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对外宣称依然是李素一个钱没花,就拿到了茂才和一千石的拥节长史。
众臣退朝之后,这个新闻当天就在雒阳城里传开了,很快越传越远,一时引为美谈。
确知了皇帝对幽州方面的评判工作正式嘉奖之后,太常卿刘焉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退朝之后,他立刻吩咐家人驱车去老朋友、侍中董扶的府上密谈。
没错,就是那个半年前就敢拿“夜观乾象,益州有天子气”这种大逆不道之语跟他推心置腹的老神棍。
自从那次密谈之后,双方的关系俨然又铁了很多,几乎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私下里什么都敢说了。
这次赶到董扶府上,刘焉也丝毫不客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大事济矣!陛下对伯安平叛的进度很满意,我看他对州牧制度的试行也已彻底放心,是时候请为益州牧了。董公,上月你我密议之法,我看还是尽快实施吧。”
董扶已经81岁,这半年下来,他的身体又衰弱了些,已然不能下床,听了刘焉的决定,他老眼浑浊地喘息了几口:“使君入川后,早晚看觑吾子孙。董、任、杨、陈等川儒四宗,数代联姻、互为表里,也望使君照拂。”
听董扶此语,显然这段时间他跟刘焉没少秘密交易,把那些都还没拿到手上的权利,就已经意淫分配过了。
而且两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老底,一点都没有藏着掖着不好意思。
刘焉:“那是自然,还是先说如何运作吧如今的益州刺史郤俭,不过是个买官上任的汙滥之人,你也说了,这厮一入川便搜刮民脂民膏,是时候让任、杨、陈家状告郤俭激起民变了。
两个半月,我要看到郤俭被乱民所杀的急报摆上陛下案头,只等陛下命我取代郤俭、命我为益州牧,我保你蜀郡董氏长久富贵。只要够快,今年还能赶在冬雪封山之前翻过秦岭。”
刘焉急着赴任的心情,在董扶面前也是毫不掩饰。
只要翻过秦岭、抵达汉中,后续的路就好说了,哪怕慢慢走一两个月也没事。因为汉中以南的大巴山气候已经比较湿热,冬天不会大雪封山。
而能否在冬雪封山之前翻过秦岭,一来一去起码相差半年的任期。鬼知道皇帝还能活多久,刘焉可不想多浪费半年的布局时间。
到了这一步,他不但已经想好了入川后就要放出米贼盘踞汉中截杀汉使。更是连如何促成自己最快找到任命理由入蜀,都想得很透彻了。
连民变和黄巾这种东西,如果自然状态酝酿得不够快,他都可以结交当地势力想办法暗中催化变出来,把郤俭搞掉。
刘焉并不知道,他这一番殚精竭虑为刘虞推手的操作,也让他自己比历史同期提前了足足大半年入川。但也因此,当他最终放出米贼张鲁断绝汉中道、截杀入川朝廷使者时,张鲁也得比原本的历史多扛大半年才能熬到汉灵帝驾崩。
究竟张鲁扛不扛得住,朝廷会不会另有对策反应,这种蝴蝶效应是福是祸,就只有天知道了。
话分两头,雒阳那边的议赏朝会结束之后九天,九月十五。
中山郡无极县,城西滹沱河畔一座依山而建的庄园。
这是甄家的产业,装饰甚至比城里自住的府邸更奢华,但如今却拿来待客
没办法,甄家人自己还在服孝,只能把压抑已久的炫富,通过礼遇客人的方式宣泄出来。这样不但不损孝道,还能博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名。
此时此刻,住在这座庄园里的,当然是蔡邕一家,外加近日刚来的李素。
他们是来这儿切磋如何写驳灾异论的后半部,殿兴有福论。庄园附近还盖了一座造纸作坊和印书作坊,是如今天下最大的印刷业基地,配套十分齐全。
刘虞知道,要分化叛军,下一步的动作至少要等两个月,等叛军因为“辽西的小麦大部分都被百姓抢收做成了碾转”这一不良影响,彻底发挥出来,朝廷才好实施下一步的举动。
