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89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89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统治一千八百万人口的政权,为此一次性增加近万名公务员,基本上每两千个百姓要多养一个税务员。

    这总人数超过八千人的工商税务队伍的总年薪,按照副部一百万、司局四十到六十万、郡曹三十万、县曹年薪十万、小吏每年三五万钱(税务局的小吏工资也要高一点,以养廉抑贪),这样算下来,征工商税的直接人力成本一年就四个亿了。

    再算上最基础必要的办公经费、差旅,一年起码五个亿。好在这个体系搭建起来之后,至少多年内是不用再扩建了。

    除非汉朝的工业规模成长到目前的几十倍,导致工商税务的人不够用,否则扩编后的公务员都是忙得过来的。

    这个过程中,唯一开心的只有文部和吏部两大系统——因为他们发现至少未来八年三届的茂才科考试、八届孝廉和明算等专科考试,考出来的中举者都不用排队等授官了。

    去年科举才第一年实施,原本不少世家大族捏着鼻子接受了科举改革后,总想着说怪话或者反扑。但现在听说取仕比例提高了、考中后待遇立刻分配,所以也不叽叽歪歪了。

    “县工商税务局”级别的小官吏缺口就近千个,来多少就能吸收多少。

    甚至发展到后来,有些孝廉科的人,因为级别不够当县税务局的曹掾,但依然愿意放弃做官机会、只去当一个类似于科员的收税小吏。

    也不知道这些家伙又孝又“廉”、品德那么“高尚”,为什么宁可去满是铜臭的工商税务当科员!

    科举制的一切矛盾,都至少能因此被掩盖下去七八年。说不定这七八年里还能进一步进行更多增加科举公平性的改革,比如把“每个郡举子产生渠道”再优化一下。

    说不定借着广泛任命税务官的皆大欢喜局面氛围,深化人事改革的阻力也被掩盖下去了。

    ……

    不过,工商税务系统的诞生、带来的对人事改革矛盾的缓解,终究不是一个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利好。

    刘巴心里非常清楚,陛下如果因此感激司空,那是陛下的恩德情分。但如果陛下不感激、不把这两件事儿联系起来想,那也是正经的本分。

    刘巴作为尚书,不能指望去管理领导的期望值。

    所以,站在财部自己的立场上,凭空生出那么大一笔开支,要是不能立刻看到“增收远大于开支”,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

    在给吏部和文部报新增编制需求的同时,刘巴这几天也总算是把目前的新增工商税基规模大致估算考察了出来。

    十一月二十六,李素即将离开长安去雒阳上任之前,最后那场朝会上,讨论结束之后,刘巴就拿着税基估算清单和人员编制增加清单,找到刘备和李素,希望单独汇报一下。

    刘备的态度也是很嘉许:“子初办事就是利索,新法通过不过五天,居然财部已经把需要增加多少人、明年各项新工商税品类的产业规模,都估算出来了。”

    刘备和李素大致看了一下刘巴算出来的账目。

    先看到支出部分时,刘备果然是惊讶了一下,不过本着信任他还是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有李素是心里有数,他本来就对征税成本有预期。

    古代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无非就是司法治安、收税、人事教育、修缮赈灾。

    收税成本基本上占地方政府固有开支的三成,这也是古代行政效率低的重要掣肘。

    “居然还没收到新工商税,养官吏就要先花去一年五亿钱……不能翻好几倍赚回来的话,还真不如拿这些钱再去养几万军队。”刘备心中暗忖。

    他继续往下看收入部分,盐引预估一年能卖二十几个亿,铁才卖一个多亿。

    不过考虑到这两项本来之前官营时,也有不少利润,所以增收部分的专卖权费不足以补完五个亿的新增征税成本。

    再往后,所有用水车的水力作坊,无论是用于纺纱还是碾米、锻造,刘巴都是暂定一座“五马力”的标准水车,一年收一万钱的税、三万钱的水能使用费,折合每“马力”年征两千钱税和六千钱水能费。

    当然前面细则里说过,如果是在天然河道、政府没有出资整治过水利的区域自己造水车工坊,那就没有大头部分的水能费了,只要交两千钱的税即可。

    但看到条款里那个“马力”的具体算法的时候,刘备心中还愣了一下:这是什么算法和计量单位?现在的工商施政新举措,朕都看不懂了么?

