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09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09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仕早期,不也是统筹荆南四郡的钱粮军需,做过很久的后勤内政。

    徐庶和李素聊了一会儿之后,面对徐庶提出来的种种难题,李素稍微想了想,就把还在到处乱跑自行视察的诸葛亮找来,拿出其中一些规划难点,看看诸葛亮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一世的徐庶,跟诸葛亮还谈不上私交,徐庶前年只是跟着黄承彦去弘农的时候,听说过诸葛亮的事迹。但当时徐庶身份低微,只是给黄承彦客串个保镖见见世面,根本没资格进入皇帝的行宫御前奏对,所以也没见过诸葛亮的面。

    此刻,李素把诸葛亮喊来一起讨论,徐庶才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传说中虚岁十五就驳斥了阎象、也驳斥了星象天人感应邪说的灵台令诸葛亮了。他也连忙谦虚地跟诸葛亮相互见礼。

    然后,徐庶才注意到诸葛亮旁边还带了一个住手,是个最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戴着斗笠面纱。徐庶定睛一看,哪怕隔着面纱还是认出来了:“黄师妹?是黄公放你出远门的么?”

    徐庶在颍川时师从司马徽,所以一贯跟黄承彦以叔侄相称司马徽跟黄承彦兄弟相称,看到黄月英不由有些诧异。

    黄月英年纪虽小,倒也大方:“家父同意我跟着诸葛令史一起云游涨些见识的。徐兄,你这儿的规划,可不咋滴呢。刚才亮哥看了没几处,就觉得颇能改进。”

    徐庶苦笑道:“旁观者清嘛,你们虽然年幼,偶有一得,也不奇怪。”

 第467章 男女组合双打

    徐庶也知道诸葛亮的厉害,所以丝毫不敢因为年龄白长七八岁就轻视对方的意见,认认真真听他们说完。

    诸葛亮也不客气,首先就指出徐庶对这片“水车工业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就有问题。

    诸葛亮指着河堤两旁、上游水流坡度相对陡峭处的几座水车,说道:“元直兄,你看,上游水流最湍急、受水位下降影响也最大的那些车位,你都安排给纺纱用水车。

    而下游多余出来那些车位,相对平缓、冲力小、但受水位下降影响也小、你才留给磨坊和锻锤工场,这就是对水力的一种浪费。

    缫丝纺纱需要的水车推力并不大,追求的是出力稳、持续时间长。相比之下,磨面和锻铁需要的是出力大,但需求的加工量未必多,可闲置的季节也长一些。你这样的排列,还怎么充分利用水能?趁着现在水车里面的纺机还没都装上去,改还来得及。”

    徐庶一听,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只是这种程度的指出,他还是能反驳的:“这西凉之地,也没发现有什么铁矿泥炭矿,锻铁需求不多。

    至于磨面,也就兰州河谷产出的麦子会运来磨,没有多少分量。其他湟中、枹罕、河西产出的麦子,运费都不够。我当然要优先满足纺纱用的水车了,未来三五年内,这儿的纺纱水车数量,都不一定够整个湟中与河西的棉花产量用。”

    诸葛亮摇摇头:“我听大王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那些需求少,那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划的时候就该根据各个产业究竟是需要力大时短还是力小时久分开规划区片。

    这个且不多说,再说你看那些仅有的已经开工的纺纱水车,你看,整个场地堆了那么多杂乱无章的棉货,有皮棉有原棉,旁边还有弹棉籽梳皮棉的工场,杂乱不堪,一旦梳皮棉环节产量高一些、纺纱环节就堆砌拥堵……”

    徐庶连忙辩解:“这是一时的混乱,这不因为过去那个冬天,水车转不动没法纺纱么,但去年的棉花又是秋天九月就全部收下来了,只好暂缓收购,等这边开春有水了再纺纱。

    只是各县以及民间商旅收卖棉花没有规律,所以堆货混乱。等水车转起来运作个几个月,把冬闲积压的待加工量都消化了,就不会这样了。”

