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华夏之召唤名将-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遵命!”那小卒答应一声,便转身离去。
见那小卒一走,高铭那敬佩的神情瞬间烟消云散,又恢复了往常了淡漠平静。
翻脸如翻书,这五个字在高铭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黄盖那老匹夫,能写出这种声泪俱下的文章,本王就是从长江跳下去都不相信,你们都看看吧。”
望着那张摊在案台上的血书,高铭一拂袖袍,负手而立,等待身旁几人发表意见。
想不到陆逊和孙策,居然自导自演,给齐军整了一出孙策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换了常人,倒还真可能被这封声泪俱下的血书,以及甘宁的密信蒙骗过去。
不过可惜,他们碰上的是两世为人的高铭,以及他麾下这帮智压群雄的顶级天才。
早就识破了甘宁的诈降,那高铭又岂会落入黄盖的诈降圈套里。
“黄盖在血书上说,九月初九携战船来降,这日子为何要特意定在九月初九?”
凝视着九月初九这几个显眼大字,李世民那冷峻的眉宇间,不由掠起了几抹怀疑。
正如李世民所言,这也是高铭想不通的地方。
黄盖什么时候诈降不行,非得挑三天后的九月初九来降。
“九月初九。。。。。。”
刘伯温掐指一算,沉声道:“果然不出所料,这几日在下连观天象,预见九月初九这一天,天象将会发生异变,看来东吴军中,亦有精通奇门遁甲之人啊。”
“什么天象异变?”
众人纷纷以一种惊异的目光看向刘伯温。
高铭也是微微一怔,不由响起了自己还有天气预报这个功能,但每使用一次就会耗费30君主点。
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高铭一般不会使用这个功能。
更何况眼下有了刘伯温这个神机妙算,只要不是长远精准的信息,他都无需启用天气预报。
刘伯温神色变得有几分严肃,沉声道:“如今已经入秋,西北风纵横。但九月初九那一天却有些不同,因为十日天象异变,冷气和热气相交融,很可能会刮起一阵东风。”
刮起东风?
“火攻?”
听到这个词汇,李世民和周瑜,都先是微微一怔,然后眼眸中精光一闪,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火攻”二字。
被二人这么一提点,高铭也陡然想起来,在《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先是孔明设坛借来东风。
然后黄盖以苦肉计,向曹军诈降。最后用满船的火油燃物,乘东风之势,直接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
而今风水轮流转,高铭竟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被算计的对象。
与此同时,高铭也猜到了刘伯温口中,那个在东吴阵营里精通奇门遁甲的高人,想必定是以英魂降世的方式,出现在江东之地,并投靠了东吴的姚广孝。
“想不到演义中有诸葛亮借东风,现在没了诸葛亮,又整了一个姚广孝借东风,倒真当是有趣。”想到这里,高铭倒是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未完待续。。。。。。)
第202章 最惊险的一步
先是甘宁和黄盖的串通诈降,再是姚广孝起坛借东风。
孙策和陆逊,这是想效仿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一把火直接烧了自己的战船。
“若是敌军采取火攻,那我军的铁索连舟,反倒会成为最大的累赘。一旦火势随东风而作,则我战船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周瑜一边指着舆图,一边演练如果敌军采取火攻的方法,己军会陷入的状况。
的确,如果陆逊采取火攻的话,那高铭就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成为赤壁之战的背景板。
“无需解开铁链。”
正当此时,李世民箭步上前,伸手指向舆图,铿然道:“吴军既然约定九月初九,那我们就提前一天,在九月初八的夜晚,趁着江面大雾发动全面进攻,杀吴军一个措手不及!”
李世民想要采取兵贵神速,先发制人的思想。
趁吴军以为齐军还沉浸在黄粱美梦中时,利用信息差,提前一天发动突袭,如此就能让吴军猝不及防。
不愧是101统帅的男人,如此短的时间,就想出了一道战略来针对黄盖的诈降火攻之计。
此计有些冒险,但不失为一条取胜之道。
“殿下,我也觉得此计可行。”
听了李世民的建议后,周瑜也表示赞同认可。
“伯温,那你的意思呢?”高铭又把目光抛到了刘伯温身上,在场的智者,就剩他没有表态了。
刘伯温那犹如深渊般的眼眸中,寒光一闪,却是摇头浅笑,意味深长道:“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殿下心里既然已经有了答案,又何必向在下询问呢。”
“好你个刘伯温。。。。。。”
高铭瞄了一眼刘伯温,他显然已经猜到,自己不打算按常规思路来作战。
而刘伯温也深知,君王之意,臣下宁可问而不说,也决不能次次都猜中主上的心中所想。
揣测君王的想法,乃臣子大忌,所以刘伯温刻意地避开了这一点。
难怪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又爱又恨,最后只封了一个诚意伯。
众人都把目光汇聚到高铭身上,如今局势明朗,只等高铭一声令下,他们就可以为赤壁决战做好部署。
环视一眼帐中大将,高铭缓缓走到上座处,沉声道:“孙策贼将,想用诈降之计,并借东风来火烧我连舟战船,那我们就给他一个痛快。”
“传我王令,命三军将士于九月初九准备迎战,待到戌时,江面只要一出现吴军战船,就直接用铁索战船发起对冲,将吴军战船狠狠撞回吴军营寨!”
