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歆没想到李素突然这样反问,不知其意,只好中肯回答:“司马迁著史,有谤无媚,此天下皆知,复何言哉。”
汉朝官方认可的史书是汉书,而史记如今地位并不太高,算是毁誉参半吧。
后来王允杀蔡邕时,理由也是“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所以更要杀了参与写东观汉记的蔡邕。汉朝灭亡后,以东观汉记为主体,整理形成后汉书
所以华歆也不得不承认,司马迁应该是不至于吹捧刘邦、而贬低刘邦的敌人的。包括陈胜吴广,乃至项羽,司马迁都是秉笔直书,有可取之处都会写下来。
李素等的就是这句话:“好,既然你承认太史公之言并无媚上偏袒,倒要请你解读这几句:陈胜起兵之时,呼从者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高祖起事时,呼自度比至皆亡之,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由此可见,陈胜之倡,乃是为私欲,不甘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高祖之初,却只为不忍见同行戍卒失期送死,故而遣散,自亦弃官而逃。至于其后坐大,不过是观天下已乱、群雄已割据,为复定天下而不得不为。
天命厌利己独夫,而眷谦退自守,厌骤变神州,而眷体恤民力。周文王已有天下三分之二,犹服事殷,历三代而有天下,故而长久。
始皇帝虽号奋六世之余烈,然其即位之时,不过七国之一,一代而扫清六国,天下骤变而民怨深积,不免二世而亡。
是以久分不可猝合,久合不可猝分,天厌首倡,骤变者必遭天谴,循序渐进方得天眷。如武王伐纣,所积不过文武两代,若无周公继之,只怕三监之乱、故商遗民之患,其害亦烈如六国遗民矣。今大汉已立四百载,不臣之人图谋不轨,自然定遭天谴。”
久合猝分而亡者三国、五代。
久分猝合而亡者秦隋。
李素说得其实有点多了,而且他也知道,这番话按照后世个人主义的观点,其实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后世人讲究一个“上升通道”,包括李素自己也觉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什么不对。
对于汉末群雄,他也不太喜欢刘邦,更喜欢项羽。但他既然是君前奏对,为了功劳和名声,也不得不如此说了。律师说话都是为了当事人的利益,这很正常。
另一方面,李素熟读史书,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刘邦后来野心大起来之后,多有不择手段的行径,但是在刚起家的时候,刘邦的动机应该还是不错的。主要他出生贫贱,一开始也不可能有多大野心
这点跟曹操的让县令说得差不多,野心都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刚开始只是想实现一个小目标。
但不管怎么说,李素前面那段话,已经让刘宏内心暗爽。
“原来高祖皇帝当年的动机比陈胜吴广还伟大那么多?教朕史书的大臣怎么从来就没跟朕说过?哼,肯定是那些人不想让朕知道刘家人就该做万万年天子,好让那些人吓朕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一做天命就要示警。”
想到这儿,刘宏意气风发:“华歆!你还有何话说!陈胜乱天下,虽反暴秦,但其内心只为一己私欲,这种人还有什么好奉祀的。
传朕旨意,从今年起,砀山奉祀陈胜之举取消!那也不过是逐鹿诸侯之一。高祖皇帝之所以泽被万世,那是因他顺应天道,起初并无私心!”
华歆一时哑口无言,他也没想着去读史记一句句抠,也没想到李素在写书那几个月里,早就刻苦用功、在心里把历朝历代的反例都准备过了。
被刘宏训斥之后,华歆也只好满面羞惭而退。
所幸是君前议事,大家畅所欲言,李素也不可能追着对方骂。只要华歆肯认怂,总归可以止损。
华歆被击退后,场面一度安静,就在刘宏准备结束讨论,聊聊对李素和此次幽州功臣的封赏时,又有一个老臣,似乎是看再无人发言,而不得不亲自跳出来:
“李素,你说天道好宁而厌易,此言无乃过乎?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汤武革命,皆以有道伐无道,天道一衰,天命便易,岂能迁延数代?你说武王有文王之积,那商汤伐纣,难道不猝么?商汤又有何天谴?”
