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35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35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惨嗥之声不绝于耳,基层军官根本压制不住,连连坐法都无法震慑住往后溃逃的炮灰。

    偏偏他们还不知道其中原理,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此时此刻,关羽却也正在城头偷偷观察,督战守城,只是没让人打他的旗号。

    因为关羽同样好奇诸葛亮这几个月新修的额外城防设施、以及新部署的守城战术,效果究竟如何。

    而此刻实战试用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关羽非常满意。而且战前那几个月,诸葛亮只是跟他讲理论所传授的那些思路,现在被实战一验证,其中奥妙更是豁然开朗。

    “孔明的算学工巧之能,用于战阵之上,当真也是妙用无穷。只是把羊马墙从普通的矮墙变成缓坡加堑壕的形式,居然有如此效果。

    昆阳城地势较高,没有护城河,原本是个弱点,没想到这种越靠近城墙越缓缓上升的爬坡地形,稍加整顿平整,修饰坡度,强弩直射杀敌的效果竟如此之好。”

    原来,古代普通的羊马墙工事,就只是在护城河后面弄一道矮墙,也就一人高左右,可以在敌人还没渡河的时候,就安排士兵守在这儿,用弓弩平射压制河面。

    而一旦护城河被突破,传统羊马墙就得放弃了,同时羊马墙的结构,还有可能导致反过来被攻城方利用,攻城部队一旦填平了河、推进到羊马墙后面,就可以猫着腰以羊马墙遮蔽箭矢,对着城头抛射。

    当然因为羊马墙太矮,而主城墙起码是羊马墙高度的三倍,所以主城墙上的守军还是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的。攻城方弓弩手蹲着或者跪着还是会被居高临下的箭雨射到,只能是在放箭装填间隙背靠着羊马墙背侧坐着装填。

    但是,眼前昆阳城的羊马墙,因为反正没有护城河,所以诸葛亮在李素的点拨下,其实是修成了一个逐次向上抬升的缓坡,并没有明显突出地面的墙体。

    而原本供守方弩手藏身的掩体,直接就挖成了一条“半沟”——之所以说是半沟,是因为这条沟只有朝着敌人的那一侧是有切面的,而朝向自己人的那一侧没有切面,只有坡面。

    朝敌一侧的深度,也只是刚好跟守军弓弩手的胸齐平,守兵可以跟近代战争猫在堑壕里的步枪兵一样,只在地面上露出头和脖子,以及一部分手臂放箭,整个身体绝大部分是藏在地下的。

    可别小看这个设计,这种设计的精髓不仅仅是更好的掩体,还有卡攻城方的走位、导致攻击方被弓弩射中的概率大大提升。

    因为正常野战中,攻守双方如果海拔高度一样、弓弩平射的命中率其实是很高的,抛射命中率才低。平射是扫一条线的,截面上敌军层层叠叠,射不中前排的还有可能蒙到后排的,只要箭矢飞行的轨迹上有敌人,就能射中。

    而抛射命中率低,是因为抛射只是打击一个点,箭矢从天而降,不仅要左右瞄准,还得前后上下也准,等于是从一维直线瞄准变成二维平面投影瞄准,命中率就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只可惜野战中平射的机会极少,所谓临阵不过三矢,那是连远距离时的抛射都算上了,真正最后平射的可能也就一次机会。

    而且野战阵型厚,平射的话最多只有第一排或者前两排能输出,后面的人为了防止射到战友还是只能抛射(第一排跪着放箭,第二排站着放箭)。

    或者是装填速度特别慢的弩,搞成类似“火枪三段击”那样轮流上前放箭、退后装填。这就导致输出密度较差。

    攻城战可以给远程火力的持续输出提供极大的便利,敌军冲锋过程中你射几十轮的机会都有。可城池被攻破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守城弓弩对攻城兵的杀伤并没有比野战几十倍的增长,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误区——

