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能趁着晚上睡觉坐船赶路,其他事情上了船安全了,再从长计议慢慢想。
李家商队也巴不得如此,一行人就不言不语埋头赶路。
傍晚时分,终于在沛县与萧县之间的一处泗水渡口,找到了揽活儿的船家,一行人租了足足七八条小船,顺流而下。
夜深人静之后,李素躺在船舱里,把头伸出船篷外,枕在手臂上,一边看着星空,一边想着拉人的事儿,顺便躲避一下逼仄空间内的马粪臭味。
“鲁肃虽然是大才,但主要还是外交眼光好,历史上他最大的功绩,无非是坚持劝孙权不要投降,以及坚持孙刘联盟。这样一个人,放在友军那儿,对于外交关系的帮助似乎比放在自己这里更大,拉过来之后会不会有什么弊端呢?
罢了,这辈子刘备的地盘肯定变了,到时候该拉拢谁当外交盟友都还不知道呢,既然如此,鲁肃这样的人才绝没有放过的道理。而且现如今这种毫无功名门阀背景但又有学问见识的大地主,可是不好找啊,一路上就遇到这么一个。”
思前想后,李素很快把“招鲁肃会不会把历史改变得太狠、在未来外交方面出现反作用”这个犹豫,排挤出脑海。这一世的刘备,反正要联盟也极小概率会联孙权了,说不定孙权都没机会接他哥孙策的班呢。
干嘛为十几年后的事儿烦恼,有好处当然是全往兜里揣了。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都是全都要。
第二天天亮,一行已到彭城。
李素本来说好了要跟李家商队同行,但李家商队急着赶路,李素却还要再各大城市每处盘桓一两日,把剩下的孝义录等宣扬刘备名声的书籍散播一下,邀买声望,两伙人只好暂时分道扬镳。
不过李素一行马快,李单也答应三天后在下相码头等候,如果李素能赶上来,李单就等李素一起走,陆路去东海。
下相县也是项羽的故乡,是去东海路上、最后一处泗水边的渡口城市,再往东就必须走陆路了。
这一天下来,李素对李家商队了解加深后,也想明白一个问题:历史上李典被曹操重视,是因为李家其实相当于霸占了大半个山阳郡的土霸王,曹操是馋他家的几千私兵呢。所以,光招募一个李典也没什么用,如今李家值钱的是李典的叔父,未来是他堂兄,这些都死了才轮到李典。没有家族的支持,光挖李典本人也没多大用处。所以这事儿李素也就不去多想了。
双方分开行动之后,李素第一件事就是吩咐关羽立刻在彭城县城里找了户商人,买了几包石灰,然后把一路上斩杀的山贼人头全部用石灰好好腌制干净。
昨天杀了那么多人,人头还要留着到丹阳的时候,给毋丘毅表功,算是“我们为大军开路杀贼”,这也是多多少少可以换回一些功勋的。
但是新鲜的人头不处理,又太容易孳生病菌传染疾病了,李素的卫生常识比古人强得多,当然不能用自己的健康安全开玩笑。
另一方面,多准备点人头,对李素下一阶段劝诱人才也有好处,可以证明他们不是打秋风混日子的普通官军,而是真心杀贼的,说不定能让那些富商土豪更加高看一眼他们的前途。
这都是心理战的周边素材。
关羽腌人头的工夫,李素也寄售了一些书籍给同一家彭城富商,打探了一些消息。也是卖掉书之后,他才知道原来彭城郡这边最大的几家商户,也都是糜竺家的分号,不得不感慨糜竺家的生意做得如此之大。
店主还狠自豪地告诉李素:彭城、下邳、东海、广陵这四郡,生意做的最大的商人,都是糜家。只有北边的琅琊郡、东莞郡,当地商人才能勉强把糜家排挤出去。
能在徐州六郡中的四个,做到当地第一,这势力也没谁了。
