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1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1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便虚心地请教:“诸葛姑娘但说无妨,有什么让我们‘不懒政’的建议,可以促进工商,我们采纳便是。”

    诸葛芷也不好意思说得太直白,委婉建议:“西凉之地,辽远广阔,远胜益州。但地势平坦,只因缺乏连贯一体的河流水运体系,故而远途运费损耗依然巨大,统治征收不便。

    我来此半个月,也看到右将军您大力推广水陆篷车,甚至都不息免征民间‘专利费’,谁想造都能造,这固然是惠民了。但西凉官民穷困太久,让他们自己慢慢发展,怕是拿不出太多钱来造篷车、转运物资发展工商。

    按照关将军和徐县令那样的治理,怕是今年秋收之后,张掖武威酒泉等地,棉花丰收了,也没有足够的车船把要卖往东方关中乃至关东的皮棉运出去。指望西域商路,又怕销量不多,岂不是白白积压?

    钱和物资就是要生产出来立刻花出去,变成新的物资扩大生产,这样工商建设才快嘛,哪能让货一直等着。”

    李素无奈苦笑:“道理大家都懂,那你以为该当如何?”

    诸葛芷一咬牙,斗胆说了些大逆不道的话:“我的想法还不成熟,到时候一起西行探索的路上,再慢慢成型吧。目前只有一点雏形,请右将军斧正。

    我觉得,如今天下的商人,都是低买高卖,自负盈亏,并不会把‘运输’的钱直接问货主收取。比如一百斤皮棉,在张掖或许只要两千钱,运到武威、再运到兰州,供这儿的水车纺纱工坊加工,卖两千五百钱。

    水车纺纱纺出来后,去掉损耗,变成九十斤纱线,值三千钱,能织三匹宽幅厚棉步。织完之后成品布卖三千钱一匹,织布环节再赚两倍。每一步的成本,都是通过在下一步产品上加价来回本的。

    这样的话,每个商人在运什么货不运什么货、加工什么生意不加工什么生意时,就得先算运什么最赚,每个商人都算,多费精力?而且有些生意明明短缺,将来会涨价,商人响应却很慢。右将军您说过,术业有专攻,要让做一件事的人专注于就做这件事,才能做到最好。

    所以,应该让一部分商人别管每件货品的利益高低、各地差价,就专注于投入钱粮物资,造车船搞均输,明码标价,在河西走廊没有水路的地方,篷车运货一百汉斤一百里路多少钱。

    任何商户觉得这个运费有利可图、帮卖他的货能有赚,愿意搏一把的,就专职雇佣这个经营车船的商行帮他运,车船行就不承担风险了,也不管货主的货到了之后是赔是赚。运东西的就专注运,不用动脑子算各地物价高低,可以让钱多的巨富快速投钱扩大运力。”

    李素眼前一亮,诸葛芷这个想法,确实把“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跟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期之后,公司制也完善了,把海运物流业单独抽取出来——大航海时代早期的西方航海船主,都是自负盈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人那些刚混海时,往往自己也是货主,就靠赚货物差价来钱。

    渐渐的荷兰人即将在航海业中崛起时,就变成了这种承包运输制,反正荷兰人就是一吨货一百海里里程收你多少运费。你货主自己跟船,货主赚得多船主也不眼红,就赚你一个运输费。

    这样一来,荷兰人才叫“海上马车夫”,把航海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运的东西品类也爆发式井喷。因为你只要懂航海,不用懂做生意,不用有多高的文化,甚至不用算账太好、不用观察行情自负盈亏,只管把货运到地方就行了。

    李素现在在凉州遇到的,也是这么个情况:有很多钱的人,没精力一项项考察哪个生意最赚钱,认知和考察速度制约了她的投资速度。

    而懂当地行情会做生意的人,没那么大本钱快速扩张造那么多大篷车,想承担风险也承担不起——

    当然了,即使有新的“物流公司”给他们承担了物流支出的风险,那也是要抵押的,货物本身就是抵押。如果货值还不如运费高,“物流公司”肯定可以不承运。

    运到了地方之后,如果发现这个货主眼光太差,卖了货之后的利润不足以承担运费,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把货扣在物流公司那儿,让物流公司拍卖抵运费,卖完剩下来多的还给货主。

