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81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81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干,当然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这几项改革意见,让大家讨论:

    首先,从此以后,科举的“举人”产生之后,不再“分州录取”,而是“全国统考”——举人的产生方式,李素依然没敢动太狠,还是把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让布政使和郡守们有点操作空间。

    但是,你选上来的人如果成绩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现某个州全州的举人统统全军覆没、最后一个都没考上的丢脸情况。

    在实施这一条的时候,李素倒也不担心什么“不分南北榜录取、会导致教育落后地区被血洗”的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情况跟明朝朱元璋时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那时候好歹还有借口、北方因为常年战乱破坏、被蒙元祸害更深,所以要给他们机会上进。而大汉如今彻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风蔚然。

    要说照顾也不是南北差异,反而是东西有差异——关东地区在刘备治下的时间,要比关西短了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周瑜则带着海船队,给赵云提供后勤补给——骑兵还是不走水路行军的,因为海船运战马有点难度。但骑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给骑兵运粮食的。

    赵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跟残存的高句丽人打了一仗,高句丽人还真没料到汉军会迂回这么远、还不担心后勤补给,被彻底打了个落花流水,把大鲜卑山以北的草原和平原屯垦区彻底丢了。

    只剩下几万人逃进大鲜卑山山区,彻底当上了渔猎野人民族,放弃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他们逃进了山里,赵云要彻底搜剿他们需要很长时间,只能是徐徐图之,但高句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建制,至此就算是彻底消失了。

    赵云花了一整个夏天和秋天解决高句丽问题,也深入呼伦贝尔草原,收拾了几个鲜卑和丁零人都有的小部落。

    但随着天气转冷,因为在东北北部无法常年驻扎过冬,赵云只能是暂时把主力撤回来、只赶在冬季来临前让将士们赶工伐木、修筑了几个木质克里姆林型要塞,然后把周瑜运来还有剩的粮食,都运进要塞囤积起来,以备明年大军再到这儿的时候取用。

    赵云的五万人,只留下了几千人守住这些屯粮堡垒,还留下大量弓弩物资、火药、一窝蜂、突火枪,砍了足够多取暖的柴火。

    主力四万多人,则在农历十月份南返,第二年四月初再次北上,以“不在呼伦贝尔过冬”这种方式,躲避了冬将军的淫威。

    赵云其实已经打草惊蛇了漠北鲜卑和丁零,但他们也没办法。看赵云主力后撤后,鲜卑人还试图趁着冬天把赵云留下的守粮仓堡垒部队干掉、把汉军的储备物资抢了或者烧了。

    但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鲜卑人死磕猛攻失败,还白白丢下了至少一两万具尸体的攻城兵。

    汉人的突火枪已经再次改良了,虽然这种火药兵器用的还是粗厚的坚固竹筒来燃放火药弹丸,但弹丸的形式已经从单颗铅弹、变成了压顶紧固的铅弹后面、再塞一大把铁砂。

    说白了,汉人的突火枪虽然耐用性仍然差,最多开三五枪就会报废,否则就会炸膛。但其火力已经非常威猛,哪怕不瞄准,三五十步内也总能蒙中几个敌人,因为那压根儿就算是霰弹枪。

    这种新式突火枪的出现,也导致汉军当中一种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武器被彻底淘汰,那就是当初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

