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

第211章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第211章

小说: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受看向李燧。
  李燧懵了。
  刚才还羡慕着李靖和纣王的君臣之谊,怎么这下看起来自己和纣王的君臣之谊还深厚一些?
  大理寺与刑部共仗刑事,这不就意味着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一个级别?
  即使差上一点,恐怕也不会差太多!
  而他李燧只是一个刚刚考取科举的状元!
  这厚待,怎能让他不动容?
  他觉得心中暖洋洋,立即拜下,谦虚道:“陛下,陛下,臣年轻气盛,当不得……”
  “这个无妨,可以多选一些有经验的老臣从旁相助,你为科举状元,能力定是有的。”
  子受立即道,这还能让李燧反对?
  看他今天敢硬刚李靖,就注定了是大理寺卿!
  两个部门都分管刑事,肯定会有分歧,再加上两个部门头头今天吵了一架,矛盾的种子都已经埋下了!
  大理寺以科举出身的官员为主,刑部以招贤馆出身的官员为主,这样一来,党派也形成了!
  而且刑部实在太猛了,这都多久了,愣是没听过一次冤假错案,必须拆分!
  李靖也明白过来纣王是在拆分刑部,他能接受,而且纣王这么做,很对。
  事关人命,刑事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大理寺的出现对刑部来说可能不是件什么好事,因为权力分散,地位自然低了一些,可对天下来说,却是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
  刑部有狴犴、獬豸,可并非人人都是狴犴、獬豸,等以后负责的刑事越来越多,总会有顾不上的地方,那时候就需要凡人来处理了,而且狴犴、獬豸也不可能永世为官,总会有离任的一天。
  而大理寺与新添督查之职的御史台,则能最大限度保证凡人的办案准确率,一个错两个错,总不能三个全错,交叉审理,大大减少了冤假错案。
  子受乐呵呵的道:“李燧当为朕之左右手,如此一来,贵族之事就可以安心了。”
  李燧已经湿了眼眶,他是个踏实的人,这份信任,他认。
  见李燧如此,子受笑道:“好了,李燧,你还需做一件事,你不是认为圜土之中有蒙受冤屈之人吗?便去将他们找出来,如此一来,你也能得些名声,升官所受的非议,也会少上许多。”
  “臣……谢恩!”
  李燧激动不已,想立即冲去圜土,甚至微微有些失态。
  子受含笑不语,他知道以刑部的能耐,李燧肯定查不出什么问题,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到时候可就不是什么好名声了,而是无能之名,这样的人做了大理寺卿,定是有人不服的。
  不服就对了,子受只想以大理寺为开端,让朝官分出派系,形成党争,怎么可能让大理寺真的起作用?


第457章 不服就干
  数日后,朝会。
  商容出列,道:“臣有奏。”
  “奏。”
  商容道:“有来自各地的奏报,说是陛下……陛下治罪大量贵族,引得人神共愤,各地贵族都已不满。”
  朝歌贵族是敢怒不敢言,可其他地方的贵族,却是兔死狐悲,这一次引发的,是贵族阶级的大动荡。
  虽然绝大多数人不敢在这时候轻举妄动,可总有一些人,想要暗地里搞点事情。
  比如黎郡的贵族。
  黎郡本来是黎侯治下,黎侯被子受砍了,改黎地为黎郡,还任命了姜文焕为郡守,姜文焕更是以一己之力打退了戎狄。
  可黎郡问题不少,姜文焕走马上任没有带任何官吏,他自己也不是个什么精通政务的人,说是满不在乎也不为过。
  整个郡的治理都得依靠贵族之手,也就是姜文焕打出来的勇名让这些贵族不敢有太大动作,换做别人骨头渣子都没了。
  而黎郡的贵族,正是大商领土之中,势力最大的贵族。
  又因为靠近西岐,不少人怀有异心,蠢蠢欲动。