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李素更加坚定了自己先卖书的想法:既然这一路上最大的商号都是糜竺的,在糜家自己的商号里多卖点书,只要分销销量好,那么这些管事肯定会把这个商机情报汇报给糜竺。
如此一来,自己还没拜访糜竺,就先对糜竺进行一番信息轰炸,让他产生“刘备这人的事迹如今已经传遍天下,炙手可热,前途不可限量”的错觉。
这是后世商业造势中很常用的手法。
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股市场上王安电脑股价被虚估得很高,主要就是因为这款电脑在华尔街普及率非常高。当金融业者被眼前的景象误导,觉得“整条华尔街都用王安电脑办公,这公司怎么可能不火”时,他们就忽视了主流贫穷市场。
李素对付糜竺,也是一样的手法,要让他身边的有钱人,都人手一卷孝义录,这样糜竺就会忘记思考“穷人是否也知道刘备的事迹”这个问题了。
“多给糜竺身边的人一些酝酿时间吧,我先去拜访鲁肃,把糜竺晾那儿、饱和信息轰炸几天。”李素一路上调整着自己的策略,行到下相时,已然做出了这个决断。
4月21日,与毋丘毅分开后的第九天,李素一行二十三骑,安然策马赶到了东海曲阳县。
曲阳全县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与周边各县连成一片,沃野数百里就是靠海的地方稍微有点盐碱地。
后世的盐城大部分地区,如今还是大海,黄淮诸河夹带的泥沙,每年会把苏北的土地面积,往东扩张上百丈。未来一千多年里,能从黄海里凭空长出足有1度经度宽的国土。
这种地形,自然是土地松软平整,灌溉也极为便利,是汉末徐州难得的粮仓。
“这地方光论种田水平,还是富庶啊,难怪出手阔绰。”李素看着茁壮的麦苗,点头赞许。
一行人问明路径,就直奔鲁家庄而去。
路上的乡农,听李素问的是鲁家,都对其仗义济困赞不绝口。连原本对这种素未谋面土豪不太感兴趣的关羽和典韦,听多了之后,也隐隐然对鲁肃生出几分敬意。
“如此乱世,竟然还有豪强不是趁机兼并贫农土地,反而卖地换钱粮周济穷人,真是罕见。”关羽想起自己老家那些被他杀了的大户,颇为感慨。
又走了半个时辰,鲁家庄已到眼前。李素放眼望去,旁边的庄户严整清净,比这乱世里其他地方看到的佃农显然要好过一些。
这一片田连阡陌,起码有数百顷,要种这么多地,佃农也得几百户,看来是本县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了。
走到庄前,李素礼貌让人通报。
鲁肃虚岁十六,四岁就死了父亲,家中又无伯叔,便从小跟着祖母和姑姑一起生活。五年前,祖母也过世了,家中只有他母亲和姑姑,当时他还过于年少,庄子的事儿就由入赘的姑父打理。
最近两年,鲁肃算是勉强成年了,姑父作为外姓人,才把管理权重新交给他,鲁家仗义疏财周济穷困的名声,也是近两年才涨起来的。
这天鲁肃正在读书,读的也正好是新买来的印刷版尔雅和孝义录论语他没买,因为家里手抄版的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没必要再浪费钱。
他的书僮便进来通报:“少君,庄外有一伙官兵到来,为首者自称是幽州别驾李素,还说是奉朝廷钧命赴广陵郡募集丹阳兵讨贼,路过特来求见。”
鲁肃一愣,刚要卷起卷轴,忽然想起什么,往卷轴末尾扫了一眼:“幽州别驾李素?怎么跟著述孝义录的这个李素同名?不过李是大姓,也不奇怪,但都是幽州人快请!”