    连弩的定位本来也是对三五十步距离内的短程目标密集杀伤、用来守城墙最方便。

    霰弹突火枪出现后,也是杀伤密度大、有效射程近,跟连弩高度重合了。

    倒是以远程杀伤为代表的神臂弩,在军中地位依然坚挺,因为这个时代的火器怎么搞都提高不了精度,所以神臂弩不可替代。

    于是乎,鲜卑人因为信息差,再次碰得头破血流,一整个冬天也没休整歇息到,死了那么多人不说,士气还在持续消耗。

    222年初夏,赵云的主力再次到来时,等待他们的就是绝对的摧枯拉朽。五月、七月连续两场全面大捷,赵云斩首杀伤数万,俘虏平民十余万。

    最后的漠北鲜卑和丁零人,想到的最终保命策略,只是彻底放弃呼伦贝尔草原,甚至放弃狼居胥,选择往西狂奔逃窜,试图利用后勤拖垮赵云。

    可是,他们低估了周瑜走黑江水系的后勤通过性,对汉军来说,战线比呼伦贝尔再拉远一两千里,也是没什么关系的,赵云饿不死。

    大踏步的后退过程中,鲜卑人反而丧失了更多水草肥美的草原、还导致很多老人因为跟不上迁徙而减员。最后一直逃到贝加尔湖畔,还是逃不过被赵云全歼的命运。

    222年八月,赵云在贝加尔湖畔斩杀新任漠北鲜卑可汗车骨闾——这人原本是拓跋力微麾下的将领,但拓跋家族到了漠北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所以车骨闾自己上位当了可汗。在毫无正统信义可言的鲜卑人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也不奇怪。

    这年冬天,漠北鲜卑和丁零作为两个独立政权的存在历史,就算是到此终结了。都在贝加尔湖畔斩杀可汗了,也就不需要封狼居胥了,毕竟狼居胥比贝加尔湖还靠南好几百里呢。

    赵云冒着寒冬风雪火急火燎往回赶,反而是路上冻死冻伤的人数,比之前的交战损失还大一些,也算是无奈之事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环境太过恶劣。

    虽然彻底征服了漠北,这里的环境也让汉人定下了对当地的统治调子:只能让当地野人自治搞牧业和林业。汉人只能是建立一些小的商贸据点,然后以夏天来做生意的方式,走黑江水路来互市,冬天就南返,绝不在当地连住一年以上。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云回师后,把大部分部队留在柳城、赤峰、辽东等郡,他自己带了几千人回京复命。刘备当然也是出城数十里,到洛水之畔迎接赵云渡河,给他加了数县封地。

    至于李素和其他出谋划策打配合、定方略的文武,也都有赏赐。李素也加了县,而周瑜也跟甘宁一样,顶格封到了三县两万户。

    周瑜一个降将,最后能封到顶格封邑数的县侯,也算是非常积德了,谁让他居然以一个水军将领、都能想到参与灭漠北游牧的最终决战呢。

    漠北鲜卑覆灭后,223年大汉朝廷休整一年、恢复元气,到了224年,便命令马超出兵西北。结果,还真就赶上了帕提亚人本该被新叛乱的萨珊人灭国的契机。

 番外第74章 英雄豪杰总是成批地来又成批地走

    赵云灭漠北鲜卑和丁零人,战斗环节都没费什么事儿,因为部队的训练素质、军纪士气和武器代差,都明显碾压了。

    马超对西域的进一步用兵、把相当于后世塔吉克、吉尔吉斯全境,哈萨克东南角、阿富汗瓦罕走廊收入囊中,就更不存在战斗环节的苦难了。

    有困难也是后勤方面和行军方面的。葱岭地势险要、部队经过时高原反应明显,这个要素对汉军的杀伤力,都比花拉子模和莎车军队的杀伤力大。

    好在,汉军也真的只需要面对这个麻烦,后勤方面,帕提亚人是真心竭尽全力帮大汉的忙,在呼罗珊一侧筹措军粮供给给大汉了。

    因为马超抵达花拉子模、跟帕提亚人控制的呼罗珊接壤时,帕提亚末代王阿尔达班五世,正在跟萨珊人的初代开国君主血战呢。阿尔达班太需要汉人承诺的“不与篡逆勾结合作”保障,来帮帕提亚续命了。