    李素想完这些道理,觉得诸葛芷的方法确实值得再好好深化一下,弄好了绝对可以让凉州这边的工商业建设起步加速几年,对于打通西域商路、让西域贸易更繁荣,也有一定的好处。

    很多西域小邦的冒险家如果出不起运输的本钱,就可以承担风险加点杠杆,只要有了进货的钱,然后把货抵押给运输公司承运。这样原本经商的门槛就从“拿得出买货钱和运费盘缠”才能做生意,降低到了“只要拿得出其中一半钱就能进场”的程度,把货多抵押一遍。

    当然了,加倍杠杆的同时风险也是加倍,一旦赔惨就是血本无归直接清零。

    历史上,美国人在1830年以前的阿拉巴契亚山区,以及1830~1850年间的西进当中,都是有大型的篷车公司做专职运输生意的,收费是100磅货物100英里陆路里程运费1美元,遇到有河可以走的地方便宜另算。1850年后美国铁路业崛起了,这些篷车公司才淘汰,当然其中比较有眼光的几个大亨则是直接转行搞铁路了。

    李素决定先定个调子,便语气诚恳地说:“诸葛姑娘,这个提议很好……不过,还有很多细节要讨论。若是光靠民间就能自行组织运输商,这事儿恐怕你也不会找我商量了。肯定还是有一些难处的吧,我就想到了一些难处。”

    诸葛芷:“确实还有不少难处,比如刚刚起步的时候,货主或许不会信任大运输商、西域很多地方地广人稀,被视为不法之地,肯定要朝廷官府的信用背书。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  众号【】  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我看朝廷之前的驿站系统,商人就比较信任。但朝廷的驿站只送信不送货,如果能雇佣民间商人承包一部分使命、但又保留朝廷的驿站,对于起步阶段的信用肯定大有帮助。另外还有很多困难,西行路上慢慢切磋吧。”

    李素也表示支持,几人在诸葛家的山庄里歇了一夜,第二天就踏上了继续西行考察之路。

    裁撤朝廷驿站全部承包给个人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驿站系统是兜底性的,得保证全国各个统治辖区与中央的信息畅通,商人太没责任心了。

    但是,如果有民间商人想把朝廷驿站系统的运货部分业务临时承包出去,作为起步阶段让民间富商货主们信用的背书,这还是可以的。就当是国家邮政扶持了一个物流呗。

 第477章 从租庸调法到租庸调输法

    从兰州城再次启程西行之后,李素一行不过两天时间,就过了刘家峡上游、转入湟水流域,算是进入了后世的青海省境内。

    说句大实话,哪怕是后世的李素,有那么便捷的飞机可以坐,他工作多年也没去过青藏地区,所以到了这儿,已经是两世为人第一次来了。

    谁让他前世不是什么文艺青年,对雪域高原不太感冒,他宁可花钱去海滩边日光浴度假,看看玻璃海什么的。而且他对于“川藏线沿途有很多很oen的女生搭车蹭穷游”这种事儿也毫无兴趣,同事们每每提及雪域艳遇,他总是嗤之以鼻。

    连网红都扎堆拍照的地方,他要是也去凑热闹,那不成跟网红一样low逼了?不过这一世不一样了,他去的是真无人秘境。没有任何庸俗之人能打扰他,而且是为了公务,看看也就看看了。

    车队先装在船里,沿着湟水逆流而上航行了七八天,经过破羌、安夷、西平、临羌。一路上,李素每天就是跟诸葛亮聊些理科的话题,或者跟诸葛芷聊“朝廷信用背书建设物流业”的事儿,以及政策的配套改革,路上倒也不无聊,大家都收获颇多。

