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32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32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帮着裁剪缝了一本书。

    不过缝好了她也不满意,建议道:“既然都裁了,还只有这么薄一本拿在手上,怪别扭的,这是论语第一卷,三千多字,分了八页,论语一共有四卷,既然非要裁,那就把论语四卷三十二页缝到一起好了嘛。

    孟子原本是十一卷八尺长卷,裁成八十八页一尺书页,厚度拿着也刚刚好。左传这种二十万字、六七十卷、六百页的,倒是缝在一起太厚了,分成六本吧,每本不要超过一百页。”

    李素本来也刚琢磨这事儿,没往深处想呢,见未婚妻心细,他当然是从善如流,夫妻俩就在一间藏书室里,孤男寡女把线装书这种装订模式发明出来了。

    缝了几本样品之后,蔡琰也觉得李素的想法有些胶柱鼓瑟,提出了两条改良意见:

    “师兄,西京杂记和其他短书,只有几千字的,做成装订也太薄了,还多费手脚缝制,跟其他书缝在一起也不好。我看要去掉轴柄节约空间,也不一定非要装订,我们直接折叠加封不也挺方便的?

    还有,就算是那些长卷要缝制,也没必要裁切,裁切了之后反而每张纸翻过去正面有字、反面只有渗墨污渍很难看,不如就直接折叠,把两页纸背缝在一起不能扯开,那样还减少读者一半的翻书次数,正反都有字。”

    蔡琰这两个灵光一闪的小点子,也让李素颇为惊喜。

    他随后意识到,自己是先入为主了,因为后世的书都是双面印刷的,要缝成线装书当然要裁开了。

    但现在可是只有单面印刷和单面抄写的技术,纸背本来就不用露出来,折叠缝制不就好了么。

    至于那些太薄的书,折叠了也不用缝就直接存放的,就类似于蝴蝶装的柬册了后世结过婚的人,送过婚礼请柬的应该都不陌生,就是那种折好了可以跟手风琴一样拉开的折页。

    果然论做手工小玩意儿,还是女生比较心灵手巧,李素充其量也就是提供点先知先觉的思路,具体实践蔡琰想得比他又美观又实用。

    蝴蝶装线装书、折页书统统在大汉朝的国家图书馆兰台里的这间藏书室,先后被发明了出来。

    夫妻俩一起缝书裁书折书,鼓捣文化产业的工艺,倒也心情畅快,不知时间流逝,只觉心有灵犀,很有共同语言。

    一边鼓捣,每当有一种新的创见,李素就找来甄家商号管事张亮,让他再调拨工匠进行这些生产环节的粗活,李素和蔡琰出样品教他们怎么干,让工匠们批量打孔、装订缝纫、裁剪加封。

    “能够跟师兄一起鼓捣那么多造福天下文人的东西,真是幸福呢。没想到我也有起那么大用的一天,好期待到了巴郡之后的日子。”蔡琰心中充满了甜蜜的幻想。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三天后甄俨赶到了雒阳,跟李素正式谈了甄家跟刘备阵营大规模联姻的事儿。

    反正甄家女儿多,甄俨也如李素的预期、接受了全部条件,把妹妹们和伪装成嫁妆的一部分家产,都准备送去汉中。

    同时李素则答应让他二弟甄尧在刘备身边当个闲职主簿先历练学习起来刘备身边会分东西曹掾各设主簿,不然只有一个萌新当主簿什么都不会干,也太误事了。甄尧可以跟另一个郑玄门徒一起当主簿

    谈成之后,甄俨再安排从邺城接妹妹们,而大约就在甄俨的信使回到邺城、甄家小姐们也差不多要从邺城出发时,雒阳这边又接连传来了几条消息。

    “董卓的大军终于离开了弘农郡、进入了河南尹!雒阳八关之一的函谷关已经过了!”

    “听说之前大将军好像耳根子软,有所反悔,派了新任侍中种邵去阻止董卓停下,不许越渑池。现在都过了函谷关,渑池早就甩在后面了,看样子董卓这是敢抗命不尊啊!”

