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31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31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史慈也非常谨慎,还跟孙策交换了各自献给对方主公的礼物作为信物,饮宴歇息了一天,这才带上周瑜以及周瑜的少数随从,跟孙策告辞,再次出发。

    还别说,在濡须南口驻扎的这一天,以及第二天出发后,还出了一些小意外——太史慈的船队刚刚起航往西,就遇到了一些鱼腩战船的拦截。不过还好,周瑜也特地带了几条船,护送了他自己的坐船一程,开出至少五十里,跟拦截者的战船互相弓箭互射了一阵,略有小胜击退对方,然后周瑜派来那些护送船才回返。

    也是在击退敌人之后,周瑜才轻描淡写跟太史慈客气:“给太史校尉添麻烦了,说来也怪我们——这些拦截我们的战船,是庐江太守陆康的。陆康与周昕前些日子在九江救援陈温时,被孙将军击败。

    所以看到孙将军的战船出现在庐江江面上时,还以为是敌人。你们这五条船,昨天在濡须口我军的水寨里停泊过了,今天又起航西行,陆康就当成是我们的人来打了。

    不过陆家并无知兵之人,陆康已经年老,其子侄多不知兵。所以刚才那些战船不足为惧。我军既然跟汉中王盟好,当然要护送你们经过扬州段的江面了。

    前路顺风一日之内可达柴桑,便算是过了庐江郡界、进入荆州的江夏郡界,不会再有敌视的船只拦截了。”

    这里必须说一句,周瑜治理的居巢县,是属于九江郡的,也位于濡须水北口河边。但濡须水南口流入长江的位置,其实已经深入到了南边庐江郡的临湖县。所以周瑜这次事实上是“深入敌境”来拦截太史慈谈事儿的,借用了敌人的出江口。所以他的一举一动才被如临大敌的庐江郡兵戒备、贴身盯防。

    听周瑜的话,显然是很看不起陆家人带兵的才能。不过严格来说,他也没算看错,陆康的孙子陆逊现在才十岁呢,屁的兵法都不懂。陆康的儿子陆绩也还是小孩,只会“袁术座间怀枳”,刷刷偷橘子给母亲吃的事迹为将来举孝廉做准备。

    一天之内,船队轻松顺风过了柴桑,终于进入安全的荆州地界,即将沿汉水返回汉中。

 第244章 刘玄德割髀疗毒

    进入荆州地界之后,因为刘表目前和刘备还处在表面盟友的状态,所以再无人拦截阻挠太史慈的船队。

    自夏口逆流进入汉水,经过十余日的航行,终于由上庸回到汉中。

    因为汉水中上游相对湍急、有险滩,太史慈一行的船队被留在了武当县,而后换的小船通过上庸、西城等县。

    一路上周瑜看似云淡风轻,观景聊天,在武当县换船的时候,他还花了半天时间爬上武当山晃悠了一圈,只差作曲一首了。而实则他也在暗中观察地理形势,越看越对刘备军入蜀后的建设情况感到心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周瑜是知兵之人,从小喜欢看地理形势,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水经注》,《尚书尧典》又不靠谱,但周瑜仗着家里有钱,靠走万里路四处游历,也总结了不少实地考察的经验。

    他一直知道,上庸道诸县,是“汉中之余赘”,得汉中者要顺流而下得上庸非常容易,但如果遇到襄阳这一侧的猛烈抵抗,在襄阳以西的筑阳形成拉锯战,那么汉中政权的持久战补给就会出现问题。

    顺流而下运输物资的船,哪怕空船都很难开回去,几处特别湍急的河段会成为后勤的天然灾难。

    但是,这一次在武当县,周瑜看到了原先从未想象过会在汉水中游出现的大型转运码头,把数百料的大江船换成汉水里的中型船,船只储备那么充裕。

    而且武当县上游的堵水河口一带,原本按汉朝的地图,应该是一大片堰塞的淤泥沼泽(后来的湖北十堰市),根本没有大规模的人烟定居。

    但他却在那片地图上本该是沼泽的地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淤泥堆田,如同长江口的江南水乡,沼泽的一部分被深挖,形成田字形交错纵横可以划船的水网,挖出来的泥堆成了数以千计一块块的黑土地,长满了对灌溉水量需求极高的芋头,堪称变废为宝。

