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汉军的援军只有先头部队另外五千五溪飞虎营先一步抵达,其余部队还有三日才能到达。
第434章 大战前的平静
司马懿虽然大军在握,却也不敢冒然出击。只在牛兰山下布下大寨,静待其变。
他不急!
至少他表现出来是不急的。
其实仗打到这份儿上,司马懿更在意的已经不是输赢了。自从有了扎根南中的念头后,他的心思便开始有了许多变化。
没到滇池之前,南中地区在司马懿的心里跟大多数人的心里一样是一片未开化的不毛之地。
南中蛮人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群居在大山里以捕猎为生。但在几百年汉文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蛮人也学会了耕种。
既然争不过刘琦,那为什么不退不步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司马懿看来,对负诸葛亮,并不一定要打败他,只要拖住他便好。他不信诸葛亮能耗得起。
益州虽然自高祖刘邦起便是天下粮仓,但刘琦得来不久,而且是靠战争手段得来的。支撑完争夺益州之战后,又是徐庶南征。再然后是负担徐庶军团北上凉州的用度。所以司马懿判断,益州的粮草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是持久的战争。何况刘琦双线与曹操刘备作战,他治下的每个州都会往前线输送物资,益州不可能独善其身。
拖住诸葛亮,消耗他,让他自觉无味,自行退兵。
他认为,在诸葛亮心中,这益州以及再往南的地方都是蛮荒不毛之地,与其费尽心机去争夺,还不如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至少换着是他,他就不会那么大费周张去争夺。
中原,才是天下的中心。
他相信刘琦绝对不会那么目光短浅,因小失大。
可惜的是,他不是刘琦。当然不会理解作为一个后世来魂对南中、南越以及更南的地方的了解。刘琦可是想要把南海变成大汉内海湾的主。
如果没有司马懿跑到南中去捣乱,刘琦集中精力征服曹操刘备一统大汉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往西、往南扩张领土。
可惜的是,他也不是诸葛亮。他不会理解诸葛亮征服南中的决心,诸葛亮不但要彻底征服南中一统益州,他的眼光已经放到交州。
郭嘉军团在一步步往东蚕食扬州的地盘,那么刘备便失去了对交州孙权的控制。刘备不管,如果刘琦也不去管,那么孙权可能会在交州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战争,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打一直打,打到一方死光没人就结束的。
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都是需要时间的。
司马懿依托牛兰山,建寨立营,集蛮兵十余万,与诸葛亮相持而耗。
诸葛出夹山,以险道为背,山南设营、山北筑码头,进可攻、退可守。
两军相距不足十里。
却相安无事十多天,让人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蛮军中的诸多首领非常难以理解司马懿的决定,自己一方明显占据着人数上的优势,为何就是偏偏不进攻汉营,每天只是派出木鹿大王的一部分毒蛇猛兽前去骚扰。尤其是手握八万牌刀獠刀军的朵思大王,更是天天往帅营请战。
他们哪里明白司马懿的心思。
虽然没有暴发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但木鹿大王的毒蛇猛兽却给汉军带去了很大的困扰。汉军再强,终归是血肉之躯。是人,就会有对野兽的恐惧。而木鹿大王的野兽都来自荒山野林,他掌握着天下无双的不二驱兽法门,能驱使大山里的各种毒虫猛兽,野兽的生死他并不那么看重。
但他的毒虫猛兽带给敌人的不仅是惊吓,还有心灵的震慑。汉军不敢往前,这些毒蛇猛兽功不可灭。
而这些野兽却也不能一鼓脑儿冲上去,破了敌营,咬伤敌将。
因为,诸葛亮虽然暂时没有办法破了蛮军大寨前的野兽阵,但却可以阻挡住它们过界。
火,是万兽的克星!