  商容道:“有黎郡郡丞侯延上书,痛陈加刑于贵族之厉害,实非人道……”
  黎郡郡丞自然不是寻常人,这侯延可以说就是黎郡贵族的代表,侯氏上可追溯到仓颉,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后世子孙以侯为氏。
  侯氏在年初的时候也曾因祖祠一事派人来过朝歌,不过送的钱财不多,毕竟仓颉不像别人,作为发明文字的老祖宗,地位想低都低不了。
  因而他们很有钱,又是老牌贵族,族中人口众多,在黎郡影响力极大,这侯延就是侯家家主,也是大商官职体系中,少有的贵族官员。
  当然,侯延也知道纣王和贵族不对付,以前比较谨小慎微,井水不犯河水,帮助姜文焕处理政事也算得上兢兢业业,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
  可这一次,显然到了摊牌的时候,纣王对贵族这么出手,怕是没多久就打算向西岐宣战了,他得做点什么,倒是不急着站队,总得先看看哪边给的好处多。
  因而侯延直接上书,痛斥纣王对贵族的无情,又说贵族乃是一国之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看看纣王是不是会坚决对贵族动手。
  群臣听完商容的奏报,不由得沉默了。
  黎郡有姜文焕在,不用过多理会边境的异族,但内部的贵族,却是个大隐患。
  以侯延身后的侯氏,也确实有着上奏的底气。
  毕竟侯氏原本是诸侯麾下的贵族,这意味着他们和朝歌贵族不同,不仅没有经历多重削弱,还有……兵权。
  私兵,加上上千年的积累,仓颉之后的名头,这些就是立足之本,他们甚至可以不依靠任何人,成为一方小势力。
  便是历代黎侯,也得拉拢侯氏,才能站稳脚跟。
  这样的大贵族,让人不得不重视。
  子受……很开心。
  这就是他渴求的东西啊!
  侯延就差在奏疏里公开大骂昏君了!
  不过群臣却摸不透纣王的态度,商容踯躅再三,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要冒然决定,黎郡一向少有奏疏,臣等对黎郡的了解,也不算多,可遣一朝中要员,前往黎郡,稍作探查,若是……”
  话他没敢说的太明白,若是侯延真的真么激进,恐怕就得妥协一二了,正值多事之秋,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好,虽然有姜文焕坐镇,侯氏不会贸然叛乱,但做出什么资敌行为,总归得不偿失。
  子受显得不满意,道:“为何还要稍作探查?朕决意下旨痛责侯延,他是何人?不过区区一郡丞,姜文焕都未有意见,他凭什么不满?”
  “贵族犯事,乃刑罚,事关刑罚,又岂是他一个边地郡守能有异议?不然朕特意设立刑部与大理寺有何用?侯氏势大,朕自然知晓,可若是对他们忍让,就难免令他们暗生膨胀之心,进而滋生反意,因此,不仅要痛责一番,还要问罪,若他们乖乖认罪,便也罢了,若是死不认罪,那便出兵,与姜文焕里应外合,将其捉拿归案。”
  子受得意洋洋,没别的,就是干。
  不是不服吗?不服就骂你,骂完还不服就打你!
  至于后果?什么后果?为什么要顾及后果?
  群臣等人一脸不解。
  纣王这也太……太激进了。
  不过这肯定符合姜文焕的想法,有毛病?打他就是了。
  子受略有深意的看了群臣一眼,道:“诸卿以为如何?”
  商容惶恐道:“陛下,此举多有不妥,侯延不过是上了一道奏疏而已,即使言辞有些……有些不妥,也不是什么大事。”
  杨任也不禁道:“御史台近日也听到了许多怨言,如此大肆严惩,确实让许多人心怀不满,若是因此而天下动荡,未必是好事,侯延并无大罪,又较为特殊,若只因此而责骂甚至问罪、调兵遣将,实在不妥,臣以为,若是陛下有意,还是徐徐图之较好。”
  殿中群臣,还真就没一个同意的。
  毕竟纣王一直是在对朝歌贵族出手,对于外地贵族,最多也就是利用祖祠坑点钱,说点什么迁移先祖遗骸的话语,并没有真正动手。
  一旦这么做了,相当于纣王正式将手伸出了朝歌,也不怪天下巨震。
  子受虽是皱眉,心中却是大喜,都不同意才是好呢!
