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74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74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李素晚宴的时候被美色勾起了兴致,此刻自然不会跟奴婢客气,直接抓着肩膀把大桥一把俯身摁在浴池台面上,抄起对方的双腿浸在池子中。

    细纱罗裙一时没有浸透,漂浮在热水上,掩盖了漂纱下的勾当。

    “觉得委屈?”李素听到呼痛求饶,才恢复了些怜香惜玉。毕竟是罪臣家眷、奴婢之身,跟自由恋爱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不,不是,奴婢……愿意的,只求,怜惜慢些。”大桥哆嗦着求饶。

    李素深深地换了一口气,也不骗人:“我今日就是见色起意,以后你就知道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今天这一切,改变不了国家法度,你的家人还得在左校劳作服刑,哪怕袁术死了,也得视你全家的服刑表现。你不要怨恨我。”

    大桥贝齿打颤地委曲求全:“奴婢知道身份,不敢有非分请求。能落入司空之手,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

    次日,蔡琰入宫拜见了甄贵妃,把自己的期望说了。甄姜倒也并不排斥,甚至还有些意外。

    甄姜年纪跟蔡琰相仿,只略年轻一两岁。她是知道三年半前吴皇后刚生出太子时,是试图跟李素的女儿定亲,但李素不想攀附成为外戚惹天下口舌,所以婉拒了。

    还说了一番“为皇子求妃当于落魄贵族中求娶,则既不虞妻族粗鄙无文,遭梁冀、何进之鄙,也不虞外戚势大干政。”

    正因为如此,后来甄姜生了女儿,也没去自讨没趣,再求跟李家联姻。没想到现在蔡琰求上门来了。

    甄姜只是问了一句:“李夫人如此行事,不怕吴皇后不悦么?”

    蔡琰得体应对:“贵妃若有子息,求娶小女,我们一样会劝谏陛下收回成命。尚公主不比为外戚,不沾权柄,也不会干政。

    我夫君正想后人渐渐远离权柄,专心治学传道、得永世清贵呢——阳货权柄虽重,如今八百年后,其行事几人知之?孔子言行,何人不知?”

    甄姜闻言掩口一笑:“司空与夫人都打得好算盘,自家女儿不往外送,又骗了我一个女儿去。也罢,我去和陛下说。”

    蔡琰跟甄姜聊了一会儿后,就出宫了,捱到午饭时分,刚好这天刘备陪甄姜用膳,甄姜就把事儿说了。

    刘备还挺意外:“此事固是美事,只怕伯雅谨慎。”

    甄姜:“陛下今日可猜错了,这事儿臣妾岂敢私自起意,正是司空夫人今日主动来求见臣妾请求的。”

    然后,甄姜还把蔡琰的政治考虑转述了一遍。

    刘备想了想:“原来如此,伯雅也是用心良苦了,他怕不仅仅是想赚朕一个女儿,还是想给大汉后世帝王提供一个成例吧。”

    甄姜一愣:“是么?臣妾竟没看出来,原来还有如此深意。”

    刘备得意地搂着抚慰:“没看出来最好,后宫最好别想那么多弯弯绕。朕就喜欢爱妃的看不出来。”

 第552章 不是李司空不尽力

    话分两头,李素在为南下上任的事儿进行信任打点的同时,随着他发售的“科举数学教材大纲”在长安城内如火如荼地传开,首届科举的北场备考,也进入了最火热的阶段。

    尤其是和数学相关的茂才、明算两科,士子之间的氛围陡然紧张了起来。

    ……

    买到《九章集注》的当晚,书刚刚拿到手,孙资还停留在浑浑噩噩如在梦中的狂喜状态下时,贾逵已经比他先清醒了些,刚刚离开排队人堆聚集的所在,就立刻拉着孙资疯狂往他们借住的蛤蟆陵破庙跑。

    “这么急干什么?”孙资体质也不如贾逵好,跑久了就容易喘,不由追问。

    贾逵晃着一根手指头恨铁不成钢:“贤弟啊,你也太过阅历不足。你我是什么身份?因为在郡中士人之间略微有点名声,但别人又觉得我们算学不好,才偶然捞到机会来陪考的。现在我们有了机会拿到秘传自习,花了大代价围的主家会不提防我们上进?