    那就是守城兵虽然得到了高度的优势,而且不会被近身,但守城兵失去了“平射封锁一条线”的机会,只能是居高临下立体射击。

    城墙上往下射的箭都是打击单一一个点的,又要瞄左右又要调上下高低,这个点没蒙到就白射了。也正是这个物理原理,才导致守城方没有对攻城方绝对碾压。

    而这个问题,其实西方世界到了大航海时代,就已经随着工程几何学的普及,被解决了——

    西方人十六世纪开始造的棱堡,城墙高度降低了,因此可以在城墙前面、护城河对岸堆长长的缓坡,这道坡的长度基本上跟当时火枪的最大射程一致。

    攻城士兵走到这个坡上后,就不再是水平往前走,而是在爬坡。爬坡的坡度跟城墙上守兵的步枪瞄准线始终是彻底吻合的,因此屠杀效率成倍提高。(见一会儿的彩蛋章附图)

    等于是原本在打战地、吃鸡之类的三维射击游戏,忽然简化到了二维平面的横版过关射击游戏,只要瞄个左右,左右准了必中,高低上下的维度被取消掉了。

    那屠杀效率简直杠杠的。

    当然,诸葛亮没有那么多人力进行西方棱堡式的施工,毕竟东方的城池面积比西方大得多,造一道“跟城墙长度相同、宽三百步的土坡”,哪怕这土坡高度才一人高,土工作业量也已经比修城墙本身都大了。

    所以,诸葛亮只是把这道切线坡的长度控制在五十步宽,跟连弩的射程相当,这样一来单位城墙长度的土工作业量,就降低了30多倍(跟截面积成正比,斜边缩短到6分之1,截面积就缩小到36分之1。)

    加之诸葛亮这一年多都有参与修运河,土工作业的管理经验很丰富,加固昆阳城时就顺便分点人力做一下。

    此时此刻,夏侯渊那些炮灰兵,就是这样满脑子懵逼和恐惧,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死,为什么对面的汉军弩手个个都成了神射手。

    连弩的命中率被拔高到了跟机关枪相似的程度,只是火力密度依然远逊于机关枪——毕竟一个打十发就要换弹匣,一个能打几百发才换。

    唯一支撑曹军继续杀上去的信念,就是冲过这道羊马墙,夺取掩体后再跟守军抗衡。

    可惜的是,汉军在疯狂输出后,眼看有可能被近身,纷纷放弃了笨重的连弩,直接撤回城内。反正连弩很重,攻城方也不可能败退时扛走,留在原地也不怕被抢。

    不少曹兵热血上头,在几个军司马、曲军侯级别的军官带领下,试图冲门夺门,结果当然是才跟进去几十个,就被放下了千斤闸。

    七八个士兵被闸成肉泥,筋断骨折,冲得快被关在闸门内的曹兵当然也是被内瓮城的火力射成了刺猬。

    剩下被关在闸门外的曹兵,还想立刻寻找掩体,这才傻了眼,发现这次见到的城防设施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所有的掩体都只有朝外的一侧,没有朝里的一侧。城墙上的守兵,依然可以无死角地神臂弩点名射杀。

    曹军的先头部队彻底崩溃,潮水一般地退去。半天的试探性破坏,几乎没有战果,白白丢下了超过两千余的伤亡,简直是太打击士气了。

    死伤人数的绝对数量其实不大,但问题是一点战果都没捞到,被这样单方面屠杀,这谁的士气受得了?

    夏侯渊也是彻底傻眼了,心中升起一股隐忧:“这刘备军到底藏了多少秘密?难道之前他们就还有很多杀招,是因为怕像连弩那样被敌军偷学了,所以不敢全用出来?

    看李素此人治军之略,这十几年来,似乎倒也确是如此……这个城防体系,就是我军投石机足够,把墙砸开了,怕是都不太好攻。

    总得把这守城方略的诡异之处琢磨透了,才敢再次总攻。这敌军不会是觉得天下一统都没几年了,所以都懒得藏着掖着不演了吧?”