出于好奇,鲁肃立刻整理衣冠,亲自出迎。
刚走到门口,鲁肃又被来人的形象微微震慑了一下。
原来,李素一行二十三骑,每匹马的马脖子上,都挂了整整齐齐三颗石灰腌制好的人头!加起来就是六十九颗。
人头上还缠着黄巾,不过这些黄巾实际上是李素造假的原本这些山贼,并非人人都裹黄巾,李素又嫌弃死人头缠的东西肮脏容易有病菌,所以全烧了。
他是在彭城的时候买了一匹黄麻布,把人头腌好后,重新扯了几十条干净的新黄布伪造上去、再杀一只鸡染鸡血做旧。
至于鸡当然是被李素吃掉了。
看着这么一伙官兵出现,鲁肃顿时觉得一股凌厉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官兵跟往常看到的混日子的不一样!都是真豪杰!”鲁肃心中瞬间烙下了这么一个印象,连忙深吸了一口气,“敢问阁下可是曾任宗正府属官的李素?这卷孝义录可曾读过?”
“原来鲁贤弟还读过愚兄所著之书,那还真是有缘。”李素在马背上谦虚道。
“不曾想竟是伯雅兄光降,使寒舍蓬荜生辉,快请快请!伯雅兄所书事迹,某早有耳闻,近日又亲得此书拜读,使人热血,恨不能如刘良乡那般救国救命,孝义两全。”
注:刘备官职为良乡县令,这一信息如今已传遍天下,所以鲁肃以刘备官职称呼
第61章 16岁就这么阴险真的好么
看着李素直接被鲁肃引入庄内礼遇,关羽也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再次被刷新了原来出一卷书的作用那么大!哪怕只是文辞粗浅的好人好事故事书!
不但可以卖书赚钱,还可以让其他地位不怎么高的读书人,一见到你就惊呼“原来你就是写了xxx的大贤”,然后对你礼敬有加。
著书立说、刻印贩售这门生意,真是划算。
之前蔡邕、顾雍乍一见李素的时候,还不拿他当回事儿,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比李素更大的“贤”。可是到了鲁肃这种自学成才的土财主面前,李素的社会地位和学界声望明显就反超了。
“倒也是个自学成才的爽快人,待人利索,可以结交,一会儿跟他聊聊对春秋大义的见解。”关羽自矜地捻须想道,觉得鲁肃配跟他聊聊春秋心得。
一伙人进到庄内,李素也不想多费脑子,决定就按照历史上周瑜的说辞试一试。
一边走,他一边就直接挑明来意:“鲁贤弟,不瞒你说,我此番本意是在奉朝廷之命、去广陵募兵之前,先寻朐县糜家募些钱粮。但自从入了下邳郡界,打听远近客商,皆言贤弟仗义济困、疏财报国,所以慕名而来。”
鲁肃让李素入书房对坐,关羽打横坐下。至于典韦,因为不识字,不耐烦听这些,就在外面跟着庄客闲晃。
坐定之后,鲁肃倒也慎重问道:“朝廷募兵,竟然不给足钱粮的么?若是为国贴钱,恐怕是无底深渊啊。”
鲁肃慷慨归慷慨,但智商还是很不错的,他可以仗义疏财结交豪杰,但不会去填无底洞。
给国家出钱,是你李素欠他人情,还是虚无缥缈的国家欠他人情?国家都没个代表,皇帝又不知道这事儿,钱不就白花了。
李素点点头:“实不相瞒,如今朝廷窘迫也是实情,募兵开支本就不足数,正式负责的毋丘都尉,也是能骗到多少人就骗到多少人,后续大不了军饷军食尽量优待。
不过,某此番借钱粮,倒不是为了朝廷之兵涿郡良乡县令刘玄德,当初于我有救命之恩,是他首杀中山督邮、助我出首张纯反情,我故而以兄事之。
朝廷官募的兵马多不能战,刘县令为保卫乡里,才想让我额外趁便私募些丹阳精兵,一并带回幽州。但这些私兵便没有朝廷拨付的安家费与军饷、军食了。闻贤弟家中略有存粮,特来募些军粮,够本部私兵北上幽州途中食用即可。至于募兵钱财,我自会找糜子仲想办法。”
