孝庄皇太后指着洪承畴胸口急剧起伏,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最后哇的一口血就吐出来了。
这下可把在场的文武百官,宫女,太监都吓坏了,顿时就乱了,有人赶紧请御医。御医来了之后询问了病情,然后给她诊脉望闻问切,自不必说。
趁着这个忙乱,洪承畴战战兢兢,捧着这封信就好像捧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他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这封信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太后看了为什么这么生气?
他赶紧打开信,仔细观看,看着看着这才清楚,这封信原来是林毅写来的,而且在信中林毅赞扬他的大义,赞扬他的妙计,赞扬他这赞扬他那,但是这些赞扬的话在洪承畴看来无异于像锋利的匕首,刀刀刺向他尊严的神经。
最后洪承畴面色苍白,满脸沮丧,跌坐在地,信也遗失在了一旁。
这时孝庄皇太后又发话了,用手指着洪承畴,有气无力的叫道:“来人,把这个狗奴才拉出去凌迟处死!”
外面的兵将闯进来,拽起洪承畴就走。
洪承畴做梦没想到,林毅给他来了这么一手,这次他什么也不说了,闭目等死。
洪承畴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和议论声中被人拖出去了。
这时多尔衮过来把这封信捡起来了……
………………………………
第369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多尔衮看完这封信,也是气的浑身栗抖,恨不得立马把这个狗奴才洪承畴大卸八块。
但是他看洪承畴这一次不发一言,看着他被兵将拖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这封信,他跟出了营帐之外。
强迫自己的脑子冷静下来,然后多尔衮叫过来两个亲兵,对他们吩咐了一番,两个亲兵应诺着施礼而去。
这时一名御医带着几个医官过来了过来了,正要进孝庄皇太后营帐,多尔衮拦住了他,把御医悄悄拉到了一边,悄声叮嘱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