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武唐仙 >

第13章

武唐仙-第13章

小说: 武唐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他所知,李家的两个太子,李弘和李贤都死在了武后手里,阳间的皇帝也快晏驾了,武后全面执掌大唐只是早晚间事,而阴阳两界并非完全隔绝,一旦萧业在阴间泄露了身份,很有可能会传到武后那里,以武后的心狠手辣,断不容萧业活在世上。

    在族里吃过饭,萧业告辞离去。

    这顿饭,是他有生以来吃的最难敖的一次,虽然族中没有人提起萧让父子,但是他能感觉到,萧家四兄弟那热情,甚至带些讨好的笑容底下,隐藏着冷漠和仇恨。

    要知道,从头到尾都是家族在挑事,欺负杜氏孤女寡母,吃绝户或许在时人看来很寻常,可是萧业来自于现代,肯定是看不顺眼。

    没有能力倒也罢了,有了能力,又怎能不挺身而出?

    结果被记恨上了。

    这样的家族,让他心寒,连最基本的是非都不分,再一回想萧家在齐梁两代,骨肉相残,兄弟倪墙,宫室内斗空前激烈,所有的皇帝,除了梁武帝萧衍,都是短命皇帝。

    既便是候景祸乱江东,萧衍诸子依然相互仇杀,致使一支在江陵建立小朝廷,沦为北周的傀儡,其余的分枝在内斗中逐一被陈霸先灭掉,种种不堪过往,创造了华夏历史上最为丑陋的一幕。

    果然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基因里的劣根性一带带往下传啊!

    如果不是看在老族长萧松传书的恩德上,萧业都懒的虚与委蛇。

    接下来的半个月,萧业每天都去张府,将咏叹读书法倾囊相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与陈子昂的探讨中,萧业修正了一些小的错误,而陈子昂得益更大,只觉自己对经义的理解一日千里,别说考秀才,现在让他考举人他都有信心。

    不觉中,已是三月桃花水起,连绵的春雨给县城蒙上了一层薄纱,如画卷般美丽,这日,萧业终于写完了西厢记,带着手稿来到张府,让他意外的是,陆也在。

 第二十九章 借东风

    “萧郎,你总算来了!”

    陆站起来拱手,面孔带着些歉意。

    “哦?出了什么事?”

    萧业不解的目光望向陈子昂。

    “哼!”

    张检哼了声:“也不知哪个狗娘养的,放出谣言,说你们三人自恃才高,不屑与庸才互保,凡有与之互保者,要先受挑选,得到认可,才有互保的资格,这不是虾扯蛋么?”

    陆苦涩道:“正因于此,本届童生无人愿意与我们互保,哪怕我找上门去,别人一句高攀不起,任我如何解释仍是吃了闭门羹,要我看,肯定是史进使的坏!”

    “这狗娘养的,怎心思如何坏?萧兄与表哥哪里招惹他了?”

    张检不愤道。

    “诶”

    萧业摆摆手道:“史进家大业大,后面又有人,我们现在不能和他正面起冲突,眼下还是尽快把问题解决为好,既然本届童生无人与我们互保,那往届童生有没有合适的人?”

    陆道:“历来往届生敌视应届生,能不找还是尽量不找。”

    “不错!”

    张检点头道:“往届生屡试不中,年龄又大,偏偏读书耗时间,养不了家,只能在家里吃闲饭,受白眼,久而久之,心态难免扭曲,再看到如萧兄、陆兄这样无忧无虑,可以安心读书的少年郎去赶考,哪里能不妒忌?”

    “这”

    陈子昂与萧业相视一眼,认可了张检的说法,迟疑道:“陆兄在扬州有没有熟悉的应试童生?”

    陆拍着胸脯,自信满满道:“两位不必担心,我陆家好歹在江南立族数百年,理应不成问题,此事包在我身上,我们什么时候去扬州?”

