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成为了道医之后 >

第300章

成为了道医之后-第300章

小说: 成为了道医之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第二日颉利可汗便派着使者,入长安而来。
  他们想要参观李世民的军队,还有攻城器具,但李世民叫人带他们洗澡,换上汉服,前两天去了蛤蟆陵享受享受。
  又送了漂亮的丝绸布料,华贵的香料,清香的茶叶,和醇厚的没酒。
  为首的使者还十分冷静,可是那些副使者已经享受上了。
  ……
  三日游后,带着黄金,宝石,丝绸,还有礼部官员灌输给他们的话,回到了突厥账中。
  甚至到了账中,看着那些还穿着皮毛的突厥,那使者心中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土包子,乡巴佬。
  “若是来世能投生东土,那是多大的福报啊。”
  义成公主见他们这副模样,又把唐军吹成了天兵天将一般,将皇宫吹成了天上宫阙。
  而军中也迅速传播了许多不利军心的传言。
  “谈和吧!”疑成公主开口,看向那个快小自己四十岁的丈夫,心中骂道:“短见识的蠢猪。”
  若是没有这种猪队友,长安城破,指日可待。
  随后李世民便和颉利可汗在便桥结下盟约,杀白马作誓,送了几千两黄金,白银,和数千匹丝绸,各种瓷器,茶叶,美酒……若非颉利可汗害怕义成公主……只怕还要带个宗室女回去和亲。
  唐代为人诟病的一个,就是和亲政策。
  不过确实政治意义重大,为以后的“自古以来”,做出了依据。
  颉利突厥退去了兵马,那边突利也不可能死磕,要求建立边境盐茶交易的榷场,不能阻挠盐和粮食的交易。
  李世民自然是答应了下来,他们要粮食和盐,茶叶,丝绸的交易,大唐也要马匹和畜牲。
  只是开辟榷场,容易造成对边境将领的腐败,和倒戈。
  但突厥贵族更容易腐败,他们是马背上的政权,逐水草而居,而商贸的交易,可以令贵族在边境城池居住,只需要让奴隶去放牧就可以了。
  突厥退兵。
  李世民心中松了一口气。
  突厥消停了,只是稍微减少了一些压力。
  山东大旱了,河南大旱了,太原蝗灾已经初见苗头。
  但好在当地世家大族已经知道可以捐钱粮买官的政策了。
  加上突厥退兵,李唐不像是短命之相,因此已经有人开始做吃螃蟹的人了。
  工部以工代赈,重建因战乱摧毁的城墙,这回要垒得又厚又高。
  又派出官员,修建水利,大旱之下,就是要万众一心。
  又免了灾区的税,现在李唐朝廷是彻底穷了。
  军队方面,正在搞屯田,开辟荒地。
  同时李郸道献计,将人在地在,人死地失。
  不如将旱区重灾区百姓迁移一部分去南方,如今地气南移,北方多灾,在南方起码饿不死。
  李世民觉得可行,顺便可以把北方那些旱灾地区的世家顺便分宗一部分到南方去。
  这是个阳谋。
  那些世家大族自然是饿不死,但是太多庶出的子弟了,自己家保留田产可以不用动,分出一部分南移也有条活路。
  这条计策和捐钱粮买官合用有奇效。
  当下山东也好,河南也罢,大量世家旁支庶系,向南迁徙。
  一些没有关系的迁徙到了湖南,广西,岭南之地,跟当地土著斗法,想来应该会加速他们的汉化。
  一些有关系的,不愿意往太南迁徙的,便在AH,江西,等稍微富饶些的地方定居下来。
  而原本大旱的地方,也有一些没那么旱的,或者靠近河道的地方,也是可以养活一些百姓的。
  这么一大串政令下来,到底归附了一些民心。
  而等着孙真人到达长安,李郸道也终于被李世民想起来有布阵之功,要封赏的。
  李世民对李郸道其实是有些忌惮的,佛也好,道也好,总是要搞一搞平衡的。
  但是佛门实在不上道,目前还没有成功稳定联系上他的。
  或者说能联系上的,被道家斩了。
  而且群臣信佛者多,皇帝信道,就可以形成制衡,所以李世民也只能暂时亲近道门。
  孙真人一路讲学,被各地世家接待,官府厚誉,有着“医家圣贤”的名号,如今进京,正是给李世民添加“德行”的好机会。
  作为孙真人的弟子,在朝为官,有功之臣,那些封赏也不能赖掉。


第735章 讨要灵感寺
  这日早朝,李世民将没能守住北方的诸多官员贬了,没杀。
  如今正是用人之计。
  又赏了尉迟敬德一些金子,玉石。
  这是自家人。
  然后又问李郸道:“爱卿布阵挡下十万大军,想要什么奖赏啊?”