    还别说,徐庶这种“我消化不掉就让供应商先别给我供货”的粗放管理模式,倒是实际结果上实现了类似后世“丰田精益生产”的“零库存”,反正我用不掉就别给我。

    但这种“零库存”,其实是把物流环节的更多滞压和混乱推给了更没有组织的小生产者。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更混乱了。李素和诸葛亮都能看到在这附近的镇子上,已经扎堆了不少卖棉花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徐庶,只能说他数学统筹能力不行,又是才第一年实施这种繁琐的民政规划,而且一旦忙起来就容易当局者迷。

    诸葛亮摇摇头,继续说:“要我说,收棉的政令就该统一,比如告诉周边各郡百姓,这儿的官营工场主要收没有梳的原棉,至于弹棉籽的工序要不要让百姓和棉商自行完成,你可以自己斟酌看着办。

    然后,这儿就该多造仓库,不要怕库存,再让朝廷拨付一笔款项,作为多收棉花的库存占款——这兰州之地,还是荒郊野外,地皮又不值钱,多造些仓库有什么成本?

    以后大不了就把棉花屯着库存过冬,每年七月到九月棉花分批收获完之后,哪怕赶上枯水期也无所谓。冬天农闲,让百姓先在官营的梳棉坊里梳成皮棉、也正好雇佣民夫赚点梳棉的外快。

    开春水量丰沛之后,再把一冬积压的库存拿去纺纱,井然有序,无非占用一笔库存款罢了,却能便民,还解决了机器闲置时间和人力闲置时间有季节差错位的问题——用李师的话说,这叫‘用资金的低效率换取民力的高效率’。不是我说,论组织生产资源,元直兄你这水平比我二姐差远了!”

    诸葛亮这番数落,不懂经商的人未必也全部听得明白,但不管怎么说,肯定能看出诸葛亮的数学统筹能力很厉害的样子。

    另外,别看古代高利贷似乎利率很高,至少一年收五成利息。但其实大笔占用资金的额外成本并不大。因为钱的流动率非常低,很多地主老财都是把金银铜钱窖藏在家里闲着,能找到放贷对象的比例寥寥无几。

    利息之所以高,也是因为收不回来的风险很大——很多农民都是走投无路了才借高利粮食渡荒,借了之后依然饿死病死的也不少,连年遇灾的情况也不少,人都死了还怎么还?

    所以,诸葛亮建议官府拿出储备金来进货增加库存、减少供应链的混乱,完全是可行的。

    徐庶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彻底在这方面佩服对方了,自己确实号称懂点谋略,却流于定性分析,没有诸葛亮的定量分析、数理分析的习惯。

    毕竟两人的数学水平差了何止一个时代,再加上诸葛家已经是当世第三大豪商世家了。

    诸葛亮二姐的生意,也就比糜竺和甄家小一些,跟袁绍地盘上那些顶级豪商,已经可以掰掰腕子了。或许也不如曹操的官营海船商队,但那是集结了一方诸侯的全部财政支持才搞起来的“央企”,不能跟民企比。

    徐庶虚心地又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听取了诸葛亮给他的几条规划意见、还有一些设备的改良。

    两人对着数据,很快又发现了一些徐庶数学不好导致的规划问题——比如,对去年秋收时民间的棉花总产量缺乏一个预估,导致徐庶心里对于这些棉花究竟够不够今年这些纺车作坊一年的加工量根本毫无所知。

    而去年冬天因为收购挤压、又没及时建立库存,徐庶为了图省事儿,把大部分来不及加工纺纱的棉花,都作为棉袄的填充物,直接制造了棉袄——当然那个决策并不能算错,因为相当一部分棉袄还被前方将士用上了,为那次马超千里奔袭到居延海边追杀郭汜做出了贡献,让冻死的精锐骑兵少了很多。

