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33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33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阙关外,一切都很顺利。

    八月二十二日傍晚,比历史上张让谋诛何进提前了大约三天。

    十常侍中剩余的人,在嘉德殿旁的偏殿内密谋着,很多人的额头已经见汗,显然知道一切已经到了生死关头。

    为首的张让,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宦官,不过面目并不像后世电视剧里演的那么丑化,反而是个皮肤很光滑、略微白胖的人,连皱纹都不太看得见。

    能在几任皇帝身边得到重用的宦官,往往长相都不差,否则皇帝天天看着糟心早就失宠了。

    张让也不废话,直接跟老搭档赵忠还有其他几个同僚吩咐:“大将军召外兵愈盛,原本听说董卓逡巡不前,是被大将军敕种邵阻止,故而董卓要等后军。

    我素知董卓豺狼也,等他兵马远多于大将军嫡系兵马时,董卓此人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到时候就算大将军敕命他不前,他都会自行其是!届时,你我皆齑粉矣!

    但若只是怕董卓胡为,倒也可以再观望三四日,不至于不得不发。但听说前日大将军又加注了一路外兵,是征西将军刘备出上庸道的骑兵,那些都是幽州精锐,昨日已有五百骑进城了,明日还会有三千骑抵达伊阙,到时候,太后定然恐惧,再也不敢阻止大将军,既如此,不如今夜就动手!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如果李素在场的话,他听了这番话,一定会惊叹于:他李素,居然成了逼迫十常侍提前动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张让之谋,赵忠低头不语,显然知道无论如何都难有好下场,只能是赌一把了。

    赌了九死一生,不赌等死无生。

    “只能如此了”赵忠叹道。

    随后段珪、郭胜等人皆附议,倒是问到了十常侍中的“著名给排水工程师”、掖庭令毕岚的时候,毕岚稍微有些抗拒,他节外生枝地强调道:

    “但是,我听说那领幽州骑兵的使中郎将李伯雅,与他背后的征西将军,素以忠于朝廷为名,我们未必没有一线生机

    要知道,大将军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代替少主下调兵的钧命。但是,唯有一种情况,当大将军钧命与太后称制的天子明诏相违背时,对于那些绝对死忠于朝廷、不知变通、不敢权变之人而言,则当以太后称制天子明诏为准!

    既然那李素忠义无双,不会私相授受、不会为了自己的升迁富贵而枉顾朝纲私下投靠大将军,我们何不以太后名义宣召李素入宫宣慰,让他承诺一言一行直接听命于太后?如此,我们岂不是还能指望他帮太后抵御大将军借董卓威胁太后的胡为?”

    毕岚可能是天生对其他喜欢给排水专业的人有所好感吧,灵帝活着的时候喜欢玩喷泉水塔自来水,毕岚有机会大展身手。现在听说朝臣中有个忠义无双、但私生活方面又跟灵帝志趣相投、都喜欢泡澡喷泉自来水,难免对李素比较关注。

    毕岚这番话,本为原本历史上所无,显然是纯粹的蝴蝶效应。

    听到张让耳中之后,张让也忍不住微微点头:对啊!既然李素那么死忠朝廷,那就试试让他直接忠太后和少帝啊!平时大家把何进与太后视为一体,才给了何进专断之权,如果太后和何进意见不一,对绝对愚忠之人当然是直接忠太后了!

    如果只是让太后先宣召李素进来问问态度,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今晚还那么久呢,就算第一波没成功,太后召完李素再召大将军,也还有时间

    而且,说不定同样在京中手握一支较小兵权的李素,进宫后又活着出去,能进一步衬托“太后今晚召见外将并无恶意”,从而降低何进来时的戒心

    “既然耽误不了多少时候,咱就试试吧,反正原计划也是九死一生,就当多浪费一个时辰,多一条死马当活马医的路数你们以为呢?”张让正式表态。

    其他几个都没反应,唯有兼任大长秋的赵忠质疑:“大将军与太后毕竟是亲兄妹,夤夜召见也就罢了。那李素不过是外镇中郎将,而且年轻俊朗,夜入后宫实在不妥!我辈忠于先帝、肃清宫闱,宁死不可使太后行事落人话柄!”