    我都怀疑要是咱就拿着这些书卷直接回下处,说不定一会儿就会遇到主家的人来堵门搜身。我看我们回去前还是暂时把书藏个地方,再买两罐酒,装作他乡遇故知聚饮去了,喝到现在才回来,什么都不知道。”

    孙资略一思索,彻底醒悟,觉得很有道理,当下也不敢省钱,为了保险起见,又去花了近百枚钱买了两壶最便宜的酸涩劣酒,跟贾逵一起喝着回去。

    之前贾逵请他吃了狗肉,而且贾逵比他有钱,按说孙资也不至于买酒回礼。不过他是真意识到了,贾逵不管学问如何,心机阅历明显强过他,好在两人不存在竞争关系还要互相帮扶,所以,看在贾逵两次出言指点,他决定还是忍痛请喝酒。

    果不其然,两人诈作醉醺醺地回到蛤蟆陵借宿破庙的时候,就看到破庙门口有打斗激骂之声。

    他们还没空看热闹,自己的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贾逵被几个大汉拦住,后面街角转过一个脸色发青的虚弱书生,皮笑肉不笑地跟贾逵拱手:

    “四弟,这次让你一起来赶考,却没有为你提供盘缠住处,是愚兄的不是。所以今天想到过来看看你,后续直到考前,愚兄就请你一起住城北的好宅,你也安心读书。”

    原来,此人是贾逵的一个远房族兄名叫贾政,族中嫡长,正是贾家今年要众人“陪太子读书”的捧场对象。

    如前所述,贾逵所在的河东贾氏,其实也勉强算世家了,只是贾逵这一支他父亲是庶出,而且早死,所以托庇伯叔渐渐穷逼了。

    科举找人陪跑围标,也不是随便阿猫阿狗都能找的,你得确保那个士子在当地确实稍微有点名声,大家都知道这人人不错,读过书。

    正因为大家还要点脸,不能直接找文盲智障陪,所以被黑马截胡翻车的事儿才有可能。

    相应的,世家大族在如何提防这些小概率时间发生方面,也是早就复盘过多次,做了各种努力,稍微有点苗头露出来就要扼杀于萌芽。涉及到做官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

    贾逵此刻假装酒意未醒,拱手礼貌应对:“多谢大哥美意,小弟跟这些贫贱之交玩惯了,怕是跟大哥那些友人往来,会给大哥丢人……”

    贾政见状,也不好直接撕破脸,只是旁敲侧击问道:“今日这是何处而归?莫非是听说《九章集注》开售,故而……”

    贾逵打了个酒嗝:“什么?我今日遇到这位祖籍并州的贤弟,与咱家相去不远。他乡故知,闻乡音亲切,相约同饮了一会儿,别的不曾听说。”

    孙资也连忙配合演技,用河东、上党一带的口音跟贾政问好。对方听他口音果然不假,问了他来历,得知他是并州人、王允执政期间来过长安投效朝廷入了太学,后来遭乱流落扶风,一切都很合理,便没有再撕破脸怀疑。

    贾政带来的从人,只是大致趁二人酒醉,假装搀扶趁机胡乱搜了一把,没发现身上藏书,于是给了主人一个眼神,就扶他们进门了。

    安排好之后,贾政低声私下吩咐属下:“这些日子,同郡同科的四人都看紧了,要是不长眼忘恩负义去甄家商号买书,该给颜色看就给颜色看。”

    说罢,留下在庙门外监视的人,剩下的这才走了。

    贾政走后不久,派孙资来的那个扶风郡世家豪强的随从,也踅过来谈谈风声,只是贾逵孙资都沉得住气,当晚没有急着看书,所以也没露出破绽。

    入夜之后,他们才注意到同一座破庙里,还有两个或受伤、或被打残的士子,在那儿哀嚎。他们趁着夜深人静,外面也没人盯梢了,才过去打探情况。

    同庙几个没受伤的士子、应该是考孝廉科的,纷纷努嘴解说:“听说是拿了人的盘缠、安家费,结果依然行背主求荣之事,被逮着了。明明是说好了来陪考,居然想偷偷买秘笈自己努力,结果书也被夺了烧了。”

    孙资听了,内心暗暗倒抽了一口凉气:“天子脚下,京兆尹竟不管这事儿么?”