    好在马超出发之前也是得到刘备面授机宜的,让他“如遇有事,可效呼韩邪单于故事”,可以假借“帮助阿尔达班五世平叛”,实际上给大汉捞好处。

    有了“帮助正牌帕提亚王”的招牌后,汉军在后勤筹措上当然是轻松得很。

    马超为此还不得不跟萨珊开国君主、那些土生土长的波斯人血战了一场。而萨珊人只有轻骑兵,没有铁甲骑兵,数量虽多,还是被马超杀得血流漂杵。

    马超自己的损失却不大,打完立威之后,还趁机从帕提亚人那儿要了更多好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相当于后世那四个国家的领土,渐渐蚕食收入囊中。甚至还多蚕食了一部分后世的土库曼阿姆河草原(呼罗珊人的地盘)。

    至此,大汉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上的开疆拓土,都算是完成了主要目标。

    北至库页岛和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和撒马尔罕的广大疆域,都成了大汉国土。

    当然,马超在西北地区的征战和平定,还需要持续一点时间,这些被征服部族总有不怕死或者特别桀骜不驯的,因为缺乏对大汉的认同,总会反复多杀几次来同化。

    过程中,马超本来历史上到了这几年,也天寿将尽了,因为水土不服、在中亚深入过远,最后竟在225年病死在撒马尔罕城。

    好在马超在之前备战的那几年里,就不忘培养年轻将领、疯狂练兵年轻一代,在西征之战中一些争气的年轻将领也成功暂露头角。

    马超麾下的新锐将领姜维,原本出征时只是一个军司马,因为战功卓著,在作战期间的两年里,火线升迁为都尉、校尉。

    在马超死后,他还紧急给了接管军队的马岱不少建议,还提醒马岱注意提防敌军趁着马超之死反扑、扩大叛乱。

    马岱也从谏如流,结果反而把冒头的西域叛军打得比马超在时更惨,终于是稳住了局势。

    ……

    身在雒阳的刘备,最后是在225年秋天,才听到前方传回的马超病死在征途中的消息。

    这着实让刘备受到的打击又重了一层——原来,就在前一年冬天,刘备就连续遭受了好几个亲近之人病故的噩耗打击,搞得刘备都有些病恹恹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打击,居然是刘备的太子刘永,才三十多岁年纪,居然就早死了,还没熬过65岁的刘备。

    其实,历史上刘备的次子三子里面,确实也有短寿夭折的,而这一次,可能是跟皇后吴苋年纪太小的时候生出来的孩子先天不足有关。

    白发人送黑发人,肯定是悲伤的,哪怕刘备儿子很多。他也想起了那个古老的诅咒——因为皇帝活太久,很多时候太子都熬不过,最后不能接班。

    他觉得自己和武帝、光武帝的情况是一样的,最初立的太子都没等到。

    好在李素一直做事很稳,让刘备平稳地立了嫡次子、也是第四子刘理为太子。(贵妃宋都和甄姜都有一个儿子比刘理年纪大)

    刘理比同母兄长刘永年轻八岁,今年才二十三,相信他将来上位后,还是能干不少年的,也降低了大汉皇权频繁更替带来的不稳定。

    刘备经历丧子之痛后,才不到半年,就听说马超也死了,心情着实郁闷了好久。好在对于国家而言,该开拓的都开拓了,该建立的功勋也都建立了,大局上还是一片向好。

    刘备重赏了马超的子女,也加封了马岱、新兴的姜维。

    至此,大汉的国土算是进入了一个全盛的阶段,刘备也没打算再靠对外发动武力战争来开拓地盘,最多再搞搞地理发现。

    说到地理发现,在马超对中亚用兵的同时,因为赵云那边的军事行动已经闲下来了,所以之前两年给赵云提供后勤保障的周瑜舰队,也终于空了下来,可以把新造好的大批船只,全部正式用于当初建造时的原始目的——远航搞地理发现。

    所以这两年,周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美洲,也越开越远,经常与中原失去联系,刘备李素也不知道周瑜每时每刻具体在哪儿。

    ……

    时间很快来到225年冬天,即将进入226年开春的时候。

    刘备病恹恹了小半年后,也渐渐接受了换了太子的事儿,心情也好转了些,他打算好好过个喜庆的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