    从临羌再往上游,其实到湟水源头还有一百五十里路。不过因为已经进入积石山山区,落差开始变得陡峭起来,某些河段水流湍急船只逆流很难,所以大伙儿就在临羌县把大篷车从船上卸下来。

    坡度大的河段,就让车在河边的谷地用马匹拖着走,坡度缓的河段,甚至有短暂的下坡,那就重新把车开进河里淌一段。

    一路上,李素看到路况还不错,一开始还想感慨一下“天助我也”,不过改走陆路后没二三十里,他就发现自己想多了——穿越积石山的黄水河谷两岸,原本是没有那么平坦的河滩的。

    李素目前看到的这些,都是一个半月前,王平、张任征服了湟中之后,由雷定等当地氐族、先零羌蛮王部族臣服服役的结果。

    那些之前没长眼、选择了武力抵抗王平的氐族、先零羌部落,都被那些臣服部落抓起来当投名状献给了王平,然后由王平派兵监督这些俘虏修路干活儿。

    短短一个半月,把湟水穿过积石山的那段河道,两岸的滩涂土路都平整了不少,很多都是危险地段用这些蛮夷俘虏的命填出来的路。光是龙夷县的湟水源头一带、要翻越积石山山脊的那段最危险的路,为了把谷道破山劈石开辟平整宽大,就死了几百个俘虏。

    不过王平肯这么干,作为王平顶头上司的关羽肯这么批准,显然是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值得这么干——把龙夷县积石山山脊的隘口打通之后,翻过去对面就是青海湖了,以及青海湖周边的一大片盐湖。

    根据王平之前派出的探路斥候观察回报,说那一代有很多咸水大湖,而且其中一些湖特别咸。虽然当时还不知道这些咸水湖要产盐难度有多大、成本有多高,但看这规模,产量应该是足够满足整个凉州甚至关中地区使用的,关键只是要解决运输的困难。

    这也是李素这次来青海湖,非要坐大篷车的原因之一。

    他倒不是纯粹为了享乐,或者求安逸不骑马。他只是知道将来要把青海湖周边的盐以较低成本运出去,必须普及使用大篷车拉货、然后走湟水水路。

    如果王平现在不把道路打通到篷车可以过,依然只能骑马,那将来总不能指望驮马那点运力去运盐吧。

    ……

    “终于到最高点了,真是天高云淡,从未觉如此阔朗。”诸葛芷诸葛亮姐弟到了龙夷隘口后,居然还不满足于直接翻过山去,而是非要下马往山隘两侧的高处再攀登视察一番。

    毕竟这一路来,走了七八天水路、三四天陆路,连续十二天都是上坡,现在终于爬到此番湟中之行的海拔最高点了,总得再稍稍登高留念一下。亏得这个时代没相机,不然怕是诸葛亮还要自拍一个。

    李素坐车骑马也有些累了,就吩咐在龙夷隘稍作修整,但最多只能耽误半个时辰,他还希望天黑之前赶到山下盐池边呢。要是天色暗下来,下山的路就不好走了。

    唯一让他觉得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是农历五月天了,所以高海拔的地方也不至于寒冷,只是阳光比较猛烈,高原的空气也稍稍相对稀薄,紫外线特别毒辣,李素都是让人穿长袖、还要戴斗笠,女子还得戴面纱。

    李素身边跟着刘妙和周樱。周樱性情机灵,又柔顺乖巧,当然不会给李素添麻烦,哪怕内心想玩也不会说出来。

    不过刘妙本来就是来跟着他云游四海增长见闻以助修行,刘妙也没有那么为他人着想的习惯,见诸葛芷上山了,拉着李素也一起稍稍攀登一下。结果就是有五人结伴同行稍稍爬了一会儿山,登高远眺。