    稍微说句题外话,十常侍们的官职,都是以“中常侍”为主,这是个秩比两千石的官,名义上属于九卿中的少府的属官。

    而赵忠在这些人当中,额外兼任的“大长秋”官职,是秩正两千石的,比中常侍还高半级。大长秋只设一位,相当于后宫总管,负责皇后、太后的事务,对不许外人秽乱宫闱负有直接责任。

    汉灵帝在世时,常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就是因为赵忠管的是后宫、而张让管的是朝政。

    赵忠此人虽然政事上卑鄙无耻、嫉贤妒能,但有一说一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尽职尽责的。历史上皇宫被攻破之后,张让段珪他们因为管政务,挟持了皇帝跑了,赵忠却没敢挟持太后出宫当然别的常侍有试图劫,但是被卢植阻止了,最后何太后在哪赵忠就在哪,他留在宫里被人砍死也没敢擅离职守。

    不过,此时此刻他的立场,显然不会被其他火烧眉毛的常侍接受。

    张让当机立断:“谋大事不拘小节,有我等在侧伺候、不离太后左右,怕什么秽乱宫闱,说句难听的,那李素如此年少哼哼”

    赵忠叹了口气,无力阻止,还是让张让去何太后那儿花言巧语,求何太后以天子名义召李素进宫,看他肯不肯带兵兼职保护宫廷。

    李素当时正在家里吃晚饭,听说居然太后以皇帝名义召见,也是吓了一大跳。

    “卧槽!你们去杀何进啊!召我干什么,我虽然带了五百人进雒阳,又不是我要指挥这五百人来杀尽宦官!你们冤有头债有主啊!尼玛可千万别玩脱了啊!”

    李素内心几乎立刻怕死崩溃了,直接丢下饭碗往后一缩,浑身觳觫,跟疟疾打摆子似的。

    “中郎何故失惊?”旁边跟李素一起吃饭、时刻保护他的赵云,连忙关心。

    李素看来传旨的宦官还没走,顺势说道:“可能是在秦岭时染的疟疾又复发了,这才打摆子我上个月不是在南阳染病停了半个月没赶路么,说不定是没好利索。还请稍待片刻!”

    遇到李素装病,那传令宦官暂时也没办法,就给他半炷香的时间解决,如果不行那就要传太医了。

    李素顺势支开宦官后,赵云才低声问道:“中郎可是知道些什么?”

    李素:“大将军调外兵进京,天下人都知是要威逼太后屠杀宦官,如今典韦的两千五百铁骑明日就要到伊阙,他们却这时候召我这种带兵将领入宫,我怕不是太后旨意,而是十常侍矫诏!”

    赵云一惊:“这那不如我们多带护卫,护送中郎入内?万一不是矫诏,抗旨不遵可是大罪啊。”

    李素摆摆手,想到历史上何进的下场:“若真是矫诏,十常侍岂会允许护卫从骑一起入宫。”

    赵云想了想:“可是京师兵马全部在大将军手中,北军、金吾卫,分别由吴匡、张璋、袁术、丁原四人统领,十常侍要害人,最多只能让一些宫内宦官临时拿起兵器充数吧?”

    李素怒其不争地拍了赵云两下:“那又如何!宦官的刀一样锋利,一样杀得了人的!”

    赵云一咬牙:“既如此,不如请中郎一会儿浑身穿着明光铠、外罩朝服,到了宫门外,就算其他人被拦下,只要我一人以具体领骑军将领身份,求一同入见。

    若太后真是要问兵马之事,我一起去也不算越理,仅我一人他们也不会提防。进去之后,如若真有宦官作乱,哪怕有数百人,我定保中郎重新杀出宫来!到时就大声喊破,说是宦官矫诏!”

    李素想了想,都有点后悔派典韦亲自去接剩下的两千五百骑兵回来了,要是典韦也在,多带个人多点保险多好啊!