  李郸道也不说自己什么都不想要,那更会引起帝王的忌惮。
  李郸道想想,开口道:“我师孙思邈真人从南方到此来,一路讲学,但是还没有什么地方住,因此想要陛下在太白山下建立一所医道学宫。”
  “太医署还是小了点,全国医者汇聚在那里也太挤了些,况且也不够清净,不像是做学问的地方。”
  李世民尴尬:他的私库没钱,国库更没钱。
  但是也不好拒绝李郸道,于是开口道:“朕记得太白山原本就是孙真人潜修的地方吧,那朕便将太白山封给孙真人吧,再赐号济民。”
  “至于给真人做什么官,还是明日问过再好。”
  李郸道知道皇帝没钱,但既然把太白山封给了自家老师,那就自己做个学宫呗。
  等明日,孙真人进宫,李世民肯定会问一些长生的问题,到时候就可以转移到“帝王长生”和“万民长生”的问题上来。
  说不得就建立一个“大唐卫生部”了,不求和六部同级,若是能和九寺同级就行了。
  孙真人本不愿入朝为官,若是专门管这个,想来还是有一番作为的。
  “你呢?你就没有什么想要的?”李世民问李郸道。
  我想要成仙,你也给不了啊。李郸道心中一念。
  又念到,如果自己不要点什么,只怕皇帝都不会安心。
  “陛下,把灵感寺赐予贫道吧。”
  “你不是道人?怎么要起寺庙来了?”李世民好奇道。
  李郸道笑道:“臣是高道,高道不忌僧,灵感寺和玄都观相应,是个风水宝地,若是荒废了,可惜,贫道前些日子收了两个和尚做徒弟,正好主持灵感寺。”
  李世民还想着靠着佛门制衡李郸道,现在听到李郸道这种言论,不免好奇。
  转头看向萧瑀。
  萧瑀和傅奕原来吵架就吵输了,但是依然想要战斗。
  而且李世民看向了他,就说明自己还只能站着佛门这边,不能改换阵营。
  “高道不忌僧。”萧瑀似乎和善,笑道:“老夫听说道人最是恭谦,没有听说过自己说自己是高道,更何况老夫观李大夫年纪尚轻,却在陛下这老聃圣人之后面前号高道。”
  李郸道认真回道:“佛家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言论比我可过激多了,我自称高道,自然是我道行高,德行高,而不是资格高,年纪高。”
  傅奕也开口支持李郸道:“佛教就是蛮夷的宗教,只有道教是我本土的宗教,既然我们有了道教,又何必去信胡教?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蛮夷来我中国学习礼义。”
  “我中国却向蛮夷学习宗教。”
  “这不是乱了套了吗?”傅奕哼唧道:“和尚拜道士为师,就跟小国王子来中土求学是一样,我是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的。”
  傅奕一开口,便把萧瑀的嘴巴堵住了。
  两个人经常因为信仰不同,政见观念不同而吵架。
  萧瑀没有容人之量,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跟他做对都要诬告。
  但这其实是萧瑀的自保之术,他是前隋皇亲国戚,只能用来平衡李世民的麾下。
  这是另一种智慧。
  要不然萧瑀也不会六次罢相,六次回来。
  “灵感寺已经封寺多年,要开寺还得有个缘由。”
  李郸道开口:“为先皇后,隐太子,海陵刺王殿下祈福如何?”
