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间谍2再生-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是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Zbig
iew B
zezi
ski),波兰犹太裔美国人,作家,民主党人,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以极端反苏著称。
著有《永恒的清算…苏联极权主义下的统治》、《苏联集团的统一与矛盾》、《苏联政治上的思想意识和权力》、《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避免政治瓜分》、《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脆弱的花朵:日本的危机和变化》、《美国处在敌对的世界中》等书籍。
其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波兰外交官,1938年由于父亲职务调动,随父母到了加拿大。
次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德联合第四次瓜分了波兰,1945年以后波兰成为苏联卫星国,这些变故让布热津斯基从小就埋下了仇恨苏联的种子。
作为哈佛(Ha
va
d)等大学的优秀学者,布热津斯基逐步攀上权力顶峰。
布热津斯基虽然仇视苏联,但在对华问题上却秉承了其前任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 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 府中担任此职)的政策,他认为要联华制苏,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赵继统的顶头上司,布热津斯基十分欣赏老赵扎实的中文功底,其在1978年访问中国期间,特别指定赵继统为随行人员。
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中美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自50年代末开始, 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
1966年2月12日, 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
dy)在一次讲话中提出, 美国应在坚持抵制亚洲共产主义扩张的同时, 尝试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
邦迪的讲话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松动的开始。自邦迪的讲话起, 美国官员改用〃北京〃来称中国的首都, 而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沿用〃北平〃的称呼。
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回应, 中国政 府于1966年春传达给美国政 府一个信息:如果美国不侵略中国和越南北方, 而且不轰炸红河河堤, 中国将不直接介入越南战争。
美国政 府接受了这一条件。1966年7月,约翰逊总统在一个题为《亚洲和平的要素》的讲话中, 呼吁在亚洲的敌对国家相互和解, 重申他对进行双边接触的兴趣。?这是15年来第一位美国总统对新中国做出的最为和解的姿态。
1966年9月以后, 美国官员在华沙的双边会谈上不再提中国共产党在亚洲的〃阴谋〃。这一对华政策的新路线被美国政 府称之为〃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约翰逊政 府对中国的新态度反映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1966年3月, J。 威廉· 富布赖特( J。 W illiam Fulb
ight)领导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了12次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听证会, 吸引了美国公众的广泛兴趣。
在听证会上,除了少数保守主义者之外, 所有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在发言中都要求政 府软化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到1967年, 美国情报官员得出结论,〃 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而不是美国〃。
………………………………
36秘密访华
在中国方面, 苏联于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 中国对苏联扩张主义的担心增大, 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 公开把苏联视为比美国更大的威胁。
中苏边境冲突不断发生, 并在1969年3月珍宝岛战斗中达到了顶点, 两国都在共同的边境地区大量陈兵。
尼克松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把中苏分裂看做是当代世界上最深刻的国际冲突之一。
当尼克松政 府迫于国内反战运动和国际局势的压力实行美国逐步从越南脱身的计划时, 中美之间矛盾的重要性减轻了。
实际上, 早在1967年尼克松就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越南后的亚洲》的文章。他强调,〃将来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美国不应当〃 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尼克松接受了基辛格对世界的看法, 认为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种双边冲突的时代业已结束, 世界出现了由美、苏、中、日、西欧五种力量组成的多极结构, 美国应在这个〃多边外交的新时代〃中利用中苏分裂, 并在五种力量中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1969年2 月1日, 尼克松在宣誓就职仅仅12天之后就要求政 府官员试探同中国官方接触的可能性。
同年7月21日, 美国政 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 并放宽了去中国旅行的限制。不久, 尼克松政 府决定停止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
1970年1月8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
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这些迹象。此时, 中苏之间的严重对抗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因此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定:尝试同美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共同应对对于中国来说更危险的敌人……苏联。
1970年10月1日,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一个和解信号,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应邀在国庆节登上天安门城楼, 并被安排站在***的身边。
同年12月18日,***接见了斯诺, 并表示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
***抓住时机,作出决策。1971年4月,***亲自批准了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于1971年4月10~17 日访华, 以此表示中国对同美国交往的诚意, 也因此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反对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推动中美这两个冷战对手走到了一起。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抵北京。
赵继统作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联合委员会委员,接触到了当时整个事件的记录。
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谋求访华,以实现中美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
可是,1970年5月,美国政 府悍然出兵入侵柬埔寨。中国政 府对此迅速作出反应,5月20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