    他咬着嘴唇:“就算我巧言令色,让他们不提防你跟随,但进入内宫,肯定是不能携带枪矛长槊等兵器,你只能阴藏一并宝剑,甚至不能太长”

    赵云傲然道:“这又如何?不是我看不起那些宦者的武艺,若是他们都用刀剑,我一柄剑杀百人保中郎退出也是绰绰有余。他们若是以戈矛长兵谋害,我杀而夺其矛即可。”

    李素深呼吸了三口,终于下定决心,把门口的传令宦官喊进来,说自己打摆子打完了,身体无恙可以进宫,但自己并非这支部队的实际领兵将领,所以要赵云一起,免得太后问话时答不上来误事。

    这个借口总算通过了,对方表示可以这么安排。

    然后李素就带着一些人,到了宫门口,然后只有他和赵云二人进入了嘉德殿。

    “但愿只是让我来假装给何进试探陷阱的,那样他们就不会对我这种小虾米下手、暴露真实动机”李素心中对自己默念安慰两句。

    只能相信整个宫里的武装宦官都打不过赵云了。

    忠义无双这种戏,果然演得用力过猛还是有副作用的呀。

    ps:感非常感谢creed的盟主!又要有后续几天的连续爆更了。我慢慢还。

 第105章 破门者赵子龙

    随着自己走进高高的宫墙,李素忍不住偷觑了一下周围的形势与防务。

    当然,他的动作非常小,尽量不让宫门口的金吾卫士兵或者是随时会路过的宦官注意到他的异样。

    背后厚重的宫门,居然没有在李素通过后,立刻急吼吼的关闭或许是因为天色还没彻底全黑吧。

    这多多少少给了李素几分额外的信心:如果此刻是何进进宫,那十常侍肯定是马上就关门,绝对不会让你走到下一扇门下一座殿。

    既如此,说明这次不一定是针对他,也有可能只是被诈一下,有枣没枣打一杆,一定要沉住气。

    “恩,宫墙三丈高,不过比城墙薄很多,毕竟只是墙,上面不能站人,只有哨楼、魏阙上有弓箭手。不过宫门倒是非常坚固,完全不逊于城门。还比城门更为奢华地包了那么多铜钉和铜框、背面还加强了那么多横向的铁板。

    一会儿真要是宫门被堵死了想逃命,还不如让子龙找矛杆、简易梯子扔我跳墙呢。六米高跳下去也摔不死,运气好摔到外面河里就更容易逃生了,只是得提前脱掉铁甲,穿着铁甲不摔死也得淹死。”

    李素心中已经想好了两条逃生路线。

    嗯,顺带说句题外话,所谓“魏阙”,就是古装剧里皇宫门口那两个箭塔一样的瞭望建筑。后来曹丕也想牵强附会“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纬之言时,就让华歆强行解释,说“当涂高”就是“魏”。

    转了大约十几分钟后,李素终于到达了后宫,引路的宦官很客气地把他引到一间寝宫门口垂着帘子,赵云被挡在了帘外,不过可以远远望见李素背影,所以倒也不怕。

    寝宫深五间,大约二十几米深度,最门口的赵云,是听不见里面人说话的除非大声嚷嚷。

    “使中郎将臣素,参见太后。”李素小心谨慎,离了还有二十步就俯伏在地行礼,没敢抬头。

    “近前来!还要哀家扯着嗓子吩咐你不成?”何太后慵懒地低声训斥,李素只好再上前十步,太后还是不满意,又上前五步,直到相距五步。

    何太后这才满意娇笑:“左右这么多人,你怕什么,抬起头来。早就听说你是本朝最年轻的中郎将,多大年纪了?上朝宣读赏赐的时候,倒也远远见过,让哀家看看你模样。”

    “不敢当太后盛赞,臣二十一岁了,本朝比臣早发的先贤,何止数人。董贤二十一为大司马,霍去病十九岁为中郎将、二十二为骠骑将军。臣之成就,不值一提,全赖朝廷天恩。”李素一边谦虚,一边也只好脸色肃然地抬起头,但让自己的眼神依然看向地板。

