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司马和大将军就不需要了,那本就是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产物。
九卿,皇城内实权掌握者:
太常,荀彧。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卫尉,史阿。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光禄勋,典韦。掌管宫殿警卫,也就是御前士卫,贴身保卫皇帝和后宫的安全。
太仆,蒯良。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顾雍。掌管司法审判。
鸿胪,许靖。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刘璋。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司农,国渊。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马钧。总掌国家工程。
给足了各方名士和士族面子,却把重要职位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地方州郡官员一直沿用汉制,人员也配备合理,不需调整。
最主要的就是这三公九卿,有了他们便有了一个国家、一个皇城正常运转的所有机构。至于再下面的官员刘琦就没有挨个挨个去审查任命了,交由荀彧田丰去处理,安排好报他审批就好了。
这玩意儿官制其实很不合理,队伍庞大臃肿,且分工不明。效率不高且耗费大量政府资源。确实应该改改!
不过,在此之前的中央政府就是需要这么多部门去运转,也是很无奈的事。
长安本就是东汉皇城,刘琦也早已入主未央宫。称帝,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
新帝登基,那也不可能随便。政府机制完善后,便是皇宫、祭坛等重要设施的修缮维护。
怎么也得到春暖花开时。
帝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刘琦其实不喜欢这种感觉,哪怕他是万万人之上,九五至尊,那也改变不了他成为孤家寡人的事实。
不愿做昏君,便只能是寡人。
不但与臣疏远,后宫家人一样不能如当年一般亲近。不是他不能,而是自古后宫不太平!
住的地方大了,人与人的距离便远了。几位夫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院子、孩子,便不再那么亲密了。
没有太大的矛盾,便是因为之前在晋阳那个小小的州牧府里相处了很长时间的缘故。
对于储君世子大家倒也没刻意地要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什么,因为刘琦的第一个孩子本就出自发妻蔡琰。发妻长子,本就理所应当。
最主要刘铮那小子从小就知书达理,谦逊有礼;还遗传了刘琦和蔡琰的良优基因,聪慧过人。加上外公蔡邕的从小培养,和后来爷爷刘表的点拔,才六岁,就落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颇有大家风范。
虽然刘奉在勇武上更有超人之资,但总比不得刘铮各方面来得优秀。众多孩子中,刘琦也更喜欢刘铮多一些。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许多。就连曾经一见到刘琦就往怀里钻的宝贝刘玥,现在见到刘琦也有些害羞了。
一年四季在外面到处跑,回到家,刘琦才发现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甚至比不上自己的父亲刘表。
孩子们没太多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
现在倒好,估计以后在长安的时间将会非常之多。但身份地位变了,空裕的时间想必也不会太多。希望孩子们别像手下的臣子和后宫的妃子们一样疏远自己吧!
……
公元203年春,司徒蔡邕搬出献帝刘协密诏,召告天下:刘协被曹操谋害,刘琦领旨继帝位。
三月初九,太常荀彧组织文武百官祭祀天,刘琦身着龙袍皇冠,腰悬仁道帝王之剑——湛泸亲临祭坛封禅。
这把通体黑色浑然无迹的长剑让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它的宽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苍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视着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
君贤能,剑在侧,国兴旺。
君无能,剑飞弃,国破败。
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这把剑怎么出现的没人知道,在长安多年,也没在任何地方看到过。就在刘琦宣布登基称帝时,进入皇宫翻查典籍,它便出现在刘琦眼前。
便成了刘琦的配剑。
大赦天下,宣五湖来朝。
然后由鸿胪许靖宣读颁布诏书登基。
传国王玺是唯一的缺陷,这个真没有,在曹操那儿呢。只能由刘巴择良玉雕玉玺一枚代替。
宫中乐手演奏,由内侍扶着,登上皇位,音乐停下,接受百官朝贺,以及四方朝贺。
祭告宗庙、社稷以及万民。
礼成,刘琦正式登上帝位。国号“汉”,年号“开元”。
第420章 分封
刘琦登帝位,当然少不了大肆分封麾下文武。
他们才是刘琦走到今天的功臣。怎么少得了论功行赏?