读过***的声明后,尼克松愁眉不展,满腹心事,以为刚见缝隙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又将重重封闭,自己为此所作的努力,将要付之流水。
1970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例行的国庆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他的夫人,斯诺夫妇分别站在***身旁,共同观看广场上人潮涌动的游行队伍,新闻记者立即拍下了***和斯诺夫妇在一起的照片。
《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这张照片。可是,如此重要的信息却被尼克松和基辛格忽略了。
这一切使基辛格感到思维的愚钝,后来,他在回忆录里感叹道: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那天,***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
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哪一个美国人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或许知道西方人的粗心大意,1970年12月18日,又将斯诺请到中南海,两人长谈5个小时,***让斯诺公开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欢迎尼克松来中国,〃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至此,基辛格才体会到**为中美关系进展,可谓是煞费苦心,寓意深刻。
于是,1971年7月9日,他以极为秘密的方式,悄然访华。这次,***没有接见他,***等和他进行会谈,谈得很成功,双方约定同时发表公告,基本确立尼克松的访华日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当日,***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
这是基辛格第一次与会晤,那天11:27,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等前来迎接,并把他们接至钓鱼台国宾馆。
用过丰盛的午宴后,尼克松和基辛格又由***陪同,乘坐红旗牌轿车,来到***的中南海书房。
………………………………
37会谈
基辛格后来回忆说:轿车一直开到正门前的门廊下。走过过道,我们来到***的书房,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
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俭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
每两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
***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的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
来访者一进入房间,***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站起身来,和尼克松、基辛格握手,表示热烈欢迎。
他目光敏锐,面带嘲讽,毫无避忌地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
***因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经常咳嗽、喘息。他和基辛格握手时,久久地注视着,还用下额点了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基辛格高兴地说:〃我很高兴见到**。〃
***还调侃着说要和基辛格谈论哲学问题。基辛格似乎已经领略到***的风采,感觉到他和戴高乐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典型个性的魅力型的领袖人物。
当基辛格说到尼克松访华必然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时,***说:〃正是如此。有些人反对你。我国国内也有反动集团,反对我们与你们接触。结果呢,他们跳上飞机逃往国外去了。〃
***还告诉尼克松和基辛格,〃咱们的共同朋友……蒋介石委员长不会赞成这个。〃
〃其实,我们跟他的友谊比你们跟他的友谊历史还长。〃在谈到中美最高级会谈时,***郑重地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
〃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虽然中美之间已经开始最高级会谈,可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还是不甚了了,心中无底。
然而,听罢***的一番谈话后,心中的疑虑随之消释,他们相信,尽管中美友好关系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可是,前景却是可以开云见日的。
基辛格把与***的会谈比喻为〃瓦格纳歌剧的序曲〃,他说:〃后来,我慢慢体会到***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例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最后的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时间思考以后才能从总体上把它抓住。〃
例如,在谈到中美20多年没有民间往来和贸易时,***说是由于〃官僚主义〃所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后来我看到还是你们的做法对,我们就打乒乓球了。〃
基辛格认为,*** 〃不仅是回顾历史和作出委婉的道歉,还意味着在首脑会谈中双方的贸易和交流问题将取得进展〃。
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对话,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探询中美友好关系的合理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前景。
尼克松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赞成我这次访问的,苏联不赞成;日本是怀疑的,它已经表示了这种怀疑;印度不赞成。所以,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并决定我们的政策,看就全世界来说,我们应如何发展,而不是看眼前的问题。当然,朝鲜、越南、台湾这些问题也要讨论。〃
尼克松以哲学思维的逻辑性,把中美关系放在国际格局的战略位置来讨论,***对此极表赞成。
尼克松:……究竟怎样好,是要日本处于中立和不能自卫的状态,还是在一个时期内让日本同美国具有某些关系,这都是属于哲学范围的问题。……总理指出,他感到美国在伸手,苏联在伸手,那么问题是,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
*** :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日前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基辛格认为,***虽然没有公开承诺,但却有着明显的暗示,而正是这个暗示,〃消除了美国两届政 府的噩梦,害怕中国会武装干涉印度支那。〃
他说,对***这句话的前半段,〃通过排除法,显然说明苏联是***在安全方面主要担心的对象。〃
基辛格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当尼克松提出中国的危险,是来自美国或者来自苏联时,***并没回答这个问题,而告以:〃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
如果按照基辛格的〃排除法〃,***是在暗示尼克松和基辛格,中美两国既然不会〃互相打仗〃,那么,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苏联便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威胁。
基辛格之所以将***与尼克松的对话,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就是因为***不是从眼前利益来观察中美关系,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中美关系,寻找中美双方共同关心的切入点,以及中美友好关系的共同利益,***还在谈话中暗示出美国所关心的问题。
基辛格说:尼克松雄辩地介绍了他从反 共立场到今天来北京这一段漫长的路程,所根据的论点是,我们两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国谁也不威胁对方。
***趁这个机会对于美国的盟国作了一个重要保证:……他说,我们〃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
在保证中国不会到国外进行军事干涉以及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