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进化之眼 >

第588章

进化之眼-第588章

小说: 进化之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以为曹操吃枣药丸,没想到先蹬腿的是袁绍,这样一来曹操很有可能消灭袁氏!
    到时候自己还得落入曹操手里啊。
    一想到自己发过的讨贼诏书,皇帝心里就是阵阵发虚。
    只能寄希望于袁熙,力挽狂澜了!
    这个袁熙一路以来的韬略表现,还是有目共睹的。
    想要继承父职,可以!冀州牧?可以!
    皇帝非常慷慨地发诏,除了哀悼已故大司马袁绍之外,重点就是封白晓文继承大司马之位,有开府建牙之权没写错,领冀州牧,兼管冀、青、幽、并四州!
    从征北将军到大司马,三级跳都不足以形容。不过这是特殊时期,当然不能和正常情况相比。
    此外,基于荀彧的建议,白晓文又奏请皇帝,对冀州的重要文武官员,不论贤愚,包括田丰、沮授、审配、张郃、高览、蒋义渠、韩猛等等,尽数加官进爵,全部封为关内侯。
    这里说一下,关内侯和其他县侯、乡侯、亭侯不同,没有食邑,只是一张资格证,代表进入了贵族圈子。
    汉朝曾经有过“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规矩,不过现在也名存实亡了。
    对于田丰,白晓文当然很想额外加封,但现在不宜轻动,显示出有所偏私,所以只能一视同仁,押后再说。
    除了冀州官员之外,对于青州的官员,也有擢升。白晓文此举,意在消解袁尚、袁谭部下文武的反抗意志,以求权力平稳过渡。
    就连逢纪、郭图这两人,都得到了封赏。现在正是收拢人心的时刻,君主对于小人也必须容忍。
    小人也许不能帮你成事,但足以坏事。
    逢纪、郭图分别辅佐袁尚、袁谭,如果不封赏两人,势必让两人意识到,二公子袁熙对他们心存恨意。
    两人会怎么做?当然是极力鼓动袁尚、袁谭争权了。
    袁氏官渡战败,但曹操也无力进取扩大战果,所以河北四州,实力犹存。但如果爆发内战,产生严重的内耗的话,肯定会影响白晓文接下来的战略进程。
    当然,即便封了这两人,也未必能做到平稳过渡,但是白晓文做肯定要这么做的。
    这就是有天子在手的好处,就像是开银行,手里有印钞权一样,官职不要钱地发,其他“银行”只能仰我之鼻息,何谈相争。
    白晓文给高干的三公承诺,先兑现了一半,封高干为骠骑将军,领并州牧。这是三公之下,仅次于大将军的官职了。
    至于两个便宜兄弟,白晓文还是要做到明面上的和睦,封袁谭为前将军,袁尚为右将军,位比九卿。
    但是青州、冀州这两州,万万不可交到这两兄弟手里,诏命两兄弟觐见天子谢恩。
    得了这封诏书之后,白晓文顿时感觉腰杆一壮。
    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并没有授予官职。不过,这些文臣武将并没有失望,他们眼光不差,当然看不上朝廷官职了。
    袁熙作为大司马,开府建牙!
    成为大司马府的属官,才是真正的亲信!不论是职权还是前途,都远超没落朝廷的官爵。
    幽州军休整一夜之后,次日东进,护持皇帝銮驾,赶赴邺城。
    冀州土地广阔,但邺城的位置却比较微妙,位于冀州西南的魏郡,距离白晓文出发之地屯留城,直线距离不超过两百里。
    当然具体路程不能以直线来算,有些地方多山,需要绕路而行。
    清晨出发,经过壶关、潞城之后,白晓文率军进入冀州魏郡境内。

