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即使如此,李素也不是真心盼着蒯祺死,只是说不在乎他的死活。
如果蒯祺活着回来了,还进一步强化了李素对周瑜的误导,那就给蒯祺升官呗。蒯良蒯越也正好进一步敲打,让他们知道这大汉南方半壁江山是谁说了算。
如果蒯祺殉国了,那就给他增加一点哀荣,如果蒯良蒯越敢因此有所不满搞更大的事情,那李素也不用留着这些投降派了,反正他们没兵权。
此刻,蒯祺也不是什么有骨气之人,自然不敢隐瞒,该招的都对周瑜招了:“我并非李素心腹之人,我这官是家兄找人围考才考上的,李素此人一贯凶残打压世家,才把这种危险任务交给我。
他原本吩咐我押送粮船队跟在太史将军后面,只要太史将军凭借投石机、连弩和楼船之利,压制住都督的人马,封锁住汉津口,我的粮船队就可以顺流而下趁夜色偷过。
至于偷过之后、若是事后引发都督警觉如何回返,李素也不是没想到过。但他吩咐我说船队抵达后就不用管返程了,留在汉阳城里帮助周将军守城即可。
若是假以时日汉阳城不可守,或相持过久粮草不济、周将军打算弃城水路突围,都让我听从周将军的指挥,确保兵马安全回返,孤城可以不要。”
周瑜心中一警:李素居然都想到那么远了,想到“周泰孤悬敌后、威胁孙策后路,如果周泰自己粮食不够坚持的时间不如孙策久,该如何处置”这一层了。
这得两军相持多久?
汉阳城虽然是开战前不到两个月才修好的新城池,但毕竟是纯军事要塞,城内百姓极少,大多是给部队提供服务性劳役的,不存在大规模的农民、商人群体。
按说,以李素的谨慎,肯定是在城池造好的时候,就加急运过好多粮食去汉阳,让周泰即使遇到战争也能久守。
周瑜想到这一点,立刻拔出剑来,直接架在蒯祺脖子上:“好你个李素派来的死间,居然想假装汉阳城内粮食缺乏骗我,说!李素究竟什么图谋!汉阳城内究竟有多久存粮?”
蒯祺脖子上都被周瑜的剑刃微微划伤了一道口子,血液涌出表皮,让他一个文官直接吓尿:
“大都督饶命我说的都是真的!我没说汉阳城内粮食缺乏啊,但我也真不知道究竟能吃多久。李素派我来时,是担心此战实在相持过久。
他说他知道张松没来得及从江陵运走的军粮,估计够孙将军的十万大军吃上一年多,吃到后年春荒。汉阳城内不管有多少粮食,肯定不如江陵城里的粮食撑得久,他这是有备无患。反正……汉阳的粮食吃到明年春荒肯定是没问题的。”
如果蒯祺说汉阳城内粮食不多,那周瑜肯定直接把他砍了。但他说“至少能吃到明年春荒”,那是真话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也很符合李素的一贯稳健风格。
这是做好了持久战一直打下去的思想准备了。
有那么一瞬间,周瑜心中闪过一个历史案例:两年半前,袁绍和曹操发生摩擦时,那场“官渡之战”。
那一战,最终在汴水边相持了两个多月,直到被曹操逮住机会烧了乌巢的粮草、并且小胜了吕布一场、然后又给袁绍一个面子让颜良文丑捞到点战功,趁机求和。
今天这一战,李素也是知道自己不能速胜,也不可能速败,所以至少准备相持得比官渡之战更久了?
可李素在等什么呢?官渡之战时,曹操可是在等袁绍内部的不团结、等袁绍内部的破绽暴露出来。李素总不至于是在等吴军把江陵城里的粮食吃逛吧?
周瑜思之再三,心中冒出一个念头:或许,李素还在等北方战场,刘备的主力和袁绍的主力分出胜负!
