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至少给一万钱安家,被打败了当战俘,只给五千也勉强干了。

    至于平时超出一万钱的部分,多半是被各级豪帅酋长作为中间商瓜分了,现在郑宝这个中间商被连根拔起,那些“营销运营费用”也就不存在了。

    完成任务之后,毋丘毅拍拍李素肩膀:“李别驾,剩下还有2000可雇之兵,我知道你也受刘良乡所托,要募些私兵,若是钱够,你就自便吧,我已经够了。”

    “多谢都尉。”李素欣然领受,一边算了算自己此行带来的钱。

    他离开雒阳时就有一千万,后来糜竺那儿弄了两千万,一共三千万。吃下这两千折上折大促的丹阳兵,问题不大。

    李素便吩咐鲁肃帮他操办:“我们也按照都尉的价码,先发每人五千钱安家,将来再要加钱,等上船之后,以正式雇主的名义再补一些,笼络军心。免得现在就给多了,都尉那边雇的人心中不平。”

    鲁肃领命,立刻就去办理,很快一千万就花掉了,然后又预留出了六百万。

    李素的打算,是每人最终发八千钱,比朝廷募兵多出来的三千钱,要以刘备的名义发放,当然到了幽州之后,也会问刘备报销的。这样才能确保刘备对部队的掌控和忠诚度,超过一般的朝廷军队。

    毋丘毅可以不管部队后续的士气,那是因为他只是应付刘虞的差事,没有把这些兵当成自己的私产。

    相信刘备到时候卖乌桓马匹,绝对有足够的钱付这个账。

    李素手头还有一千四百万,他觉得鲁肃手下血战余生的那五百名九江兵素质也不错,反正钱多,就一并也留下来。

    关键是这些人见过大风大浪、打过被敌人四面包围的硬仗死仗,能生还下来的都是神经坚强之人。

    关羽那边的人更多,但因为没有经过筛选,李素就吩咐把在本地还有家人的全部剔除、稍微每人给两千钱遣散费,算是对他们刚才参战的奖赏。然后又尊重个人选择、层层筛选。

    最终,在关羽的水路一千六百人里,也选了差不多五百人。

    与鲁肃所部加起来,一共一千名九江兵,全部招募到麾下。

    鲁肃这边的兵因为刚才作战更艰苦,所以每人给一万钱赏赐,关羽的兵负责偷家轻松些,就只能拿每人五千钱。

    但大家都觉得赏罚分明,并没有人不服刚才谁的作战任务更艰苦,都是有目共睹的。

    “伯雅兄,只剩五六百万钱了,应该够了吧?”鲁肃把这些事务处理清楚,看着李素账面上的钱飞速下降,也是有些感慨。

    准备工作做了那么久,真到了烧钱的时候,速度真是太令人发指了。

    不过,李素却劝说鲁肃:“子敬,要有营商的头脑,此间事毕之后,我们便要坐船北上了,南北物产各异,哪怕是军需物资,也有北贵南贱、南贵北贱。

    留着铜钱回程,那是白白浪费了一笔差价。我看吴越之地铁业兴盛,自古是铸剑之乡,铁价相对便宜些。给这些丹阳兵,补足一些军械吧。”

    鲁肃想了想:“丹阳兵都是自带兵器的,以刀盾为主,不用了吧?”

    李素:“不是还有那些大力的丹阳兵,不屑用刀,而是用锤盾的么?我看那些战锤,都是粗硬的大木棒、配上一些废钉而已,破甲战力着实不佳。咱干脆就找糜子仲家的铁铺,打造几百把纯铁锤头的木柄钉锤。总之现在不是省钱的时候。”

 第72章 载誉归幽州

    打完歼灭郑宝之战后,算算日子也已经是5月18日。

    一行人还需要整编部队、强调军纪、让兵将有时间相互熟悉、翻新装备。

    七七八八加起来,毋丘毅把北上回幽州的最后期限,定在了6月1日之前。

    约好时间之后,双方就各自整顿人马毋丘毅处理官军的事务,李素就专注刘备的私兵。

    糜竺那边的铁匠作坊也普遍比较给力,主要是存货多、而且肯折价回收李素这边换下来的旧兵器。

    所以在李素给足钱的情况下,居然六七天时间就把这两千丹阳兵的武器翻新了一遍。

    李素把丹阳兵淘汰下来的旧战刀,人手一把发给九江兵。

    再给丹阳兵发了1200把新的钢环首刀、500柄纯铁锤头的钉战锤、300把单手战斧。

    这一番装备轮替下来,就把那五六百万钱花掉了,但部队的战斗力和面貌也焕然一新。

    丹阳兵的装备原先并没有战斧,是李素跟鲁肃在亲自深入部队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的这种隐性需求原先按照惯例,丹阳兵中以力量著称的就选用木质战锤,以灵敏著称的就用环首刀。