    “幸好大将军又派种侍中第二次去训斥董卓了,这次是要他停在距离雒阳四十里的谷城县,也不知董卓敢不敢再抗旨。”

    京师里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

    ps:今天也会三更。

    想了想,在那天的三种无偿加更条件下,再补充一条:有感情戏出现的日子,也无偿加到三更。因为感情戏比背景种田、战争打斗、支线剧情更恶劣,更加对主线毫无帮助。

    这也是自我鞭策激励自己尽量少写感情戏。我现在感情戏基本上是涉及到种田和计策不得不写才提几句,没有纯感情戏。蔡琰每次出场,都是有非出场不可的工具人任务。

 第103章 何进挣扎导致的蝴蝶效应

    天地良心,为了确保自己绝对中立超然事外的姿态。

    在何进那个软耳朵几次三番折腾“是否让董卓进京”这个问题时,李素都没有丝毫置喙,也没有让自己出现在何进的密谋小圈子视野里。

    袁绍跟曹操分别怎么劝何进,李素是一句都没机会听到,但想来跟演义和三国志上写得也差不多吧。

    不过,他终究是在京城住了十几天,以跟甄家谈联姻和顺带帮恩师整理典籍为名冷眼旁观,这让他多多少少看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貌,也对相关当事人有了更有血有肉的了解。

    在三国演义上,何进召董卓进京后,似乎就不闻不问了,直到何进被杀、董卓进京,中间再无抵抗和波折,形同nc。

    但李素亲历其中观察后,还是看到了何进很多有血有肉的挣扎八月十二日,董卓抵达渑池的时候,何进就派了侍中种邵去阻止,让董卓再等等不要轻举妄动。

    董卓也并非直接莽上来,而是等了一两天,再次上表申诉各种找借口,才突入到谷城。

    然后八月十五何进第二次派种邵再去训斥,这次言辞更加犀利,终于威慑住了董卓,让他在雒阳以西最后一个邻县谷城郊外停了下来,离雒阳城还差二三十里,并且一停就是好几天,到八月十八都没敢再动。

    由此可见,何进也不是一个纯粹脸谱化的弱智,整个过程中,他发现情况有点不对时,还是挣扎过的。

    只是在挣扎的过程中,何进看到董卓被劝在了谷城县不敢再进后,又重新自大起来,觉得所有局势尽在他掌握中,什么陈琳说的“手执利刃、授人以柄、此取乱之道也”统统不存在!

    谁说董卓是虎狼会食人?还不是我让他在雒阳以西五十里停下他就得离城五十里停下、让他离城二十里停下他就二十里停下,很好控制嘛!

    之前的丁原,也不是俯首帖耳?说不定就是这些外兵在互相制衡。

    存着这种想法,何进的举动,倒也稍稍跟历史同期出现了一些小偏差。

    八月十九日,董卓的数千精兵然在谷城东郊停驻的第四天,就有些新的小道消息传到雒阳,说董卓在河东的步兵主力开始二次增兵,准备增援已经抵达河南尹的前军。借口则是前军来得仓促、粮草不足,后队并非战斗部队,而是给前军“运粮”的,如此一来何进想让董卓后队退回去都没了借口。

    这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董卓也这么干了。只不过历史上废帝废得太快,所以后续部队还没赶到,废立就结束了,没在第一波行动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何进看到董卓那种“前军不敢进,等等后军增援”的姿态,心中也再次发毛,怕最终等某一镇外兵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后,会镇不住。