你不把敌人饿饿透,直接派使者是没用的。
所以九、十这两个月,李素会比较空闲,刘虞也就给他放了一个半月的假,让他找蔡邕赶紧把论证“大汉朝凭什么得万万年天下”的政治哲学著作写完
刘虞虽然不谙经义,但他也看得出来,驳灾异论只是在破而不立,驳倒了董仲舒之后,新的理论还没搭建起来呢。
最好是等将来叛军首领授首之前,把这份理论依据做扎实、明发天下。
然后立刻把叛军干掉,达到“你看吧,我刚说造大汉朝的反会不得好死,你果然就不得好死了”的宣传效果,震慑天下不臣之心。
朝廷要讲信用嘛,说杀反贼全家就杀反贼全家,说反贼不得好死就真的不得好死,那才有威慑力。
所以李素就乖乖领命,这两天刚到无极,跟蔡邕关起门来研究政治哲学论写作。
过去这几个月,李素虽然没有什么跟蔡家人甄家人当面交流的机会,但无论是他写书还是印书的一系列操作,都如人的名树的影,让两家人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两家不少小姑娘都有往迷妹方向转化的潜质。
哪怕是蔡邕本人,对外虽然宣称李素是他弟子,但关起门来聊哲学理论的时候,那是丝毫不敢托大,只摆出“平等论交,各抒己见”的姿态。
这天上午,李素刚刚跟蔡邕讨论完了一小段殿兴有福论的辨析,准备歇息一下。蔡邕听得微微叹服,快速地做着记录。
注:殿兴有福理论的概述详见第58章,我也是避免收费之后大段水政治哲学资料,这里哲学部分就不再具体展开了
年仅十三周岁半的蔡琰,一直在旁边假装帮忙收拾书稿,实则暗暗偷听,一边听一边偷偷感慨师兄的眼光弘远深邃、哲思精微奥义。
“师兄,不如歇一会儿再聊吧,喝了这杯热酒,小妹为你抚琴一曲、舒缓一下神思如何?”蔡琰趁着李素讲完一段、亲爹在旁整理稿子,递给李素一杯酒。
“其实我不累。”李素接过杯子,非常钢铁直男地有一说一,毕竟他是直接抄公了宋濂方孝孺的思路,抄答案有什么累的。
蔡琰撅了噘嘴,经过昨日一天的接触,她暂时发现自己也就书法和弹琴这两项可以碾压师兄,师兄居然不累,她还怎么找台阶下表现自己?
这个师兄身上的秘密还真是多,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要花多久才能了解他。
虽然蔡琰几个月前在陈留,就在自家府邸好奇偷窥过李素,后来也靠看父亲著书时了解过师兄的哲学思想。但那种程度的接触丝毫不能缓解好奇,因为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李素第一次跟蔡琰说话,还是昨天的事情。
幸好,就在此时,有人帮蔡琰缓解了尴尬。
“朝廷天使来了,是宣读陛下对蔡公与李別驾的赏赐敕命的,快快前去受诏!”几个甄府的婢女闹哄哄跑进内院,眼神放光地拉着李素一边揩油一边往外走。
其余众人也连忙跟了上去。
第1章 知之为知之
“夫表功录善,古今之通义也。兹念故议郎蔡邕,贤良方正,博学有道。虽僻处江湖十载,仍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著驳灾异论,洗刷张逆流毒。念念体忧君父社稷,断断无他,其心休休焉
值此多事之秋,本当拔擢显位,然询之左右,言公意不在仕。故念许由不仕有唐,帝德不衰;夷齐不食周粟,无损周望。王道不忍使久逡巡于朝,其赐金十斤、帛百匹、授关内侯,遣归田里。”
“幽州別驾李素,恭谨良笃、学兼数家、长于著述,又以运筹之功显于北疆,特许幽州牧虞法外加例、举其茂才,朝议授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秩千石”
蔡邕和李素等人,低着头静静听朝廷使者宣读完封赏敕命,心中的惊喜、诧异和不解,交织陈杂。
蔡邕的内心尤其矛盾:“我什么时候表达过不想回朝做官的态度了?为何陛下询之左右后,拿许由之类隐士比喻我?真当我准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度此余生了?”