    周瑜生在江淮,他当然知道江南水乡也有种芋头,但基本上只有在水田或者河边窄窄一溜儿地立种。

    这种东西比稻麦等粮食作物收成高不少,吃了也饱腹,就是有点噎人。之所以种得少,完全是因为江南的农民也懒,不想那么频繁地浇水,所以离开水源几百步远的地块,就没人种芋头了。

    而在上庸这边,因为本来就是沼泽地堆出来的田,农夫划着船,拿着一个挑在长杆上的木桶,直接从河里一桶一桶舀水往高大的芋头茎叶上泼就是了,灌溉非常简便粗放。

    周瑜爬完武当山之后回来,心中就在估算:“按桓帝末年的朝廷户籍税簿,上庸诸县加起来也就不到两万户人口。可按照刘备现在息兵养民的样子来看,怕是养活无万户都能做到吧?

    刘备如此重视一块收不上来税、或者说税粮外运不便的地区,其志不小啊,他是想对付襄阳的刘表,还是南阳的袁术?看来这次倒是来对了,刘备表面上对当年的讨董盟友如此友善,背地里其实也就跟袁绍曹操是一路货,能找到借口吞并盟友怎会不吞,此番远交近攻成矣。”

    周瑜很清楚,上庸种田种得再好,这儿的物资逆流运回汉中是非常不划算的,船得屡次装卸,甚至用纤夫拉纤。但上庸这边的屯田成果如果用于攻打襄阳,那就再舒服不过了,回程的时候可以空船,就轻松一些。

    不过,也不用怪太史慈没有保密意识,因为在跟盟友接壤的地区种田,这种事儿本来就是瞒不过去的,也没什么好保密。只要刘备没有流露出背盟的实质性证据,别人就无法指责他。

    要是刘表主动“假想防卫”,那刘备还求之不得呢。

    提前的假想防卫可不算正当防卫,是要受到依法制裁的。到时候刘备就可以正当防卫了。

    见识了一番刘备军的欣欣向荣后,大约十月下旬的一天,周瑜一行终于进了南郑县城。

    可惜,太史慈需要先带华佗去面见刘备,所以周瑜没有机会得到第一时间的引荐。

    不过汉中王还是很热情好客的,对于远方来使,也不用大领导吩咐,都有驿丞例行公事先招待在驿馆住下,每天好酒好肉,闲着没事儿就带出去定军山转转,看看风景就当公费旅游。

    这一路上,华佗来的目的是什么,并没有告诉周瑜,对外只说是延请名医到南郑献药方、汉中王公费贴钱、帮刻书刊印。

    不过猜也猜得到,多半刘备自己的健康也有什么问题。

    周瑜也就不急不躁,静观其变。

    ……

    汉中王府内,李素今天也是照例来汇报一些公务,然后就遇到太史慈带着华佗来了。

    刘备见了太史慈也很高兴:“子义,三年不见,都是校尉了,跟东夷那些三韩作战,很轻松吧。子仲那边既然没有功业可建,正好跟孤北伐关中,驱逐汉贼,以你之才,不出数年,升个将军也是轻而易举。”

    当然是杂号将军,只不过杂号二字没必要刻意说出来了,画大饼需要朦胧美。

    李素也在旁嘉许:“这次多亏子义护送,不然元化先生也不能来得这么快这么安稳。你先下去歇息吧,对外不要多说,元华先生要给大王诊治了。”

    太史慈退下之后,华佗终于有机会入内拜见。看在他年长的份上,刘备当然也不会摆大王的架子,只是坦然受了对方拱手一礼,然后就让坐下叙话:“有劳先生远来了,实不相瞒,孤也是有箭疮没好利索,每逢阴雨湿冷便作痛麻痹。久闻先生乃天下疗伤圣手。”

    华佗:“岂敢岂敢,听说大王此伤是因为五丈原奋不顾身勤王救驾才落下的。王司徒蒙难、天子蒙尘之时,天下诸侯或熟视无睹,或路遥有心无力不及救援。

    唯大王立刻发兵、不计己利。老朽早已仰慕大王高义,今日能效劳,实感荣幸——请大王宽衣验伤。”

