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平凡的间谍2再生 >

第192章

平凡的间谍2再生-第192章

小说: 平凡的间谍2再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年后达成的START II则实现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无核化。

    由于这些未雨绸缪的安排,苏联解体仅仅以地理政治危机、而不是核危机的方式得到呈现:冲击被限制在了旧边界内。
………………………………

23战云初显

    作为两任副总统,赵继统和老布什很熟悉,也见过他的妻子芭芭拉。老布什也对里根总统留下的班底没有什么抵触,所以他和新任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韦伯斯特都没有被替换。

    李漱玉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也彻底信任了赵继统,他提供的很多情报都得到了证实。

    于是她给老赵安排了新的联络员,自己摆脱了身份,回到国内(也是有些干不动了,将近七十的年纪还得每天打扫好几套房屋)。

    新的联络员竟然是中情局的情报人员,在中央情报局驻夏威夷情报处工作,负责越南方面的情报收集工作。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可以通过中情局专用渠道向他传递情报,还不被人发现,因为没人敢私自拆封来自总部的公函。

    随即老赵通用内部消息让他立了点小功,将通讯员小H提升为夏威夷情报处的负责人,这样能接到总部的大量公函、指令也就不引起人怀疑了。

    自1945年之后,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况,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行的政策严格控制两德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国开始实施新的边境管理条例,放宽了对公民出境的管制,从而直接引发了一定规模的逃亡潮,在此后的不到一年间,约有十馀万东德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辗转移民西欧,形成第三次东德居民出逃浪潮。

    敏感的老布什要求赵继统全力跟进两德的事态发展,9月,东德进一步放宽边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东德的领土过夜。更宽松的边境管理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东德公民的抗议浪潮,在莱比锡等城市持续爆发群众集会和游行,要求东德当局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开放出国旅行、放宽对新闻媒介的限制。

    9月下旬,同属东欧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发生变化。开始民主化改革,东德遂停止了其与捷克斯洛伐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

    同时为了平息国内的抗议活动,东德政 府在10月初重新收紧了一度放开的边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进入东德。

    此举不仅没有平息抗议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0月7日是东德的40周年国庆,东德各大城市包括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发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7000馀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察爆发了冲突,数百人被捕。

    此后群众抗议活动不断升级,抗争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争取旅行自由,放宽新闻控制,逐渐转变为要求反对派组织合法化、要求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等,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是东德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几乎同时,匈牙利和波兰的政局发生巨变,两国政 府相继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该国的东德公民。

    10月18日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领袖埃里希·昂纳克宣布因为健康原因辞职,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选举埃贡?克伦茨接替昂纳克的职位,克伦茨上台后随即宣布实行“彻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参与游行的人,并与西德政 府正式接触。

    但是昂纳克的辞职和新政策都没有平息民众的抗议声浪,东德各地的游行依旧进行。

    随着新领导人的上台,东德境内原本非法的反对派组织开始获准公开活动,在这些反对派组织的协调下,全国各地的抗议活动不断升级,11月4日柏林爆发50万人参与的大游行,6日莱比锡50万市民上街游行。

    在强大的压力下,民主德国政 府于11月7日宣布集体辞职,11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集体辞职,同日选出以克伦茨为首的新政治局。

    9日民主德国宣布其公民无需申报特殊理由即可办理 护照,东德居民获得迁徙的自由,不久东德居民开始翻越柏林墙前往西德,此后曾经令人恐惧的柏林墙形同虚设,两德居民实现了自由迁移。

    11月13日东德的民主 党派德国民主农民党**京特·马洛伊达当选人民议院**,17日东德成立了联合政 府在联合政 府的26名内阁成员中,统一社会党人只占15位。

    新政 府上台后提出与联邦德国建立契约共同体的构想。

    12月1日民主德国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宪法中国家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领导的条款。

    3日,由克伦茨继任总 书记并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体辞职,统一社会党中央特别会议决定,驱除包括昂纳克内的中央领导人出党。

    7日包括统一社会党、民主 党派、反对派在内的各东德政党,在柏林召开圆桌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民主德国新宪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队,将于1990年5月6日举行大选,逮捕和调查包括昂纳克在内的德国统一社会党 领导人当政时的犯罪行为。

    12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特别大会,选举了党的新领导人,并宣布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德国实行多党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

    12月11日,民主德国政 府宣布解散负责柏林墙防务的工人阶级战斗军。

    正在他全力关注“柏林墙”事件时,突然收到一份特级密报,老布什看到后立即召开国家安全会议。

    12月15日,巴拿马全国民众代表大会采取紧急措施,任命诺列加为政 府首脑,授予绝对权力,并宣布巴、美处于战争状态。

    12月16日晚,4名美国军人向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所在地射击,巴士兵予以还击,造成美军一死一伤。

