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43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43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岸蘖教欤娇

    不过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悲凉的,他知道主公这么干,下场是什么。

    袁术想轰轰烈烈,想体面。他却不想轰轰烈烈——他是被主公逼着一起体面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居然还有文人才智之士会投靠袁术军的将领、给袁军将领当幕僚,这是阎象挺没有想到的。

    以至于,昨天庞统风尘仆仆赶来、带着金银珠宝为张勋代表桥蕤活动门路、塞钱求一道放弃峣关撤退的许可时,阎象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对方傻,第二反应是觉得对方是别有用心的细作。

    没办法,这种时候,张勋身边已经拉不出几个可靠的文官,适合做这种跑关系的活儿了,派个口才好的新人也很正常。

    不过,阎象觉得其实细作不细作也无关紧要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这个破庙也没人来烧香了,居然还有人送金银重礼,让他很好奇。哪怕是为了这点好奇之心,他也接见了庞统。

    来都来了,是吧。

    一见之后,阎象第一反应也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不过靠好奇心忍住内心的不快,跟对方聊了几句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庞统确实是个人才。

    这种见识,不会是看走眼的,那就是细作了?

    阎象旁敲侧击地追问了一下庞统投奔桥蕤的目的,庞统也演技不错地故作忸怩,把他骗张勋的借口又说了一遍。

    阎象跟桥蕤一家还算熟,回忆了一下,又看了看庞统,叹了口气,相信了对方。

    然后,阎象就花了一天时间,找了个机会,为张勋弄到了撤退的调令。

    把密令交给庞统带回的时候,阎象居然还赏识地邀请:“三天后就是陛下的登基大典了,不再雒阳观礼再走么?本官可以给你谋个末席,不用跟寻常士庶那般远观。”

    庞统诚恳告辞:“多谢阎令君赏识,不过在下自知不登大雅之堂,这种隆重的大典就不去丢人了。我投效只为报销桥将军而已,还是早些回去复命,免得误事。”

    阎象提醒道:“陛下大典之后,还要大宴群臣三日,并大赦天下。四月初四之前,是绝对不许各州郡守将不战而弃任何城池的,这一点本官请得的调令里面虽然没有明写,但也暗示得很清楚了。可别赶时间导致张勋、荀正自找罪过。”

    庞统连忙表示他记得很清楚,一定会关照张勋、荀正四月初五之后才能收缩兵力、放弃一些城池,绝不给袁术的登基大典抹黑。

    登基大典后大赦天下、只能担保三天内不丢城,可见袁术的遮羞布已经薄到了什么程度了,他们早就知道四方岌岌可危。

    而且,不许地方上的部队提前撤退,也不一定只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袁术本人放弃西线领土、跟刘备军袁绍军脱离接触的过程中,需要争取时间让袁术本人和嫡系心腹逃跑。如果宛城和许县之间的通道被太早掐断,那他就是放弃雒阳,也撤不到东边的两淮去了。

    当然袁术肯定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的,他现在毕竟还有竭泽而渔弄起来的十几万兵马,要撤绝对是做得到的。刘备和袁绍还真没实力在个把月之内就把袁术本人堵死灭掉。

    ……

    庞统带着调令离开后第三天,四月初一,如期便是袁术的登基大典。

    雒阳北宫又被临时打扫了一番,装修不够好的地方就张灯结彩掩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南郊当年汉灵帝造的毕圭苑遗址,也被打扫出来,把那些可以用的建筑利用起来,高台稍微改改,装饰成改元建号时祭告天地的场所。

    历史上的毕圭苑,本该是完全被董卓烧毁了的,烧到只剩断垣残壁。不过这一世的历史有所改变,当初关羽赵云讨董攻打雒阳的时候,来得太快,这儿没有被全烧,时间仓促袁术修修补补还能用,也算是节约了一些民力。