此话一出,李世民、周瑜顿时用一种惊异的目光看向高铭。
就连深藏不露的刘伯温,都不禁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瞬惊异。
显然他们都没想到,高铭居然会下这种决策。
因为刚才明明已经分析得很明确了,九月初九会起东风,在风力的作用下,火势只会朝己军营寨这边蔓延,完全不利于齐军。
最好的办法就是九月初八,提前一天夜袭吴军,纵然损失会大一些,但至少能保证胜算。
而高铭此时却依然下令要九月初九出兵,这不由让众人匪夷所思。
“殿下,恕我直言,即便我军仗着铁索连舟,在体型上对吴军占据优势,但天时却不站在我们这边。”
李世民拂手指向舆图,继续劝谏道:“到时候吴军仗着东风和火势,我军断然难以抵挡,而且会葬送所有战船,战船一旦全军覆没的话。。。。。。”
李世民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经不明而喻。
只要战船一旦覆没,折了士气暂且不说,齐军在长江一带,还会彻底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绝无战胜吴军的可能。
到时候吴军配合曹军,北上夹击齐军,那什么南征,什么霸业,全部都将化为一场泡影。
“战船?拿下江东以后,这玩意不是遍地都有么。”闻言,高铭不以为然地拍了拍手,眼眸中满是自信。
耳听高铭那极尽自信的语气,李世民惊奇的问道:“难道说,殿下心中另有妙计?”
“没有。”高铭只一摇头,回应得很是干脆。
“既然殿下没有其他盘算,那如何能断定,我军就必能顶着极大的劣势,战胜吴军?”
不仅是李世民,周瑜和刘伯温,都是一脸茫然愣怔的看着高铭。
高铭一拂袖袍,昂首自信道:“尔等莫要忘了,我高铭可是真龙转世。这泱泱天道,焉敢助贼,而不助孤?”
讲了半天,原来高铭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所谓的天命上。
李世民等人,虽然也曾耳闻过高铭当年以地震破郭军,借龙象退倭寇的传奇事迹。
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两场偶然的异象,刚好被高铭碰上了。
因为什么天生异象,终究是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
到了真刀真枪的沙场之上,以兵家的理论,就是要顺从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以众人万万没有想到,一向重视实际战况的高铭,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却突然迷信起所谓的鬼神之说。
还将这场足以撼动天下走势的大战,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交予到所谓的天意手中。
更何况,刘伯温方才就已经断言,那日会起东风,高铭却偏不信这个邪,非要反其道而行,这未免太匪夷所思。
殿下平时不是挺英明的吗,怎么这会突然变得糊涂了。
“可是。。。。。。”
“没有可是。”
高铭打断了李世民的话,拍着胸膛自信道:“你们只管做好自己本部的事情,其他的,天意自有安排。”
说罢,高铭没有丁点犹豫,便转身掀帐离去。
望着高铭离去的背影,李世民冷峻的眉宇间,涌现起深深的困惑不解。
愣怔了许久,李世民方才在心中暗暗叹息道:“唉,殿下竟然把如此重要的一战,寄托于所谓的天命。看来大齐的气数,也就是一瞬的回光返照罢了。此战一旦败了,我得另谋出路才行。。。。。。”
。。。。。。
是夜,黄盖偷渡过江的使者,携着高铭的亲笔书信,悄悄返回了赤壁。
同时那只信鸽,也从三江口飞回了赤壁。
(未完待续。。。。。。。)
第203章 四方兵动
赤壁,吴军营寨。
帅帐之中,孙策坐在上座处,那张英武的脸庞上,涌动着深深的得意之色。
他手里拿着的,正是高铭的一张字条和一封送给黄盖的密信。
信和字条上的内容,是在说,高铭已经知道吴军之中的内讧。
并将于九月初九,排兵列阵于三江口的连舟上,恭迎黄盖来降。
一切都在循着陆逊的计策,按部就班,仿佛所有的事件发展,都在他的计算之中。
“想不到挖了个坑,齐军还真会往里面跳。伯言这道计策,当真是妙啊,”
孙策那将密信摊在案台上,满脸欣喜的看着陆逊,夸赞道:“我若能凭借此计北上徐州,成王霸之业,你和姚先生便为首功。”
“高子恒想取我江东,在天意东风相助下,不过送死耳,主公过奖了。”姚广孝淡淡一笑,却是谦逊的紧,毫无居功之意。
他那一笑虽是淡然,隐隐约约却透着几分成竹在胸,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气势。
仿佛十万齐军水师,弹指间,在他眼中就会化为一片灰烬。
陆逊指尖轻捋须绒,那自信冷峻的嘴角上,勾勒起一抹诡谲的冷笑:“事到如今,主公当派一使者前往乌林,让这把天崩地裂的赤壁大火,烧得更烈几分!”