第1261章 入邺城,定冀州!
    进入魏郡之后,先经过涉县,城内官吏伏道迎接。
    白晓问涉县县令,冀州情况如何?
    那县令答道:“大司马薨逝之后,三公子袁尚与军师逢纪到了黎阳,口传大司马遗命,立三公子为嗣,承袭大位。冀州诸城官吏都得到了遗命,不过大多犹豫迟疑,未知真假。”
    白晓脸上露出了一丝微微的讥嘲,道:“我那三弟,真以为自己深得人望?假传遗命,妄想窃据父亲尊位,可笑之至。”
    现在的情形,和三国演义之中又有不同。
    原本袁尚仗着一身好皮囊,还有二流武将的实力,还能以一个“立贤”的名头,继承袁绍的基业。
    但现在,有袁熙横空杀出,立贤也根本轮不到袁尚。
    冀州各城的官员,犹豫不敢奉命,主要是怀疑这道遗命的真实性。
    身旁的董昭,呵斥涉县县令:“二公子已得天子诏命,封为大司马、冀州牧,承袭大业!你既然是此城县令,还不快快拜见。”
    那县令赶紧再次拜倒。
    白晓温和地说道:“免礼。我那三弟,还有没有其他动作?”
    县令道:“三公子不知如何,说动了黎阳守将蒋义渠将军,并收拢了不少官渡之战的溃兵,号称有十万之众,正向邺城进发。”
    一旁的董昭立刻说道:“主公,袁尚这是名望不足,以武力弥补。所到之处,冀州城池官员惧怕兵威,只能听从他的命令。不知此时的邺城,是何人主事?”
    涉县县令说道:“治中别驾审配。”
    白晓点头说道:“审配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他和逢纪,向来辅佐老三袁尚;先父身边还有两位谋士,一名辛评,一名郭图,辅佐我兄袁谭。”
    董昭说道:“这样看来,邺城对于袁尚,几乎是不设防之地。主公宜早作决断!”
    白晓道:“我自有主张。”
    正交谈之间,忽然有一行十名骑兵,都穿精良铁甲,打马飞驰而来。
    白晓认得这是他派出去的翼骑兵,笑道:“邺城有信使至。”
    马蹄声骤止,十名翼骑兵下马拜倒,呈上了一封密信。
    白晓直接拆阅,看完信之后笑道:
    “刚到并州之时,我就派遣部将乔蕊、韩阳、白三娘三人,率领翼骑兵,前往邺城,目的是禀报父亲,为天子驻跸腾出屋舍。
    “乔蕊虽然是女将,然而临机决断,却有大将之风。得到父亲薨逝的噩耗之后,她立刻率领翼骑兵前往冀州大牢,救出了别驾田丰。田丰登高一呼,邺城军民无不倾心归附。审配纵使有心调兵,也无人响应,目前被软禁在府。邺城已经是我的掌中之物了。”
    田丰的名望,可比审配高多了。
    身旁的臣武将,都是又惊又喜。
    有人称赞乔将军临机决断,有人恭贺“袁熙”洪福齐天。
    但只有荀彧,眯着眼睛看了白晓一会儿,若有所思。
    白晓心知瞒不过荀彧,这一切的筹谋布算,包括打着天子驻跸的名义入邺城;袁绍死亡的情报传来之后,立刻放出田丰、软禁审配都是他的提前安排。
    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从司州军拼命拦截的时候,明智之人就能够猜出官渡战事,不利袁军。
    袁军败了,袁绍能不能活下来?谁都不好说啊。
    所以在荀彧的视角,白晓派出翼骑兵入邺城,提前布局,是以防万一的举动。
    如果袁绍还在,那么翼骑兵的任务,就真的是为天子驻跸,腾出住所。
    如果袁绍死了,那么翼骑兵的任务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荀彧无论如何,都很难猜出白晓早已预见到袁绍必死的结局,因为他不知道觉醒者的存在,不知道神庭的存在。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眼界限制,并非荀彧的智略不足。
    但是在荀彧眼里,就更显得“袁熙公子”智略高深,简直可通鬼神。此人当真只有二十余岁?
    不提荀彧的震惊,乔蕊的书信中还有另一消息,那就是长子袁谭。
    在官渡战败之后,郭图原本想和袁绍汇合,谁料袁绍败亡,他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东去青州,继续辅佐袁谭。
    袁谭在辛评、郭图的支持之下,自号为大将军,提青州兵三万,进入冀州东部的清河郡或名清河国。
    袁谭也是急行军,并没有在清河郡停留,而是一路向西。据乔蕊的计算,最多明天,袁谭所率青州军就会进入巨鹿郡,接下来的目标,自然也是魏郡的邺城。
    “三子分家啊”回想起演义这段,白晓心生一丝感慨。其实官渡战败之后,河北的根基并没有受损,毕竟冀州太富庶了,人口充实。
    此外官渡死伤的袁军约有十万,其余都是跟着各部军将,溃散逃走。
    按照演义所写,袁绍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各部溃兵“又复蚁聚”,再加上幽州、青州、并州的援军,仍得二三十万。从兵力上看,足以和曹操抗衡。
    而且,曹操需要回去稳定形势,无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当然在曹操看来,袁绍已死,三子必然争夺家业,所谓“以兵击之,则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则必相图”注。
    等到袁氏诸子相争,实力耗损之后,曹操正好稳定河南,再北渡黄河攻击,必然省力,这就是隔岸观火之计。
    白晓知道,现在最需要赶时间,不是吝惜道具的时候。他再次使用孟德新书兵贵神速之策,让全军加速,急行军赶赴邺城,行至日头偏西,便赶到邺城门前。
    乔蕊统兵把守邺城,验看之后,大开城门。
    田丰率领邺城武官员,分列道旁跪迎。其实这一次跪迎,倒不单纯是为了白晓,而是迎接天子銮驾。
    皇帝刘协在车上见了,也颇为受用。
    天子使者宣读传诏,封袁熙为大司马、冀州牧,承袭父职。
    冀州武官员,都有封赏。袁绍新丧对人心造成的不利影响,顿时消减大半,且加官进爵,都是欣喜。
    宣诏过后,白晓见了田丰,颇为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先生鼎力襄助,我怎能轻取许都,迎回天子?如果不破许都,曹操后方稳固,势必乘胜进逼冀州,我满门上下都难以保全性命。”
    田丰并不居功,道:“此乃公子奇略,老朽不过略尽绵力而已。”
    白晓当即奏请天子,述说了当日田丰在狱中,举家舍业,助他秘密举兵奇袭许都,请天子封赏田丰食邑。
    田丰坚决推辞:“此时冀州还没有平定,主公不应急着封赏老朽,以免在外之臣,心生妒忌。”
    白晓说道:“先生品行高洁,然而有功之人不可不赏,正应法度。”于是命乔蕊点检府库,赐巨鹿田氏金百镒两千四百两,等到河北安定,再议封侯晋爵之事。