    一大早卯时过半,典礼现场就围满了明晃晃的铁甲卫兵,怕是出动了数千之众的铁甲兵,旗帜鲜明,兵戈犀利,也算是把袁术的底子都凑上来装门面。

    不过总的来说,礼法还是比较混乱的,原本朝廷的太常卿管宁已经逃了,深谙礼法的华歆孔融也逃到袁绍那儿投奔。

    袁术临时任命自己人韩胤当太常卿,掌管礼法,但韩胤这方面的学问也不咋地,要他自己从经学礼仪里考证出这种另起炉灶的登基大典该怎么搞,那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搞得既不像秦始皇那种另起炉灶,又没法用王莽那种禅让代汉,搞得不伦不类每种凑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典礼还是磕磕绊绊地举行了,吉时一到,韩胤先硬着头皮宣读了祭天文告。

    文告大意无非是谴责了一顿汉朝皇帝从冲质桓灵以来外藩乱继、外戚宦官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四方扰攘海内鼎沸,人君失德至极,汉祚气数已终。

    然后又说袁氏出于陈,乃虞舜之后。自攻入雒阳以来,屡有祥瑞,皆兆土承火德。且公路者,本兆土德,又应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合当受命。

    遂立国号为仲,封冯氏为皇后,袁耀为太子,杨弘为司徒,阎象为尚书令,纪灵为大将军,刘勋、桥蕤等为四方将军。

    随后大赦天下,大宴群臣三日。

    ……

    袁术登基,当然导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应,不过好在邺城和长安距离雒阳都各有六七百里距离,所以刘备和袁绍分别在四月初三傍晚和初四早上才得到消息。等他们发声谴责、让前线加强攻势时,已经是四月初六以后了。

    而前线的讨袁军将领,倒也不至于在没得到主公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加强攻势力度。这让袁术好歹是安安生生过完了大宴群臣的三日,最后预演了一把风光大葬。

    刘备和袁绍的反应当然是很激烈的,各种勒令部队加快攻势,诛灭逆贼,这些也都在预料之中。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文斗方面的小插曲,后来挺让李素预想不到的——刘备、袁绍和曹操,都发布了各自的新一轮讨袁术檄文。

    檄文的内容,本来是大家身边的顶级文士自行发挥文采的好机会,内容辞藻不会雷同。袁绍当然是继续让陈琳写,曹操让他的文学掾刘桢写,刘备则是让王粲写。

    但谁知陈琳、刘桢、王粲的檄文论据部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李素的“殿兴有福”论,大段大段把李素当初书里的结论当孔孟经文一样引用,

    论证“袁术弑君篡汉,乃是当今首倡之恶。当年张角、董卓、傕汜皆不曾覆灭大汉,故而算不得首倡。建安三年来,天下重归太平,乃汉统未被前述诸贼断绝之明证。

    右将军李素所察治乱兴替之天道,乃万世不易之真理,故而袁术定然要应天谴,最终死得比张角董卓傕汜更惨。袁术军众文臣武将宜早做打算,跟着一个必亡必遭天谴的人出仕定然不得好死”。

    陈琳刘桢王粲的文笔当然要比上述大意概述的说辞好得多,各种华丽辞藻修饰,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拿天谴说来打击袁术阵营全部文官武将和士兵的忠诚度与士气,让他们精神上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促成他们遇到战斗的时候更容易攻心投降。

    谁让引用李素的理论,能让他们在收割的时候实打实得到更多好处、攻城略地收编劝降更快呢,没人跟实打实的地盘和利益过不去。

    甚至刘备和袁绍这两家,还在檄文当中顺势隐晦地表达了“这次袁术是真的貌似首倡成功了,吸走了全部的天谴”,所以刘备要存续汉统,登基称帝。袁绍也表示会尽快拥立刘和称帝,因为袁术的一切行径已经吸光了天谴。只不过这些话要说得愈发隐晦,不是经学高手一般看不出这层遮遮掩掩的潜台词。

    这个结果,是李素自己当初都不曾完全预料到的。

    以至于李素本人大约在四月中旬,才看到刘备和袁绍曹操三家的讨袁术檄文,然后瞠目结舌大呼袁曹不尊重知识产权:

    卧槽!老子写的《殿兴有福论》,不该是被自己人采纳引用的么?怎么连假想敌阵营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都这么无耻这么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哥的理论当真理当经文引用?袁绍曹操你们难道忘了哥不是你们阵营的了么?