    何进没什么别的办法,就想简单模仿之前让董卓丁原互相制约的老套路,想到了京师附近的其他外兵。

    八月二十日,李素在兰台写书的时候,突然得到了何进的召见,立刻赶到了大将军府上。

    李素心里有点预感,觉得有变故要发生,但想不出来具体是什么,只好自己保持谨慎。

    蔡琰也是心中惶恐,临别时偷偷关照他一定要小心。

    到了地方之后,李素发现果然还是老三位幕僚:袁绍、曹操、陈琳在座。

    当然了,比之前几次李素来,好歹是少了一个鲍信鲍信就是这个月才被何进派出去,到陈留一带募兵,让他募到新兵后立刻带回京师。现在想来,肯定也是看董卓进京部队的规模在膨胀,所以何进也留了一手、想让鲍信也帮他扩充嫡系武力。

    这世上没有人是坐以待毙的nc,多多少少会有点脑子有点操作。何进听袁绍意见的同时,自己也在试图微调修补袁绍计策的弊端。

    “末将李素,拜见大将军。”

    李素行礼之后,何进难得有些礼贤下士地放低姿态:“免礼免礼,李中郎,听说你带了五百亲卫进京?”

    李素吓了一跳,义正辞严地否认:“大将军何出此言!末将麾下,都是征西将军部下骑军,当初为了上庸道贼乱未平,要边打边走才能疏通,不得已带这么多人,汉水道又不便逆流。

    末将深谙外兵非宣召不得进京,随身只带了三十贴身护卫,那五百骑军还在伊阙关外呢。至于剩下的两千五百人,更是远在鲁阳,大将军可能是记错了。”

    何进无所谓地摆摆手,似乎已经不太在乎这些大义名分,只是盯着军事因素追问:“那就是有三千人了,都是可战之兵么?”

    李素:“都是跟随征西将军历战三年的幽州精骑,尽数白马,弓马娴熟。”

    何进摸了摸自己乱蓬蓬的络腮胡子:“明日我补你一道召令,把你那五百骑护卫先调进城内。再把鲁阳那两千五百人前移到伊阙关外。”

    李素闻言大惊,鲁阳距离雒阳直线距离有二百里,是南阳郡最北面的一个县。但伊阙关距离雒阳就只有五十里了,到时候,与离城只有二十里的董卓,在离城距离上也就差三十里路程差了。

    那样嫌疑也太大了,不会被人视为附逆吧?

    而且关键是,会不会把历史进度影响得太大了?

    李素这几年来的一切布局,都是基于“朝廷中枢到此信用崩溃”的基础上的。

    说白了,要是再按官场逻辑走几年,刘备阵营光一个和平年代常年养兵和买官续租的费用,就把财政拖垮了。

    李素也只好硬着头皮先劝:“大将军,不知宣召我军有何指示?自古外兵进京,能不进就最好不进,免惹嫌疑。征西将军素来忠义,从不曾有以兵凌京师之心,这些兵马只是我代他暂领”

    何进听了一愣,一边是感慨刘备居然如此迂腐忠心,但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不快。

    这是一种自己的权威被人劝阻的不快。

    “知道刘备忠义!不用强调了。我为大将军,调遣天下兵马还用理由么?你觉得外兵名声不好,行啊,明日让丁原和张璋收编了你那些兵,他们从此是京军了,就不嫌疑了吧?”

    何进说出这种话来,连袁绍和曹操都觉得要遭,连忙一齐劝阻:“大将军不可操切啊!外镇各将,所领兵马岂有尽数为朝廷钱粮编制的?

    听闻征西将军为保讨战克捷,自筹钱粮兵马规模多有超标,这些骑兵或许就是自募的,大将军要用,还是借用地好,征西将军一番赤忱,可不能寒了忠义之士的心呐。”

    何进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得急,想敲打对方,结果说过头了。

    “征用将领自掏腰包筹的私兵”,这事儿是时代大忌。那就相当于是对中平元年开始讨黄巾时,那封“命地方自筹兵马守备”的诏书的有效期进行了否认,变成了朝廷可以随便吞并各地自费的地主武装,这是要被全体世家和豪强抵制的。