诸葛亮可以命人在防线周边点上篝火,四周洒上草木灰,以防野兽毒虫。但他不能让每个战士举着火把去进攻。
这些天的相持,他在等待后方的军需补给。
成都的援军到了,随军而来的还有诸葛亮的夫人月英,黄月英还带了十名成都奇匠司天才和百余名工匠。这是诸葛亮特别要求的。
自从从忙牙长口得知了蛮军的兵力构造时,诸葛亮便在思考破敌之法。
不是司马懿不懂百兽怕火的道理,他是不相信诸葛有能破得了他安排木鹿大王布下猛兽大阵。
两军分别占据了牛兰山与夹山险地,而真正的战场是在这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虽然这里也是树木杂草丛生,但在益州郡这种气候潮湿的地方,加上还没枯黄的草木,放火烧山是不可行的。
司马懿再三派人向诸葛亮下战书约战,可诸葛亮始终就一句话:“有胆来攻!”
诸葛亮当然不是畏惧与司马懿决战,他只不过是在做战前的准备罢了。
这次泠苞、吴兰领两万大军来援,除了带来了黄月英和两百名工匠外,还运送了几百桶火油。
这个东西,才是诸葛等待的正主儿。
诸葛亮知道这些天运气好,秋高气爽,还没碰到下雨天。毒虫猛兽怕火,可不怕下雨。诸葛精通天文地理,早已算出几日后便有雨水降临这一地区。秋雨不多,但一来却会绵长悠然。其他的还好说,哪怕兀突骨的滕甲军,也不见得是铁板一块、密不透风的。但这毒蛇猛兽不解决,后面的仗可就难打了。
当司马懿的约战书再一次送达汉营的时候,诸葛亮没选择再一次避让,而是回书五日后决战。
因为这已是他观天象得出的下雨前的极限了。
必须要在秋雨来之前灭了木鹿大王和他的毒蛇猛兽!
而争取来的这五天,便是为消灭这些野兽做最后的准备。
诸葛亮点名要妻子月英前来相助是有目的,这一仗他不但要胜了传说会法术的木鹿大王,他还要从心理上摧毁蛮人的无知信仰。
月英得知丈夫的计划后,带领工匠连夜赶工制作诸葛设计的器械,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第435章 破兽兵
木鹿大王领着三千驱兽兵排在大阵的前列,在他们的前面是数以前计的各种猛兽毒蛇。
那阵势,看起来就吓人。
大象、虎豹、豺狼、毒蛇……
木鹿大王骑着一头白象,高高在上,视阵前的汉兵如蝼蚁。
就凭这些东西,已经帮他在南中丛林中占据了数一数二的大地盘,不论是兵多将广的朵思大王,还是强横的兀突骨,谁也不敢轻易与他为敌。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汉军居然没有被吓到,并未乱了阵营。
当木鹿大王装模作样地施展他的法术驱使野兽向前攻击汉阵时,汉阵动了。
汉军军阵自行分散,军阵中推出一具具奇形怪状之物,兽身鬼面。
细细看来,都是木制的野兽。
这都木头制作成的野兽可是月英带着工匠们连夜赶制出来的克敌法宝,其中内含玄机。假兽身上装有可燃之物,使之口可以喷火,鼻冒黑烟。
可喷出的火油遇火即燃,火焰沾到兽身便无法扑灭,直至烧死。
真兽见了不敢前进,反惊而转向南蛮兵冲去。南蛮阵型大乱,自伤无数。
任凭木鹿大王如何催动法术,也无可奈何。
木鹿大王也被自家大象摔下踩伤,最后被野兽带回的火焰活活烧死。
司马懿见大阵乱了,紧急下令在阵前点火,借诸葛亮的方法驱散了发了疯的野兽。
木鹿大王身死,三千驱兽兵被惊吓后的野兽胡乱冲撞,所剩无几。野兽失去控制,纷纷逃入山林。
诸葛亮号令一出,大军冲入蛮军军阵。
真刀真枪的近身厮杀,汉军装备和军事素养的优势便突显出来了。
但蛮兵人多,朵思大王的八万牌刀獠丁兵,还是有不俗的战力的。
牌刀獠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这些蛮兵悍不畏死、勇猛直前,只可惜汉军的兵甲之利岂是南中山区的蛮人所能比拟的。
战斗很惨烈,直至天色渐暗,双方才各自罢兵回营,清点损失。
第二日双方再战激战持续近五个时辰,司马懿收兵,诸葛亮却紧咬不放。
关平领兵追杀蛮军。
蛮军营中杀出两支部队,掩护牌刀獠丁兵后撤。关平手中部队无法建功,引兵退回汉营。
“坦之,缘何退兵?”诸葛亮唤来关平询问。
关平:“回军师,敌军阵中杀出两支部队助敌回营。其中一支约万人,身着滕甲,刀枪不能入,弓箭不能破,我军难以建功,故撤回营寨。”
“哦?当真刀枪不入?看来是兀突骨的藤甲军了!另一支呢?”
