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167章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167章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下人。

    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应手的家伙都藏在了车上,身上只是带着防身的刀剑。

    除了骑马之外,还弄了几辆车子,小颖带着两个丫鬟坐车子,剩下的几辆车子装上他们沿途的应用之物。

    另外,这么大老远去请人,素不相识,空着手去肯定不合适,怎么着也得备一份厚礼。

    临行时林毅把祖克勇,郝摇旗,王建,东胜,王琦,甘宝,姜兴元,等几员将官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自己这一趟的行程大概是一个月,要他们守好荆州城,各自带好各营的人马,哪个营出了乱子回来为他们是问,这期间让他们加紧时间练兵,切不可懈怠。如果有朝廷的官员来催战,搪塞他们就是,不可暴露自己的行踪。

    众将点头记下,哲哲带着女营的几个将士,一直送出了荆州城门之外,才与林毅洒泪而别。

    林毅轻拍其肩安慰几句,让她带好女营,一个多月左右再相见,然后飞身上马,一行人等到了江边,他们坐船沿江而下。

    船行江上,两岸青山,江水滔滔,风景如画。林毅还是第一次在长江上坐船,就是穿越之前也没有过,那感觉真有些诗情画意。

    难怪历朝的那些文人骚客们,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文了,这景色的确是太好了,如果让老子写,估计也写出来也不差。不过现在老子没心情舞文弄墨,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林毅和小颖立在船头,心里得瑟着。

    从荆州到武汉,又到了九江,进入鄱阳湖,南下黄山,这一路上看遍了山水风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不用刻意去旅游,只是路过的就数不胜数。

    这一天就到了安徽歙县,进城之后,他们打听上路街,很快便找到了毕府。

    这座府门比较阔气,高大的门楼,红油漆的大门,门旁边有两个半人多高的石狮子,门楼上面挂着气死风灯。

    门上面有一副对联,映入林毅等人的眼帘。字体遒劲有力,内容也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把林毅给吸引住了。

    上联写:一卷诗书试问天下王者。下联配:万丈豪情敢对苍穹英雄。横批:物欲沧海。

    一看这就是有学问的人家,从这副对联上还可以看出来,一个不得第之人的感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怀才不遇者的无奈,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敢写这样对联并且挂到门上者也绝非凡人。

    看来没有找错地方,这肯定就是毕懋康的家了。林毅联系毕懋康的宦海起伏,看着对联不住的点头。

    林毅看完之后命人敲门,时间不大,角门半开,一个家仆模样的人从里面探出半个身子,往外面看了看林毅等人,全都不认识。

    “各位有事儿吗?”

    林毅赶紧一抱拳道:“这位老兄辛苦了,请问这是毕府吗?”

    这位家人点了点头,“公子这是……”

    林毅满脸堆笑,“在下姓林,我们是从荆州来的,特意来拜会毕老爷子,烦请老兄通禀一声。”

    “对不住了,我们老爷从不见客。”老家人说完咣当一声把门给关上了。

    张华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真想一脚把门给踹飞了,贺人龙的眼睛也瞪起来了,这两个都是军人出身,经常打仗,瞪眼就宰人,根本看不得林毅受这种气。

    林毅制止了他们,二次上前轻扣其门,又等了一会儿,角门又开了还是刚才那位,从里面露出个脑袋,一脸的不高兴。

    “这位公子,方才小人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我家老爷不见客,你们从哪来还往哪儿去,就不要难为小人了。”

    说着又要关门,张华这次早有准备,用一只脚把门给顶住了,这才没关上。

    但是仆人一看张华这样,气就大了,脸唰一下就撂下来了,刚要说难听的,林毅满面赔笑,“请老兄耐心些,听在下把话说完。这是在下的拜帖,大老远来一趟,万水千山,无论如何一定烦请老兄亲手交给毕老爷子,这是在下的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林毅说着递给他一封信,还有五十两雪花白银子。

    就让他跑跑腿,还给他50两银子,天底下估计也只有林毅这么大方了。

    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很多时候你只要一拿钱,事情就会有转机,不服这还真不行,不论任何社会都是这样。

    仆人的脸色果然缓和下来,“那好吧,请公子稍等。”

    林毅早就料到这个毕专家仕途不顺,因此就怕人家把自己拒之门外,不沾亲,不带故的,因此林毅早就有所准备。

    这封信,也就是所谓的拜帖,其实就是林毅的官印和身份的复印件。林毅之所以这样,倒不是显摆自己的地位有多高,官职有多大,而是想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为一个敲门砖,好像是找他是为了公事,而不是私事,只要能见到毕老,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否则被拒之门外,总不能往里闯吧。