李素是在幻想,刘备把袁绍击退,或者暂时重创后,可以腾出更多兵力支援南方战场、从而让汉军在荆州拥有对东吴压倒性的优势兵力!
“那李素还真是够狂妄的,他居然觉得刘备拿出三分之二的实力跟袁绍对抗,就能击败袁绍?就算能,那得多久?袁术的寿春孤城,在曹操的攻打之下,是肯定撑不过明年春荒的。
等曹操彻底拿下寿春,而且过了北方冬天不宜远征的季节后,来年初夏绝对会被袁绍威逼着从昆阳…叶县往宛城出兵,到时候刘备阵营总兵力肯定会愈发捉襟见肘。
刘备只要没能在明年入夏之前重创袁绍,这场持久战肯定是对我方更有利的。到时候曹操入场、汉阳城内粮食又先于江陵吃光,周泰不得不突围,李素这是在等死啊!”
既然李素是在等死,周瑜当然乐得陪着他等,等他快断气的时候再出手给最后一击!
带着这个成见,周瑜当晚打扫了一下战场,把缴获自太史慈的几条斗舰和一千多名战俘,全部押回汉津口。粮船队也全部搬到汉津,物资卸货充实己方军需。
与此同时,周瑜也把“断周泰粮道”这件事儿的优先级提高了,他让坐艨艟等小船的水军,继续加强汉津口的防御,戒断汉水航路。
另外,原本驻扎在江津口的周瑜主力水军,也得分出先头部队,到洞庭湖口北面、巴丘对岸的位置,重新增立一座水寨,以监视荆南的甘宁——
因为,周瑜得防止李素从荆北襄阳、南郡往汉阳运粮未遂后,遥控甘宁从湘江、洞庭湖走长江主干道,把荆南四郡的余粮送去支援周泰。把洞庭湖口彻底堵了,周瑜才算是彻底高枕无忧。
随着周瑜在“打持久战,先耗死周泰,稳扎稳打确保吴军后路”这条路线上投入的沉没成本越来越多,他的战术方向也愈发坚定,愈发舍不得劝孙策换一条路线了。
……
两天之后,周瑜亲自回到江陵城,把汉津口水战大胜、歼敌水师两千余人的好消息,当面告诉了孙策,还夸示了一番己方的大量缴获。
孙策在江陵陆路与对面当阳的汉军相持,原本正沉浸在陆战接连战败的颓丧中。听了周瑜汇报的好消息,总算是精神一振,立刻通报全军,鼓舞一下两连败后低谷的士气。
孙策兴奋得拿出陈年好酒亲自给周瑜敬酒:“还是公瑾靠谱,不愧是我江东的擎天巨擘。长坂野战赵云胜,临江水战有周郎。
咱有长江、汉水、夏水之固,三水环绕之地,可谓是固若金汤。赵云的骑兵野战再强,汉军从此也不能逾夏水一步!我江东自古水战无敌,再一次被验证了——呃……不过李素向来狡诈,其中不会有诈吧?”