关平:“另一支部队倒没靠近,但其射术看起来很是了得,射伤了我不少战士,据医匠营回报,箭上有毒。”
诸葛亮“接下来有三日大雨,让大家好生修养,接下来的仗还有得打呢!”
“喏!”
……
大雨洗涤了大地,也冲刷了血腥,连大火留下的气味都被冲散得一丝不剩。
一场大雨,给双方都带来喘息的时间与空间。
司马懿也在思索,一直被动挨打不是他想要的,一定要攻出去,把汉军赶到泸水以北。
大雨过后,战事再起。
双方你来我往,陷入焦灼。蛮人善战,又有司马懿坐镇,就算汉军兵锋甲利、战力强悍,也一时无法取得胜利。
双方斗智斗勇,一时间谁也讨不得便宜。
越嶲郡已经由成都派来的人接手,杨仪留在军中以参军事。
诸葛亮是聪明,但还不到一个人可以算尽天下事的程度,总有想不到的地方。
杨仪献计:“将军,长此消耗于我不利,属下以为当派人深入敌后,说服敌酋来降,从内部瓦解其联盟。让司马懿无兵可调,无粮可用,方为上策。”
诸葛亮:“威公所言甚是,你以为该从何人下手?”
杨仪:“秃龙洞主兵广,若能招降,敌大势去矣!”
诸葛亮:“不可!朵思大王举秃龙洞全洞之兵响应司马懿,定是司马懿许给他天大的好处,好处未到手,其心难平,不可降也!且其势众,就算降来也恐难归心。”
杨仪:“乌戈国主有藤甲军,刀枪不入,若能降,敌无阻我之师,必能胜之!”
诸葛亮:“难矣!我军还未正面胜过藤甲军,兀突骨恃兵甲之优难降也!”
杨仪:“银冶洞主杨锋,亲历夹山险谷之败,可以降之?”
诸葛亮:“杨锋可降,但其性不坚、趋势望利,且被司马懿收心,恐难接近。”
杨仪:“以孟获性命为注,降其兄孟节可否?”
诸葛亮摇摇头:“孟节无大志,随大流者也,不用劝降,司马懿败他必降。且其兵微将寡,难堪大用!”
杨仪:“带来洞主为叛军供粮,可降否?”
诸葛亮:“唯其一族,可定乾坤!”
杨仪:“为何?”
诸葛亮:“老带来洞主有智慧,未从大流,只供粮草。谁胜谁败,皆能保其一族。”
杨仪:“的确如此!”
诸葛亮:“威公以为何人可成此行?”
杨仪:“属下以为沙摩柯将军以身为道,可成也!”
诸葛亮:“沙摩柯勇猛且心系汉室,是可成使。但,他不善诡辩,恐难服于人。”
杨仪低头思虑一番道:“属下愿往!”
诸葛亮:“唯威公不能成也!”