    夏侯渊想到这儿,自己都被自己吓了一跳。

    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难道李素之前都是为了防止拿出来的新发明很快被敌人跟风,所以在控制节奏演吗?!

    这可是争夺天下的至高霸业啊!所有诸侯都得无所不用其极、竭尽全力不敢留手。便是当年高祖得天下,不也是不择手段!稍稍择手段的,强如项羽,都覆灭了!

    难道对面的敌人,还能在争霸天下之际,还考虑体面、还犹有余力可以控制进程节奏?!

    夏侯渊连忙把这个想法从脑海里驱除出去,但他不知道他这就等于是“首先排除掉一个正确答案”。

 第756章 曹、关对决

    夏侯渊试探攻城失败后两天,曹操终于也赶到了昆阳。

    而曹操在抵达之前,夏侯惇那一路堵口的部队、折损掉三万人马的噩耗,当然也早已传到曹操耳朵里了。

    所以夏侯渊出营迎接曹操和郭嘉时,就看到曹操的表情阴沉得可怕。

    不过,曹操说出来的话语,还是非常大气:

    “妙才,胜败乃兵家常事,元让之败,孤已经查问过了,他也算是一开始忍住了引诱。是诸葛亮几次三番变着法儿虚实结合,反复诱敌,孤自问也未必完全能忍住。

    元让被射残了一目,死战撤退,也算是付出了代价。现在最重要的是向前看,好好打好后面的仗,其余日后再议。”

    夏侯渊听了,居然鼻子有点酸。主公是关照过兄长要“当道扎营,不可鲁莽”的,最后鲁莽送掉了一半人马,居然也暂时不罚了。

    不过凭心而论,夏侯惇此战的过失,也确实比历史上马谡在街亭要小一些。

    毕竟马谡不仅是折损人马,还丢了街亭,战略目标失败才是关键。现在夏侯惇只是损失兵力,但堵口还在那儿堵着呢,李典接班完成得比较好,没让高顺的援军冲出来。

    所以,也确实不适合战时重罚。

    夏侯渊振奋鼓舞地表态:“主公,再捎带一两日,器械大成之时,再全力猛攻一次。前日末将已经试探过了,敌将的守备非常诡异。

    其弓弩杀伤惊人,简直城内弩手个个都成了神射手一般,末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还是先砸开城墙,能一拥而上时,再作打算。”

    曹操点头准许:“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孤今日初至,这昆阳城防也是刚刚才看见,确实不了解,‘且观卿之妙才’。”

    曹操很大方地选择了战术层面上放权。

    ……

    夏侯渊受到鼓舞,两天后杠杆式投石机总算造得初具规模了,大约有好几十架,夏侯渊就吩咐先集中火力对着北城墙附近轰击。

    按说夏侯渊人多,应该三面攻打分散防守方兵力。但现在才第一批投石机造完,不够分,得集中火力,这才如此部署。

    开始对轰之后,曹操也亲临观战,站在投石机射程之外远远地看,皱着眉头指点:“虽然投石机暂时不够三面攻打,好歹也同时分出人手修望楼了解敌情。

    十万大军囤驻城下,修投石车用得了这么多人手么?其他干不了工巧活计的士卒,出点力气夯土堆台、搭建木楼瞭望也干不了么?”

    曹操如此责备时,他旁边的郭嘉也在观察敌情,似乎看出了一些蹊跷端倪,所以没敢附和,他隐隐约约觉得夏侯渊或许另有苦衷。

    果不其然,夏侯渊诉苦道:“主公,刚来的时候就试过让人堆土台、上筑高楼。不过修了一小半,勉强高出城墙后,才发现根本用不上。”

    曹操奇道:“竟有此事?”