    巴拿马位于连接南、北美洲的S形巴拿马地峡上,北临加勒比海(大西洋),南濒太平洋,东连哥伦比亚,西接哥斯达黎加,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使两洋沿岸航程缩短1万多公里,在战略上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
………………………………

24正义事业

    美国和巴拿马的恩恩怨怨集中表现在巴拿马运河的权益上。

    1903年,美巴政 府签订开凿和永久租让巴拿马运河区的不平等条约,运河归美国政 府所有,并由美国政 府任命总督,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

    1914年运河通航后,美国把运河两岸16。1千米范围划分为运河区,设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驻军1万多人。并禁止巴拿马人入内,成了运河的主要用户和受益者。

    每年运河总收入约3亿美元,绝大部分为美国所得,巴拿马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零头,并且由于运河区的一切收入均不上缴美国财政部,美国政 府可用它来扶植亲美政治派别和反政 府武装。

    由于巴拿马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美国罗斯福政 府在1936年被迫增加租金。

    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增强了巴拿马人民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的信心。

    经过巴拿马人民的坚决斗争,美巴两国政 府首脑于1977年9月7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

    新条约规定,废除1903年条约。新条约还规定,从1990年起,运河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应由巴方提名(必须是巴拿马人)而由白宫任命。

    1983年诺列加(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莫雷纳)通过政变自任国防军总司令,实际掌握军政大权。

    1989年5月总统大选开票统计结果,反对党联合推举之总统候选人吉列尔莫·恩达拉(Guille

    mo E

    da

    a)获得选举胜利,但诺列加宣布选举无效,同年9月美国对巴国实行经济制裁,12月15日诺列加宣布与美进入战争状态,自任国家 元首。

    为了迫使巴拿马军方早日交权,美对巴实行经济制裁,巴拿马政 府陷于极其困难的境地。

    10月3日,巴拿马重新组建了全国民众代表大会取代议会,宣布实行〃战争状态法〃,改革税收制度,结果使诺列加的统治地位有所加强。

    12月16日的流血事件为美国政 府提供了入侵巴拿马的借口。

    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夸里海茨设有美国南方司令部,在巴拿马共有1。3万名驻军。美军在巴拿马建有14个军事基地,其中最主要的有4个。

    一是卡莱塔岛基地。设在该基地的电子通信中心,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用300千赫低频覆盖两大洋80多个国家的地方,因而不仅能与两大洋的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保持通信联络,而且可保障潜艇与潜艇之间的通信联络。设在该地的世界电子监听站,能搜集情报、破译密码、发送假情报和实施干扰。

    二是霍华德空军基地。它是美设在拉美的一个最大空军基地,各类战略飞机均能在此起降,从该基地可控制西半球的一切空中行动。

    三是克莱顿堡基地。这是南方司令部陆军总部所在地。美国拟把1999年归还巴拿马的一些基地的美军部署于此。

    四是谢尔曼堡基地。它是美国最重要的丛林作战训练中心,有时也在此训练宇航员。美军南方司令部是美在西半球的重要军事和情报中心,控制着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同美驻南美各使馆和军事机构保持直接联系。其职能是制定美对西半球的军事战略,指挥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因此,该司令部对美国推行全球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美国政 府企利用巴拿马的政治反对派,扶植一个亲美政权,以执行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

    在经济上,巴拿马运河可以给美国带来可观的收入。

    由于运河区的一切收入均不上缴美国财政部,美国政 府就可用它来扶植亲美政治派别和反政 府武装。

    会议后的第三天12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下令两万七千名美军展开对巴拿马代号〃正义事业〃的军事行动,采用F…117A隐形战斗机发起了〃闪电战〃进攻,兵分五路袭击巴拿马各军事要地。

    推翻了诺列加的军事政权,扶持巴拿马反对党 领导人吉列尔莫·恩达拉(Guille

    mo E

    da

    a)在议会大厦宣誓就任巴拿马总统。

    老布什声称,美军入侵巴拿马的目的是〃为美国人创造安全的环境;确保巴拿马运河的完整;为自由选举的安达拉政 府提供稳定的环境;把诺列加捉拿归案〃。

    当时美军兵力:陆军驻巴部队为第193步兵旅第3营,第7特种(空降)作战大队;派遣部队为第18空降军指挥组,第82空降师第1旅,第18空降军第1支援司令部,第16宪兵旅,第7步兵师1个旅另1个营,第5步兵师第4营。