  “诸卿皆是以为不妥?”
  “依法严惩,是朕下的旨意,新法也是早就定下的规矩,一切合法合理,既然合法合理,那么朕就不该有所退让,侯延此番上奏,无非就是借着刑罚一事,来试探朕的口风,是否会让步。”
  “朕知道,这其中纵容困难重重,可新法已经立下,乃国本,又怎能让步?若是纵容侯延议论再三,胡言乱语,那朕的颜面何在?法度又何在?”
  “法立于上,若是在立法之前,可以商榷,甚至可以退步,如历代先王那般,对贵族通融一二,也并无不可,可既然新法已经立下,便应该依法行事。”
  子受看着一个个沉默不语,又看了看李靖,这倒不是有什么深意,主要是李靖那光头太晃眼,今天睡到大中午才醒,所以是午朝,正午的太阳照进殿里,亮堂堂的,反光。


第458章 还是太年轻
  李靖见纣王的目光望向自己,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一样,于是出列道:“陛下之言,也并非没有道理,侯延区区一郡丞,上了这样的奏疏,亦是……不合规矩,但臣以为,只是因为一道奏疏,便问罪,还要出兵,虽有罪,却罪不至此。”
  “这一次清查,确实牵连无数,侯延为之担惊受怕,也是理所应当,现在陛下对朝歌的贵族用了重典,却不能对全天下的都用之以重典,一味强硬施行,须知刚极易折,不仅不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反而会弄得怨声连连,甚至不仅贵族,百姓也会如此。”
  “为今之计,应当进行一些安抚,只有柔中带刚,恩威并施,方才是最佳的办法。”
  李靖毕竟是刑部尚书,最是知晓该怎么推行法律,这番话语极为中肯。
  一味施威,固然能展现朝廷威严,却也会将人逼到绝路,到时候就是怕适得其反,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摸索了这么久,李靖也摸出了一套对付贵族的方法,得一点点割肉放血,该养肥的时候养肥,该割肉放血的时候割肉放血。
  子受顿了一下,李靖的这番言辞,让他找不到任何话语来反驳,他不甘心道:“那依李爱卿之言,就任他去了?”
  “这……”
  李靖却是一时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倒是新任的大理寺丞李燧忽然道:“陛下,侯延既然已经上奏,就说明这件事已经天下皆知,不引起争议,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倒不如直接登报刊载,将一切印于纸上,发行四方,以舆论压人,孰是孰非,一辩自明。”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这是饮鸩止渴啊!
  本来就有许多人认为太过严厉,甚至是过于残暴。
  侯延既然已经上奏,那么更多的贵族肯定都已经是腹诽不已,就等着一个口子,爆发开来。
  都到了这个份上,居然要登报公开讨论。
  要知道,舆论并非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虽然有了报纸,但朝廷并没有禁止民间报纸印刷,除了朝廷外,刊印报纸的就是贵族。
  朝歌以及朝歌附近的地方倒是好说,朝廷官方的报纸深入人心,可再远些,例如黎城,就鞭长莫及了。
  李靖也不禁愕然,他看着李燧,沉默了。
  他本以为大理寺的成立,对天下而言,有好处,现在看来,似乎差了点。
  大理寺固然好,但大理寺丞不太对劲,不仅前阵子认为有蒙受冤屈的贵族和他怼了一通,之后去圜土详查的时候也没查出所以然来。
  今天这么一看,不仅能力差了点,连屁股都是歪的啊!
  子受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他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啊!
  都到了这种地步,贵族能说自己好话吗?肯定不能!