  李郸道一句话便拿捏住了李世民。
  窦皇后是信佛的。
  “准了。”李世民挥手:“你那两个弟子德行如何?可能为一寺主持?”
  “我那大徒弟八戒和尚,佛法高深。”
  “其曾经一步一步欲往天竺欲问佛陀真经,等行至敦煌,便自悟了,如今隐约有大宗师气象,发现中土便有真经,不必外求。”
  李郸道自然对八戒和尚一阵胡吹。
  不过“灵感寺”取自观世音,其全称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可以说是灵感寺就是观音禅院。
  李郸道将灵感寺要来,一是为八戒和尚谋个禅宗道场,二是回敬观音。
  “灵感寺名名声不显,还请陛下再赐一名。”
  “既然是祭奠母后,和朕的两个兄弟,那便对应东宫吧,东宫青龙主之,改名叫青龙寺吧。”
  “多谢陛下!”李郸道得了赏赐。
  而李世民点点头,随后又问起了旱情,还有旱区移民的事情。
  “今年若无外犯,便不再打仗,百姓修养生息恢复民生要紧。”李世民开口道:“但突厥之患依然如梗在喉,如今虽然结成盟约,却不可不防,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修补长城如何?秦长城虽然失修了一部分,但要修补还是可以修补的。”萧瑀开口。
  李世民想想,这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但是调用民夫太多了,容易造反。
  前朝就是因大运河埋下隐患的。
  “突厥并非如我中原一般,说合兵就合兵,颉利可汗十万大军乃是调动了十几个突厥部落的兵马而成。”李郸道直接开口道:“臣建议分而化之,教化为上。”
  房玄龄也点头:“臣的主意和李大夫的主意不谋而和,如今既然开了榷场,要和那些突厥互市,自然可以选择资助一些突厥小部落。”
  “只要各个部落之间不能聚力一处,突利,颉利,或者前隋义成公主,萧皇后,杨政道伪隋政权,便不可聚起大股兵马南下。”
  “另外可在榷场边建立城池。”李郸道开口:“军队屯田,为来往商人保驾护航。”
  “为何为商人保驾护航?商人逐利,如同逐臭之蝇。”李世民对商人天然不喜。
  李郸道开口道:“陛下如果想要快速富起来的话,那么这边疆贸易的税收便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保护商人,是保护那些交税的,爱国的商人,那些走私的,通敌的,逃避赋税的,自然也要靠边境官员,军队打击了。”
  李郸道开口:“当年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府,便将西域的财富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来,陛下自然也可以。”
  李世民现在满脑子都是搞钱,现在太穷了。
  能让自己钱袋子鼓起来才是真的有底气。
  “你细细说来。”
  李郸道知道李世民缺钱,当然不会吊着他,而且这也是李郸道未来向外传道的一环,李郸道要在边疆建立道观,教化塞外突厥,甚至伐山破庙,收伏一些护法神灵。


第736章 太史令傅奕
  建立互市榷场,修建城池,驻兵囤田,移一部分灾区流民到黄河以北,关外包头之类的地方,算是唐代版本闯关东。
  而且这块地方十分适合养马。
  到时候打通了西亚商道,贿赂突厥小贵族,为李唐骑兵买马,以及最重要的充实皇帝的钱袋子,引进各种植物种子,奇珍异宝。
  李世民听着这白马之盟被李郸道逐字逐句的解读,里面竟然大有玄机。
  心道:真他娘是个人才,可惜朕实在没有把握驾驭。
  李世民想了想,为自己赚钱这种要事,一定要派亲信去。
  尉迟敬德便挺知兵突厥的,可以作为行军大总管,前些日子也封了他做“国公”,正合适管这件事情。
  玄武门的常何,也可以外放了。
  李大亮也是个人才。