    “不错,难怪能代表朝廷体面、威服远人以后派使节抚慰蛮夷,就该选李中郎这等模样的。”

    赵忠在旁边一边附和,一边又低声提醒:“奴婢记下了,太后,可别忘了正事儿”

    何太后本来就是耳根子软,被十常侍撺掇了召见李素问话,她自己又不在乎京城里有哪些人带兵。所以女人的八卦天性发作,被劝说先问正事儿,立刻让她微微有些不爽,但看十常侍那么求她,她也勉为其难:

    “李素,听说你带了征西将军的数千骑兵进京?是我兄让你带来的?祖宗之法,京师的防务外将还是少掺和的好,你可愿将这些兵马充实宫卫,我另选他人代领,你也好避嫌,将来有了功劳,自然少不了你。”

    李素心中剧震:卧槽?谁想到的这一招?好毒!

    居然还有人利用“李素和刘备是绝对最忠于朝廷、直接忠于最高统治者、不会拉帮结派”这个名声,把他们架在骑虎难下的局势里下不来台!

    毕竟,要是换了别的另外任何一个将军,面临这样的场景,肯定是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表示“不能让外行指挥内行,军事只听大将军”。

    李素甚至有些暗恨,何进召他进京真是一步臭棋!咱都不是你的嫡系心腹,你招我进京帮倒忙呢!尽管董卓更不忠

    没办法,这事儿必须拒绝,否则历史走势就整个崩坏失控、无法利用了。

    李素的选择有限,稍加权衡后,他说道:“臣本意自然愿意奉诏。只是臣带进京的兵马,已经交割给了卢尚书,若是让臣再去向卢尚书转达,难免多生枝节,也怕误了太后期限,不如,太后直接宣召卢尚书宿卫宫禁”

    “你你已经把兵权交给卢植了?”赵忠竟失惊到忍不住越过太后出声。毕竟他看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把自己私兵的临时指挥权那么主动交出去的将领。

    天下哪个将领不希望拥兵自重?再忠诚的皇甫嵩都希望呢!

    何太后听了也不禁微微动容,赞叹嘉许了几句。

    但李素却对自己的回答很不满意,他看何太后在要兵被拒后居然还跟他东拉西扯,不由怀疑是不是在下决心、两边是不是埋伏了宦官组成的刀斧手

    他哪里知道,何太后只是当了半年寡妇想找人聊聊八卦而已。

    “李素,你抖什么?来人呐,小秀,赐他汗巾!”何太后让旁边的宫女给李素擦汗。

    李素尽量稳住声音:“太后天色已晚,臣久处内宫不太合适,故而惶恐,请太后恕臣失仪之罪,若是无事,我就不打搅太后歇息了。”

    何太后不由奇道:“你还害怕女人不成?二十一岁,娶妻了么?你比我侄女儿也大不了几岁。”

    李素心中“咯噔”一下,暗忖要是这时候说不曾娶妻,万一何太后心血来潮再横生枝节保媒怎么办?

    跟蔡琰的关系不能泄露,所以他一咬牙,诈称:“臣已与中山望族甄氏初定婚约,只是军务倥偬未曾完婚。”

    最后这句托词,总算是救了李素一命,何太后找人八卦闲聊保媒的兴致被打断,扫兴放他离去。

    李素感觉自己铁甲内侧已经被汗浸透了。

    望着李素远去,张让从旁边一间偏殿转过身影来,跟刚送客出来的赵忠一碰面:“没想到他竟把指挥权毫无保留给了卢植,此人怕是指望不上了。

    刚才太后跟他闲聊家常时,我已经当机立断矫诏招大将军入宫了,立刻把所有刀斧手埋伏到嘉德殿。”

    赵忠点点头,担忧地补充道:“我看那李素问话最后颤抖不已,他不会是看破了我们埋伏了刀斧手吧?事已至此,不能冒险,若是他出去之后何进再进来,被何进半路撞见拷问,露出蛛丝马迹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