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淮阴在邗沟运河、泗水和淮河三条河的交汇节点上,所以从淮阴是可以直接退入泗水的。)
下相是徐州最腹心的下邳郡的要害所在,也是项羽的故乡。从下相再沿着泗水逆流的话,可以到下邳和彭城,下邳是徐州州治,而彭城是当年项羽西楚霸王的国都,可以说那些地方要是丢了,整个徐州基本也就完了。
曹真这么做也不是怂,他是为了曹家的大局,不得不保存实力。而他这么一逃,只能是带走精兵和精良军械,那些新拉的壮丁很多都在转移途中逃亡四散了,而淮阴城内聚集的大批粮食物资,也都来不及带走。
曹真逃跑之后,淮河以南除了寿春城里被围的曹仁之外,再没有一个曹军士兵。淮南三郡很快会被汉军彻底传檄而定、分兵占领。
诸葛亮对寿春城的工兵作业,也再没有敌人可以骚扰破坏。
李素在地图上复盘完诸葛亮汇报的好消息后,也是颇为振奋,下令道:
“如此甚好,明日开始,让人在攻城之前对曹仁喊话,让他们得知李典已经被调去上蔡,曹真也已经逃去下相,淮南再无曹家一兵一卒。
嗯,最好再抓一些李典和曹真的部署或者降将军官来,让他们到寿春城下喊话,现身说法,也好印证我们的宣传。想必能让曹仁的士气大受打击。”
第833章 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
“曹仁匹夫!李典已经被逼退至上蔡!曹真已经被逼退到下相!你早日弃城,我家丞相还能保你跟曹真一般安然撤走!若是非要等大军破城,届时玉石俱焚!”
“淮南三郡已尽入我手!广陵全境也已光复!颍川、汝南降者过半!曹操还能有几日猖獗?城内将士听着,你们也是大汉子民,若还是助曹为虐,死了也不过是个糊涂鬼!”
此后几日,汉军围城部队基本上就是这样三管齐下,一边挖掘壕沟、加强围城工事,准备强攻,一边分兵平定占领淮南剩余犄角旮旯,最后就是每天派人骂阵,打击曹仁的士气。
李素也知道曹仁投降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曹家的死硬者之一,所以哪怕是骂阵的时候,都没说逼迫对方投降的条件,只说允许他安然撤走、保证不半路上袭击他。
这些条件事实上也不是说给曹仁本人听的,更多是说给那些不姓曹的将士们。
尤其是每天都有李典和曹真麾下的旧部俘虏被押到阵前现身说法,效果着实不错。
城内守军虽然还没有人投降——主要是城门被堵死了,没法偷偷开门投降——但却可以明显感受到,守军每天对挖壕工兵的弓弩压制变得越来越稀疏,有气无力,最后都放弃了。
这都是士气下降、物资渐渐匮乏的铁证。
“罢了,曹仁这老乌龟,这是铁了心想在史书上留个死硬壮烈之名了,他还以为自己能成飞廉恶来之辈呢,随他便吧。
只可惜,这都七月份了,再被他拖下去,非要等攻城壕和投石机逐步前推,中秋都拿不下寿春,倒是害得孤失言了。
之前明明说过不让他看到中秋的月亮的,也罢,体恤士卒最重要,强攻枉增伤亡,也没必要。”
李素理解不了曹仁的誓死坚守决心,不过他也释然了。
一个政权,哪怕是伪政权,在崩溃之前,有一两个死守不退,战至最后的家伙,也不奇怪。既然曹仁想要这样,就成全他。
这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曹仁一死,曹操政权应该不会再有死战到一兵一卒与城同亡的将领了,也打不出这样的战例。
李素便把日常围城部署都交给诸葛亮,稳妥警戒,严密包围,如同一道绞索慢慢箍紧曹仁的脖颈,没有丝毫花哨,只等最后绞到断气的那一刻。
在曹仁断气之前,李素的大军还真没法绕过这个咽喉要害,把淮扬战场彻底打通。