    但是,站在产业规划和内政的角度而言,那不过是一个歪打正着的成绩,按道理来说还是应该建立账目和产能预估、填充棉和纺纱棉的比例也要算账规划。

    因为去年没做这事儿,导致过高比例的临时积压棉被用作填充棉,然后诸葛亮稍微算了一下账目,就发现徐庶后续还能收购到的、老百姓去年秋收后没来得及卖完的棉,规模根本不足以喂饱刘家峡这边已经建成的纺纱水车。

    可能到今年五月份左右皮棉就被纺完了,后续水车只能闲两个月,等秋收后今年的新棉下来——这就是不建立至少够纺一年棉花量的库存储备的弊端,也是不预估民间棉花总产量的弊端。

    徐庶把这一点牢牢记下,因为这事儿也不是他说了算的,他得直接越过兰州太守上报凉州牧关羽,让关羽今年开始亡羊补牢,责令西凉各地郡守、县令,从今开始每年要上报“本辖区内今年预计棉花总产量多少斤”这些数据。

    为了发展纺织工业,这是提前把统计局该干的活儿的雏形都整出来了。

    最后,诸葛亮还不忘拿出他改良后的水力纺纱机和便携式的加工木材的车床,都是对徐庶这边的工业建设颇有帮助的。

    尤其是车木头的车床,被诸葛亮再次改良之后,又多了不少变种的机器。不但有车的,还有旋转的锯片,也是脚踏式驱动的,锯平整的木材比手拉大锯快不少,能极大提升批量加工木材的工作效率。

    ……

    徐庶把诸葛亮点拨他的意见全部记下,临了,才注意到小师妹还在旁边似乎也有些心得想说,徐庶既然今天姿态已经放到最低了,也不在乎多不耻下问一次,就虚心地请黄月英也畅所欲言。

    黄月英也帮他稍微挑了几个毛病:“师兄,既然在兰州这地方,一年有四个月水车都没法用,就该把水轮整个卸下来过冬,否则暴露在风沙里,秋天浸透了冬天再暴晒狂风,老化损坏起来太快了。

    我虽然见识不多,却也在荆州见识过翻车,自己造过木构工巧之处,你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有,冬天把水轮存在专门的库房里时,屋里记得墙角堆些石灰收潮。还有,刚才亮哥教那些工匠用脚踏圆锯,他们学起来怎么是这样的……”

    黄月英年少没有城府,才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刚毕业要上初一的年纪,当然说话不会给徐庶留面子,自己哪怕只知道一分,也要假装懂两分似地指指点点。

    小姑娘争强好胜好为人师的脾气,一览无余。

    好在徐庶也大致知道黄月英的脾气,选择了彻底全盘接受,就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连李素在一旁见年轻人不讲学德、太不给前辈师兄留面子,也有点看不下去。等黄月英也说完之后,他才帮徐庶圆场:

    “行了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也别搞得元直什么事儿都没干成似的。总的来说,成绩还是要肯定的,西凉苦寒,一个冬天都留在这儿不容易。

    内政之事,尤其是这些前人没做过的创举,都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事儿都不干,哪来的机会犯错?所以不要怕犯错,那些小问题整改了就好。”

    徐庶连连谦逊:“右将军不必为我掩饰,诸葛令史与黄师妹的眼光果真是毒辣,阅历也非其年龄所当有,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徐某今天是真的心服口服。”

    李素拍拍他肩膀:“好了,别谦逊了,这边也看完了,今日这边工地上的事儿,就交给幕僚吧,元直你随我进城,我们看看云长那边的进展如何。”

 第468章 什么都略懂

    结束了“刘家峡工业区”的视察后,李素一行在徐庶的引路下,一路春风得意走马观花进了兰州城。

    从刘家峡下游到兰州城,其实整整有六十里路,不过李素一行走起来却不觉得慢。因为一多半的河岸两边都被规划了水车,未来至少能绵延三四十里。

    最后二十里的城外河谷,原本是去年水攻韩遂的战场,现在也被规划成了工地,将来会再这儿建设几座通商集散的港口码头,还有很多织棉布的工坊,以及其他不需要水能的行业的手工工坊。