    陈子昂道:“府试四月初五,院试四月十五,今日是三月初三,还是早些过去为好,就定在十日后,如何?”

    “行!”

    陆站了起来道:“我今日来,正是为了说一下此事,十日后我们再见,告辞!”

    拱了拱手之后,大步离去。

    三人把陆送出府门,才折返回来,萧业却是现出了欲言又止之色。

    “萧郎,可是有为难事?”

    陈子昂问道。

    “有件事想拜托张兄!”

    萧业从怀里取出西厢记手稿,递过去道:“我想请张兄帮我出版此书。”

    “哦?”

    张检接过书,讶道:“萧兄才情过人,也写?”

    萧业无奈道:“才情再高,也要为五斗米折腰啊,你们先看看有没有出版的价值!”

    “嘿嘿,这倒也是!”

    张检嘿嘿一笑,与陈子昂细细看去。

    找张检帮着发行西厢记,萧业也是没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没有版权!

    风清书坊太过于偏僻,门面也小,走不了多少量,怕是百八十本之后,就会有盗版和各式各样的同人出现,有良心的,会保留原著的姓名,更多的连作者都给改了。

    比如西游记,明代西游记有几百个版本,吴承恩版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而且也不是原创,是综合多个版本整理出来的。

    再如红楼梦,清朝红楼梦同人泛滥,多以刘备为主,书店里各种刘备红楼梦有数十版本之多,茗烟、贾珍、薛蟠、贾政、贾蓉、贾涟,凡是书中有名有姓的男姓,几乎都过了把主角的瘾,十二钗一轮再轮,甚至有的剧毒版本,连贾母和王夫人都惨遭沦陷。

    没有版权保护,就注定了作品只能在盗版出现之前,以大水漫灌的方式铺货,抢时间差,捞一笔是一笔,风清书坊的体量不足以大面积铺货,只能找财大气粗的张家合作。

    “想不到萧兄写起来,竟也让人欲罢不能!”

    读着读着,张检不由赞叹:“此书如出版,铁定大卖!”

    “二哥,什么书啊?”

    张玉闻声赶来。

    张检怪笑道:“是写崔莺莺和张生的,最适合你们女儿家看。”

    “哦?那我得看看!”

    张玉从张检手里接过手稿,

    张检道:“萧兄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以萧兄的字和笔,此书热卖不难,不知萧兄打量印多少册?”

    萧业不置可否道:“我对此不甚知之,张兄认为印多少合适?”

    张检沉吟道:“印少了没意义,只是帮别人赚银子罢了,以萧兄之才,自然是能印多少是多少,以最快的速度把书卖出去,凭我张家的能力,两个月内,可以印满五万册。

    只是其中有个问题,萧兄的名气暂时只限于江都,向扬州乃至于建康铺货怕是有些困难,不知萧兄中秀才有几分把握?中举人又有几分把握?”

    萧业道:“世人都以为中举人比中秀才难,其实不然,以我之见,小三关的难度大于大三关,从举人到贡士,再到进士,皆有套路可觅,只要基本功扎实,把握朝廷的施政方略,八股章又炉火纯青,可一气通关。

    很多学子止步于举人,中不得进士,并不是章不够火候老练,而是主旨不合上意,反是小三关,既有对基本功的考较,又有对义理的推敲,数百人才取一人,这才是真正的门槛。

    你问我有几分把握,中秀才六成把握是有的,秀才之后的举人唾手可得!”

    这倒不是萧业胡言乱语,而是他总结了明清科举,并参考范题之后得出的结论。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考985、211院校,对于大部分的考生都是可望不可及,可一旦考上了,在校内考研的难度,会远远低于高考的难度。

    科举也是类似的道理,竖起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大量不合适的学子涮掉,留下小部分精英优中选优,可以有效的降低筛选的成本。

    张玉看的入迷,头也不抬的说道:“萧郎,二哥的意思是,借着举人的东风再给你发书,凭借新科举人的名头,在扬州和建康同时发售,或有可能一抢而空呢。”

    张检嘿嘿笑道:“秦淮河的粉头最喜欢结交士子,又不缺钱,萧兄如若中了举人,把名声打出来了,怕是粉头们每人都得买一本,”

    “难怪二哥你考不中!”

