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

第25章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第25章

小说: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养猪场是去年刚刚建起来的,算是宋应星担任工部尚书之后,主持修建的官营养猪场。
  “仔猪去势,分圈饲养,现在再加上番薯藤作为饲料,流程基本上就算是齐全了!”
  “若是咱大明能多多建起这样的豕场,不出十年老百姓就都能吃得起肉了。”
  “此事要给长庚你记一功。”
  “你的确是有大才的,当的起国士这个称呼。”朱元璋一脸欣喜的道。
  他是有理由高兴的。
  现在的明初军队之中已经开始小范围推广简化版炼体三十六式了。
  而想要修炼这套炼体功法,饮食必须跟得上。
  换句话说,就是要吃肉,没有大量肉食的摄入,修炼炼体三十六式只能把自己炼废。
  这就造成了肉类的极大缺口。
  这也是朱元璋在明末让宋应星尝试建立豕场的原因。
  这个豕场只能算是一种尝试,若是这种饲养方法可行,等回到明初之后,就可以把这种养猪场大范围铺开了。
  “陛下,其实关于这些养豕的技术早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了,我也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宋应星有些汗颜。
  他对于畜牧业的确没有太过深入的研究,接到朱元璋让他建豕场的任务之后,他也翻了很多书,其中给他帮助最大的就是《齐民要术》了。
  “即便这样也很了不得了!”
  朱元璋说话间瞥了一眼跟在他身后的单安仁,笑道:“单尚书,你说是不是?”
  单安仁。
  现如今明初的工部尚书,这次朱元璋把他还有很多工部技术类官员招过来就是让他来取经的。
  毕竟宋应星现在还去不了明初,接下来豕场在明初铺开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单安仁去做。
  不但如此,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进步,包括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先进技术都需要一项一项的去学习,然后把这些先进技术用在明初的生活和生产中。
  这是一项大工程,朱元璋从进入明末位面开始就已经有条不紊的去做了,到现在几年时间过去,可以说已经有了一点成效。
  “老臣惭愧!”
  “陛下尽管放心,老臣一定虚心向宋尚书请教,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单安仁恭恭敬敬道。
  他也是看过《天工开物》的,自然对这位生活于两百多年后的大匠深表佩服。
  “很好!”
  “留下两个人详细记录这座豕场中所用到的一切技术和经验。”
  “回到明初就按这里的经验把豕场铺开。”
  “剩下的人随咱回南京!”
  “咱们能留在这一方世界的时间不多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先进技术要学习,要抓紧时间!”朱元璋朝着众人一挥手,当先大踏步离开。
  也就在半年前,当北方的军事行动在进行的同时,朱元璋也开始大批量的把明初的各种官员招入明末世界。
  现在南方民乱已经基本平定,去年灾害也小了不少,再加上土地被重新分配,整个大明朝基本上已经转危为安,甚至初步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如此局面下,朱元璋也就不再藏着掖着,开始把明末位面开放给了整个明初官员。
  毕竟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想要让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发展进步,想要尽可能的吸取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训,是需要无数人共同努力的。
  当然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些小小的隐患,
  比如原本历史中那些被朱元璋杀头,甚至灭族的勋贵、官员。
  他们不可避免的同样会进入明末,甚至看到未来的历史。
  这些人还是需要自己花费一点时间和手段去安抚和宽慰的。
  回到南京城,朱元璋马不停蹄,赶去了皇城内一座偏殿。
  这座大殿里待着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原本历史上被朱元璋灭族的勋贵。
  包括李善长、常遇春、冯胜、邓愈,以及二十八侯中的绝大多数。
  看到朱元璋跨着大步,精神抖擞的走进来,李善长等人均都浑身一颤,眼中止不住的开始流露出惊惧之色。
  特别是李善长,冷汗已经不由自主的往下流了。
  他刚刚看过自己家族的史书,发现自己在洪武二十三年被诛灭三族,而罪名是结党,谋反。
  这可是通了天的大罪,他实在是有点承受不起。
  而且他也不知道朱元璋突然把他们全部叫过来,把这些历史如此直白的拿给他们看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想要防患于未然,把自己等人先一步杀了?
  “各位兄弟想必都已经看过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下场了。”
  “咱知道,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和咱说?”
  “今天咱特意抽出一天时间,就是来听你们说话的。”
  朱元璋在主位上坐定,目光一转看向李善长笑道:“善长,自从咱当了皇帝,你就是淮西集团的老大哥了,还是你先说!”
  听到老大哥这几个字,李善长浑身一颤,噗通一声就跪在了朱元璋面前,颤抖着声音道:“臣有罪!”
  在他身后,常遇春、冯胜、邓愈等人同样紧跟着跪在了地上。
  朱元璋站起身,先走到常遇春身边把他搀扶起来。
  “咱的无敌大先将军若是按这个世界记载的历史的话,死的早,自然是无罪的!”