    总而言之,兰州城上游六十里,未来就是一片绵延不断的工业区,只不过现在投资规模还很小,很多地皮只是规划了预留着,并没有足够的官营作坊或者民间富商投资。

    另外为了尽量少占低洼平整河谷的耕地,规划的时候也是工农间杂,尽量把相对高处、干燥灌溉不便,也不够平整的小丘拿来建工场,能种地的暂时还是拿来种地。

    毕竟还是农业社会,西凉也不富庶,外地千里运粮过来很困难,粮食必须自给自足。

    诸葛亮跟着看了一路,最后感慨:“官府和富商的投入还是太慢了,这么好的条件,水利都在死命修了,不尽快充分利用起来多可惜?

    真想给二姐写封信,让她亲自来这兰州,开个几千台织机的大棉布作坊,益州那点生意反正也是守成吃老本,交给府上的管事就行了,过两年等三弟也稍微懂点事了,也能帮着看看账。”

    诸葛亮有此言,显然是见惯了超级富商们打造的大世面,知道当年的“益州速度”搞产业建设有多快。在他眼里,关羽在凉州这儿搞得那么慢,关键还是一个问题:钱没到位。

    官府投入不多,是因为官府看不出在这儿大搞建设投入过多,会对未来的天下争霸有多少好处,回本太慢。但民间既然有那么多游资闲钱,又有看得出获利趋势的明眼商人,这时候就该逐利进场。

    李素闻言,心中暗忖:这个办法倒是不错,或许将来这些家族会成为大汉朝的产业资本寡头财阀,但眼下也顾不得了。

    财阀不一定都是坏的,要是能加快国民产业建设,而且国家需要向边缘地区那些政治账算不过来的地区扩张影响力,财阀就财阀吧。

    李素身边那些女眷,虽然不懂这方面的事儿,但看着她们印象中该是苦寒好吃懒做的西凉百姓,居然也能活得那么积极,在官府的组织下干活干得热火朝天,也是心中颇为感慨。哪怕原本有点出世厌世倾向的,生活态度都积极了些。

    进了兰州城后,李素也没见关羽来迎接他,毕竟两人身份相近,关羽可能也是确实忙。李素直入州牧府衙,关羽得了通报,才到门口相迎。至于诸葛亮等人,就交给关羽的其他幕僚随便接待了——

    主要是关羽自从北伐关中胜利后,就被刘备委任为凉州牧,是刘备阵营最早封州牧的。哪怕当时西凉还没光复,关羽也先驻扎天水郡筹备西征,所以后来诸葛亮的两次高光时刻,关羽并没有亲眼见证。

    他对诸葛亮最新成长进度的理解,比张飞还滞后,还停留在“诸葛亮不过是个工巧算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偏才”。

    李素一时也没注意这些细节,他直接跟关羽谈笑风生地问:莫不是又有军务紧急?

    关羽也不多客套,抚髯叹笑:“确实忙,凉州新定各郡,都要劝农教导百姓种棉。还有一些去年未曾彻底平定的地区,要稍稍用兵威慑。幸好劝农的事儿有国子尼奔走,我这边稍稍清闲些。

    这不,最近又在计算钱粮,看看去年各郡的秋收,吃到今年夏粮下来之后还能有多少盈余。我们也是量入为出,把余粮筹为军粮,好让伯起、子均用兵多收服一些氐人、羌人、南匈奴部落。这样的话,说不定这些部落今年春耕也能赶上都种棉花,甚至林邑稻。”

    去年的凉州之战,只是把几个首恶大势力端掉了,但西凉的官府统治并没有彻底建立起来,还有很多部落是不造反也不归朝廷管的自生自灭状态。还有些部落甚至比去年更壮大了——因为他们填补了被端掉的大势力留出的权力真空。

    这种情况,动兵肯定也要动,但不能一味靠武力。而要剿抚并用,一拉一打,培植肯听命于朝廷的代理人部落,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