  子受强忍内心欣喜,随即慢悠悠的道:“李燧,你出身贵族?”
  李燧摇头,只是拜下道:“回禀陛下,臣自父辈起家道中落,早已不是贵族。”
  子受一想,是个破落贵族,这么说来,难道是想猛舔贵族一番,重新被贵族阶级接纳?
  他再问:“那么,卿是认为,此举过于暴虐?于心不忍,想帮衬一番?”
  你要是真这样,可就得大用咯!
  李燧继续摇头,深吸一口气,道:“臣并非是想帮衬贵族,臣亦是对其有所不满。”
  啊?子受微微诧异,那你怎么会提出这种建议?
  “那是为何?”
  李燧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名声什么的,他并不在乎。
  这么做是做,那么做,还是做,他只想表明自己的态度。
  因而,他正色道:“陛下,严惩贵族,无可厚非,为了肃清天下,而整治贵族,臣也没有异议,臣认为,朝廷严正刑罚,合情合理,寻常百姓可以受刑,贵族亦可以受刑,刑部与大理寺花费无数人力物力,人证物证俱全,何以到头来,却成了残害他们呢?”
  这一句话说的义正言辞,倒是让李靖有些侧目。
  子受却是疑惑了,卧槽,你要这么想,突然来个登报议论干什么?不知道外地的舆论是掌握在贵族手里的吗?到底是忠是奸?这个人的思路……很有问题啊!
  李燧这时道:“陛下有陛下的想法,朝臣有朝臣的想法,贵族有贵族的想法,天下人有天下人的想法,这想法若是憋在心里,是不行的,唯有登报刊载,才能疏导出来,这未尝不是一个开扩言路的办法,若是有处理得好的地方,那便沿承下去,若由处理的不好的地方,则可以改进一二。”
  随即,李燧胸膛起伏,振振有词道:“而且臣始终认为,就算是将这些事情刊报登载,也没什么可怕的。”
  “一件事,做的对,那就是对的,哪怕说破了天,也不能将对的事说成错的啊!严惩贵族,合法合理,又怎么可能有人能够颠倒黑白呢?”
  李靖等人恍然,看着李燧的目光中不由得露出几分古怪的表情,而这表情之中,又有着几分怀念的意味。
  想到李燧在殿试上的表现,他们又不禁莞尔。
  新科状元,还是太年轻了。
  很多事情是不好说的,知道什么叫贵族吗?
  颠倒是非、倒打一耙、恩将仇报、贼喊捉贼,哪个是他们不会的?
  指白为黑,不过是基础操作。
  不过这也没事,是新官的通病,李燧能这么想,起码能说明他的屁股不是歪的。
  等以后经历的挫折多了,遇上的贵族多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他们何曾不是这么熬过来的呢?
  子受却是一阵惊喜,李燧是个能人啊!
  虽然不是屁股歪到了贵族身上,但他的想法极其天真!
  这样的人,就应该放出去毒打!
  又议论了半天,登报刊载的事情,暂时搁置,而子受一力坚持问罪,扯了半天的皮,也还是没能定下来。
  不过,这不是问题。
  待众臣们退去,子受暗中召见了李燧。
  李燧拜下,不解道:“臣拜见陛下,不知陛下相召,所为何事?”
  子受笑吟吟的看着李燧,满意之情溢于言表:“你对朕向侯延问责一事,怎么看?”
  “陛下……确实有些过于激进了,如李尚书所言,恩威并施才是……”李燧轻皱眉头,担心的道。
  子受摇头:“可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恩威并施有些道理,但这乱世,却容不得恩威并施。”
  “那些人对朕的‘威’,并没有什么感触,不然就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既然没有施下威,又如何立恩呢?”
  李燧若有所思的点头:“那陛下认为,该怎么做呢?”
  子受微笑道:“朕心里早有计较,现在只需一人只身前往黎郡,先痛责侯延,表明态度,至于是否问罪,你便自己看着办,朕很是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