虽然那些钱财赏赐还算丰厚,给个关内侯的名分,更是足够有面子虽然灵帝一朝的关内侯是明码标价五百万,已然沦为一种没有食邑的纯荣誉。
相比之下,四个月前才刚挂上他“蔡氏门徒”名分的李素,已经从六百石的別驾进一步飞升到一千石的拥节长史了。
只论品秩的话,这已经比蔡邕下野前当的议郎还高了。
但不管怎么说,蔡邕已经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内心对李素也愈发感激。
使者收起敕命,一切礼节完毕,才虚扶了一把蔡邕,低声安慰道:“蔡公可是为陛下不召入朝而疑惑?稍安勿躁,朝中三公集议以为,如今还不到时机,待张举覆灭之后,自然会召蔡公回朝。”
蔡邕这才心中释然,尴尬一笑:“哪里哪里,这些年得以拔擢后进,也颇慰平生。在朝在野,都是为天下苍生谋。”
跟李伯雅的交易哦不是交情,真是这辈子最划算的交情了。
一番客套后,甄府分出一些家人自去款待使者。
蔡、李则持敕命自回内院,但对他们的恭维狂潮却显然才刚要开始。
“恭喜恭喜啊,李长史年仅18,便授秩千石。一年之内,四易其官,论少年得志,真乃本朝罕有。”甄家的几个管事、还有今天来这儿晃悠的二少爷甄尧,连忙纷纷对李素道喜。
“唉,官职大小不重要,都是为朝廷效力。”李素连忙谦逊。
甄尧坚持道:“李兄过谦了,蔡公与李兄肯在寒舍著书刊印,使寒舍蓬荜生辉,今遇如此大喜,自当设宴庆贺。想来用不了几天,幽州那边和中山本地,都有不少官员会来庆贺,招待的事情,请李兄放心,有我们甄家操持,不会堕了礼数的。”
然后,甄尧就吩咐准备几席最繁华高档的酒席,让管事陪蔡邕和李素饮宴庆贺。
但他自己还有孝在身,就不陪喝酒了。
与此同时,刚才躲在后面看热闹的蔡琰和甄家女眷,也才敢窃窃私语讨论起哄。
有一个跟蔡琰年纪相仿的小姑娘,是甄家的大小姐甄姜,今天本来是带着二妹来找蔡琰玩的,美其名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学习吸收一下“当世知名才女”的气质。
因为服孝的关系,她们每次来也绝对不会找李素玩,穿着一身白绢的裹衫孝服,非常谨慎礼貌。
她们学识不如蔡琰,就拉着蔡琰偷偷问:“姐姐,那拥节长史是个什么官?刚才的敕命都听不懂呢,好话说了一大堆,到底是个什么嘉奖?”
蔡琰对朝廷官制颇为了解,便耐心解释:“那是可以全权代表朝廷、负责跟乌桓各部交涉的使节呢。本朝苏武出使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皆拥节以代表朝廷威仪。”
甄姜顿时惊讶:“哇,可李世兄才不到20岁啊,也并非豪门贵胄,这就能持节代表朝廷了?姐姐说的班超,便是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人吧?”
二妹甄脱在旁边听了,也忍不住插话:“我听兄长讲过故事,班超可是带领三十六人,就在鄯善国斩杀了匈奴使团五百人、逼迫鄯善王弃匈奴而归汉呢。
莫非日后李世兄出使乌桓,也能建立班超那么大的功业?那还真是英武逼人、文武全才呢。”
蔡琰虽然觉得不太可能,但听了甄家两位小姐的脑洞,也是有些心驰神往。
那可都是载入史册、留下许多知名成语的美谈了,师兄也能做到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或许师兄就是如此奇才吧”
三人叙谈了一会儿,就相当于后世小迷妹喊了一堆666,倒也没有往歪处想。
主要还是她们过于年少,纯粹类似初一女生当追星族的心态,感觉好奇惊叹,并无他意。
甄姜才刚刚13周岁,二妹甄脱12。另外三个连出门都没资格的妹妹,甄道10岁、甄荣7岁、甄宓5岁如此年幼能有什么邪念?