    孝廉科众士子:“谁说没管,你们回来之前,京兆府的衙役就来问过了,但是确实是京中地痞听说这些人背主不义,撩拨他们,他们也受不得激,起了冲突。

    又不是多大点事儿,那些地痞也赔了汤药,其余穷得光棍,书钱是赔不起的,该进去监候几日就监候几日,那些痞人也不在乎。反正背后没有主谋。”

    贾逵孙资这才意识到问题:读书人最怕的就是对方找命不值钱前途也不值钱的人跟你纠缠,就算不把人打成重伤,但是恶心你拖延你个把月不得安宁,却是太容易了。

    而且关键是汉末的社会风气本来如此,听盘观者的语气,很多人还觉得这些想翻身的士子是“无信不义”。

    毕竟能来围功名,本来就是别人默许的名额,要是真的放开了竞争,说不定就不是现在的每个郡这五个人来考试了。

    很多如今来围举之人,并不是本郡才学人品最好的,只是刚好和“世家豪强家的傻儿子差不多”,只是赢过那些人的话,按照公事公办的规则,这官也不该你做。

    另一方面么,这几个被打的个案算是其中本身就根子不够扎实,有些时临出门之前还收了主家钱财,那在世人眼里就有“背主”的嫌疑了。

    贾逵孙资这种还算好,孙资只是自耕的外客,贾逵也没拿同族嫡系的钱和盘缠,性质稍微好一些。

    所以,结合如今这第一次科举的社会现状来看,其实至少八成以上还是世家豪强围得下来的,出现意外被黑马截胡的,最多最多不超过一两成。

    李素之所以要从上层用临时措施搅动这潭浑水,也不是想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他只是不希望首次科举被人说成是彻底的利益交换。

    他也想在浓浓的黑雾中撕开一点口子,哪怕只占一两成,好歹也能让天下士人相信“皇帝和司空是好的,是执行层暂时没经验,被那些卑鄙的世家围了标”。

    要是一点截胡的黑马也没有,朝廷层面一点“主持公道”的事儿都不演,朝廷的行政效率可就丢人了。

    ……

    以李素的智商,他对于《九章集注》开卖后,民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然是早有预料的了。

    连贾逵这种智力80的家伙凭社会经验都能推测出来的弯弯绕,对李素而言简直比吃饭喝水还容易。

    所以,在让作为民间富商的甄家卖书的同时,他已经暗中考虑好了官面上那一手该如何部署如何监视。

    第二天一早,因为李司空的亲自过问,京兆尹和执金吾、城门校尉等衙门都派出了人,强化长安市面上的秩序治安。

    同时,一边重点打击闹事滋扰士子的长安闲杂人员,一边让甄家继续卖书,而且可以给实名制买过书的在籍士子、如遇教辅意外损毁,可以折价换购。

    其实,李素一开始之所以让商人以民间身份卖书,而不是官府直接发书,就是为了引蛇出洞,让那些闹腾的家伙壮壮胆子。否则,李素一开始就直接明面上盯太紧,很多人就不敢露头了。