  “还有冯胜,你也起来!”朱元璋又把冯胜搀扶起来。
  “若说看过这个世界的历史之后,咱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
  “咱杀你是冤杀!”
  朱元璋拍了拍冯胜的肩膀,深深叹了一口气道:“但咱也是没办法,咱虽然只是透过史书在看历史,却也能看到其中隐藏的无奈和辛酸。”
  “若标儿真的去世,留下一个幼子继位,咱不杀你这个宋国公,恐怕连死了,眼都不敢闭上。”朱元璋叹了口气。


第五十九章 敲打勋贵
  看冯胜脸上露出一丝惶恐。
  朱元璋突然哈哈一笑:“不过这一世,你尽可放心!”
  “因为咱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熬死你!”
  朱元璋又重重的拍了拍冯胜的肩膀,转身大踏步回到自己位置上坐下。
  他目光在所有勋贵身上一一扫过,笑道:“你们不用害怕,咱今日叫你们来一不是问罪,二也不是伸冤。”
  “因为那些史书上记载的事情都还没有发生,或者根本就不会发生,咱如何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就问罪随咱打生打死二十多年的诸位老兄弟?”
  “你们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史书上记载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发生的。”
  “比如常遇春,史书记载他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在军中暴毙,但咱就偏偏不让他死,用一颗延寿十年的延寿果把他从阎王手里拉了回来。”
  “伯仁,咱先和你说好了!”
  “延寿果咱自己都没吃就先给你吃了,只这一颗没有再多了,若是不想死的太早,就尽快破境入先天,明白吗?”
  “哈哈,大哥放心,现如今灵气复苏,破境是迟早的事,咱还要为你冲锋陷阵一百年呢!”
  “行,这话听着就提气!”
  朱元璋也笑了起来,就在所有人都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今天的事情要到此结束的时候,朱元璋突然话音一转。
  “不过,如果有些事情果真如史书上记载那样发生了,那咱会做何选择,你们心里应该也有数了。”
  “永嘉侯,你觉得我说的可对?”
  永嘉侯朱亮祖,洪武三年所封二十八侯之一,洪武十三年镇守广州期间,因贪赃枉法,勾结当地土豪劣绅,诬告知县道同,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在奉天殿当堂鞭死。
  他也是洪武朝第一个被处死的开国公侯。
  本来他就有些惴惴不安,此刻听到朱元璋突然叫到自己名字,顿时吓的脸都有些白了。
  “陛下放心,您就算给咱一百个胆子,咱也不敢再犯了!”他跪在地上,瑟瑟发抖道。
  “很好!”
  “我会记住你这句话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看向在场的每一个勋贵,语重心长道:“你们都是与大明帝国休戚与共的开国公侯,这一座偌大的江山不但是咱的,同样也是你们的。”
  “咱珍惜这一座大明江山,你们也应该如咱一样,而不是去破坏他,让他在两百多年后变成如今这幅模样。”
  “咱希望与你们一起同甘苦,共富贵,但你们也应该给咱这个机会。”
  “现如今灵气复苏,标儿修为已达先天,继承人不稳之事再不会出现,咱希望你们也能稳住,不要因为一些蝇头小利断送了富贵,枉送了性命。”
  “你们都是开国将帅,但你们要给咱牢牢记住一句话。”
  “将帅可废,但江山不可亡……。”
  “咱没有如历史上那般发给你们免死铁券,就是要让你们时刻保持警醒,莫要触犯到了咱的底线,让咱不得不杀你等……。”
  “都明白了吗?”
  当李善长从大殿内走出来的时候,整个后背都已经完全被浸湿了。
  朱元璋训斥了那些将帅之后,又单独留下了他,“谈心”半个时辰,其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胡惟庸。
  这位在历史上把自己拖累死的罪魁祸首。
  他本来的想法是等回去了就和这家伙彻底划清界限,恩断义绝的,但朱元璋却制止了他的想法。
  并且让他还如原本历史上一般尽可能的抬举、提拔胡惟庸。
  毕竟这人虽然野心极大,但能力也是一流,这样一个人才朱元璋不舍得放过,但同时朱元璋也警告李善长,用胡惟庸可以,但一定要警惕其野心滋长,不要被其拖下水。
  对此,李善长自然是连连点头,赌咒发誓自己绝无造反之心。
  回头又看了一眼奉天殿,李善长擦掉头上冷汗,长长舒了一口气,在大殿内这短短半个时辰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在生死边缘走了十次。
  在他的感觉中,现如今的朱元璋显然比起以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不可捉摸。
  “韩国公!”正在李善长有些恍惚的时候,身后一道声音响起。
  他回头一看,发现是诚意侯刘基。
  “呵呵,原来是伯温呐!”