    版权费给没给啊!

 第514章 斩杀弑君贼

    话分两头。

    随着袁术的称帝,李素本人一时半会儿当然还来不及知道、其他诸侯是如何无耻借用他的政治哲学理论,来打击袁术军的士气。

    让袁术军从武臣僚到普通士兵都被这种舆论攻势压迫到惴惴不安、担心天谴的状态。

    但是,既然李素作为这套政治哲学攻心理论的发明者,他自己肯定是要大用特用的,而且没人能用得比他更炉火纯青。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英雄所见略同的惊人巧合,那就是虽然李素还不知道袁绍曹操抄了他,但他对敌人却提前虚假宣传,用“袁绍和曹操也抄了他”,来作为证明自己正确的论据。

    就好比一篇论被引用得越多,固然增强了引用者的说服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被引用者的影响因子,让被引用者的反动学术权威地位更加稳固。李素这一手,就等于是不管别人有没有引用,他先吹牛说有很多人引用。

    加上李素知道袁术称帝的时间,其实比刘备和袁绍更早

    庞统从阎象那儿回来的时候,一边去张勋那儿报信送调令,一边就偷偷派了自己的一个从人,把从雒阳打听到的情报告诉了李素。

    庞统这也算是卖情报搏个更高的仕途起点,在卧底时多攒点功劳。

    这一切,让李素愈发得心应手。

    所以,李素早在四月二号,也就是袁术登基的第二天,就下令高顺加强对棘阳县的攻势,并且在攻城之余,让高顺派了很多骂阵手,远远地用纸筒喇叭对着城头高喊各种扰乱人心的脏话,算是对攻心之策小试牛刀:

    “袁术已经在雒阳称帝啦!袁绍已经在邺城发布了誓将袁术碎尸万段的檄啦!连袁绍都说袁术这是应了首倡天谴,跟着他的诸将必死无疑!士兵们还是快投降别跟他送命了!”

    “曹操也发了讨贼檄,对面的弟兄们,咱知道你们没化,你们可以不信那些绉绉的话,但不能不信鬼神天谴。

    咱不说别的,项羽当年那么强,怎么死的?就是首杀义帝遭了天谴,右将军这不是瞎说,曹操也是这么说的,袁绍身边的陈琳也是这么说的,他们都相信了。天下人都相信的事儿,只有你们不信的话,活该你们跑得慢当替死鬼!”

    诸如此类的骂阵言语,有的雅,引经据典说给官员听的;有的俗,专门说给普通大字不识的士兵听的。总之就是花样翻新,总有一款适合叛军将士。

    以至于“袁术称帝”根本就没成为一个鼓舞袁术军士气的利好因素,反而从一开始就成了利空因素。

    叛军将士守城士气极为低落的同时,高顺的攻城士兵的士气却是极为高涨。

    汉军官兵都是真心被这个思想工作鼓舞了起来,真心相信“袁术称帝是吸天谴,他的兵马地盘都完蛋了,打袁术肯定会比原先更轻松”。

    古代战争,一旦一方都得士气被提了起来而对方低落,战斗力瞬间就会有明显的落差,哪怕是守城战都不好使了。

    高顺猛攻一天,居然就突破了棘阳城墙和城门,汉军蜂拥杀入,在破墙的过程中,全军战死不过数百人,造成的对敌杀伤反而远远超过了己方伤亡,交换比打得非常漂亮。

    不过,让高顺没想到的是,城墙被突破了一处之后,按说敌军士气应该已经极为低落了,马上会全军放下武器投降才对。

    但是,居然乐就依然带着足有四五千人之多的袁术军精兵,拒守着城内的府库衙门等建筑、以及一条通往西门的主要街道,外加濒临淯水的西侧城墙城楼,继续死战巷战。

    高顺冲杀了一会儿,汉军方面也略有死伤,加上劝降无果,让高顺很是意外。

    他在战场上好不容易抓了几个悍不畏死抵抗的俘虏、吧对方的手脚砍断火线逼问,问他们为什么不肯投降,这才逼问出一些重要情报来。

    原来,棘阳城内今日之战前,依然还有守军达一万六千多人。城墙被攻破时,已经死伤了三四千,还有剩下的一万多人里,七千人是非嫡系部队,甚至是本地的农兵,几乎是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了。