    求人家来了,再失了礼节,混蛋才会这样办事。

    这一次大概等了有十几分钟,就听见里面有脚步声,还不是一个人,接着有人咳嗽了一声,听着咳嗽的声音,就知道是一个垂垂老者。

    林毅等人知道可能是主人出来了,小颖对林毅嫣然一笑,又伸了伸大拇指,林毅冲她做了个鬼脸,赶紧一脸的肃然,这时吱呀一声大门开了。
………………………………

第275章  毕老赠书 二更

    一个仆人领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林毅等人的视线中,后面还跟着几位。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样子在耄耋之年,不过气色还可以,长脸,连胡子都是白的,但是别看这么大年纪了,既不弯腰,也不驼背,身体挺拔。

    林毅认为这位气宇轩昂的老者就是他要找的毕懋康了,赶紧上前深施一礼,“在下林毅,冒昧过府讨扰。”

    这位老者脸上露出惊异之色,旋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一位公子哥,就是当朝叱咤风云的林毅,年纪轻轻就被皇上亲口加封为太子太师,密云总兵。

    像他这个年纪换成别人,富贵人家的肯定还是个纨绔子弟,穷苦人家的也是碌碌无为。关于林毅的成长经历和这几年参与的大战恶战也听说过几次,这也是这位老者亲自接触门外的原因。

    否则再大的朝廷官员,就是皇上的圣旨来了,他也未必能够亲自开门相迎。

    这位老者见林毅彬彬有礼,双手也供了拱手,算是还礼了。

    “林大人久仰了,老朽毕懋良,并非你要找的毕懋康,那是老朽的族弟,不知林大人找他所为何故?”

    林毅听才知道弄错了,不过眼前这位毕懋良看样子也不是位俗人,就这气势和门前这副对联就可以判断出来。

    林毅的眼力真不差,论功名,毕懋良真不次于毕懋康。他比他的族弟毕懋康还早几年成名,如果他们论年纪,毕懋良比毕懋康大了八九岁。

    这位毕懋康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老毕家出了这两位才子,也算是光耀门楣了。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得第,毕懋良曾经做官做到工部左侍郎,论官职可不算小了。如果林毅不是挂着太子太师的衔儿,单一个总兵官跟人家的官职可差远了,不过现在毕懋良也是多年赋闲在家。

    兄弟两个再任时都是少有的清官,先后都受到了朝中权臣的排挤,一气之下辞官不做,归隐乡里。

    不过对毕懋康的族兄林毅也同样尊重。

    “在下冒昧造访,早就闻知毕老的大名,林某今日特来拜会,冒昧之处,请老人家多多海涵。”

    “岂敢岂敢,承蒙林大人看得起,不过实在对不住,我们兄弟早已不问世事了,而且我那位族兄今年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很是不好,也不便见客,慢待之处,请大人多多担待。”说着对林毅深深一揖。

    “老人家您太客气了,是我们来的冒昧。”林毅赶紧还礼,但是见不到人,这一趟不就白来了吗?身体不好可也是,他们老哥俩都这把年纪了,人哪有一个比一个的,生老病亡谁也逃不过的自然规律,只是听闻过他们的大名,没想到他们都这把年纪了。

    但是既然来了,也不能这么走了,无论如何也要见毕老一面。

    想到这里,林毅再次施礼:“老人家,实不相瞒,林某这次远隔千山万水,来得十分鲁莽,也没有其他什么大事,就是想见毕老一面,还望老人家能够成全,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林毅说着一摆手,张华等人赶紧把早已备好的八彩大礼抬过来了。

    “林大人,这可使不得。”毕懋良连连摆手阻止道,“所谓无功不受禄,林大人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进寒舍一叙,但是这些礼物老朽和族弟都不会收的。”

    林毅至意要抬进去,但是老头很是坚持原则,就是不让抬。

    最后林毅没有办法,只好把礼物放在了外面,林毅,小颖和贺人龙,张华这几个人跟着老头进去了,其他的人都在门口外面等着。

    这个大院套可真是不小,拐弯抹角,从前大门进到二层院子,然后从月亮门又进了东跨院,最后在东跨院的三间上房,林毅终于看到了所要找的人。

    一进这屋就有个浓烈的中药味,有几个人专门在这伺候着,床榻上半躺半卧着一位,骨瘦如柴,看样子已经好些天没有下地了。

    而且毕懋康现在眼又花,耳又聋,只有大声趴在耳朵上说话才能听得见。

    林毅想不到,历史书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明朝的军工专家,现在竟然成了这种模样。

    看来人真的不能老啊,有句话说的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有病跟没钱,都能令英雄不堪。

    林毅很有感慨,跟床上的这位老人,施礼之后大声的说了几句话,也就是嘘寒问暖,人家都这个样子了,林毅当然没敢提别的。

    不过老人最后终于听懂了,眼前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公子,就是当朝叱咤风云的太子太师、令鞑子和流贼都闻风丧胆的密云总兵林毅。

    老人挣扎着非要起来,林毅扶住了他。害怕打扰老人家休息,林毅在屋里呆了没多大会,也没说几句话,就起身告辞了。

    毕懋良送了出来,临走的时候,林毅非要把彩礼留下。

    这次毕懋良没有再推辞,“林大人,我们素昧平生,大人千里迢迢,不只是为了看我们老哥俩吧,还送来如此厚礼,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有什么事大人不妨直说吧。”