周瑜回程这两天,路上也早就把各种细节都推敲想明白了:“伯符放心,太史慈是真败还是诈败,我会看不出来么?细节我也复盘过了。
说到底,是李素没料到我军对连弩、投石车这些源自于刘备阵营的新式武器,使用得也如此得心应手。同时,也没料到我军以艨艟配合这些新武器、与楼船斗舰交战的战术能如此先进。”
孙策频频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周瑜顺势又把自己路上想到的新的持久战思路,跟孙策说了一下。孙策同样一开始觉得质疑,觉得“长时间滞留在南郡相持会不会有别的风险”。
但周瑜把那些细节推演一说、把“时间对我们有利对刘备阵营不利”的方方面面都一分析,还引用了荀彧在官渡之战时对曹操的劝谏。
孙策把这些都想明白了,自然是彻底支持周瑜:“公瑾也是王佐之才呐,要论治政理民,你或许不如荀文若。但要比军略智谋,战和决策,公瑾胜荀文若多矣。”
——
PS:不好意思,端午节起晚了。
第583章 战略相持阶段
孙策和周瑜彻底坚定了不顾其他风险、相持待变的决心,等待全国战场的其他方向发生对刘备不利的变故。
所以,从十一月初,一直到腊月中,估计孙策军都只会高垒深沟、巩固三水环绕的吴军占领区,并且加大对汉阳西侧的封堵彻底围死周泰,不会再有其他积极进取的动作。
与此同时,在汉津口水战战败后的第二天,太史慈也带着损兵折将的残部回到宜城停泊,然后他本人陆路去李素的大营汇报请罪。
“拜见司空,末将无能,本以为纵然诈败,也能轻易抽身,不至于损失两千余人。没想到周瑜水战之能如此精妙,杀招迭出,我竟用尽全力也不能抵挡,撤退时还被咬住,损失了这么多。请司空责罚。”
太史慈是真心吸取教训,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大和差距。
李素亲手扶起太史慈:“子义不必如此,你也是多年没遇到水战名将了,之前对付的不是管承就是韩暹,那些人的水战用兵只能岂是周瑜可比的?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本来就是我命令你去试探的,就算过程有些失控,也是难免的。战端一开,岂有完全按计划推演的?
不过,你可总结出了周瑜这次击败你的战术?他对各种战船和新兵器的配合使用之法,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只要打探清楚了这些,此战就不算白打。
反正我还要等腊月时夏水水位下降,才会有新的动作,如果这次折损两千多人、就能摸清周瑜的战术底细,就不算亏。”
太史慈松了口气,他这次回来的路上,早就把周瑜的战法、战术配合细节都复盘过了,就等着向李素汇报。此刻当然是一股脑儿有条有理地倒出来,争取上司的善待。
李素静静听完,也是颇有收获:“周瑜会用投石车和连弩,这一点是我早就料到了的,不过,他居然能扬长避短,因势制宜,发挥到这种程度,这实在是我没想到的。
而且,周瑜对于开阔江河水域的防火攻心得,竟也如此精妙,既会跟我军一样集中使用包铁长竿格挡小型火船。遇到吃水深的伪装粮船的火船也会警戒、注意不立刻围拢,这些细节都很重要……”
这段时间,李素要好好针对性地调整一下两个月后的决战战术了。
而太史慈听李素提到这事儿,还以为李素要清算某些小问题,连忙辩解:
“司空,您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末将蒯祺运粮跟着我、要趁夜支援周泰?您若是说了,我也好提前有所准备,让蒯祺别太冒进,就算败退时,也好让他提前走,不至于被周瑜俘获了……”
李素一抬手:“这不关你事,你都说了,是我另行安排,没告诉你。我就是放任蒯祺自生自灭,好了,这事儿你不要有心理负担。你该做的都做了,退下休息吧,让士卒们也好好养伤。”
“末将告退。”
太史慈退下后,李素把面前青瓷茶盏里的剩茶慢慢喝完,一边思索着事儿。经此一役,后续就应该是至少将近两个月的静坐相持期,所以最终歼灭周瑜水军的决战战术,倒也不是很急着立刻敲定。
趁着相持,李素也该进一步素清一下内部,观察一下蒯祺运粮被周瑜抓之后,蒯良有没有异动。最好是对方没有异动,李素也不想无原则地对世家大开杀戒,那样不好。