    刘备就趴在一个软榻上,让侍婢拉下裤子,露出大腿侧后方的箭伤旧疤。

    华佗似乎很有经验:“这是骑马的时候从背后被射中的吧,虽然表面愈合数月,然仍有肿胀淤痕。应该不是箭矢淬毒,但可能是当初清理创口的军医,只把箭头取出来了,但还有其他杂物没有取净。具体是什么,请恕老朽也无法断言,且号脉观色。”

    然后华佗给刘备把了脉,又看了脸色、舌头,仔细询问阴雨天疼痛时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小针密集扎那样还是麻痹为主,连续问了四五个是非选择题。

    问了半天,华佗捻须思索,也没敢下定论:“由此看来,不可能是铁屑铁锈,否则要严重得多,至少是整条腿麻痹不动。至于是木屑还是漆皮、羽翎,还是判断不出来,大王若是放心老朽医治,不惧割肉流血,只有服下麻沸散,以刀剖开慢慢找了——也不保证每一刀都割在确有异物的地方。可能会稍微多挨两刀,保险起见多割掉一些腐肉,请大王谅解。”

    李素一直在旁边围观旁听,见对方说得那么慎重,跟演义和三国志里的描写截然不同。

    看来华佗还是很谦虚的,他也是人不是神,没有直接跟神棍一样看一眼号个脉就铁口直断哪里有什么异物。

    那就不是医生是神棍了,只有那些号称能“听得出这个耳机用的是水电火电还是核电”的神棍音响发烧友才会干类似的事情。

    刘备不是关羽,而且这里也不是军中,没有外人,他当然不会不喝麻沸散硬抗。

    李素细心,怕感染,连忙吩咐:“去隔壁动刀吧,隔壁有一间屋,所有器物都是煮过的,床单被褥也都是煮了之后烈日晒干用火烤干的。动手之前,先让婢女给大王沐浴干净。先生的刀具也都会用草药煮过吧。”

    华佗颇为惊讶,对李素投去一个嘉许的眼神:“右将军真是谨慎,此法也深合我医家之道。老夫行医半生,还未见过连净室内的铺陈器物也全部煮过的。其实只有炎炎夏日动刀需要如此谨慎,如今已经是冬天,又冷又燥,正是最好的时机。”

    大伙儿就各自准备,李素自己也连忙又回去洗了个澡,换上全部是煮过后烤干的衣服,逼着华佗也去洗澡换衣服,然后在刘备的手术室里拉了白色的纱帐,所有人至少离开十步远,除了端盆子的婢女以外。

    麻沸散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麻——因为现代医学的全麻是要上呼吸机的,会把人的呼吸系统也抑制,让人的胸肌无法收缩舒张挤吸肺部气体。华佗没有呼吸机,直接全麻人就死了。

    所以麻沸散只能说是比醉酒更厉害一些的一种昏迷,类似于强化版蒙汗药,并不能完全阻断神经痛觉,效果跟把人打晕差不多。

    刘备果然昏迷了过去,然后被豁开腿肉翻找了很久,挖出几个碎木屑和漆皮,保险起见,还把周边有嫌疑的肉都多切了一点,至于脂肪层就更不用担心了,反正不影响运动,多割一点也没事。

    据说后来刘备一辈子都为这事儿感慨:就算再常年不打仗,髀肉复生也只有一条腿生,右腿因为华佗留下的后遗症,一辈子就细一截,左腿越是粗越显得右腿细了。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眼下手术很成功。

    华佗把刘备稍稍细了一圈的腿,重新清洗缝好包扎好敷药收工。

    “半天之后麻沸汤药性过了就会醒,前几天还会疼,五天后就不怎么疼了。”

    后来的恢复果然如华佗预期,第二天李素去探望刘备的情况,刘备就已经说话如常了,就是偶尔还会龇牙咧嘴忍忍疼。

    而李素也是这时候才从太史慈那儿知道了孙坚派周瑜来的事儿,跟刘备稍微提了一句。

    “伯雅你先帮孤谈着吧,过几天再来请示。”刘备趴着不能移动,实在懒得处理外交政务。

 第245章 你这个长沙太守就是有可能办不出房产证的小产权

    被晾在南郑驿馆的周瑜,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料事如神:

    刘备没有第一时间见他,甚至都没有第一时间派人来跟他谈,肯定是因为刘备的伤情比较严重,所以他和太史慈、华佗同时抵达,要以先召见华佗看病为重。

    但是,仅仅在驿馆里吃了一顿晚饭之后,周瑜就开始怀疑起自己是不是武断了。

    汉中王对自己居然这么礼遇?莫非是觉得事关重大,所以要好好招待、沐浴斋戒然后才谈?不然,怎么会拿出这么好吃的菜招待来使?总不可能这儿驿馆的待遇平时就那么好吧?

    其实周瑜吃的也没啥,无非是火锅、烧烤,还有些油炸的菜,就是胡椒、花椒之类的香辛料下得比较重,把这个时代难以避免的肉食腥膻味儿都彻底盖住了,搁后世都算是垃圾食品。

    什么胡椒冷吃兔、先油炸后勾芡的狮子头、先用胡椒腌渍然后再烤的牛肉、先用孜然腌渍然后再烤的羊排。

    至于火锅,因为不方便牛羊肉腌制入味去腥,所以周瑜吃到的火锅不是家畜肉的,全部是涮鱼片,看上去很清爽。但是汤底用了汽锅鸡蒸出来的鸡汤,鱼也是汉朝时才刚刚传入西南长江流域的黑鱼,为了防止周瑜吃不惯,也备用了更常见的草鱼。

    黑鱼原产也是印度地区,但汉朝时已经传入了长江流域上游,也不知道最初是怎么传入的,估计是沿着青藏高原或者横断山区的水网,被早期好事的西南夷先民从一条江里搬到另一条江里的吧。(黑鱼离开水还可以存活几天,科学家认为这是它被古人在不同河流之间无意迁徙的重要原因)

    “这鱼是《神农本草经》里传说的乌鳢吧,鱼皮那么黑,刘备身边那些达官贵人的生活真是奢侈啊。这涮鱼的鸡汤为何如此鲜美清澈?居然不见半点杂质,也完全不是靠香料来掩盖异味的,简直难以想象。亏我在江淮生活了十几年,居然论吃鱼都不如西川之地,惭愧。”

    周瑜吃完一组汽锅鸡汤涮的黑鱼片后,简直感慨到怀疑人生,而他压根儿不知道,这种蒸鸡汤的汽锅,其实是李素这个月才刚刚发明的。

    历史上汽锅鸡这道菜色和汽锅这种餐具,大约是明清两朝才在云南渐渐发展出来。虽然是砂锅,但是蒸馏效果还不错。

    跟传统烟囱火锅差不多的造型,只是烟囱矮了点,加个密封性稍好的盖子,把锅子底下从炭火改成滚汤,就能把汤蒸汽源源不断蒸到内锅形成鸡汤,与直接把肉浸在汤里炖的烹饪方式相比,这样的肉汤更为清澈,没有泡沫。

    而李素发明汽锅的本意,还不是蒸鸡,只是蒸酒,少量弄点高度酒精,给华佗做外科手术时少量使用的。

    不过因为效率太低、代价太高,浪费严重,李素并不打算量产,也不可能量产高度酒精。太浪费粮食了,在灾荒遍地的汉末,这种技术扩散开来只会导致穷人更深重的苦难。

    所以这个发明他打算掩藏起来,只给己方高官名将做手术的时候有限使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本人将来万一需要手术或者清创可以用,谁让李素爱惜生命呢),为了掩盖这个真实目的,他才说这蒸锅是为了吃汽锅鸡。

    当时还被张飞、鲁肃等人鄙视了:伯雅这厮,为了吃口鲜美清澈的肉汤,又大动干戈了。不知道这种破锅靠蒸汽蒸出一锅汤,比直接炖煮要多耗费四五倍的木柴或者木炭呢!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炭贵啊!

    ……

    周瑜就这么迷迷糊糊地享受了两天,第三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