    还有四千人左右的是袁术军的嫡系精锐亲兵,什长以上的军官还基本上是当年北军的基干,是跟了纪灵和乐就多年的嫡系

    而导致他们死战不退的关键,就在于这支部队还是一个多月前伊阙关之战,跟着乐就一起翻太谷坡绕后、堵截汉怀帝刘协撤退的那支部队。

    这些人被袁术的重赏喂饱了,参与了高风险的弑君之战,乐就也多次在军中普及威吓,让他们知道要是将来天下还是汉朝,这里的士兵军官一个都活不了!

    重赏畏刑,让这些人狗急跳墙逼出了死战到底的爆发力,倒也让人颇为难办。

    不过战场上如此混乱,仓促之间高顺也不可能再停下攻势另想安抚瓦解敌军人心的话术了,这时候只有先打赢打垮了再说。

    不就是还有四千悍不畏死死战到底的贼兵么!那就奔着杀光的预期去打!

    高顺亲自带着两个不满编的陷阵营打先锋,连甘宁周泰都加入了进来。汉军从东南北三面逐步压迫,锥枪轮刺,斩马剑翻飞,杀得乐就亲兵节节败退,人马俱碎。

    府库衙门长街一处处失陷,街衢上的袁军士兵残尸枕籍,血流盈渠,死者千数。

    杀声震天的砍杀持续了小半个时辰,乐就身边只剩最后几百个最死硬的亲兵,其他士卒约有半数被杀,剩下的或受伤被俘或崩溃投降。最后这几百人全部被逼到了西城门的城楼上。

    高顺挥舞着特制的双刃厚脊斩马剑、身披包含锻钢胸甲的全身钢甲,沿着城墙排队往前砍,他旁边的士兵也是整齐划一,一排排往后剁,气势如虹。

    “弑君狗贼受死!”高顺终于杀到乐就面前,一个手势让士兵们稍稍退后。

    乐就也知道今日自己必死无疑,高顺明明比他兵多得多还肯跟他斗将,他当然乐得捡个便宜,所以也默契地示意他身边的士兵让开一点,别碍手碍脚。

    乐就掏出一柄沉重加厚的古锭刀,跟高顺在城墙上肉搏厮杀起来,两人都是狂磕猛砸,丝毫不顾忌武器的损耗。每一刀都是砍得手腕酸麻,乐就虎口震裂依然酣战不休。

    高顺并非以个人武艺特别见长的名将,加上乐就是爆种的最后一战,两人竟然硬抡了十几招都没有拿下。

    兵刃多多少少都缺口,乐就的厚背古锭刀质量更差一些,只能当铁棍钝器使了。高顺只在刚交战的时候呐喊了一声,后续就全程安静无语,乐就则是呼喝连连,但听得出气息渐衰,中气不足。

    死磕到大约第二十招,高顺在沉默许久之后,终于再次难得爆喝,一声大吼斩马剑瞅准了角度猛抡过去。

    乐就堪堪一挡,但恰好被抡在了刀刃缺口最大的位置,一阵牙酸的金属疲劳崩断声,高顺的斩马剑也是扭曲变形,但好歹余力砸在乐就头盔的护颈上。

    失去了锋刃的斩马剑无法斩断连缀的铁甲片,却也把护颈甲片打得凹陷,乐就脑袋一歪,显然是颈椎被彻底打断,头颅往另一侧错位了数寸之远,只剩下皮肉连在一起。

    “喝啊!”高顺抽回斩马剑,趁着乐就歪倒在地,把全身的分量压在剑柄上往下猛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