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是书中大反派-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其中大都是宁永年的人,本来还想着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制宁文均即位。
只是如今看来。。。。。。
“噗通!”
“噗通噗通!”
重压之下; 很快又有十几个朝官或犹豫、或艰难的跪倒; 其中既包括像阮天富这种“随大流”的小官; 也包括几个见势不妙后临阵倒戈的反对派。
如此一来,仍直挺挺站着的便只剩下二十余个。
看得出他们其实很纠结。
但他们不能跪,于是便企图死扛到底。
而这时候就需得魏贤志亲自登场了。
“殿下。。。。。。”
与韩兆一道绕过屏风出来,站定在宁文均身边。
魏贤志先是跟后者拱了拱手,然后视线快速扫过伏跪在地的李刊等人。
毫无疑问,这突然“倒戈”的二十多个“中立”朝官其实早都被魏长天笼络麾下。
其实此前当魏长天第一次透露韩兆的身份时,魏贤志就好悬没被惊掉下巴。
韩兆是什么人?
二品境后期高手!镇国大将军!
这样一个人物竟然被自己儿子不声不响的策反了,甚至还演了一场大戏,葬送了宁永年二十万精锐。。。。。。
魏贤志当时只感觉自己这个悬镜司指挥使、魏家家主当得好似太过失败了些。
可直到现在,当一支更大的、已经渗透朝堂如此之深的势力浮出水面之时,他才明白魏长天手中掌控的力量远不止蜀州和共济会这么一点点。
或许,家主之位也是时候该交出去了。。。。。。
摇了摇头,暂时收敛起复杂的心绪,魏贤志将视线落在不远处一个梗着脖子的紫服老头身上。
刑部尚书,顾子胜。
目前整个京城中宁永年的头号忠臣。
“顾大人,你确定要违抗皇子殿下的旨意么?”
眯着眼睛,魏贤志直接问道:“你只需回答是与不是即可。”
“哼!魏大人当真是好神气啊!”
“老夫。。。。。。”
很明显,顾子胜并不会愚蠢到正面回答问题,眼下便准备先开口讥讽一番。
然而还未等他一句话说完,只见魏贤志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挥出一掌。
下一秒,掌风凌冽,转瞬之间便猛然砸在顾子胜胸前的仙鹤之上!
“砰!”
伴随着一声闷响,后者登时口吐鲜血,应声倒飞出数丈之远,然后犹如一团破麻袋一般砸落在地。
沉闷的落地声回荡在太和殿,鲜血溅落,划出一条长长的血痕。
而血痕尽头的顾子胜早已没有了半点生机,唯有死死瞪大的眼睛表明了他临死前最后一刻的心情。
“。。。。。。”
恶寒阵阵,整个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韩将军。”
就像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样,魏贤志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扭头看向韩兆。
“顾子胜不仅包庇凶君,更是公然违抗皇子殿下,实乃罪大恶极。”
“如今罪首虽已伏诛,但此罪理应株连九族。”
“本官暂时脱不开身,就劳烦将军即刻带人去顾家走一趟罢。”
“。。。。。。”
“魏大人放心,本将这便去顾府,定叫贼人一个也逃不脱!”
没有犹豫,韩兆答应一声之后便径直走向殿门。
而就在此时,却有一道惊恐且愤怒的声音突然响起。
“魏、魏贤志!”
“你可知你在做什么!!”
“顾大人乃是我朝一品大员!你竟说杀就杀了!!”
“等皇上回来。。。。。。”
“砰!!”
“。。。。。。”
“韩将军,还有左家,劳烦一道处理了吧。”
“哈哈哈哈!本将知道!”
第544章 太初
大笑声中,韩兆就这么大步走出殿门,扬长而去。
而估计用不了多久,顾家和左家便会被彻底抹杀。
当然了,这两家的子嗣在京城之外肯定还有残留,日后也定会与魏家不死不休。
但如今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魏贤志竟然在短短几十息的功夫里便连杀两人; 甚至这俩人连话都没说完。。。。。。
看着那两具横陈在大殿中央的血淋淋的尸体,不论是站着的还是跪着的都无一人出声。
至于角落里的阮天富。。。。。。
庆幸自己跪的及时的同时,他心中也是无比惊讶。
他不是没有想过魏贤志会杀鸡儆猴,但确实没料到后者居然这么果决。
要知道把所有反对的人都杀了是不现实的。
毕竟如果一下子死了二十多个朝官,那么这些人背后的势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并且此事一旦传出去也会对宁文均的“风评”产生极差的影响。
大家都同意; 那是众望所归。
把不同意的都杀了,这就是彻彻底底的谋权篡位。
所以正常情况下肯定是能少杀则少杀。
不过,魏贤志毕竟是做出过带人围皇宫的疯子。。。。。。
一时间,阮天富也拿不准这位悬镜司指挥使还会不会继续大开杀戒。
而后者则很快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孙大人,你可是也要违抗殿下?”