……
乌林城,将军府。
曹操一边用指尖轻轻划过案几,一边听着台下那名东吴使者诉说着吴军的意图。
而孙策的来意也很明显,就是说九月初九,他会出兵赤壁,直取齐军水师营寨。
届时让曹操方面出兵乌林,只攻齐军兖地要塞,合力一战击溃齐军。
曹操听完来使的言辞后,便先让他下去休息,旋即召集了麾下文武,于大堂一同议事。
曹操将目光望向了脸色惨白的郭嘉,沉声道:“奉孝以为如何?”
郭嘉闭目若有所思,沉吟片刻,开口道:“东吴的计策,的确有可行之处,但前提是得有东风相助,不然就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所以在下的建议,是想让主公先攻下石阳的门户,也就是汉阳城。如此一来是响应东吴,表我军联盟之诚心。”
“二来则是从局势实际出发,若是形势不利,我军可退回荆襄,若是形势有利,我军亦可直取石阳,夺走齐军的粮草。”
“如此来看,就是让孙策和高铭两家相争,主公可坐守渔翁之利了。”
郭嘉寥寥一番话语,就替曹操谋划出了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
“如此甚好,那便依你所言,北上攻取汉阳!”
曹操轻捋须髯,目光朝向东面,深陷的眼眶中,流转着一丝志在必得的精光。
。。。。。。。
石阳城是长江以北的重要城池,齐军一半的粮草都囤积于此。
所以高铭派上将薛仁贵、张郃,加上诸葛亮这个智囊,领兵十万驻守在石阳周边,以防曹军绕后偷袭。
毕竟一个真正的出将入相之才,应该是从一次次的兵戈交锋中走出来的,而不是从襁褓中培养出来的。
所以高铭让诸葛亮跟着薛仁贵和张郃,在石阳一带,好生历练一番。
薛仁贵本身就是统帅之才,又有张郃和诸葛亮相互弥补,如果遇事实在不决,就传信来三江口的水师营寨。
因此高铭并不担忧石阳方面军团,会出什么岔子意外。
石阳城,齐军营寨。
一大早,薛仁贵就收到南面汉阳城的加急来信,是守将张郃
信上说曹军上将曹仁,领兵五万,带将夏侯惇和许褚,北上兵犯汉阳城。
张郃带着一万兵马,恐怕难以抵挡,所以请求薛仁贵发兵支援。
“曹仁好大的胆子,区区五万兵马,也敢来兵犯我城池。”薛仁贵说着,便将那份情报递给了诸葛亮。
如果换成以前,薛仁贵可能并不会把这个小屁孩当一回事,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
先是平寿激将,再是只身赴并州,片语退雄兵,前不久又发明了喷火木兽,成为大败匈奴的关键因素。
加之高铭对诸葛亮的重视。
所以薛仁贵自然不会像从前那般小觑诸葛亮。
诸葛亮接过那张情报,一双清澈的眼眸中,闪烁起丝丝冷芒,却是沉吟不语。
见诸葛亮不语,薛仁贵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走到舆图前,那犀利的目光在舆图上的城池据点间不停来回游弋。
少顷,薛仁贵沉声道:“如今曹仁兵力汇聚于汉阳城下,预计汉阳城还能坚守三日左右。只要本将军发兵五万,从侧面绕过,配合城中张郃守军里应外合,便可一口气剿灭曹军。”
曹军兵力只有五万,以薛仁贵的行军速度,他完全有把握在曹仁反应过来之前,就将其团团包围。
如此一来,曹军必败,汉阳之围也会迎刃而解。
“薛将军稍候,在下倒有一个计策,或许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彻底粉碎曹军所有的中干力量,进而可取荆襄九郡。”
就在薛仁贵准备亲自领兵进发之时,沉默良久的诸葛亮眼眸中闪过一瞬精光,他终于发话了。
“有何计策,快快说来。”薛仁贵注视着眼前这个天才少年,开口追问道。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走到舆图前,伸手一指,指向了汉阳城,说道:“曹仁此人急功近利,前番刚在函谷关铩羽而归,眼下士气正是颓靡,所以他想要迅速取得一场大胜,来挽回低谷的士气。”
“正所谓,君子成人之美。所以在下认为,我们不妨就成全曹仁的愿景。。。。。。”说着,诸葛亮嘴角扬起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
闻言,薛仁贵剑眉一凝,肃然道:“如此万万不可,汉阳城乃是石阳的门户,汉阳一失,石阳必然陷入重围之中。何况石阳又是我军粮草辎重的屯扎所在,岂能。。。。。。”
“粮草辎重。。。。。。难道说,你是想。。。。。。”
说到一半,薛仁贵像是陡然意识到了什么,眉宇间浮现起惊异之色,登时看向了诸葛亮。
却见诸葛亮脸上流转的,是云淡风轻的自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