李素视之,见此人上朝居然还拄着拐杖,须发如银形如星宿老仙,胡子都长得垂到肚子了。听他自报家门,才知道是侍中董扶。
“董侍中,凡是不可一概而论,猝循有程度,天谴有深浅。尚书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可见商汤伐桀时,古无循例,汤与伊尹心中皆不知天命可革,乃怀必死之心为救民而行之。
商汤愿与日同亡,则其起兵之时,并无取而代之信心,但哪怕同归于尽也要替天行道。故而天谴较弱,便如周公平三监一般,终能中兴。且商亦受到反噬,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此即为商汤立国不稳之反噬。
盖历代太宗无有不经历板荡而后宁。若太宗之侧有良辅,入伊尹周公,则终能克复,若无伊尹周公而只有赵高,则天命更易。夏有太康,商有太甲,周有三监,秦有扶苏,汉有诸吕”
后世宋濂方孝孺总结的殿兴有福论里,还一个很重要的总结,只不过李素如今不合时宜,他并没有写进书里,只是今天被迫拿来稍微说两句。
那就是殿兴有福论认为,天命厌变,历代大统一王朝的太祖哪怕靠武力镇住了,但太宗时必然会遭到反噬。
要么是太宗就亡国了、或者太宗死后那一支被推翻,要么就是原本应该当上太宗的那位,成为了隐太子被别人害了。
夏有太康失国,
商有太甲放逐,
周有三监之乱,
秦有扶苏不得继位被杀,
西汉有惠帝绝后、周勃平诸吕后杀了惠帝全部儿子,
东汉有刘秀的第一任太子刘疆因母后被废,主动让太子位给弟弟刘庄汉明帝,才侥幸逃得善终。
魏有曹昂战死,吴孙登虽是自然早死、但接替的孙亮亦被废。
晋有“何不食肉糜”的太宗直接被八王之乱,
隋、唐、宋有杨广、李世民、赵光义疑似杀兄夺位。
蒙有术赤不得为大汗,
明有靖难,
清皇太极、福临皆非嫡长,豪格惨死。
只不过,这些现在都没发生,所以李素不想多说。但真正观察过历史的都懂,
把所有大统一王朝和三国这三个大型的稳固割据算上,“太宗”不被反噬到丢皇位的只有两个破例。
第一就是周公辅成王,第二就是诸葛辅刘禅刘禅最后自己亡国了,但那是外部进攻,不是内部权利斗争,其他就没有太宗能正常交接权力的。
其他汉朝的儒生,因为前面的先例不够多,所以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总结过历史。
哪怕是董扶,号称当世谶纬第一人、素来以“知天命”著称,被李素这么一反驳,也是瞬间哑口无言。
卧槽?历史还能这么解读的?
默然半晌,董扶不得不叹息而退。
还有谁?
李素悄悄窥伺半圈。
好像没人了。
总算轮到皇帝表演、封赏官爵了。
刘宏刚才在上面,听李素和董扶就跟听讲故事似的,觉得还挺好玩。
第19章 册封都亭侯
“好!说得好!自古开国之主,唯有商汤伐桀,与高祖反秦,初衷毫无私心,只求普救黎民。连武王伐纣,比之高祖都略有不及!我大汉自当久享天下,远迈商周。”
随着李素和董扶等人辩完,刘宏亲自从坛上的御座站起身,出言嘉奖。
起身的时候,还情不自禁拍打了几次御座的扶手,以示击节叹赏。
随着皇帝对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最终表态,群臣也就彻底偃旗息鼓。这话是不能反驳的,反驳了那就是认为高祖不正,那是找死。
没办法,刘宏听了这么多年的大儒讲经,早就憋屈坏了。
因为儒家的天下独尊,所以大儒们多多少少失去了从事实论据出发、辩论问题的能力,都是从经义出发,以理论推导理论。
李素的话风,明显更像先秦诸子百家,那时候还没有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任何“经”都没有权威性,你要驳倒其他家,你只能从事实出发。
而“古往今来有哪些造反的人不得好死、哪些善终了”,这都是历史事实,儒家的“经”把理论编得再圆,也没法篡改事实判断。
就好比一个股评家说得再天花乱坠,他也不能说K线图历史记录是假的。
李素把历史事实的数据统计引入对治乱兴衰的辩论,这是划时代的降维打击,胜之不武。
“李卿可谓擅知天命者矣,三公竟不识人,也不举为有道博士,呵。”刘宏继续旁若无人地吐槽,随后冷不丁窜出一句,“李卿有此学识,不如改改,入朝为官吧。”
李素跟赵云恭恭敬敬站在下面,听到这么一句,不由眉头一皱,只好壮着胆子、冒着君前失仪的风险,偷偷把眼珠子往上瞟。
李素这才注意到,皇帝最后那句话根本就不是跟他说的,而是说着说着转向旁边的赵忠了。显然是赵忠此前已经拟定好了封赏的敕命,今天原本就是走个过场当众宣读一下,刘宏听得高兴,才临时起意要改。
也是,作为皇帝,怎么可能考虑臣下的意见、还跟你商量呢?当然是想让你干啥就让你干啥。
赵忠当然不会违逆皇帝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有马上去改,而是一边应承一边略作拖延,显然是想确认皇帝是不是心血来潮三分钟热度。
李素知道机会不多了,连忙斗胆出声:“陛下,臣有一言启奏。”
刘宏一挥手:“说吧。”
李素:“得蒙圣眷,臣不胜惶恐,然张举虽诛,张纯尚在,辽东未平。念刘幽州知遇之恩、拔擢臣于草莽,臣不敢独享太平。”
刘宏好奇地盯着李素看了一眼,嘿嘿一笑:“也是,倒是个义士,那就放你回幽州,待幽州贼乱彻底平息,再议入朝。”
李素:“臣谢恩。”
刘宏看也不看他,就拉着赵忠又随便吩咐了几句,赵忠也不得不临时修改敕命,折腾了好一会儿,全然没有朝廷威仪。
满朝众臣看着,心中也是微微叹息:唉,赏罚由心,毫无定性!