“你只需要答是与不是。”
“魏、魏贤志,你不要逼人太。。。。。。”
“砰!!”
一掌干脆利落,转头看向另一人。
“梅大人,你呢?”
“我。。。。。。”
“砰!!”
收掌再转头,又一人。
“何大人,你。。。。。。”
“啊!!”
“我、我愿辅佐殿下即位!!”
“。。。。。。”
当殿中的尸体从两具变成四具,叫何章的刑部侍郎大叫着跪倒在地时,魏贤志终于暂停了他的疯狂举动。
视线平静的依次扫过其余仍站着的人,眼神并不似在看活物,更像是在看砧板上的肉。
虽然他没有再问一句,但视线所到之处,不出三息,被看之人便无一例外统统战栗着跪倒。
每个人都明白魏贤志不可能把他们都杀了,但他们也知道杀四个和杀五个对前者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很明显,谁也不愿意做那第五具尸体。。。。。。
就这样; 当最后一人颤巍巍的伏跪下身子,嘴里颤抖着喊出“我愿辅佐殿下即位”之后,大殿之中除了魏贤志和宁文均外便再无人还站着。
转头看了看神色有些惨白,但又有些激动的宁文均,魏贤志一步踏出,转身,同样面向前者跪倒。
他抖了抖衣袖,旋即拱手至额,沉声高呼道:
“以武定祸乱,以德致太平!”
“吾等恳请殿下即刻登皇帝位!”
“还请殿下万莫推辞为是!”
。。。。。。
。。。。。。
对于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天下的皇帝来说,其登基之前一般要经历一个“三辞三让”的过程。
就是得有大臣劝三次,自己拒绝三次,然后在最后一次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登基称帝。
很明显,这个过程就是为了给这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们找补点面子。
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
如果他体面,你就让他体面;如果他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
对于宁文均来说,他肯定是属于“不体面”的情况,毕竟不管咋说他爹都还没死。
但如今的局势由不得他再经历“三辞三让”这样一个“洗白”过程了; 于是宁文均立马便接受了“群臣”的请求,摇身一变从皇子成了皇帝。
当然了; 身份的转变还差一场登基大典。
古人对仪式十分看重,所以不管咋说这场大典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虽然大典的准备最快也还需几天,不过“宣传”工作却可以先一步展开。
于是,已经成立一年,且几乎垄断了民间舆论的《京报》便开始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了。
。。。。。。
早朝结束仅半个时辰后。
春深书坊京城总号的库房打开,里面堆叠着的报纸如雪花一样被免费送到了各家各户。
各州分号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情,第一时间便将京城发生的一切传遍了大宁三十六州。
这些报纸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印好了,上面不仅刊登着今天宁文均“演讲”的原文,更是附带了一份大理寺对于宁永年的“判决文书”。
嗯。。。。。。
严格来说,虽然《大宁律》第一页就写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制度上其实能审判皇帝的只有皇帝本人,即便是“最高法”大理寺也不行。
不过报纸毕竟是给老百姓看的玩意儿,没人在乎制度上合不合规。
百姓们只知道大理寺是审断一切大案要案的地方,有此“官方背书”,报纸上的内容自然便也就变得可信了不少。
所以。。。。。。
宁永年竟是原州城之事的真凶?
许家造反,宁玉珂造反也都是被逼无奈?
还有,竟然是宁文均指使魏家造反的?
在《京报》的叙事口吻中,宁永年自然被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至百姓于不顾的凶君暴君。
而宁文均则是一位嫉恶如仇、大义灭亲的好皇子。
至于魏家。。。。。。那当然是帮助宁文均替天行道的有力帮手。
以上三点,除了对宁永年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之外,其余两点无疑都十分离谱。
不过普通百姓却是根本没有能力分辨这些。
在他们看来,这份在过去一年中带给他们各种最新消息的《京报》就是最靠谱的信息渠道,最起码要比那些坊间传闻来的可信得多。
因此,半天时间不到,整个大宁便彻底了。
毕竟一夜之间就换了皇帝这事儿实在太有冲击力,甚至大部分人若非是听读报先生亲口说出来的,打死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先生!俺们刚来!没听到你刚刚念了甚!”
“你再念一遍吧!”
“是啊先生!再念一遍吧!”
“。。。。。。”
极东,青州府。
一家名为“三润居”的茶馆坐落在海边不远的小镇上,来往之人大都是附近居住的渔户。
听说有天大的事发生,这些渔户今日也不出海捕鱼了,一股脑都往镇上跑,想要听听到底出了何等大事。
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晚。
因此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位“读报先生”今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已经把手中报纸来回读了不知多少遍了。
不过无所谓,只要有银子赚就行。
“稍安勿躁!各位乡党稍安勿躁!容老朽喝口茶润润嗓!”