    空军驻巴部队为第24战术空中支援中队,第24混合联队;派遣部队为军事空运司令部所属20个联队和2个大队的运输机,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属14个基地的26个空中加油机中队,第919特种作战大队的部分Ac一130特种作战飞机,尚未正式入编的F一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

    海军陆战队派遣部队为第2轻装甲步兵营D连,陆战队6团3营K连,第6架桥勤务支援大队G分遣队,第1舰队反恐怖警卫小队,海军陆战队警卫连。

    美侵巴部队共2。7081万人,其中陆军1。8587万人,空军3133人,海军1211人(其中海军陆战队690人),特种作战部队4150人(其中陆军2850人,海军500人,空军800人)。

    巴拿马军兵力陆军警察、国民警卫队1。1万人;1个空降分队、8个轻步兵连,共计3500人。海军400人,巡逻艇2艘,国民警卫队船艇2艘,其他船艇13艘。

    空军500人,武装侦察机4架,运输机8架,其他小型飞机8架。〃尊严营〃民兵8000人。

    巴陆、海、空三军共1。54万人,但实际参战人数约6000人。

    在8000名民兵中,实际参战人数约1800人。因此,虽然美巴双方兵力总数相近,但实际参战兵力对比却是3。5 :1。若以装备和训练程度相较,差距更为悬殊。
………………………………

25进攻

    美军侵巴作战的指导思想是:在经常演练的基础上,以压倒优势兵力在夜间迅速进入,同时向巴军27个目标发动进攻,一举摧毁诺列加政权和巴国防军。

    美军侵巴的接战原则是:最少伤亡,最少附带损伤和保护美国人的生命安全。

    为了贯彻其侵巴作战指导思想和接战原则,美军对其侵巴兵力进行了特遣编组。

    美军主要侵巴部队共编为5支特遣部队:1。〃红色特遣队〃由别动部队编成。

    2。〃尖刀特遣队〃由第6机步营、1个轻型坦克排、第5步兵营和海军〃海豹〃小队编成。

    3。〃太平洋特遣队〃由第82空降师第1旅(欠1个营)和别动部队编成。

    4。〃永远忠实特遣队〃由海军陆战队1个轻型装甲步兵连和1个步枪连以及部分宪兵编成。

    5。〃大西洋特遣队〃由第82空降师的1个营和第7步兵师的1个营编成。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位于巴拿马首都西南的里奥阿托镇万籁俱寂。离该镇不远处驻扎着巴国防军第6、第7两个步兵连。虽然近几天巴军和驻巴美军之间发生过几起枪击事件,但在此时,这两个连的官兵却没有做好迎敌的准备。

    就在这时,隐蔽在美国内华达州托帕诺空军试验基地的F一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已潜入巴拿马里奥阿托镇上空。紧接着,两个椭圆形物直落而下,顷刻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气浪和烟雾吞噬了两个连队的营房。这时巴军才发觉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这两枚炸 弹是从F一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上投下的,每枚重2000磅。美军原打算轰炸驻里奥阿托的巴军高炮阵地,但炸 弹未命中目标,却落在了兵营外的空地上。

    与此同时,美海军〃海豹〃小队的部分队员袭击了诺列加的小型私人机场,炸毁了诺列加的座机。另一部分〃海豹〃队员袭击了守卫诺列加专用船的卫兵,并炸沉了船只,从而切断了诺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

    接着,美军5支特遣队同时向巴军27个重要目标发动进攻。

    〃红色特遣队〃兵分两路,西路利用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轰炸效果,在150米的高度迅速实施低空伞降,并以扇形队形包抄巴军第6、第7连。与此同时,被炸 弹轰醒的巴军第6、第7连官兵仓促迎战,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美军初战得手。

    巴军大部趁夜暗撤离战场,250人被俘。东路别动队员迅速空降到托里霍斯国际机场,包围了巴军航空队,解除其武装,夺占了机场,封锁了横跨帕科拉河的大桥。

    〃尖刀特遣队〃在火炮、坦克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直扑首都老城乔里约区的巴国防军司令部和驻阿马多堡的巴军第5连,试图捉拿诺列加。

    美军四面包围了巴国防军司令部。经过激战,美军攻占了巴军司令部大楼和巴军第5连兵营,控制了巴拿马城的交通要道。

    美军冲入司令部大楼却没有发现诺列加的踪迹,遂放火烧毁大楼。该特遣队的行动,达成了控制驻阿马多堡巴军和保卫城内美军设施的预期目的。

    〃太平洋特遣队〃在〃红色特遣队〃东路部队夺占机场后,分两批乘20架C一141型运输机降落在托里霍斯机场,增援封锁帕科拉河大桥的别动部队,阻止驻西马龙堡基地的〃2000年营〃(巴军精税部队)和其他巴军入城增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