    张玉哼了声。

    萧业却是道:“张兄话粗理不糙,历来诗词歌赋,皆是由青楼开始传唱,才渐渐广为人知,那就依张兄,举人试后发售此书,至于书的收益,我们还是按规矩来,我只取版税,如何?”

    版税是约定成俗的,大概在两成左右,以每本书定价五钱银子,五万册就是两万五千两,取两成版税约在五千两上下,立刻就能让杜氏与巧娘过上宽裕的生活。

 第三十章 人穷志短

    一本书,七万字,两百页不到,五钱银子一本看似价高,但古代多数平民百姓是不识字的,哪怕一钱一本也不会买,而识字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喜欢的书籍,不会计较区区五钱银子。

    人常道,穷富武,这话其实是不对的,穷人家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读书等于脱产,十年寒窗苦读,意味着十年不干活,白吃白喝,穷人家哪里负担的起?

    张检听得萧业的提议,立刻脸一板道:“萧兄这是什么话,还拿不拿我当朋友了?书是你写出,也要靠你的名气卖书,收益自然归你,最多扣除些印刷推广的杂费罢了。”

    陈子昂也劝道:“好友之间谈钱就俗气了。”

    萧业坚持道:“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你我皆非孤身一人,都是有家室的,还是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因此情谊归情谊,生意归生意,张兄莫要推辞,否则你拿我萧业当成什么了?”

    “这”

    张检与陈子昂相视一眼,迟疑道:“既然萧兄坚持,版税就按五成算好了。”

    “哪有这么高的版税,张兄的心意我领了,不过一码归一码,五成版税不合规矩。”

    萧业摆摆手道。

    “哎呀,我看你们也别争了,虽然市面上版税是两成,但萧郎有名声,有才气,加一些是正常的,萧郎就拿三成版税吧。”

    张玉正劝解着,突然又惊叫一声:“这隔墙唱和的诗写的多好,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那崔莺莺应的也妙: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萧郎,这都是你写出来的吧,想不到你还擅长写这种女儿家的闺阁诗呢。”

    说着,张玉的美眸中竟现出迷离之色,粉面红了起来。

    萧业不禁暗道一声惭愧。

    事实上西厢记的亮点不仅仅是张君瑞与崔莺莺的老套才子佳人故事,还在于数十首诗词,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嚼之回味无穷。

    尽管唐代还没有词,但是在萧业眼里,词比之诗,更加凄美动人,如果不把词推广开来,岂不是白白穿越了一趟,西厢记中的词,便是起到一个投石问路的作用。

    如果效果不错,他会把一些经典的词做成词牌,找名家配乐,传唱开来。

    陈子昂也眼前一亮,便道:“萧郎,就按表妹所说,版税按三成计算,你莫要再推辞了。”

    “也罢!”

    萧业点了点头。

    版税多一成,就是多出两千五百两银子,萧业不禁满怀斗志,暗道今次一定要考上!

    不觉中,已是十日过去。

    这日清晨,萧业辞别了杜氏与巧娘,去往运河渡口与陆和陈子昂汇合,陆家刚好有货物运往洛阳,三人搭个顺风船。

    运河渡口,一片繁忙景象,数十条船泊在岸边,呦喝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民夫如蚁附船沿着舷梯上货,后面还有上百条船在排队,漕运衙门的兵丁在渡口维持秩序,另有市舶司根据每船搭载的货物估算税额。

    “萧郎,这边,这边!”

    萧业正东张西望的时候,陆已站在自家的船头,用力挥舞起手臂,陈子昂站他身边,面带微微笑!

