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82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82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病恹恹了小半年后,也渐渐接受了换了太子的事儿,心情也好转了些,他打算好好过个喜庆的年。

    然而,似乎是一代人普遍走到了尽头,正如后世有人说“大师总是成批地来、也成批地走”。

    腊月的一天,刘备在雒阳宫中,忽然就接到了侄儿关平来报,说他父亲关羽中风瘫痪了。

    关羽脸那么红,一看就是常年血压比较高,所以,这是典型的血管爆裂导致的风疾。刘备听到这个消息时,如遭雷击,跌坐在地久久说不出话来,他自己的病情也重新加重了。

    消息传出后,雒阳官场也是微微有些慌乱,大家都不知先去大将军府上探病,还是宽慰一下陛下。丞相李素这时候是天下的主心骨,当然也免不了两头奔波稳定人心。

    他探望了关羽的情况后,立刻赶到宫中,跟刘备解释:“陛下不必过于担忧,云长虽然中风,却没有性命之忧,陛下还是先善保龙体为上。”

    刘备叹了口气:“朕登基三十年整,马上就第三十一年了,此生得建功业,得结识贤弟这等天下圣贤,得安享三十年优容富贵,于愿已足,还有什么念想?

    云长、翼德当年号称与朕同生共死,朕也不算亏待他们,磨难是经历了,最后也同享荣华富贵这么多年。如今悲伤,只是因为想起当初三十年前、朕登基前,当时忠于先帝的大将军朱儁,最后也是风疾瘫痪而亡……甚至那……”

    刘备说到这儿,没有再说下去,李素却知道他要说的是“甚至那伪大将军袁绍,也是中风瘫痪而亡”。

    刘备这是产生了深深的宿命无力感,觉得“三十余年来,凡是汉的大将军,最后都免不了中风而亡”,这简直成了诅咒了。

    对此,李素也没法劝了,只能说些车轱辘话,转移注意力。

    一个多个月后,转眼翻篇到226年正月。上元节过后没几天,关羽居然没撑下去。

    冬天本来就是中风恶化比较快的季节,朱儁袁绍当年也都是冬天死的。关羽血压高,积累的旧伤损也比较多,真到了宿疾陈伤叠加爆发的时候,还真没扛过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关羽也没受多久苦,也比较体面,跟朱儁、袁绍那种反复被折磨一两年才走的相比,关羽也算是好了,最后时刻仪表依然很有威严。

    朱儁当年是六十五岁走的,关羽还是六十五岁,又一个巧合,也是让人们心头压上了宿命感。

    而历史上关羽是非正常死亡,219年就不在了,现在已经是多活了六七年,算是到了自然寿命的极限。

    关羽之后,刘备病情加重了一些,太子,马超,关羽都走了,严重打击了他。他饮食难下,就喝喝粥糜,好在是卧病之后,刘备彻底戒断了女色,倒是让他补回一口元气,此消彼长健康状况恶化才没太快。

    但他也知道自己的情况,这段时间里吩咐了很多事情,还跟李素、诸葛亮私下密集谈论了很多预案,李素让他别想多他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与刘备这种“病了之后反而减少不利养生的因素”情况截然相反,张飞在关羽故去之后,也是悲痛不已,茶饭不思,但他的不良嗜好却是愈演愈烈。

    没办法,谁让张飞的不良嗜好是酗酒呢。关羽之后,他每天加大了借酒浇愁的力度。刘备自己病倒了也没法管他,也不知道他情况。

    李素倒是想管,但经常被刘备喊来喊去,国务繁忙,还在筹划交接的事情,也顾不上张飞。

    半年多的稳定期后,这年七月,看上去已经苍老了不少、实际上时年六十二岁的张飞,在一次通宵达旦的彻夜畅饮后,忽然睡梦中酒精肝肝硬化急性发作,肝动脉破裂内出血,迷迷糊糊就走了。