另外,也应该趁机观察一下,其他那些秋闱常科考中后授官的新人,对于蒯祺被敌人俘虏有没有人心浮动,有没有担心李素借着对外战争铲除异己。
最后,还可以注意一下比常科晚考半个多月的宾贡科士子的授官工作,看看那些中举之人谁可用谁不可用,谁依然一心为国,愿意担负那些到军前运粮、或者跟随一线先锋部队参赞军机的工作。
这是一块试金石,用好了绝对能把首批科举官的仕途起点分出三六九等,忠心为国不怕死的能统一升得更快,想躲在后面搜刮的腐儒则会油门起步速度大减。
而且,除了这些李素自己治下的事务,李素还该关心一下河北那边,并州战场上,刘备和袁绍开打应该已经个把月了。只是信息传递缓慢,而且战役初期应该是没发生什么大事,所以李素目前还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但是,随着李素和孙策即将进入两个月的相持期,河北那边先发生变故的概率也大大提升了。
如果关羽张飞和诸葛亮配合,能对吕布麯义文丑张郃形成优势,那李素后续对孙策也会好打一些。反之如果吕布麯义一方优势,李素后续决战前就会被堆到更多压力。
哪家的上路崩了,下路就会更难打,此自然之理也。
……
十一月初五,也就是汉津口之战汉军败北后的第三天。
己方军事受挫的消息,也已经传回了襄阳,让这座荆州治所原本高涨的人心士气,微微陷入了回调状态。
要说“人心浮动、士气低落”那还不至于,毕竟汉津口之战再往前逆推三五天,长坂坡之战也才刚结束不久呢。
汉军好歹是陆战打了个大胜、水战打了个小败。赵云陆路俘虏程普歼敌两万余人,太史慈水路只折损了两千多,相当于赵云战果的十分之一而已。
只不过最后一战是周瑜赢的,根据“用户体验峰终定律”,那场对人心的影响是最大的,多多少少代表了“未来的趋势”。
好比股票哪怕涨了三五个涨停板后,只调整了一个跌停板,韭菜也会出现“套牢的时候拿得住、涨的时候拿不住”,被庄家哄骗离场。
大众群氓的普遍智商,自然比散户更低。这种时候,正好是把己方内部意志不坚定的人哄离场的好时机。
无论是已经被新授予官职的秋闱常科胜利者,还是那些考完后还没来得及放榜授官的宾贡生,这两天都在襄阳城内三三两两抱团秘议:
“听说了么……虽然之前赵将军飞驰救援当阳,击败了吴军一阵,但毕竟南郡是结结实实被孙策给占了。当阳战胜还是因为吴人贪功冒进,想多占点地方。等孙策转入防守,怕是就难以把他驱走了,太史慈惨败,眼下这阵仗,就是谁进攻谁吃亏,都耗住了。”
“还好我们常科举子都已经授官了,也不会被临时拉去前线承担危险的工作。听说了么,李司空就是对蒯府君之前和蔡瑁交情不错,而且也没举报蔡瑁要投敌,所以现在针对蒯家人呢,蒯祺刚当官不到半个月,就被派去运粮,被周瑜抓走了。”
“真的假的?蒯祺出事了我倒是知道,但这是司空故意的么?蒯府君难道提前知道蔡瑁要投敌、他同谋而不出首?”
“那倒未必,估计只是有交情吧,司空要是逮到证据证明蒯良跟蔡瑁有勾结,就不仅仅是把蒯家人派到前线执行危险任务那么简单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十一月初五这天,李素本人还没回到襄阳(外界也不知道李素要回襄阳),总督府的功曹从事王累,率先放出了一份关于宾贡科举子成绩排名和拟派官职的消息。
公告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因为前方战事吃紧,今年宾贡科举的录取过程中,李司空亲赴前线督战,所以正式录取授官的工作延后了数日。
现前方损失了一批文武官员,还有被包围在敌后的周泰所守汉阳城缺乏军需统筹官、督粮官,沦陷区竟陵等县也缺乏抚民官。所以,朝廷希望考中者自告奋勇,愿意到前线担任危险职务的,可以酌情略微高配任命。
同时,因为额外的官员伤亡,今科可以额外根据殉国官员的人数,增补录取数名宾贡官员,就按原考试成绩排名、取各郡各科第二名的考生递补,以愿意上前线担当文职的人优先。
公告的最后,王累把拖延了多日的今科宾贡科录取名单,也贴在了总督府门口。
不管怎么说,宾贡举子流亡北士们对自己的成绩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