    林毅本来不好意思说,但是想想还是决定说出来,要不然就这么走了,也有几分失落,听毕懋良这样问,于是道:“老人家,那在下就直说了。如今国难当头,流贼遍地,鞑子猖獗,朝廷腐败,黎民百姓生活于水火。林某一介武夫,别的能耐没有,只会打仗。平贼灭寇,戍守边疆,也是在下的职责。然而林某能力有限,这些年战乱不断,目睹无数百姓舍家弃业,流离失所久,林某所不忍也。久闻二老大名,在兵器上有所造诣,特来拜会,期望能够指点迷津,若在火器上加以改良,尽快结束战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乃我大明苍生之福也。没想到老人家身体欠佳,在下来的冒昧,多有打扰,还请老人家见谅。”

    林毅这番话说的很至诚,不是临时编出来的,也不是事先打好了草稿,而是发自肺腑,彰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毕懋良点了点头,从刚开始见面到现在,不过短短的半个时辰,然而现在这位毕懋良对林毅的看法有很大的改变。

    林毅的大名,他们早就听说过。但是他们把林毅一度曾经视为,不过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与一般的大明武将没有多大区别,他们弟兄对朝廷早已经厌恶了,甚至失去了信心,对这帮朝臣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不过自从接触到了林毅,他发现自己错了,小伙子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特别是刚才这番话,能出这么一个年轻人之口,他觉得很是意外。

    胸怀百姓疾苦,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且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就朝廷腐败这几个字谁敢说出口?别说他是个武将,就是当今朝野之中,芸芸众生,百官众态,能如此忧国忧民者有几人乎?哪个当官的不是随波逐流?哪一个权贵者不是得过且过?都是争着捞钱捞权,谁在乎百姓的死活,哪个还管江山社稷?

    难怪此人这么年轻就成名了,难怪崇祯皇帝封他为太子太师,这一次皇上的眼真的没瞎。

    这位老人和他的族兄毕懋康心如止水几十年,本以为已经跳出三界外,像出家人一样想不问尘世,终老一生,但是现在他的心潮起了波澜。

    在跟林毅交谈,两个人就越发谈得来了,接着老人家热情的把林毅等人让进了府内,这一次全都让进来了,非要留林毅住上两天,特意命人腾出了一进院子,而且病人一日三餐有茶有酒,专门伺候着。

    林毅非常感谢,和小颖等人就住进了这层院子。

    两天之后,林毅要告辞了。毕懋良亲自来送行,拿出来一个小箱子,外面有锦布包着,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本书,这就是毕懋康的《军器图说》。

    “林大人,这两天我跟族兄说了大人的来意,族兄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可惜我们都老了,不能再为大人效力了,这本书是我族兄毕生的心血,族兄拜托我送给大人,希望对大人能有所帮助。”

    林毅一听非常感动,“二老高义,林某无以为报。”

    林毅接过书来,万分高兴和激动,这一趟也算没白来,遂从身上拿出两根金条,塞给了毕老,然后带着众人离开了毕府。
………………………………

第276章  试枪

    在回去的路上,林毅利用休息的时间,把这本来之不易的《军器图说》这本书拿出来翻看。

    这是一本坊刻书,在明代出书跟后世不一样,主要有官刻,坊刻和家刻三种。这本书排版也很整齐,散发着古色古香,成书时间是在30年代,里面有很多古体字。

    这应该是毕老的保存本,上面还有他的篆字印戳,浏览里边还可以看到毕老亲笔的圈点之处,有些地方他用手笔还加上注释,可能是出版以后有些细微的地方需要更加完善。

    另外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图文并茂,这是对古体字和文言文是最好的注说。林毅穿越过来几年了,穿越之前,他有一些明清时期文化知识,加上这几年环境的熏陶,虽然是净打仗了,但是对文化人也有不少接触,比如说跟卢象升在一起的一段时间,卢总督还赠给了他几本书,因此林毅对这种图文并茂的书,领会起来很是流畅自然。

    从安徽的歙县到荆州就是走水路也需要十多天,这几天林毅把这本书翻开了两遍。书中记载了多种军器,重点是两种火器,一个就是自生遂发枪,另一种是梨花枪,并附有这两种火器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及威力等。

    梨花枪就是在长矛枪上绑上梨花筒,梨花筒里面装的是炸药。作战的时候点燃喷射出来,烧伤敌人,射程只有几丈远,然后仍然可以用枪来刺。这种火器威力有限,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林毅看重的当然还是自生燧发枪。

    自生遂发枪取代了火绳枪,刮风下雨都没有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枪能够为射击赢得时间。火绳枪火绳的燃烧需要时间,而这种枪只需要扣动扳机,能够自然打火,引燃火药,显然提高了效率,到了战场上,持枪者只需瞄准,然后放枪即可,根本不需要再去点燃火绳,从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