    李素在旁边给刘备解释了一下,他才理解。

    原来,李素是选了一个“标准马”,按照“定滑轮拖挽起吊拉力一千汉斤”的输出功率,定为“一马力”。

    因为后世的“马力”标准是735瓦,也就是“用735牛的力拉住一个物体、每秒移动一米”。

    牛顿的概念古代比较难算,折算成“公斤力”,就大约是拉着75公斤重的东西、每秒起吊一米。

    现在既然这些单位都是先在东方出现了,李素也无需顾及那些还没出现的西方单位。

    但他也不希望“马力”这个算法未来变得太复杂,或者跟原本历史上的马力大小明显差距太大、名不副实。

    所以他结合自己早年和诸葛亮造的水车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及日常工业应用,估了这个新物理量。

    李素定义“凡是用一千汉斤的拉力、通过没有省力的定滑轮,拉起2000汉斤重的东西、每息(秒)拉起1汉尺距离”,这个做功速度就是“一马力”。

    换算下来,2000汉斤大约是450公斤,1汉尺是现代0。23米,折算下来略微超过一千瓦。

    所以李素的马力比现代的马力高了大约一半,可以近似理解为“千瓦”。

    刘巴按照这个单位,定“一马力一年两千钱”的税,他自己觉得是挺合理的,因为你让一个大活人来做这些力气活的话,一个人一年也要交折合一千八百钱的税。

    可活人的成本远不止缴税,活人自己还要吃饭要拿工钱呢——就好比后世企业雇佣工人,社保和所得税的成本占工资的40%就算很良心的守法企业了。税都一千八了,一个工人一年的工钱不得值四千钱?

    (注:四千钱一年并不多,折合13石粮食。一个壮丁如果给人做佃农,有足够的田种,一年下来结余归自己的粮食应该是超过13石的。

    当时的工人是“连当佃农的机会和资格都没有”的人才去当。佃农不算彻底无产,好歹还有个永佃权,工人才是绝对无产,想租田种都没得租、租不到。)

    现在李司空定的“标准马”可是比普通马力气速度大了好几成,现实生活中几乎相当于一匹半马的干活能力了。

    而马的力气又比人大那么多,干体力活的时候,刘巴测试过,一马力的水车顶四五个壮劳力都行。五马力的水车就是二十几个壮汉的人力。

    毕竟比力气,机械力当然比肉身强太多了,哪怕没有蒸汽机只有水力,也是很夸张的。

    工场主用“机器马”干体力活,省了多少成本,才交近似于一个工人个人税的工业税,不应该嘛?

    刘备越想越有道理,真踏马怎么给伯雅想出这种巧立名目的搜刮理由的。

    换个其他的文官来操办,哪怕想到了要收工商税,哪怕原则上搞定了变法的阻力。但真到了实施环节,对于具体计征算法怕依然是无从下手。

    李素自己也知道,这就是他和王安石最大的区别——在宋神宗活着的时候,王安石也得到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可他变的结果呢?文人不会算账,不懂人性钻空子,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团乱账。

 第700章 邀买人心的本能

    李素让刘巴“按功率计征水力工业税”,本意只是弄一个通行简易、易于官商双方理解接受、舞弊空间也小一些的计税标准。

    不过,这个条款细则落到刘备这么“以人为本”的君主眼中,却让刘备敏锐地注意到其背后额外的政治层面好处:

    “这个按‘功率’,嗯,就是按‘人工替代效率’来折算征税的办法,还能额外获取雇工百姓的民心……”

    刘备敏锐地意识到,只要朝廷这么干,就能显得‘朝廷收这个税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敛财,而是为了保护赤贫百姓的就业机会”。

    你看,那些为富不仁的奸商们,用机械力是为了节约成本、减少雇工。朝廷这是在惩罚用机器替代穷苦百姓就业机会的奸商,百姓不该欢欣鼓舞一下吗?

    另一方面,人类在因循守旧这个问题上,普遍是比较犯贱的。除了极少数的终生学习者之外,大多数人都不肯主动走出舒适区、学习新事物、使用新科学技术。

    哪怕有好东西新东西,你求着他用,他未必用。

    但如果你告诉他“用这玩意儿要付出代价,因为他能为你赚更多,但你的很多同行宁可顶着这个惩罚性的税也要用”,那很多守旧派商人也赶紧屁颠屁颠去用了。

    这么一征税,也是变相提醒那些守旧工商业者:你的同行在偷跑!他们用了新的工业设备,一个工人的税钱就能抵五个壮汉!

    他用你不用,不用五年十年他就利滚利滚雪球生意越来越大,到时候你就竞争不过他被他挤破产了!不考虑赶紧也学对方偷跑起来?

    很多不爱学习的人就是这样,经常扯什么“发财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了,却没想到,刑法也是不停修订的,为什么就不加强学习、趁着一些行为被写进刑法之前的时间差里,去充分利用呢?法不溯及既往的呀!

    不过,李素这个不是刑法,只是税法。把原先不要税的东西变得要税,你依然是可以做的,无非成本高了一点。但朝廷既然开征,就说明这么做还是有套利空间有利可图的。

    类似于要是把某一个写进刑法的发财方法,从刑法里拿掉,然后改成“交钱就能做”,那肯定很多人会去学习怎么做。

    就好比小孩子一个人在家,父母出门前越是皮鞭棍棒逼着他不许打游戏机,但只要父母一关门他就肯定打开游戏机。

    而朝廷真正征这个税的理由,其实根本不重要了。

    伯雅这个招数妙啊,又收了钱,还在赤贫失业百姓那儿得了“劫富济贫”的好名声,还逼了提醒了守旧不用科学的财主豪强/去推广这些要代价才能用的工业设备。

    一举三得!