    典韦除了保护李素爬山,到了地方之后就远远躲开,免得打扰李素谈正事儿。等李素要下山时,再过来保护他。

    诸葛芷第一个爬上龙夷隘右侧一处小峰,手扶着面纱斗笠远眺,心中振奋不已:“妙姐阿亮樱儿你们快看,那个湖怕不就是李兄说的‘青海’了吧,果真是靛青深碧,世上竟有如此深蓝色的海水,真是心旷神怡。

    这么看过去,海边也就最多五十里远吧,下面这几个小小浅浅的白沙湖更近,估计也就二三十里。”

    李素微微一笑,一路上也不纠正诸葛姐弟的地理错误——李素一开始其实是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叫“青海湖”。

    毕竟李素接受的是后世的地理教育,知道湖和海的分别,跟外洋水体不连通的就得叫湖。但可惜的是,他这个地理定义显然不被古人接受。古人叫贝加尔湖北海,自然也会直接叫青海湖青海——甚至后来的“青海”这个省名,最初就是从这个湖来的。

    尊重他们的传统习惯吧。

    李素只是淡然指出:“别小看脚下那几个小湖,你看着小,那是因为我们站得高,离得远。等你走到湖边,就会发现这些小湖每个都有二十里宽呢。至于青海,比它们直径大十倍,两三百里宽呢。

    那些小湖旁边的白色,也不是白沙滩,而是盐——盐水是彻底饱和析出了,所以这儿的池盐开发起来,都不用煮卤,直接从湖底跟挖沙子一样挖出来就行,一本万利。全部的成本就只是运出去的运输成本。”

    诸葛姐弟和刘妙周樱闻言,无不瞠目结舌。

    诸葛亮:“什么?这……这不是沙滩?是盐做的沙滩?盐能多到水都溶不下?李师原来这就是你教过我的‘饱和’的概念……

    没想到啊,李师,你之前问我这辈子有没有见过大海,没想到还没见到交州的真正汪洋大海,倒是先见了这青海的盐滩,难怪这沙滩这么白。”

    诸葛芷倒是没有弟弟的学术惊讶,她的惊讶完全集中在了财富上:“什么?二十里宽十里长的湖底,全部都有盐铺着?旁边那圈白沙滩一样的地方也是盐?这得多少盐?

    算它只有一尺厚的岩层,一丈见方就是一万多汉斤……吓!二十里长十里宽等于三千丈乘一千多丈,那不得三百万万斤!

    按每人每年至少吃八汉斤盐那就是四十万万人吃一年,大汉如今一共还不知道有没有四千万子民呢,岂不是天下人能吃一百年!

    李兄!右将军!得让王平赶紧整顿修路啊!把从临羌翻过龙夷隘的路再挖平坦宽敞一点。缺钱粮咱诸葛家出好了,不要别的,路修好了把这个盐湖包给咱一年、该给朝廷缴纳的盐税咱照缴,包湖权就当是折抵修路的钱了,实在不行到时候包半年也成。”

    反正只要承包权到手,就疯狂派人来湖底和沙滩上挖沙盐!

    可恨这个时代没有挖机,否则诸葛芷肯定让人派一堆大蓝翔来搞定。

    李素当然还是大公无私地,不想落下把巨额利益私相授受的把柄,毕竟这里的利益太大了,刘备都不一定肯让李素拿去做私人人情。所以他半开玩笑的说:

    “包给你们一阵子是可以的,你和阿亮也算是为国做了那么多事了,子瑜也不是外人。不过包多久得大王说了算。

    而且,光修龙夷隘这边怎么够?至少得把青海以北通往张掖删丹县弱水之源的大斗拔谷路也修通了。以后这儿的盐和其他高原上的物资,还能直接卖到张掖,便于跟西域互通有无。”

    诸葛芷丝毫不还价:“右将军说的是,这么好的地方,只有一条路出去怎么够,是得多抓我是说多雇一些先零羌人开山劈石修路。”

    大伙儿聊了几句,李素看天色已经过午,吩咐大家赶紧上车下山。

    诸葛芷原本跟弟弟和黄月英坐一辆车,因为跟李素聊正事儿在兴头上,结果就把诸葛亮拉来李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