    “哈哈”

    萧业哈哈一笑,加快脚步上了船。

    船上堆放着丝绸、粮食,船仓里则是书籍、纸张与手工艺品,吃水线都压的满满的,没有太多落脚之处,不过扬州距离江都县城仅三十来里,站船头,观赏运河风景也不失为一件雅事。

    过了半个时辰,货船两侧伸出大桨,缓缓向北行驶,约摸正午时分,抵达了扬州渡口,船只靠岸,把三人放了下来,才继续向洛阳行去。

    扬州不愧曾是大隋的东都,城池方圆五十里,城内街巷阡陌,因商贸繁盛,城外至运河一侧数里地带也住满了人,热闹而又喧嚣。

    街道上,时不时能就看到身着绫罗绸缎的商贾,也有书生学子携美同行。

    三人一路走着,陆突然回头道:“扬州城内,有一状元楼,距离府学不远,历来应试学子多住于此,我等不如也去此处住下如何?”

    萧业笑道:“陆兄安排便是!”

    陈子昂也点了点头。

    状元楼前楼后院,前面是酒楼,高达三层,后面是一间间的雅院,足以容纳数百学子入住,三人叫了一间小院,二两银子一天,奇贵无比,不过临到考季,稍微象点样的客栈都会趁机涨价,状元楼有单独的小院住,也算良心了。

    隔着几间院落,史进缩回了脑袋,关上院门,回到屋里道:“先生,他们来了。”

    蔡先生回头唤道:“可调查妥当?”

    一名不起眼的中年人从后堂走出,取出一张纸贴,呈上道:“先生放心,已调查妥当,小的们根据陆家在扬州的故旧至交,整理出了一份应试童生的名单,共有十六人,尤以四人最有可能与之互保,请先生过目。”

    “嗯”

    蔡先生点了点头,接过纸贴,上面记载着十六名童生的家世,年龄,人际交往,极其详尽,其中四人的名字下方划上了横线。

    “三郎看一下,谁最有可能为我们所用。”

    蔡先生大略一扫,把纸贴递给史进。

    能与陆家交往的,多是家境殷实,十六人中,有十五人不是书香传家,就是累世经商,只有一人家境贫寒,引起了史进的注意。

    此人名蒋方,年方十八,家里与陆府管家相交甚厚,五年前父亡,母亲既要操持家业,又要拉扯他读书,长年积劳之下,落了痨病,左邻右舍与亲戚可怜他,早年借了些钱给他母亲看病,可痨病也是穷病,零零星星的些许碎银子只能勉强维持,难以根治,亲戚邻居不可能有更多的银子借给他,五年下来,母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偏偏蒋方事母至孝,时常痛哭流泪。

    “就是此人!”

    史进指着蒋方的名字。

    “为何?”

    蔡先生问道。

    史进道:“所谓人穷志短,家境殷实者,几乎不可能为了些许银钱就背负污名,只有如蒋方这般被逼上绝境者,才会无所顾忌,老师,我拿一千两银子给他,让他与陆互保,再于考场做弊被抓,料他不答应也得答应!”

    “不错!”

    蔡先生捋着胡须,赞许道:“不过你不能亲自出马,此事由我来安排,你只须知晓即可,断不能沾上此人,以免他突然反水把你扯了进去。

    “先生教训的是,弟子受教了!”

    史进心悦诚服的施了一礼。

 第三十一章 生疑

    从次日起,陆早起出门,联络学子互保,萧业和陈子昂也不是死读书了,不时出门溜达一圈,欣赏扬州的风景,并找了廪生保,是由张柬之介绍的同一人,名叫赵辰,一个年近五十的老秀才。

    第三日傍晚,陆带了两名学子回来,都是十八九岁的模样。

    “伯玉兄,萧郎,这位乃是扬州画扇世家钱家的三子钱沐,家里世代经营折扇生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