    夏侯渊指着城墙四角的角楼说道:“原本修望楼,就是为了看清敌军在城墙后侧有多少预备队,各处城墙虚实。

    但是刘备的人在城墙四角修了那几个诡异的角楼之后,角楼高出城墙何止两倍,而且似是空心围楼,方广数十丈。

    如此一来,我们要瞭望,望楼也得比往常加高三倍,达到城墙的七八倍高,才能看清城内。纵然如此,角楼遮蔽之处还是有很大的死角,足可藏兵不让我军看见。

    而且角楼内既然是空心的,应该也能藏兵。楼内藏兵加上看不见的死角,每处至少能掩饰两三千人的存在,望楼的探敌虚实也就失去了意义。故而末将只修了一小半就不再浪费人手了。”

    望楼本来就是从侧背角度看相邻城墙背面的视野的,所以高大的角楼可以极大地克制望楼的瞭望效果。

    这世上要说三角函数学得比诸葛亮好的,那估计也只有李素了。而诸葛亮本人早在五年前,就为刘备在攻破长安的战役中,设置过交叉望楼探敌虚实的战术。

    如今关东诸侯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从诸葛亮的经验观摩偷学衍生而来的。诸葛亮自己发明的战术,自己当然也在琢磨如何克制反制。

    曹操、夏侯渊抄袭不成,一点都不冤。

    论攻守城的工程学设计,诸葛亮无敌。

    用望楼窥探敌城各侧防守兵力分布虚实的尝试失败后,曹军再选择多面围攻、试图拉扯出破绽,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因为就算拉扯出破绽你也不知道破绽在哪儿,没视野。

    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侧攒够投石机,就立刻朝这个方向全力投入、猛砸强攻,倒也不算错。

    很快,曹军巨石如流星雨一般,陆续砸在昆阳城北侧的城墙上。夯土簌簌而落,一开始看起来效果还挺不错。

    但才稍微砸了七八轮,曹操和夏侯渊就都看出问题来了。昆阳城墙崩落了最外层的附土后,里面的墙体颜色开始变化,由土黄色转为青白。

    曹操一开始看不明白,又过了一会儿,看到那些青白的位置被石头多次砸中后,也没有丝毫崩落,只是松动位移,这才确认,昆阳城墙里面居然还有一层花岗岩临时加固的部分。

    反正诸葛亮挖运河炸桐柏山多出来的石料也没处用,就在原有城墙上包了一层、外面再加一层薄薄的夯土。

    之所以石外还要有土,是为了吸收动能减震。否则光石头硬碰硬虽然也不容易被砸毁,但是容易松动脱落。

    后世哪怕到了宋明,城墙外层已经是石质的了,但其实也就是夯土包砖石,里面还是土芯,最外层才用砖石、以防土太容易脱落。

    但那种结构的城墙遇到重型投石机还是比较脆弱的,造墙的大石头未必是被砸碎的,却很容易崩下来,因为直接接触的时候没有弹性缓冲。

    而且石头的特性就是一旦中间的崩落了,叠在上面的就会塌下来。不像夯土墙体中部被砸个坑,上面的土还能靠左右支撑的张力粘性撑住一会儿,多扛几发炮弹。

    所以诸葛亮才坚持在石头墙外面再包一层薄土,当然这么干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开战之前遇到敌军斥候侦查时,可以把诱敌保密工作做得最好。

    防止曹军被吓到之后不敢来打,就是要勾引得敌人已经投入太多、骑虎难下,这样才好。

    如今,曹操显然陷入了对沉没成本依依不舍的尴尬局面。

    虽然局面恶劣,但曹军投石机造都造了,也不可能因为看到昆阳城墙里面还有石头、破坏起来难度太大,就直接放弃,只好是硬着头皮耗时间继续砸。

    就好比如果见网友之前就知道对面奇丑无比,那就根本不会去。但如果“来都来了”,看在机票的面子上,也不至于让人直接走。

    “不要急!继续砸!现在投石机还不够多,继续造!再造几批,守将修得就没咱砸得快了,迟早会修不过来的!”

    曹操倒也坚毅,亲自巡视阵地鼓舞士气,还跟众将谈心让他们放宽心,昆阳城至少可以围攻到明年正月,在这之前拿下都算成功,还有的是时间,大家要有信心。

    ……

    可惜,事实证明,一旦一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