前将军,关羽,赐爵汉寿亭候。
后将军,赵云,赐爵永昌亭侯。
左将军,郭嘉,赐爵高阳亭侯。
右将军,徐庶,赐爵苍亭侯。
几大军团主帅占居高位,亦是核心统帅。
征东将军,太史慈,关内侯。
征南将军,甘宁,关内侯。
征西将军,黄忠,关内侯。
征北将军,高顺,关内侯。
领军将军,典韦,关内侯。
镇东将军,张辽,关内侯。
镇南将军,周泰,关内侯。
镇西将军,马超,关内侯。
镇北将军,张燕,关内侯。
平东将军,徐晃,关内侯。
平南将军,黄盖,关内侯。
平西将军,张绣,关内侯。
平北将军,徐荣,关内侯。
征蜀将军,沙摩柯。
征虏将军,文聘。
镇军将军,夏侯兰。
镇护将军,公孙续。
安众将军,刘磐。
安夷将军,周仓。
……
一众武将皆有封赏,终于名正言顺拜领大汉朝庭官职,光宗耀祖。
地方官员都是依照汉制安排好的,并不需做什么调整。
如益州刺史诸葛亮,荆州刺史钟繇等。
但还有一群人的分封就比较麻烦一点,那就是刘琦手中的高级谋士们。如贾诩、周瑜、庞统、法正等人。
战争时期,也没太多办法去平衡。刘琦与众文武商议后决定战时增设军师将军一职,位居四方将军之下,四征将军之上。增贾诩、周瑜、庞统、法正、郭准五位军师将军,赐乡候。
封完文武官员,接下来便是册封皇后皇妃、太子皇子了。
没有什么疑议,蔡琰不论家世、气质、能力……各方面都是最佳人选,而且他是刘琦的发妻,理所应当地被册封为皇后。
其他的就不好分了。
哪里有高低,哪里便有矛盾;哪里有阶级,哪里便有斗争。
还好人不多。
貂蝉、张宁、吕绮玲、甄宓。
虽然甄宓是平妻,却比不过其他几女进门早。谁比谁高一个等级估计其他人都不会服。
四个妃位,便四人平分好了。
貂蝉为丽妃。
张宁为宁妃。
吕绮玲为淑妃。
甄宓为惠妃。
六嫔?
没有!
贵人?常在?答应?
统统没有!
虽然那群老学究们开始以开枝散叶啥的忽悠刘琦充实后宫,但被刘琦拒绝了。
温柔乡便是英雄冢!
精力不允许。
天下未平,何以自乐享?
除了刘铮被封太子外,其他的皇子都没有封王,刘琦不想他的孩子们早早地离家远行,承担太多的责任。也不想他的妃嫔因为陪儿子而远离自己。
本就不多,再分出去,自己后宫就空了。
倒是几个女儿都封了公主,没办法,女儿控。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老爹刘表的安排了。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没办法,刘表成了第二位没当过皇帝直接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分封完毕,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前线将士亦是士气高涨,个个争先恐后,以求多立战功,封妻荫子。
……
这只不过是一个开端,远远未到结束,等战争结束、天下一统的时候,才是论功行赏、大封群臣之时?
大下未平,战戈不止!
刘琦暂时是不可能离开长安,亲临前线了。
光是每天的早朝和批阅各地飞来的奏章就够他忙的了。
皇帝是个听起来人心所向的位置,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
许多人对皇帝的印象,无非就是每天开个大早会,然后再御花园修养身心,回到书房看看奏折了解一下国事民情,晚上翻个牌子到后宫宠妃那里休息,拥有生杀大权和荣华富贵,似乎很清闲。
但其实称职的皇帝都是工作繁忙的,甚至劳累过度,英年早逝,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天天早朝是明朝才制定的制度。
汉朝刚建立时,沿袭了秦朝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朝议是汉集议制度中最主要的类型,也就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例行会议。
古装剧里的定期上朝,是从西汉孝宣帝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听事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
但是事情很多,不论巨细,总有批不完的奏折。还不能不批!
难怪中国历上559位皇帝,能够长寿的却寥寥无几。除了庞大宫对精力的消耗外,最主要的还是国事繁重、过度疲劳所致。
权力越大,责任便越大!
刘琦不想早死,却又没有一目十行的本领,奏章上都是国家大事,马虎不得。
一连月余下来,便已觉得精疲力尽。这还是在有荀彧、田丰、步骘这种王佐大才在身边呢。
累!
唯一的快乐便是每天下午有一两个时辰的时间陪众妃一起赏赏花,吃点糕点;陪孩子们一起玩耍一阵。
初登帝位,要处理的事实在太多,要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很多。哪有那惬意的日子?刘琦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夜里亥时才能休息,连造小人的精力都没有了。
第421章 南中之乱
南中,其实是很大一块地方。
益州南部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是大山丛林。
南蛮就生活在这茫茫的丛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的存在还处于部落、山寨状态。
靠山吃山,南蛮多以山中打猎为生。人口本就不多,还分布在益南茫茫的大山之中。各部落独自存在,各自为王。
想要轻易地煽动他们一起造反,其实很不容易。
司马懿不是傻子,他不会傻到轻易地往山里钻,自己去说服蛮人造反。他绝对相信自己没那个魅力。
可是,山高皇帝远啊!