    还真别说,稍微严查了两三天后,还真就发现了几百起“陪跑人偷偷买书被人滋事”的案子,表面上看都是讲义气的社会人看不惯这些卖主求荣之辈,“自发行侠仗义”揍考生。

    不过在李司空的亲自过问下,这些恶行自然是被从快从严处理了。又过了几天,八月下旬的一次五日一朝大朝会上,李司空还在御前说了近日长安城内这方面的问题。

    皇帝自然是龙颜震怒,在朝上狠狠批评了京兆尹吴懿和廷尉正法正,说他们办事不力,没有为首次抡才大典好好护航。

    吴懿和法正自然是在朝会上免冠请罪,这事儿才算是过去了。

    当然了,下朝之后,刘备私下里又请吴懿和法正进宫,赐宴一起吃个饭,安慰他们在朝会上的当众丢脸,这些都是外人不知道的。

    随着时间进入农历九月,总而言之,长安城内聚集的数千士子,都充分认识到了圣君贤相为了大家的前途殚精竭虑保驾护航,街谈巷议朝野清议都被彻底扭到了李素想要的节奏上。

    只恨世家大族豪强巨富太歹毒,圣天子在朝也一时没法彻底扑灭他们的包场。

 第553章 背信得荣华首倡终天谴

    随着时间进入九月初,距离李素去襄阳的期限已经越来越近了。同时距离长安这边首届科举开考的日子,也已经不足十天。

    好在一切都完全按照李素的无形大手调控进行着,不疾不徐,有条不紊。所有的反抗都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无论是寒门学子还是世家大族,他们的仇恨值都被控制到了对方身上,没有任何一方想到归怨于朝廷。

    “人心可用啊,是时候进行下一步官制改革了。刚刚扇晕了那些人,正好给点甜头让他们认账。明天的大朝会上,是时候通过配套的官制和俸禄改革了。”

    九月初五傍晚,在宫内的尚书台跟公卿们议事讨论完现状后,李素回到司空府,一个人在后园小楼自斟自饮,自言自语。

    每到这种时候,小妾和奴婢都是不敢靠近打扰的,她们都知道家主是在思考关系天下百姓的国家大事。

    只有蔡琰偶尔敢过问,毕竟她也算是学富五车了,经验丰富。前二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东观汉纪》里面发生过的事情,她都知道,都可以借鉴。

    哦,说句题外话,刘备登基之后,因为另开谱系,《东观汉纪》已经截止了。最近两个月,刘备的实录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写的。

    《东观汉纪》的全部手稿,都在半退休的太傅蔡邕那儿,最近要修成《后汉书》。蔡邕年老精力衰弱,只是挂个名提纲挈领,具体的工作,自然有下面太史令等属官处理,蔡琰也会参与一些。

    再加上蔡琰更早之前就开过的一个坑:把《汉书》改编成编年体的《汉纪》,如今的蔡琰已经是当世第二的大史家了,仅次于她爹。

    (注:历史上把《汉书》缩写成编年体是刘协让颍川荀氏的荀悦干的。现在刘协都被杀了,所以是刘备安排的任务。

    编年体的好处是总篇幅短很多,不会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传记里重复出现,对于要通读全史的人来说更省时省力。纪传体对于选择性阅读的人有好处,想了解谁,抽出对应篇目就能把此人毕生事迹都看完。)

    所以,蔡琰的才学到了如今这一步,对于历史上各种变法遇到的反扑、如何应对,经验教训,都是非常了然于胸的。上起管仲吴起魏文侯,商鞅乐毅申不害,下至韩非李斯桑弘羊,都可以借鉴提醒夫君。

    此刻,蔡琰听了夫君那股智珠在握的得意,也不得不敲打:“虽然人心可用,但自古变法给人上进之阶,最初吸引上来的人,莫不是背信弃义、打烂一切之人。这些人用起来可要小心,别最后尾大不掉才好。

    夫君是首创了‘殿兴有福’的,妾觉得这殿兴有福不光能解释朝代兴替,也能解释变法反扑,出头的椽子先烂。既然让别人做了出头的椽子,就不能真心把他们引为心腹,只让这些人冲杀在浅即可。否则恐怕会形成张汤一般的酷吏政治。”

    李素微微一笑,也不回头,只是端着酒杯,稍稍往左侧颜四十五度,低声问:“看过我放在桌上的那些履历了?这些都是京兆尹最近查访得到的,比较热衷突破主家围跑的野心之人。虽然还没考试,我已经发现几个比较会钻营、不择手段之辈了,以孙资、贾逵为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