当然了,考虑到东路淮阴那一边,汉军的补给已经能进入淮河流域了,所以少数淮河北岸的曹军辖区县城,也出现了动摇。
尽管最东线战场上,周泰只是攻破泗水河畔的淩县、把大部分兵力推进到下相,与曹真对峙。
但下相以东、以南的几个淮北县城,包括东海郡的厚丘、朐县,下邳郡的淩县僮县、徐县、夏丘、曲阳,都是在没有被汉军攻打的情况下,就主动投降归顺朝廷。
这六县之地,下邳境内的四个,主要是地方官员直接当了墙头草,扯旗易帜。
而东海郡那边,则是直接当地百姓、豪强大族杀官造反,杀了曹操派去的地方官,响应大汉。随后汉军立刻分兵登陆,顺利控制地方。
这主要是因为东海郡朐县是现辽东太守糜竺的故乡。虽然糜竺的族人早已撤走,当年还从朐县拉了很多百姓渡海移民去辽东、躲避曹操对徐州的屠杀。
所以东海郡那几个县,但凡是活下来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在辽东,也一直对曹操的统治颇有不满。
曹操早年就知道这些情况,所以在东海郡下邳郡大量使用外地官员,来徐州远程做官,不敢重用本地人统治本地人,怕的就是激起乱子。
但这些操作平时或许能起到作用,真到了汉军打过来的时候,直接就土崩瓦解了,其虚弱本质也暴露无遗。
从平民百姓到豪强士绅,都是主动杀曹官、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哪怕西边的寿春还没拿下,相当一部分紧邻淮河北岸的曹军控制区,都已经出现不稳,主动投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曹操政权在豫州、徐州的统治,眼见就要渐渐自行瓦解。
……
淮南战场因为寿春围城战的硬性时间需求,中秋节之前是无法拔除关键据点了。
在中线战场,刘备和曹操的对峙也还在持续,双方继续每个月数千人的伤亡速度耗着。
而刘备从六月初开始其实就已经在按诸葛亮当初安排的计划、从郾城往汝阳方向挖掘“颍讨虏渠”(历史上叫讨虏渠,现在还没取名,所以用原名指代)
所以这样耗下去,刘备肯定是不亏的。
曹操觉察出一些不对劲后,也试过转守为攻,骚扰破坏。
但他在总兵力已经跟刘备差不多的情况下,装备还明显劣势,还要攻守易势,还没有任何用计的闪转腾挪余地,自然是损失愈发惨烈。
毕竟刘备身边带着鲁肃,那也是个打堂堂正正之阵非常了得的持重参谋,击退了数次曹操的军事冒险之后,曹操很快就学乖了,没有再玩这种白白浪费兵力的骚扰。
两淮和汝颍战线便就此安定下来,这段时间,大约会持续两个月。
再有两个月后,寿春必然陷落,而颍讨虏渠也会彻底贯通。
到时候,就是曹操在豫、徐二州的统治,全盘崩溃的时刻。
而这两多月南线中线转入安静相持的阶段,却是刘备在河北战场全面发力的关键点。
华夏大地上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在章武五年的六月底到八月底这段时间里,自然而然转到了河北。
……
如前所述,河北战场今年的进攻节奏之所以比南线和中线更为迟缓,大部分地区之前都是只骚扰不强攻,说到底还是幽州和并州地区因为去年的统一战争,消耗太大,供应不起大军长期、全面进攻的军粮。
并州是去年被幽州战役吃穷了,幽州则是压根儿连打完仗后第一季庄稼都还没来得及收呢,那点余粮都是糜竺在辽东屯田多年才剩的。
张飞赵云怕的不是野战打不过曹军,而是怕曹军在冀州跟你玩坚壁清野。
尤其是刘备已经把冀州视为了自己的囊中物,这地方又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那还何必打成坚壁清野的拉锯战、导致对百姓的伤害被成倍拉高呢?