    本来以张飞的体质,要是喝喝原本历史上的“中山冬酿”这种20度以下的酒,哪怕喝了四十年也未必会这样。

    但毕竟世界已经改变,张飞二十五年前开始就改喝高度蒸馏酒了,也算是祸福难料,享受了人生也会付出点代价。

    不过他好歹是身体很完整,只是太医给他处理时,把腹腔里的内出血放掉了一些减压。而且走的时候在酒精麻醉之中,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就过去了,相比于关羽吃了一个多月苦,张飞竟是一夜苦都没吃,很安详。

    张苞是第二天凌晨才发现的情况,怕打扰陛下休息,没敢第一时间入宫禀报,熬到了天色全亮,辰时才入的宫。

    刘备当时正在病榻上,看到张苞火急火燎赶来,明明对方还没开口,但刘备就像是有预感一样心惊肉跳,几乎想本能让张苞住口。

    不过他自己也觉得那太没道理了,忍住了,让张苞说下去,结果就知道了一切。

    刘备再次昏厥,连遭打击的他,彻底一病不起。

    “一年之内,云长正月走,翼德七月走,怕是当年朕与他们盟誓的同生共死,真要顺应天意了。”好不容易醒来之后,刘备已经有了感悟,他真心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

    面对如此凶险,李素还能说什么?他今年也肉身实际年龄五十四岁了,有些力不从心,他也无话可说。

    刘备看他不说话,忽然记忆力也变好了,鬼使神差能想起很多陈年往事。刘备便挑了一件往事追问:

    “贤弟可曾记得,三十二年前、袁术曾指使阎象以荧惑守心、天人感应逼宫怀帝?朕可是记得呢,朕还记得,诸葛贤侄算过,十六年后,三十二年后,各有一轮荧惑守心。

    十六年前,荧惑守心时,那些依然迷信天人感应的愚臣,还借此攻讦朝政失德,最后,却应在了罗马伪帝塞维鲁之死上。

    今年,可不就是第三十二年了么,如今都七月底了吧?还没来?荧惑守心现于五月凶,七月超凶,九月至凶。现在超凶老天都嫌不满足,非要熬到至凶才来?不是能算出来么?到底什么时候来?”

    “臣……没有算过,是阿亮算的。”李素也没办法,只能坦诚相告,顺便也是拖延时间让刘备别多想。

    可惜这种事情注定是拖不住的,刘备立刻召见了诸葛亮,随后用自嘲的口吻吩咐道:“阿亮,你这甩手师傅,算学都不如你了,今年的荧惑守心,几月份来呢?”

    诸葛亮回忆了一下,谨慎但又不得不答:“九月初五之前,应该会来,误差前后不超过五天。”

    刘备笑笑:“也好,朕心里也有底了,这不至少不用担心、还能多活两个月么。要不是知道了这一点,朕还以为翼德才去了没几天,朕就要跟上了。”

    暂时安慰剂效应之后,刘备反而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日子很快拖过了一个多月,进入了226年九月。

    九月初的一天,一支远洋探险舰队派出的使者,终于回到了雒阳,给刘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已经水米不进的刘备,还是忍着病体,听取了情况。

    好消息是:周瑜的舰队,在224年东北地区战事结束转入地理探险后、经过漫长卓绝的航行,终于在去年也就是225上半年的时候,发现了流鬼以东群岛(阿留申群岛)的另一端,也有一片绵亘巨大的大陆!