益州虽说已经划归刘琦所有,但是南蛮从来都没有真正归心过。徐庶当年大军压境,强行收复益南各郡。威名远播,各地官府纷纷献城投降。南蛮各族为避锋芒,纷纷远离城池,遁入深山。
一年前,刘琦为了与曹操、刘备开战,将徐庶大军北调西凉,南方各族又蠢蠢欲动,向富饶的城池靠近。
司马懿从交州进入牂柯郡。他没有急着西进去,而是直奔郡治寻太守朱褒而去。
朱褒,牂柯大族朱氏优秀子弟,素有异志。当年刘琦入川,朱褒审时度势,劝朱家举全族之力支持徐庶南征。因平叛有功被举为牂柯长史,任上颇有作为,后原牂柯太守北调,保其为守。
这个人物不简单,徐庶哪里知道他大军一到便不见踪迹的南蛮叛军其实是朱褒暗地里通风报信给劝进山的?
别以为南蛮能人异士多,南蛮便有多强的战斗力。出了那片山林,尚处于刀耕火种、捕猎为生的南蛮军队,根本不敢与朝庭军队为敌。
朱褒这么做,确实让徐庶大军南下时很快便取得了收复城池、稳定民心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却也让南蛮保存了实力。而他自己则两头讨好,两边得利。
这让他在牂柯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
但是人性是贪婪的!有利益便有欲望!
一郡之守不是他的目标,即然做官,谁不想越做越大?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快提拔大,举荐他。
其实他本来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画蛇添足地在每一次月报时都给诸葛亮送上礼物。
如果诸葛亮是一个贪官,他肯定已然被上调。如果诸葛亮两袖清风,那他便想别的办法。可惜的是,几年下来,他送的礼诸葛亮也没见退,却也不见诸葛亮对他有什么表示。他完全搞不懂诸葛亮的意图。
朱褒已然算得上是一个投机高手了。可惜,他的上司诸葛亮对人性的把握远胜于他。
纵然朱褒年年政绩评比都在各郡前列,却并不见诸葛亮对他有多大的看重与提携。
诸葛亮知道朱褒有问题,但却没有证据。他送来的东西没退,只不过是为了稳住他罢了。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前,他不会轻易更换郡守人选。毕竟朱褒在牂柯深得民心,工作干的还不错。诸葛亮只要时不时地送去一些鼓励便能继续吊着他为国效命。
就算是这样,朱褒也没有想过要造反,他只过再动其他心思以求高而已。他才三十出头,机会还多着呢。
人,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变。而是利益的诱惑不够罢了!
如果说诸葛亮的手段是抑制人膨胀的欲望,那么,司马懿就是无限放大人的欲望,从而加以利用。
司马懿人还未踏入益州,便已派人打探消息,摸清了益南各郡的情况。
所以他一到牂柯,便直接寻到了朱褒府上。
高官,厚禄,封侯,赐爵,金钱,权利,女人……
总有一款适合你!只要你有欲望。
一个偏远山郡的太守哪里比得过对皇城的向往?贵为一路诸侯的马腾都能被曹操一纸诏书诓到许昌,何况他区区朱褒?
比心机,怎能玩过司马懿?
朱褒反了!
他不但反了,还配合司马懿策反了许多人。
越嶲郡守高定,益州郡南蛮首领孟获更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建宁郡四郡同时举兵造反。
南中大乱。
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一面向长安汇报,一面紧急召集人手,调兵遣将,准备南征。
益州其实还有许多将领:严颜、李严、吴懿、泠苞……
但诸葛亮更喜欢用年轻将领,也许是正史中诸葛亮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不够导致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但因刘琦而改变了宿命的他反而更注重对年轻人的使用。
也许是因为他自己本就很年轻。
费祎作为他的副手,被他留在了成都,替他坐镇。颜严留守!
诸葛亮亲自统兵,点兵五万南下。关平、李严为帐前大将,沙摩柯、杨朋及五溪飞虎营为先锋。泠苞、张殷等将相随,调李恢随军打理大军补给。
这个张殷,便是诸葛亮到益州后继关平后提拔的又一个年轻将领。
他是蜀中名将张任的儿子,武艺超群,又熟读经纶。
当年刘璋投降,张任留下家小在成都,只身以家将的身份随刘璋去了长安。
刘琦怎会放着这么一个人才不用,任其为一家将?
等刘璋慢慢熟悉了长安的生活,接受了刘琦的冶世理验后,便再次到刘璋府上请张任为将。
时间长了,张任当年的忠心在刘璋的引导下变成了对大汉的忠心。
想开了,便坦然了。
大战一开,便被刘琦调到并州高顺手下为将去了。
也许是刘琦的入川并不象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