    最后这一条,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法律的评价教育价值”的一种变种吧。不写进法律里,不学习的人注意不到,不珍惜。

    ……

    回味了一下刘巴这部分工业税细则里那番隽永的高雅气息之后,

    刘备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目前财部核定的大汉境内各州郡在册水力工业规模、水车数量。

    这方面的账目,自然数益州的账最清晰,主要是当初李素修缮了都江堰、新造了乐山堰,岷江两岸全线能造多少水车,都是有明细的。刘巴做账时可以直接用历史数据。

    账目显示,整个益州两大水利设施区,一共有超过七八千架大水车,都是“五马力”以上的规模,部分水流特别湍急的黄金地段,比如就在围堰堤坝口子下面,达到二十多马力的都有——

    不过这些黄金地段的大水车,基本都被朝廷拿来锻造钢铁、给板甲骑兵锻压胸甲用了。搞民营生产的很少,所以收不上来多少钱,就当是国家的军工开支了。

    再加上其他的小水车,估计一共能收三个多亿的水能使用费和一亿多的税。

    与益州相比,其他大部分州都不值一提了,七个州加起来的水车规模,才勉强比益州一个州略多。

    因为水能这玩意儿只有在崎岖、落差大的地方才好搞。哪怕到了现代,华夏的水电站也多半在地势险峻的云贵川。

    比如昭通巧家的老君滩,一直到民国都是阻断长江航运的硬骨头。抗战时滇缅公路都修通了,但物资到了滇省后走长江水路、到老君滩还得盘滩换船。

    这一世李素在朱提郡让国渊屯田治理河道的时候,也只是把大的礁石稍微铲凿处理了一下,但船只要通过、依然要先卸货减小船只吃水深度、然后纤夫拉船盘滩。

    不过这好歹已经比汉末历史同期进步太多了,如果没有李素的话,云南的货要水运到四川根本不可能,还处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状态呢。

    毕竟民国都在盘滩,汉末的人有什么好抱怨的?

    但到了当代,就在巧家老君滩同一个位置,却修了地球上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电站。

    央视记者去采访时,参观了机组之后提问:“目前外国同类产品、国际最先进水平能做到多少精度?”

    得到的回答是:“地球上目前没有这么大的同类产品,无法比较。”

    可见蜀道虽难,只要擅长利用水力、发挥水能资源,就可以变废为宝。

    从李素引入水力技术以来,这些东西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扩散,也不过才八年,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其他州不但天然水能资源少,而且水利工程建设时间也短。七个州加起来,第一年有四个亿水能费、一个多亿工业税,就很不错了。

    刘备粗浅听取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意识到要江河落差大的险峻之地才能建设,也就没对这个成绩过多质疑。

    不过,当他再细看这个账目里的数据构成后,还是有一点让刘备很惊讶:除了益州之外,水能使用费第二高的居然是凉州。

    而且一个凉州就占掉了四亿水能费里的三亿,其他六个州加起来才一亿。

    那六州的一亿里,雍州又占了六千万,主要是靠长安上游的黄河壶口瀑布周边的支流航运整治,开发了一些小规模水能。剩下五州只有四千万,着实可怜。

    刘备久住长安,所以天子脚下那点工程他还是挺了解的,雍州有六千万他不意外,他意外的是凉州的三个亿。

    “凉州怎么会预期水能使用费那么高的?西北可是缺水之地啊。而且怎么是元直任职过的金城郡?朕竟不知元直还有这等治民理财之才?”刘备神思恍惚地回忆着。

    刘巴听了这个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还是李素连忙帮着解说:“那是三年前臣跟云长西征平凉时,规划过把金城郡建设为西北工商枢纽。在兰州城西、黄河上游与湟水洮水交汇之处,有落差巨大的峡谷名刘家峡。

    云长与元直在凉时花费数年整治河道、引导库容蓄水,如今全国绝大多数的棉纱水纺都在兰州刘家峡,绵延数十里都是纺纱工场,祁连山麓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种的棉花,也都运到那儿纺纱织成棉布。”

    刘备下意识抚摸了一下身上里面穿的纯棉衣服,倒是意识到自己有些不接地气了,作为皇帝都没关心过如今国内的棉布产业都在哪儿。

    作为全国的棉纱棉布之都,兰州能交三个亿的水能使用费,也不算过分了。

    刘备叹道:“朕自入长安以来,一未对外御驾亲征,二未巡视地方州郡,就没有出过雍州地界。本来是想着俭省费用,竟因此不知远人民生,倒有些不知民间疾苦了。”

    刘巴连忙劝说:“陛下勤政,与民休息,这是百姓之福。何况陛下有那么多绝对可以信赖的心腹股肱重臣整治地方,风化俨然,下情上达,毫无阻滞。

    陛下纵然爱民,想要巡视天下治绩,也当在天下太平之后考虑,如此则不至劳民伤财。”

    刘备摆摆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