  “快进去吧,陛下一直在里面等着你呢!”李善长露出招牌笑容,捋着胡须温声开口。
  同时他心里却是有些幸灾乐祸的冷笑起来,刘基这个傲娇老男人,平常眼睛长在脑门上,谁都看不上眼,也就只有朱元璋能制他了。
  正好,也让他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君威似海。
  刘基呵呵一笑,向李善长拱了拱手,这才进了大殿之内。
  “陛下!”刘基见到坐在主位上的朱元璋,恭敬行礼道。
  “伯温呐,你知道咱最不喜欢你的是哪一点吗?”朱元璋幽幽开口。
  刘基:“……!”
  “你太骄傲,也太见外了!”
  朱元璋把手中关于刘基生平的记载甩给他,怒道:“看看吧,这就是你骄傲的代价。”
  刘基接过史书,只看了两眼,脸就忍不住有些发白了。
  上面清楚的写着他是洪武八年患病去世的,但他可是内家化劲宗师,早已经百病不侵了的。
  很快他又注意到史书上记载的是胡惟庸带着御医给他看的病。
  这让他一张脸更加苍白。
  聪明如他又怎么会不明白这段话的含义。
  “咱知道你一直想要急流勇退。”
  “咱也知道你私下里说过,咱不是你理想的恩主。”
  “你想要学汉时的张良,以退为进保全性命,但你真的能退的掉吗?”
  “当你果真失去了权势,你的性命就真的能保得住吗?”
  “即便咱愿意放你走,但你别忘了,你的那些敌人可还一直把你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呢!”
  朱元璋每发一问,刘基的脸色就苍白一分。
  看刘基此刻脸色已经惨白一片,朱元璋语气不由缓和了些:“其实,咱知道你心底是存了一分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心气的,你心底里看不起咱不要紧,咱也不需要你看的起。”
  “但咱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咱才会费心保全,即便这个人咱同样很不喜欢,你明白吗?”
  “陛下,伯温明白了!”
  “从今以后,老臣一定替陛下掌好御史台,为陛下分忧。”刘基暗暗擦了一把头上的冷汗,恭敬开口。


第六十章 朱棣:俺也这么认为
  “哈哈!”
  “伯温,咱们共事快十年了,咱从未听你说过像今日这般真诚的话!”
  “说实话,你能有这样的转变,咱很高兴!”朱元璋笑着站起身,亲自把刘基扶了起来。
  “你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咱都明白!”
  朱元璋拉着他,让他稳稳的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然后他自己坐在另外一边,又亲自给刘基斟了一杯茶。
  “伯温,御史台很重要,整个朝堂谁来掌控咱都不放心,只放心你。”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道:“你若是看过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就知道咱为何要这么说了,整个大明朝从头到尾,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贪腐、懒政、为官者不作为。”
  “而想要改变,非御史台实行严谨的监督之策不可。”
  “等这次回去,咱准备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而你会从正三品的御史大夫,升为正二品的左都御使,另外咱要在都察院设十三道御史,用以监查天下官员,同样由你来统领。”
  “天下所有官员,皆在你监察职权范围之内,包括李善长这个丞相、徐达这个中山王。”
  “咱给都察院定下了各种升迁制度,总之核心就一条,抓不住贪官的,就一辈子别想升官儿。”
  看朱元璋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刘基脸上的表情顿时就活泛了过来。
  他听朱元璋细细说明白未来都察院的职权范围,顿时就忍不住暗暗心惊起来。
  看来老朱是要来真的了,如果真如老朱所言,那未来都察院的职权可就大的没边了。
  不过还不等他高兴,又听到了都察院另外一个官职的名字,右都御使。
  这个官儿比自己低了半个级别,而且其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监察整个都察院体系,包括自己……。
  “制衡……!”
  “陛下真是越来越会了啊!”
  一瞬间,刘基也不得不感慨,从造反的反贼升级到皇帝这才几年时间,老朱就已经把朝堂艺术玩的得心应手了。
  “你可以在这里研究研究有明一朝都察院制度的演变,特别是整治贪腐的手段和力度的拿捏,咱要让都察院成为悬在天下所有官员头上的一把刀,而不是只会风言奏事的摆设,以及朝堂党政的工具。”
  “明白吗?”朱元璋脸上满是郑重的发问。
  刘基俯首行礼,这一刻他心里的滋味说不出是欢喜还是苦涩。
  他的官位提升了,职权变大了,但同时他越发站在整个朝堂的对立面了。
  本来他因为做过前朝官、甚至镇压过起义军的缘故就被整个淮西勋贵集团不喜,现如今又主掌官员贪腐、刑罚工作,就更是所有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朱元璋有句话说的没错,现如今自己想要保住性命,就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执行老朱的意志和政策,要不然自己能不能留下全尸都是问题。
  “都出来吧!”等刘基离开,朱元璋一声低喝。
  顿时不远处屏风后面走出了四个少年来。
  正是朱标、朱樉、朱棡、以及朱棣。
  “父皇!”四人同时行礼。
  “标儿,你觉得这个刘基如何?”朱元璋问道。
  “能力很强,但相当别扭!”
  朱标想了想,评价道:“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