    你要调用别人的兵执行任务可以,但也得承认别人对兵的所有权,不能直接换主。

    所以,哪怕袁绍跟刘备谈不上交好,何进说出这种话也必须反驳。

    李素也松了口气,知道何进的气话算是过去了,连忙给个台阶下:“大将军,我看不如这样,大将军要用我们,是看得起我们,我素知卢尚书乃征西将军恩师,且是朝廷领兵重臣三英之一、熟谙京师情形。

    不如这样,我那五百骑兵,明日派入城内后,交由卢尚书暂时指挥,直到我回益州复命时,把兵马撤出雒阳,我再收回。剩下那两千五百人,只要不进伊阙关,我就暂领,如果大将军要用,五十里地骑兵两个时辰可以入城,入城之前,我就在城外将指挥权暂时交割给卢尚书,不进城就不交割,如何?”

    李素这一手,算是把刘备的仁义和自己的忠心谨慎描绘到了极点:只要进城,就给卢植指挥!但是我要走的时候,这些人就要带走!

    这样一来,相信董卓也不至于跟自己硬扛,但多半会缓一手。

    历史上董卓从河东源源不断来的后续部队,原本没发挥作用,这次,估计要发挥作用了。想入城后三天就废立皇帝,估计也是没可能了,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找借口调开其他京中武装力量,或者是分化拉拢。

    真要是董卓几万大军后援赶到要跟李素硬拼,那李素光靠三千人肯定还是不行的,到时候就拼命主动想办法表示自己想回益州执行任务呗!

    反正任务诏书早就到手了,他只是请事假暂时没动身而已,别人也不好说他临阵脱逃的。

    奉诏怎么能叫临阵脱逃?

    何进完全没理解这里面的弯弯绕,他只是非常欣慰:“好!李中郎不愧素知天命,知道大汉朝要有万万年江山,所以对朝廷忠心得很呐,竟能想出入城就交给卢子干统领的妙法避嫌,好,我就成全你。等将来外兵全部散回原驻地之后,我会给你和刘备更高的赏赐绝对比给董卓和丁原的多!”

    李素表情恳切地谢恩,内心却是毫无波澜:你觉得你能活着发这笔赏赐么?

    真是多事。

    不过,李素的临门一脚也得稍微微调一下了。

    袁绍和曹操则是难以置信地对视了一眼:这刘备和李素,怎么这么忠义?比卢植皇甫嵩,绝对不差了。

 第104章 止不住的连环弄巧成拙

    “三国志上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具体是几号?貌似记不清了,唉,都怪上辈子看书,遇到支干记日法都懒得去推算具体农历日期。不过反正不是这个月底,就是下个月初了吧。

    何进的部署都因为我的出现而多了一些新的动作,张让、赵忠会不会提前憋不住?貌似很有可能。而只要张让动手了、皇帝被劫出城,那么对于董卓来说,他其实是想什么时候进城护驾就能什么时候进城护驾的,后续整个时间线都会提前”

    从何进那儿回来之后,当天晚上,泡在自家的澡桶里,李素发挥自己得到了临时加成的智商,把自己这个扰动因素加进来后,可能出现的变故大致脑补推演了一遍。

    总的来说,他的估计结论就是:张让动手可能会提前!何进死与董卓进京之间的时间差应该不受影响!但董卓进京后直到废帝的耗时会大大延长,甚至到董卓不得不等待河东步兵大军援军抵达才彻底摆平形势。

    当然了,这个过程一旦拖长,董卓要想不被赶出去、不在这段时间差里发生变故,他肯定也要给各方让渡更多利益,比如给党锢名士世家大族封更多官安抚他们,拔擢更多像蔡邕、王允那样的人一起分享权力,等等。

    人事权,内政权,都是董卓可能要牺牲的筹码。

    总的来说一切应该还在掌握中。

    泡完澡,李素美美睡了一觉,继续静观其变。

    第二天,赵云就把李素带进城的卫队扩充到了五百人,典韦也快马赶回了鲁阳。第三天,鲁阳那儿的骑兵开始北上并伊阙关外,一切都很顺利。

    八月二十二日傍晚,比历史上张让谋诛何进提前了大约三天。

    十常侍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