刘备自己是涿郡人,那是幽州跟冀州接壤的一个郡,而且他在中山郡当过两三年官,又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刘备向来是把河北人视为老乡的。
既然马上都要成为自己的人民了,能善待就善待。秋收之前再一波总攻、干净利落直接拿下、因粮于敌解决军粮,岂不美哉?
怎么看都好过还没打麻药就拿着钝刀子拉肉,双方都痛苦。
磨刀不误砍柴工,打麻药就更不误了。
这样的种种考量,导致进攻河北的诸路人马当中,司隶的关羽才是第一个出击的,谁让雒阳和河内周边好歹还有点余粮呢。
关羽的人马,最终在六月初八这天,从陆路杀出的虎牢关,水路从六月十二顺黄河杀奔延津、黎阳。
这个时间节点,大致对应李素破合肥、围寿春,以及刘备攻破郾城。
并州马超是第二个动手的,出兵日期是六月二十,从并州出壶关陉。
幽州张飞、赵云动手最晚,发动全面进攻已经是七月初一。
当然,在此之前的两个月,赵云也有派出过小股骑兵,趁农闲时节持续骚扰、让曹军疲于奔命不堪消耗。
反正这种消耗就一条原则:农忙的时候不能动手,赵云的敌人是曹军守兵,而不是冀州百姓,不能耽误百姓种田。
要提前把敌占区尚未秋收的粮食、就当成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那样爱惜。
……
六月初八,虎牢关外。
三万汉军精锐,在大将军关羽的直属统领下,走陆路出关,首先就扑向关外的官渡、酸枣。(司隶一共出兵六万,还有一半走黄河水路)
这条路线也没什么可多说的,毕竟这俩地方就位于司隶和兖州的陈留郡的边境上,司隶大军出关自然是首当其冲。
十一年前诸侯联军讨董时,打不进虎牢关,也是屯兵酸枣,如今关羽无非是反过来走一遍这条路。
以关羽的身份,直属只带领三万人,着实是有点寒酸的。
不过他的直属部队都是多年精锐,打惯了各种硬仗,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而且曹操在兖州西部乃至南部豫州几个郡的兵力,都被刘备拖住快两个月了,实在是腾不出人手分兵堵口,只能靠地方卫戍部队据城死守,实在不是关羽的对手。
出关仅仅五天,分别只有三四千杂牌军新兵驻守的官渡、酸枣二县便接连告破。
关羽只是重兵穿插切断曹军后路,只顾自己推进,压根儿没有怎么攻城,曹军已经人心惶惶,根本无法固守。
毕竟在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带,那些靠近边境的小城根本没法固守,能提供一点战略纵深、等敌军深入过远粮道拉长后,才有可能利用侧翼威胁迟滞敌军。
历史上曹操面对袁绍时,不得不死守官渡,那是建立在官渡离开黄河南岸已经比较远了、之前先放弃了延津和白马,拉长袁绍的补给线。
而现在刘备军是从西边打出虎牢关而来,官渡酸枣首当其冲,根本没有纵深。
陈留防区的曹军防守主将,乃是陈留太守刘延。
面对关羽,区区刘延能有什么办法?