    周瑜过了最靠近北极、最风高浪急难行的航线路段后,终于开始了高歌猛进、轻松沿着美洲大陆西海岸南下,一路绘图极为顺利。

    周瑜在美洲沿岸前后盘桓了半年左右,趁着秋冬季节来临前,再次北上、然后在寒冬前通过阿留申群岛海域、回到亚洲这边。然后今年上半年,则开始往扶桑返航,并且整理收获情况,往中原派出使者汇报收获。

    而这里面有一个坏消息:那就是最后的收获汇报,其实已经不是周瑜本人做出的了。

    周瑜在美洲沿岸的时候,染上了一种美洲人独有的传染病,亚洲人毫无抵抗力,最后埋骨他乡了。探险舰队中有三成的水兵,也都死在了各种美洲疾病上,剩下的人抵抗力比较强,或者是在好色方面比较收敛,对土著女人下不了手,才算适应出了群体免疫。

    回航的舰队,也按照李素之前多年心心念念的交代,尽量寻找带回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而其中最显眼的就是所有印第安人都会广泛种植的美洲粮食——玉米。

    周瑜就是在发现沿海的印第安人部落、跟他们贸易特产的时候染上疾病的,所以那次也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玉米。

    其他作物,因为暂时时间不够,没有得到更多,反而是可可豆这种印第安巫医经常会用的兴奋剂,也在贸易之列。而土豆辣椒番茄都还没找到。

    不管怎么说,新航路已经开辟出来!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和体力活!周瑜不在了,可以让甘宁继续去,顺着成功经验找。

    刘备看了他们献上的种子,也就是几个干枯的可以敲出可可豆的可可果,外加几个玉米棒子,还不忘勤政地关心了一句:“这种东西,能亩产几石?”

    (注:刘备问的是汉亩,所以要乘以零点三。)

    信使禀报说,据周瑜在时对当地土人的观察,那些土人以烧荒灰肥的耕作之法,都能亩产三石以上,汉人精耕细作,应该能更多。

    实际上,现代玉米的单季亩产都能轻松到八百公斤,比小麦水稻肯定高一些。

    哪怕是古代玉米,三四百公斤还是有的,那就比普遍一百公斤的麦子有三倍之差了。

    刘备听完后,伤感于周瑜之死,但还是生出一股窃喜:丞相让他重视地理发现,最后居然真的没有白费!

    天佑大汉啊!又送来一种能达到麦子三倍的谷物!

    看来,个人的生死,与国家的兴衰国运,也并没有联系。

    “天佑大汉,看来大汉国运长久、百姓丰足,乃是天命。朕个人之生死,自当置之度外。

    把这些种子好好保存,来年开春后精心种植。若果有如此高产,可给周瑜比照吕布,死后追封公爵虚衔。”

    刘备接见完探险舰队信使后,没过三天,就等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诸葛亮这次也没敢瞒报,刘备得知后,虽然平时不看天象,但这天还是让宫女把他推到御花园里,躺在躺椅上看着星空。

    还叫来李素和诸葛亮,跟李素谈谈心,交代一些事情。

    跟诸葛亮则是请教一些观星的常识、好让他识别究竟怎么看出荧惑守心。

 番外第75章 千年帝国(真。大结局)

    “原来这就是荧惑守心,朕算是看明白了。朕登基至今,三十一年。这一幕天象,却是与三十二年前怀帝被袁术逼迫时,一般相似。有些时候,天命还真是不能不信啊。”

    刘备在诸葛亮的解说下,完成了观星之后,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又被抽走了一些。

    不过倒是变得更加释然、似乎什么都放得下了。精神变差的同时,心态反而在好转。

    他挥挥手,示意左右宫女全部退下,只留下李素和诸葛亮二人在附近。

    李素劝他外面太凉,刘备就让人拿来一圈火盆和屏风,但拒绝回屋。他就要这么仰面躺着看着星空,问几个这些年来始终没想明白的疑惑。

    “贤弟不必担心朕的身体,朕本就是忧伤过度,不是风寒之疾,这点凉还不碍事。朕也没几天了,有些问题,还是想问问,心里好有个数。

    朕知道贤弟平日肯定是有所忌讳,畏惧人君之猜忌,不肯尽言,如今,当全无顾忌才是,这儿四下空旷,连宫女宦官都没有,出弟之口,入朕之耳。”

    李素:“臣从无顾忌,陛下不必多心。”

    刘备微微点点头:“那你说说,大汉真的能历数无疆么?殿兴有福,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么?能管得万万年?”