    但实际上,有一些战力最强的士兵,既有破甲重击的力量,但同时也身手敏捷,他们用钉锤早就觉得不趁手了。

    换上战斧之后,作战就比较灵活了。需要发挥敏捷快攻时,就用刀法驾驭战斧;需要破甲时,也能靠斧头的重量砸。

    为了充分选拔出有战斧兵潜质的精锐,鲁肃建议进行了两次军中比试。

    第一项是越野登山,比速度和灵敏性。全军都在山脚下起步,山顶上插个军旗作为终点,有军官在那发放染了色的竹筹,一共五百根。一共两千名丹阳兵,要跑进前四分之一才能达标,比赛奖励是五百钱。

    第二项是投掷战斧,比力量,看谁丢得远。也是选前五百名,赢了的人也有五百钱赏金。

    双重考核下来,才从丹阳兵里优中选优挑出300人。

    这300斧盾兵和之前的500锤盾兵,一并由关羽直接指挥。

    剩下1200丹阳刀盾兵,由典韦暂时监督节制,而那1000九江兵,依然由周泰统领。新编的3000兵马就全部分配完了。

    典韦周泰都只是曲军侯的官职,隶属于军司马身份的关羽。

    这种编制在外人看来肯定是非常奇葩的汉末一个别部司马,一般也就管五百到一千个兵,一个曲军侯更是只有两三百。

    现在关羽这个司马的下属,膨胀到了朝廷编制上限的三倍。

    典韦周泰更是接近了朝廷编制的五倍,着实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

    幸好李素一再安抚:你们虽然在回到幽州之前都还是曲军侯,但待遇按照三百石的朝廷官员发俸禄。

    所以,倒也没有人因为待遇问题而冒出怨言。

    而濡须口之战的功劳分配环节,李素也丝毫没有居功。

    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战场指挥他是一点都不行。

    所以最后给州牧的奏里面,李素跟毋丘毅商量了之后,首功推给了鲁肃。因为鲁肃部署陆路九江兵非常得当,而且他亲自担任了阻止郑宝军回援水寨的重任。

    次功才是毋丘毅的本部人马,

    第三名给了突袭偷家的关羽,

    最后才是诈败诱敌的周泰说是诈败,其实是真败,但好歹诱到敌了

    回到幽州之后,刘虞论功升职,基本上也会按这个节奏。

    整顿部队花了五六天时间,这天已经是5月25日了。

    李素等人也已经从巢湖附近的大营开拔,准备移动回广陵郡的乌江渡一带李素跟糜竺约好了的海船接送渡口,就是在乌江渡一带。

    乌江渡就是后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

    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

    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

    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

    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

    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

    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

    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

    其实,刘备给李素的信,倒是两天前就到了,但信使在广陵没找到李素,还是通过糜家打听消息,知道最终的汇合地在乌江渡,才来乌江等着。

    李素接到刘备的信后,连忙打开,关羽也在一旁同看。

    信中把刘备月初在良乡谷击败偷袭的乌桓难峭王、用滚木计断敌归路、缴获大量马匹的胜利,仔细叙述了一遍详见第4648章,时间线双线操作没办法,这一章终于能大收束了

    同时,刘备也表示他已经知道李素跟糜竺谈好了卖马的生意,此行等糜竺的船队到了幽州,刘备至少有一千匹乌桓马可以出售。

    李素看到这儿时,心中颇为欣喜:己方阵营至少今年是不会缺钱了,而且自己垫的公款也能全部要回来,从此账目清晰。

    糜竺答应过,收购刘备战马时,会比照幽州时价上浮两三成,所以每匹乌桓马均价起码七万钱了,一次性卖一千匹,可不得七千万之巨!

    所以,信的末尾,刘备关照李素在回来之前花钱千万不用太吝啬。

    同时还提到,州牧刘虞因为前线越来越吃紧,也给了刘备一个“在不增加朝廷预算,额外多私募一些兵源交给朝廷,即可立功升官的”机会。

    只要刘备“远程出钱”,关照糜竺和李素额外再多募1000丹阳兵,就给刘备补涿郡都尉的缺,算秩一千石。而之前刘备的官职才良乡县令,秩六百石。如此一来相当于给个超配的武职,但职不变。汉朝的官经常身上挂好几个差事,尤其是武可以分开挂,品秩也可以不一样

    这种机会,平时是不常有的,也就战事紧迫才会下达这种任务。

    性质其实还等于是花钱买官,但比花钱买官要好听得多,不会损及名声比如你直接给朝廷一千万钱买个官,那是丢人的。

    但如果朝廷给你一千万预算、你却募回来价值两千万的兵,事实上你往里贴了一千万,但只要不对外说你贴钱了,伪装成“因为我口才好,办事能力强,仅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丹阳豪帅酋长以礼来降,所以才多募到那么多兵”,那么不但清流没法指责你,还得实打实佩服你是个能臣能吏。

    钞能力也是能力嘛!