历史上他面对的仅仅只是颜良,都完全不是对手,要指望关羽来救他。现在天意弄人,关羽到了敌人那一侧,刘延简直无解。
向丞相求援暂时未至,刘延只能是集结全郡兵力收缩到北侧的延津、南侧的浚仪,分别扼守鸿沟和黄河要津。
第834章 东出虎牢定陈留
如果不是颍川前线曹操和刘备的持续绞肉、导致曹操不得不从其他防区就近抽调部队过去补充,
那么,在面对关羽入侵时,陈留防区本该有的守卫兵力,将远远不止两万余人。
但战局无法假设,现在的情况,就是打成了这么一团糟。陈留太守刘延不得不重点防守、收缩到延津和郡治浚仪,也算是完全合理的操作。
陈留郡全境几乎无险可守,就是东出虎牢关后的一片肥沃平原,也是曹操当年最初起兵的根据地。
从兵法上来说,曹军对陈留的防守,主要目的就是防住主要的交通要道,包括鸿沟运河和黄河。
这样可以逼关羽的走位,关羽如果急于推进,绕过坚城,那就得放弃水运之利,陆路携粮随军。等关羽深入过远、渐渐疲敝,曹操方面就能反击了。
同时,关羽毕竟是六月中出兵,距离当地的秋收还是有段时间的,至少还要一个半月才能收割秋粮。
如果关羽再晚一个月出兵,跟后来幽州那一路的张飞、赵云一样,那么今天刘延这个收缩重点防守,将毫无意义,因为关羽马上就可以就地收割陈留本地的粮食作为军粮,根本不需要粮道。
但正因为关羽来早了,刘延目前的招数还可以先用一个半月。期望这一个半月里曹丞相能给他找来援军吧。
虽然曹丞相那边看似也有点自身难保,但不管怎么说,刘延这样部署已经对主公仁至义尽了。
一个半月后还是没丝毫转机的话,如果到时候刘延还活着,那就投降关羽呗。抵抗也抵抗过了,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面对刘延的部署,他麾下的两名将领倒是没什么说的,严格执行了他的命令。只有他身边一个幕僚,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刘延只是一介文官,不擅亲自带兵冲杀,所以曹操也是给陈留防区配了武将的。原本考虑到虎牢关外也是防守重点,之前部署的武将还是曹操的嫡系。
但最近因为曹操那边战线吃紧,加上曹操又担心袁、孙降将不稳,不能让那些人留在其原籍防区。所以把陈留的嫡系守将抽去了颍川、汝南,而把几个袁尚那儿的降将拉到陈留。
此刻,陈留的两员大将乃是马延、张凯,都是去年邺城战役时还跟着袁尚的,不过并非什么死忠——原本历史上,这俩人也是在袁尚尝试解围邺城的战役中,临阵降曹了。
如今这一世,他俩倒是藏得挺深,一直没表现出对袁尚的不忠或动摇。最后熬到了审配安排杨修投降的时候,跟着杨修一起顺利洗白。
只是曹操对他俩肯定不放心,也就不可能继续放在邺城,调到陈留归刘延管。刘延暂退时,就让马延守浚仪、陈留县,让张凯去延津,扼住黄河。
刘延身边还有一个长史,名叫王思,是戈壁济阴郡人,曹操府上基层令史出身。
(注:多年前被刘备阵营捕杀的王必、薛悌这些,都是曹操身边的令史出身,王思跟他们算同事。属于地位低但离曹操很近的小吏,类似于大领导办公厅里的科员)
王思的官职虽比刘延低,对曹操的忠诚度却更高,毕竟是唯才是举提拔上来的出身卑贱之人。面对刘延的部署,王思提醒道:
“府君,关羽之兵暂时比我们多几成,但应该还不到我军两倍。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我军若是集结一处,暂时还不怕关羽强行攻城。可是分守浚仪、延津之后,两地南北相隔二百里,尤其是延津远离郡治,背后也没有主力,极易为关羽分割包围。
我军士卒并不精锐,野战是肯定无望的,哪怕以众击寡也不是关羽对手。关羽也知道这点,那他就有可能以少量兵力牵制住其中一点,而主力全力围攻另一点。
如此一来,岂不是白白让关羽做到了兵法上的‘倍则分之’之利,在他重点围攻的方向上形成了‘五则攻之’,那支被围攻的部队,多半会被很快歼灭啊!”
刘延觉得王思的提醒也有几分道理,但他觉得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是先应付明面上已经暴露出来的主要矛盾,便反驳兼最终拍板:
“你所言也有几分道理,延津确实更容易被绕被围,而且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