  反正李世民觉得随着这些人折腾,肯定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令六部讨论将连着吐蕃,突厥,乃至于再往XJ那边诸多西域小国一带与大唐交接的地方,重新划分了行政机构。
  六部官员参考汉时西域都护府的做法,又结合如今实情。在河西走廊设立“税关”,屯兵驻守。
  又在丰州,甘肃突厥和吐蕃国相临之地设重镇,还有什么松漠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饶乐都护府等,都是照搬的汉制。
  除了这些府外,原本的敦煌,张掖,龟兹等地,依然做为要道,设关卡,做咽喉,屯田守疆。
  只是不成想到,竟然切割划分出了十六个府、州、郡。
  其下辖制有上百个县或者重镇,但是基本上是地广人稀,汉民少,而其他少数民族多,很多地方要从零开始。
  而刚刚那群失守城池的官员如今也有了去处,送到西域,塞外,去给李世民啃生翻,赚钱,教化去。
  干得好,放你回来,干的不好,拿你问责,数罪并罚,全家流放。
  而除了这些官员,全国监狱里面那些囚犯,除了罪无可恕的,全部流放边境去,给我屯田守疆土。
  若是有人沦为乞丐,流民,而四肢健全,脑子没有坏掉的,也送着去边境屯田。
  李郸道这却是对“丐门”的怨念,这群丐门子弟,整天不干好事。送到边疆去跟突厥打交道。
  而真正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去了屯田之地,也能有吃有住,总比当流民好。
  一去开荒,便有授田,三年免税,五年半税,还能重立户籍,一般来说这些流民乞丐,都是随遇而安的,对朝廷的安排不会有抵抗。
  这样一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基本送到了外面去,造反的人肯定会少很多。
  只是其中要消耗的粮食,消耗的人力物力,只怕不在少数。
  李世民只能当自己还在跟突厥打仗,从石头里都要榨出油水来,等着明年,屯田有了产出就好了,不说自给自足,起码用大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的压力要少许多。
  然而设立了这么多的府县州,还有塞外重镇,不可能只让军队掌管,那只会更乱,而刚刚任命的那些人,又远远不够,李世民只能允许他们临时在当地选贤才举荐为官。
  又做下决定今年九月开启贞观元年的科举,培养培养自己的人才亲信。
  随后的朝会又是大旱蝗灾的问题,治理方案已经提出来了,只看地方官如何做的了。
  等着朝会结束,李郸道出了宫,本来想去找八戒和尚跟法海的,让他们收拾收拾去青龙寺打扫打扫,择吉时开寺,重拾香火。
  却被傅奕叫住:“李大夫果然有诸葛之智。”
  李郸道跟这位反佛斗士神交已久,之前就想要去拜访他,可惜玄武门之变提前了一年,便未曾拜会,但也交换过名帖了。
  “太史令过奖了。”李郸道作揖。
  “哪里是过奖。”傅奕道:“你既会八阵图,知天文地理,能治民晓兵事,是个全才了,陛下有你辅佐,我们这些老骨头,也可安然身退了。”
  “只是在边境设府过多,只怕十羊九牧,往后还会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
  李郸道笑道:“陛下应该是想将开国爵勋的封地分封到边境去,甚至以后有皇子,不能继承皇位的,也会打发去做诸侯王。”
  傅奕想想:也是,如今那边就是一些荒芜之地,管他尾大不掉还是掉,只要长江黄河一带拿在手里,便已经是“中国”了,而那些土地,顶多算是“武功”。
  比如汉武帝,有个“武”字,便是因其有此“武功”。
  要是真能“尾大不掉”,说明也已经足够繁荣了,可以为后来者作为“疆国版图”,所谓“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的由头。
  而且突厥人,或者匈奴,或者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