蔡琰被甄家小姐们缠住问东问西,问了很久。直到甄家小姐回去,她才抽出空来,回内堂偷看一下进展。
蔡邕和李素,也已经被甄府的管事殷勤劝酒、饱餐了山珍海味、膏粱鲜腴。
蔡邕年事已高,体力不济,多喝了几杯就被甄家的仆人服侍去屋里睡下了。
只有李素一个人箕踞坐在案边、对着残羹若有所思。还拿着一根银箸,轻轻敲着面前的错金铜爵,叮咚有声,颇有后来所谓“魏晋风流”的名士仪态。
汉朝的名士,还是很讲究礼节的,衣服左衽右衽必须分清楚。披发左衽那是蛮夷,所以哪怕是坐在那儿,也不会把外袍敞开,除非直接脱掉。
李素喝得稍稍有点微醺,不但把外袍敞开了,而且坐姿也是箕踞,金刀大马很是嚣张、连头发都解掉了。一条腿竖着,胳膊肘横在膝盖上,用汉朝人的审美,着实有些狂浪不羁。
蔡琰见李素这幅仪态,微微有些惊吓,下意识以袖掩口,这才碎步靠近。
“师妹,你们吃过了没?这边还有一席,是额外备着的,没人动过,没吃饱就再吃点吧甄家小姐们要守孝,跟她们同席,怕是没有酒肉吧。”李素显得比前两天稍稍热心了些,指着对面一张食案,示意蔡琰不要客气。
这句话让蔡琰稍稍缓解了紧张,微微一笑,走到那张案前、礼貌端正地跪坐下来。如今是九月底,竹席上还垫了软软的丝绵内衬坐垫,所以跪坐也不会让膝盖疼。
“看来师兄酒后,倒是没平素治学论道时那么严肃了,一会儿趁机请教他几个刁难的问题,应该也不至于骂我。”
蔡琰小口小口吃着醪糟与紫芽姜蒸的松江鲈鱼,心中如是想到。
汉代所谓松江鲈鱼并非松江特产,而是洄游的海鲈鱼的别称,故而稍微内陆一些的河流也能捞到,但依然珍贵异常。
蔡琰心细,知道自己年少不能多喝酒,就吃醪糟蒸鱼,算是陪喝了师兄高升的贺喜酒。
吃过鲈鱼,蔡琰试探着问:“看师兄逸兴遄飞,莫非还在思索著述之事?”
李素闻言,停下手中银箸:“师妹也对这些感兴趣?”
跟蔡邕当面合作了两天,李素也知道蔡琰有些好奇,但他始终没当回事,不认为这种小姑娘懂政治哲学的大道理,所以也没跟蔡琰多哔哔。
如今趁着酒意,才略微有雅兴陪小孩子耍耍。
蔡琰见他果然亲切了些,壮着胆子问:“父亲和你这两日写的草稿,我也看了,正好有个问题向师兄请教。”
李素不由乐了:“但说无妨。”
蔡琰想了想,先铺垫了一句:“殿兴有福之论,核心在于使天下免于战乱是至德,使天下重新陷入战乱是至失德,所以推出首乱天下者害得百姓陷于水火、必遭天谴,哪怕他推翻的前朝也失德,也轮不到他得天下。
这前半部分,三百年前丞相公孙弘就已经从春秋公羊传中推导出来了,而后半部分,则是你通过对公孙弘的结论逆推而得,是也不是?”
李素点点头:“你读书倒也够快,而且一下就抓住了要害,难得但你的问题呢?”
一个小姑娘,看两天别人的稿子,能理解,也算是智商不错了。
蔡琰受到鼓励,更加信心大增:“条件没错就好,那我继续往下推算。如果我预料不差的话,师兄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灭张举之前,先昭告天下、使天下人明白张举败亡乃是遭了天谴。
可是,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