    李素见信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己方阵营目前本来就面临“官位通缩、人马太多官太小”的问题,既然大钱都花了,再花几百万升个都尉,名正言顺,有何不可?

    一个县令带两千乡勇打仗已经挺扎眼了,要是扩充到五千人,还不让同行侧目?

    如果刘备挂了郡都尉的头衔,五千人也就勉强解释得过去了。

    于是李素找到糜竺,把信给对方看,用信上描述的“乌桓战马规模”期权作为抵押,又临时借了笔钱,等到了涿郡后用马的进货价抵偿。

    然后,李素快刀斩乱麻地只花了两天时间,最后找了一趟张多和许乾,各自问他们买了五百个质量相对较差的丹阳兵,一共一千人,作价八百万,也就是每人八千。

    这个价钱是压得很低的了,所以兵源质量也不太好,但因为这些兵不是己方留下的私兵,而是给领导交任务的,差一点就差一点了。

    全部收拾完之后,倒也没耽误行程,一共九千人、分乘上百艘类似大沙船的船只,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

    为了这一趟旅程,李素最后还给糜竺又开了点小挂他根据如今简陋的司南,大致弄了个相对有科技含量一点的指南针罗盘。

    方便糜竺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后,可以认准正北方航行、抵达山东半岛附近后再折向东北拐一拐、绕过山东半岛尖端。

    这样的路线,比糜家原本的全程贴岸航行路线,能节约至少五六天时间,少走东西方向上一来一回七百多里路程。加上黄海水浅,这个季节也没有大浪。

    只有些暗涌,也被李素之前教糜竺的“在船的水线以下两侧钉稳定鳍木板”的方法解决了,所以非常安全。

    海路是非常枯燥的,对于没有经历过相关磨炼的士兵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只要扛过几次,每个人也都能有所成长。

    好歹丹阳兵和九江兵都是水性不错的兵种,耐受力比北方人好多了,在海上开了七八天后,在山东半岛的东莱郡附近还靠岸休息放松了一天,所以全程人心始终稳定。

    离开东莱后,又航行了七八天,全程加起来半个月,终于安然抵达了渤海岸边的灅水河口,溯流而上,直抵幽州州治蓟县。

    不过,刚刚从蓟县的码头下船时,李素等人就注意到氛围有些不对劲。

    幽州牧刘虞亲自在码头等着检阅部队,刘备也从邻县赶来了。

    一见到李素和关羽,刘备立刻冲过来,先跟关羽把臂抚背,说些安慰的话,然后就跟李素说:

    “伯雅,云长,自从上次给你们的最后那封信之后,幽州这边的乱局又恶化了!不光上谷郡这边张纯、难峭王还没平定,东边的辽西郡也有一股新的反贼扯起叛乱了!公孙伯圭被人围在了辽西管子城!唉,这反贼真是越剿越多,我还以为把张纯灭了就天下太平了!”

    PS:今天是换地图的过渡性章节,就这样吧,这些肯定要交代的,战后收割功劳、升官这些流水账,多多少少也要写的。

    反正还没上架,我已经尽量换地图写快一点了。

    至少九成的写手比我水哔。

 第73章 反向围城打援

    在蓟县码头下船后,纷纷乱乱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卸货、装货、清点人马、交割兵源。

    期间免不了还要应付州牧和各级上官的礼节性往来、正式论功行赏、走职场手续。

    最忙的还不是他们,而是糜家的商船队把足足九千人卸下之后,船队的几百名水手,还要把超过一千匹的乌桓马,以及其他要在北方采购的货物、返程的补给物资装船,这帮人能忙一通宵。

    不过糜家的工钱也给得足,007都有人干。

    直到当天深夜,刘备张飞等人才有空坐下来,跟李素关羽好好喝几坛。

    而当他们坐下来的那一刻时,他们的官职身份,也都跟昨天不一样了下午交差之后,刘虞把他们几乎所有人的官位,都迅速调整好了,李素都怀疑相关的任命书是提前准备好的。

    只能说,在州治蓟县,一切办事效率就是高。领导稍微几句吩咐,立刻多部门联办,所有手续都只要跑一次。

    刘备,文职秩六百石良乡县令不变,但刚另加了武职千石的涿郡都尉。

    关羽,武职秩六百石左牙门督、就隶属于涿郡都尉,也就是刘备手下的“常务副职军司马”汉朝武职比文职石数容易积攒,但同等石数文官的实际职权要大不少

    张飞,这几个月也跟刘备一起在一系列燕山防御战中积累了些小功劳,从秩三百石良乡县尉,提拔为比六百石的别部司马,同样隶属于涿郡都尉。也就是比关羽少了一个牙门督,所以俸禄上要多个“比”。

    赵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