    李素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便避重就轻:“大汉已经四百余年,虽经波折,终得板荡。未来数百年后,要说再无波折,那是不可能的。但大汉总会以各种方式解决困局,变革制度、与时俱进存在下去。汉族在,大汉自然在。

    至于殿兴有福,臣只是总结天道人理、天心人意之向背,不敢说臣一家之言能管万万年。”

    刘备一摆手:“到这时候了,还讲什么礼仪忌讳,朕就直接问重点:你说说这殿兴有福,到底是何道理?人心人性,会合为暗合殿兴有福?别给朕说什么以史为鉴、举古人例子以佐证,朕要听的是人性至理。”

    刘备这是抛开事实、想谈心理学层面的推理了,只是他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也不知道那些术语。但刘备知道,只有这方面的答案,能让他安心撒手。

    李素也知道,不给点真正高屋建瓴、完全干货的唯物哲学分析,是混不过去了。好在刘备现在这个样子,就让他安安心心吧。

    至于答案,其实李素确实是有——他前世读书学那些政治历史哲学,剖析包括殿兴有福在内的各种正统论的底层原理、用唯物史观来解读,那都是做过的。

    来到这个世界三十多年,因为要靠这个吃饭,李素自己还深入解读、加工、冥思,进行深入浅出的本土化改造。

    所以这一切,他想得非常透彻,这是立身之本。

    李素灵台空明,全盘整理了思路后,冷静肃然地说:“必要要听天心人意的原理,那臣今天也不说那些大词了。殿兴有福,可以换个说法,叫‘历史前进的必然性与曲折性’。

    上古原始,中古分封,当今郡县,天下熙熙攘攘,数千年来,总会前进,让细民更得自主、君父盘剥降低。至于每每土地兼并后、军阀混战、重新均贫富,皆此类也。此即所谓历史必然前进。

    但人皆有模仿之心、逐利之心。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成功了,没成功的会甘心么?必然不会,所以胆小者会跟随,胆大者会另起炉灶自立模仿。

    故而每次有更迭制度的划时代推进,最后首推者都不得好死,不能稳定地亲见其长久利益。

    秦始皇首设郡县,为皇帝,天下遗老旧贵就会想:这都行,为什么不是我?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初举反秦、揭竿为旗。则武臣、韩广接踵其后,皆以为‘陈涉王,孤亦得王’。

    所以凡改变历史走向者,躁进则时机尚未成熟、为前代反扑所杀,即使不躁进,只要他是第一个动手、还暂时成功了的。那模仿者也会瓜分之。

    所以无论是动手时机快了还是刚好,最后都不免一死。因为他们的行为,会让天下野心家觉得‘这事儿能模仿,我也行’。

    而历史最厌恶的,就是被简单模仿重复,能被模仿的阶段,是历史的快速混乱迭代阶段,不可能是稳定阶段。

    历史要出现一个稳定阶段,关键就是要上屋抽梯、灭绝跟随者模仿的可能,让模仿获益到此为止,形成专利。

    所以,只有殿兴动手慢的人,他们的模式无法被模仿,因为你得先有找死之人帮他完成首倡,而且首倡得足够强、到位了,他才能跟上殿兴。任何人无法单靠自己完成殿兴,历史就进入了稳定阶段。

    故而,臣私下总结,历史的前进有必然性和曲折性。必然性是道理本身摆在那里的,天下人心所向的目标。

    曲折性是为了筛选掉野心家、让社会从一个成功模式不可被模仿的稳定态、向另一个成功模式不可被模仿的稳定态过渡的中间振荡状态。”

    如果“模仿可能性”一直不被断绝,那就会出现魏晋宋齐梁陈的六朝连续篡逆禅让,或者是梁唐晋汉周宋的五代十国频繁武装夺权。

    李素为宋濂方孝孺的殿兴有福披了三十年的皮,最后抽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