不过大家也习惯了,这种奇葩的事情刘宏可没少做,当年册封崔烈为司徒的那次朝会,刘宏可是当着大伙儿的面,刚宣布完任命,就吐槽说这个司徒卖便宜了。
如今因为听李素吹牛逼吹得心情舒畅稍微法外加赏,一点都不奇怪。
而且凭良心说,李素这番话,确实对于大汉的正统性有帮助,本来就有功劳,大家也心服口服。
半晌之后,赵忠拿出新的敕命,宣读了对于幽州此次平叛各主要官员的封赏:
“兹加封幽州牧虞,蓟侯,食邑五千户,假节钺。
辽东长史公孙瓒,改右北平太守,封令支亭侯,食邑五百户。
广阳都尉、蓟县令刘备,改护乌桓校尉、辽东相,封良乡亭侯,食邑四百户。
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幽州别驾李素,加辽东长史,封都亭侯,食邑二百户。
广阳都尉左牙门督关羽,改辽东都尉,关内侯,食邑一百户”
李素静静地听完,从关羽再往下,就一个爵位都没了,连关内侯都没有。
另外,刘备之所以被封为“辽东相”,是因为当时既有“辽东郡”也有“辽东属国”,郡的长官是太守,属国的长官是相。
东汉早期,有藩王封于辽东,加上辽东地方很大,所以把昌黎县周边数县从辽东郡里划出来,单独列为一个王国,辽东郡依然治襄平。
但后来封到辽东的藩王不存在了,辽东属国又由辽东郡的太守兼领管辖。所以事实上,“辽东太守”是比“辽东相”略微高半级的。
张举之乱中殉国出缺的阳众,本是辽东太守,但因为辽东郡大部分地区还在反贼手上,所以暂时只封刘备辽东相,这也是暗示刘备:
朝廷封给你的地盘你要自己从叛军手上打回来,只要打回来,你这个“相”就能自然而然升级成“太守”。
李素作为辽东长史,也要作为刘备的副手,一起帮忙彻底歼灭辽东反贼。
另外,汉末带个“都”的侯爵,从级别上来说已经算列侯了,但依然没有封地,只有跟关内侯类似的虚拟食邑租税俸禄。
比如关内侯的食邑一百户,是没有具体地方的,你也不知道你的这一百户在哪儿。
朝廷只是按照一个正丁每年纳税四石、使男和成年女子两石的标准,虚拟折算每一户每年十石粮食。
关内侯的食邑百户就是每年拿一千石的爵位俸禄。都亭侯二百户折两千石、都乡侯三百户折三千石
而正常的亭侯就已经比都乡侯高了,因为人家是有实打实地图上看得到的亭作为封地的。
所有的亭侯、乡侯在命名上依然以所在县为名,同时写上食邑多少户,到了地方上后再按照户数凑一个或者几个亭套上去。
比如刘备这次封了良乡亭侯,良乡是县名,假设当地某乡有两个亭,一个一百户一个三百户,加起来刚好四百户,那就把这两个亭都给刘备食租税。
最后,该给的钱还是得给。护乌桓校尉和辽东相正价就要每个一千五百万,那些爵位更是夸张,都亭侯一千万起,都乡侯一千五百万,正经的亭侯两千万。
大部分都用之前刘备给刘虞代付的乌桓部落赏赐款冲抵了,但还是额外要掏一部分,几千万钱肯定是少不了的。
不然给朝廷立功的人那么多,怎么不见别人每次一有功就升官?
一年多时间从县长升到校尉,不给钱换谁也做不到呀。
“咱终于也有爵位了!虽然只是都亭侯,好歹也算侯爷了!不容易啊,潜入丘力居大营谈笑风生,拿到张举首级换来的。汉朝文人封个列侯真难,幸亏斩张举的外交胜利勉强也能打打擦边球算军功。”
听完全部封赏决定后,李素双手恭领了敕命,再拜谢恩,脑子里依然有些不冷静。
许久之后,朝会终于散去,李素也依班退去。
十常侍中有人喊住李素,让他稍等,皇帝还有些话想跟他聊,李素只好继续等着。
不过实际上也没什么,就是刘宏今天突然来了兴致,让李素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主要是从历史事件的数据统计盘点角度来解读一些事儿。
因为之前给皇帝上历史课的大儒,从来没从数据统计分析的角度讲过,皇帝好奇嘛。
李素耐着性子,又讲解了半天,都挑尽量有趣的盘点,几乎形同UC震惊部那些“史上十大XXX,第四名如何如何,第二名如何如何,第一名却大多数人都不知晓”的调调,反正是怎么标题档怎么骗点击怎么来。
刘宏果然听得挺爽,留他辞了一顿饭才放走。临走之时,有宦官私下跟他交底:“回去让辽东相好生用命努力,早尽全功。幽州彻底平定之日,陛下便改授他辽东太守、度辽将军。”
护乌桓校尉和辽东相,都是比两千石。
而度辽将军和辽东太守,就是正两千石了,又要高半级。到了度辽将军,好歹也算杂号将军了,也迈过了从都尉校尉这些“尉”向“将军”的转变。
这可是一道很大的坎,很多武官一辈子都没能迈过校尉和将军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