一面喝着茶水,一面悄悄观察着面前铜炉里不停增加的铜钱。
当铜钱达到一个高度之后,穿着儒袍的老者便举起报纸,再次慢慢读了起来。
“咳!”
“天吉十五年十一月初四,节气大雪。”
“京报首刊,朝局巨变。。。。。。”
“。。。。。。”
月上枝头,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热的很。
小小的茶馆里外都挤满了人,人群每个几十息便会发出一阵惊呼。
今天的报纸足足有七八页,光是读完一遍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个时辰。
更何况老者时不时还等待人群议论完才能接着念,所以念到最后甚至都已至子时了。
“各位乡党,报纸上说新皇帝许诺将会在十日之内平稳各州粮价哩。”
“还有南边,说是也不会再打仗了。。。。。。”
毫无疑问,当这两句话说完,人群免不了又是一阵喧闹。
南边打不打仗这些渔户不管,但宁文均许诺十日之内解决粮价问题却是让他们无比激动。
夜色翻腾,沸沸扬扬的议论声又持续了差不多一炷香才慢慢停歇。
有人看到读报老者已经将报纸折起,便赶忙大声问道:
“先生!都读完了?”
“还有甚没读的么?”
“。。。。。。”
“还有一事。”
透过人群缝隙看了看角落里的铜漏,又转头望了望屋外的夜空。
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读报老者似是有些感慨的轻轻叹了口。
“唉,各位乡党。”
“再有不到一个时辰便不是天吉年了。”
“新皇帝换了年号,打明儿起便是太初年。。。。。。”
太初。
听到这个新的年号,渔户们纷纷面面相觑,明显不明白其中意思。
不过读报老者却懂得这年号中暗含的雄心壮志。
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人无定命,国无定运。
霸气啊。。。。。。
第545章 魏长天去怀陵的真正目的
翌日,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五。
蜀州城,未央宫。
早朝过后,游文宗被宁玉珂单独留下,重新商议之后一段时间蜀国的“东伐”策略。
“。。。。。。”
“陛下,如今宁文均既已登基; 那便不宜再攻打仓州了。”
游文宗端坐在宁玉珂对面,认真说道:“公子日后定会与宁文均细谈分治之事,依老臣所见南方十二州早晚都会归于蜀国,所以现在还是抓紧时间操练新兵、休养生息为好。”
“嗯,游相所言有理。”
点点头,宁玉珂声音冷清:“既然这样那便暂不继续东伐,也算是给宁文均一个面子。”
“不过宁永年尚有几万兵马驻守在安州; 我们倒是或可以出兵将其歼灭。”
“此事。。。。。。”
看着表情认真的宁玉珂,游文宗犹豫了一下。
正如前者所说; 此前讨伐蜀州失败的朝廷大军还有六万残兵驻扎在北边的安州,与广汉县遥遥对峙。
这支兵马自打蜀州之战结束后就一直待在安州,估计宁永年是想以其作为第二次“平乱”的先锋军。
当然了,如今朝政巨变,宁永年眼下的当务之急肯定是要先把皇位夺回来。
所以这六万人估计不会在安州继续待太久,应该很快就会被调走用以对付宁文均。
宁永年与宁文均窝里斗,这本应是蜀国喜闻乐见的事情。
而这时候宁玉珂却提出要主动出兵将这六万人歼灭。。。。。。
“陛下,你可知公子接下来是如何打算的?”
微微皱了皱眉,游文宗轻声问道:“难道公子不是要坐山观虎斗?”
“本宫不知道。”
摇摇头,发间繁复华贵的发饰微微摇晃。
宁玉珂语气一顿,然后平静回答道:“不过只要是宁永年的兵,杀掉总是没错的。”
“。。。。。。”
只要是宁永年的兵,杀掉总没错。
游文宗闻言一愣,但也没有反驳什么。
虽然怎么看这也一个夹杂了浓重“个人仇恨”色彩的决定;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倒是也说得通。
反正这六万人不是被用来对付蜀国就是被用来对付宁文均。
后者眼下又跟魏家是同盟关系,所以帮上一把也不是不行。
“此事全由陛下做主; 微臣听令便是。”
拱拱手; 游文宗应了一句; 又说了一些其它的事情之后便告辞离开了大殿。
而宁玉珂则是依旧坐在宽大的书案之后,脑海中不停回忆着魏长天去往怀陵之前跟自己说过的话。
“放心吧,我不会出事的。”
“该出事的是宁永年。”
“。。。。。。”
很明显,魏长天所指的“出事”并不是“丢掉皇位”,否则他根本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