鲁肃闻言,神情一度亢奋:“原来李兄与天下孝义知名的刘良乡,居然有如此恩谊,难怪你为他著书扬名。刘公之忠孝两全、李兄之仗义为友,当真令人汗颜。既是为如此豪杰义士效力,自不待言李兄可去我家粮囷,随意任选一囷自取。”
关羽一直眯着眼坐在旁边,听鲁肃居然这么慷慨,也有些激动:“鲁君真乃豪迈义士,关某走南闯北,尚未见豪强有如此慷慨。”
说着,关羽主动对鲁肃作揖行礼。
“这位是”
李素这才想起,一见面就提借粮,连介绍都没介绍呢:“这位是关羽关云长,乃玄德公义弟,自虽玄德公讨黄巾,每战必先,勇武绝伦,累功为别部司马。
此番南来途中,多赖关司马杀贼护卫,为毋丘都尉一行开道恰才所见我等马项所挂贼人首级,皆是关司马与典屯长率兵击杀。”
鲁肃闻言,也连忙回礼,跟关羽惺惺相惜聊了一会儿。
关羽听说鲁肃也是因为出生豪强地主、被那些诗书传家的大族看不起、无法拜名师为师,愈发觉得投契大家都是“有实学没文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就好比一个大公司里,两个不同部门的经理,业绩都不错,手下都是名校生。偏偏他们自己不是名校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的实战经验。这样俩人凑到一块儿,马上就能一起喝大酒泡澡堂碰撞出火花。
粮食还没到手呢,关羽就跟鲁肃聊春秋聊得兴起,约好了晚上在庄上好好喝一顿,不醉不休,然后还叽叽歪歪聊起两人对一些春秋典故的大义理解。
李素在旁边看了,也是暗暗诧异:你俩原本可是要单刀赴会剑拔弩张的呀!
只能说,鲁肃这人脾气性情,本身跟关羽是投契的,包括鲁肃这人的“相性”,应该也是跟刘备阵营合得来,只可惜原本的历史上,各为其主。
既然如此,这一世也不需要子敬贤弟左右为难了,直接一往无前好好干吧。
一伙人聊着聊着,鲁肃反而比李素还性急,直接扯着李素的袖子去粮库,非要李素立刻点一囷,就算是他家赞助的军粮了。
李素也就顺势指了以囷,心中也颇为得意:周瑜借粮、指囷相赠的典故,好歹这一世没有消失,只不过把周瑜换成了自己。
“行,那就这囷了,来人,先大致算一下。”鲁肃也是心细,为了示人以诚,直接让庄客把囷顶开了,大致丈量一番。
庄客当面丈量,表示大约有将近两千斛,鲁肃就当即表态,将来提货时,直接提满两千斛。
这样也免得将来被人说“李素选好了一囷之后,又舍不得,偷偷把这一囷的粮食挪一部分到别的囷”。
好人做都做了,就要做彻底,不能留下瑕疵。
李素知他心意,当然没有阻止,而关羽等人看在眼中,也暗赞鲁肃心思缜密。
等鲁肃吩咐完,李素才盛意拳拳邀请道:“贤弟既与我等如此投契,何不北上一起共襄盛举?以贤弟读书明事,先任县中属官,一起筹措钱粮吏治、协助平贼报国,岂不快哉?以玄德公待人厚道,不出半年,定然可得朝廷明授官职。”
这一次,鲁肃倒是比借粮之前稍微多想了想:“从县吏做起,我不愿为之。那些钱粮俗务,并非所长。若是玄德公有诚意,知我之才,我宁可以无品无秩的谋士做起,倒也超然。
待以谋略立功,再授我官职便是。伯雅兄若能应我此求,待我收拾数日,便可同行。肃年轻不够持重,正好跟着伯雅兄历练习学。”
“不愿为钱粮户籍小吏,也算人之常情。此事容易,我代玄德公答应了。”李素只要能拉到人,就求之不得了,这些细节一概答应。
鲁肃的内政才能也是很强的,但主要也是集中在大略上,让他管钱管户口,还真不如诸葛亮。至少诸葛亮更严谨更大公无私,对于法治的建设也是诸葛亮强得多。
鲁肃见他爽快,便也跟着爽快:“既如此,今夜咱不醉不休,明日起,伯雅兄便先去寻麋子仲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