如此这般,两人再议下许多劝降细节。
当日,趁着两军交战之际,扬仪带着沙摩柯和降将忙牙长遁入山林,绕道敌后,往带来洞而去。
两百飞虎营将士随行。
有忙牙长领路,虽然山路艰险,但也为杨仪等人带来许多便利,让时间大大缩短。
而阵前的较量,却一天也未停歇。
几番较量,司马懿发现虽然秃龙洞主朵思大王的牌刀獠丁军人数多、勇猛且不畏死,但其简陋的装备实在难捍汉军。血肉之躯总归会有牺牲!每天损失数千人,长此下去将无人可用。
反观乌戈国主兀突骨的藤甲军几次关键时刻与汉军便拼,并不落下风,几乎没多少损失。
司马懿调整战略,让牌刀獠丁军和藤甲军,轮番上阵,杨锋的部队从中策应。组成大阵,也赢得一些士气。
第436章 藤甲军
乌戈国主兀突骨领藤甲兵三万助战司马懿。
藤甲是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轻又坚,善能防箭,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战场之上所向无敌。
乌戈国地处南中山区,由于恶劣的山林环境中常有虎豹等野兽出没,乌戈国民众又以打猎为生,身上穿的藤甲正好可以护身,同时伏击野兽时也非常安全。后来,他们的祖先打猎时都要穿上藤甲。
兀突骨任国主后,大力推广藤甲,并组建藤甲军。然后在南中大杀四方,将乌戈国国土扩张了一倍不止。
这几日,司马懿总是让他在关键时刻才出现在战场,并不主攻,让兀突骨心痒难奈,多次向司马懿请战。
今日,终于轮到他和他的三万藤甲勇士站在大军的最前端,展现乌戈国儿郎的勇猛无敌了。
交锋多日,两等上阵直接开战,早已无多余的试探。
兵对兵,将对将!
张殷领兵上阵,直面兀突骨。经过这么多天的征战,张殷已脱去稚嫩,满面刚毅。
兀突骨在南中诸中以御兵闻名,却同时以勇武闻名。可以说单以个人勇武论,除了孟获,整个南中已无敌手。
论战力,藤甲军并不比汉军强,甚至会弱一些。但两军相交,藤甲军却渐渐的占了上风。
汉军不断有人受伤倒地,而藤甲军却依然勇往直前。
刀枪不透的藤甲,让张殷也无可奈何。
反观兀突骨身高体壮,浑身包裹在藤甲里,手持铁蒺藜,目露凶光,胯下一匹大灰象,横冲直撞,汉军无人能挡。
张殷见状,策马挺枪迎上:“兀那蛮将,休得张狂,张殷来也!”
“哈哈哈哈……小子,上来领死!”兀突骨声如洪钟。
两人战到一处,张殷挡住兀突骨,也止住了藤甲军的势头,汉军校卫见不能刺砍,便只砍藤甲兵头颅,也屡有得手者。
张殷虽然枪法大成,却也对高高在上的兀突骨无可奈何。
兀突骨体形高大,又骑于象上,与马背上的张殷相比,犹如一座参天大佛。兀突骨力大无穷,手中铁蒺藜舞得密不透风。
张殷一手百鸟朝风枪法也是护得全身周全,加上身灵马快,虽伤不得兀突骨,却也一时未露败态。
战场上已是险象环生,观战的诸葛亮不禁皱起了眉头。
“子龙将军在此便好了,张殷恐难敌兀突骨也!”
“军师,平请出战,与张殷共阻蛮将!”身旁的关平请战道。他当然看得出张殷在奋力坚持,可兀突骨以力见长,坐骑又高大,以上迎下,对张殷的消耗非常严重。
诸葛亮摇头:“不必了!坦之,立刻将我军所有马钧神弩架到营前,以备敌人冲营。”
“可是,张殷他……”
“去吧,架好速来禀报!”
“诺!”
待到营前架好强弩,张殷已经险象环生,身挂数彩。兵士们也被凶悍的藤甲军全面压制,步步后退。
“铛铛铛……”
金声响起,张殷举枪荡开兀突骨的铁蒺藜,指挥大军后撤。
“撤!”
汉军军纪严明,虽败不乱,相互掩护着交替后撤。
“冲,破汉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