第1262章 单人赴会!
    白晓护送天子銮驾进入邺城。
    自此,邺城正式更名为邺都。
    白晓随后调拨军士,配合工匠,在邺都大将军府之北,营建宫室殿宇,重新建造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
    虽说灵界人物体质超乎常人,营造宫室的速度也更快一些,但事情过于仓促,一时间还无法兴建起来。白晓于是打算,把大将军府先腾出来,作为临时宫阙,供天子入住。
    白晓进入大将军府,面见刘夫人,和刘夫人商讨此事。
    刘夫人本来有点想立老三袁尚为嗣,但现在老二袁熙,携天子而来,身兼并州、幽州兵马,声威太盛;而且冀州武百官,刚刚得到了诏书封赏、加官进爵,一个个喜悦无限,都已经倾心归附。
    刘夫人一介女流,自然也没有了办法。
    她唯有劝告白晓:“我生了三个儿子,原盼望你们兄弟和睦。现在你为大司马,继承了你父亲的尊位,对于你大哥和三弟,应当和我、和你父亲一样爱护,万万不可伤害他们的性命。”
    旁边有左右侍女,人多眼杂,白晓急忙跪地拜道:“恭领母亲训诫,儿子岂是那样刻薄寡恩之人?只要兄长和三弟愿意接受朝廷敕封,不分裂河北,儿子必然不敢伤害。”
    刘夫人叹道:“你做冀州牧,让你三弟显甫去做幽州牧可好?还有你大哥,在青州一直做得很不错,你父亲也时常夸奖。”
    白晓恭敬拜道:“母亲有所不知。父亲使大哥督青州可以,但我使大哥督青州却不可以。兄长年龄比我大,辈分和我平齐,岂会愿意居于我之下?久而久之,必成祸乱之源,届时兄弟之间,也难免兵戎相见,父亲的基业更是难以保全。”
    刘夫人倒也不是全然不明事理。在白晓的高魅力说服之下,她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一说法,只不过嘴上还是悻悻说道:“国家大事,我一介女流不便参与。显奕,你好自为之,莫要忘了你的承诺,不能伤害你大哥和三弟的性命!”
    随后,刘夫人便起身离开,大将军府的僮仆便开始收拾行装,迁居别院。
    “怎么样,被训了?”李淑仪全程看在眼里,气哼哼地说道,“那个刘氏,一脸刻薄相。三个儿子明明都是亲生的,她就偏袒老大和老三!晓,要我说你还是对她太客气了。给她点脸色,让她知道现在的冀州谁说了算。”
    白晓笑着摆手说道:“别这样,刘氏在演义之中确实是个恶毒之人,但对于三个儿子,包括我这个次子在内,还是很关爱的,这是身为人母的常情,何必苛责呢?她对冀州又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不要平白落一个不孝的恶名。”
    乔蕊的脸上,竟然有一丝欣慰的神色,不过悄悄掩去了。
    乔蕊开口说道:“现在邺城平定,不过还有一件麻烦事。袁尚不知怎的说动了蒋义渠,从黎阳进发,聚拢官渡败兵,号称十万,一路往邺城来。黎阳距离邺城不远,袁尚估计现在也近了。该怎么应对?”
    白晓笑道:“我那便宜三弟,我亲眼见过。袁绍曾说,老三最像他有英雄气概。这句话对了一半。袁尚像则像了,但志大才疏,比起袁绍还要差得多。他哪有那份能力,说动黎阳大军连同官渡败兵,助他夺位?我已经有了定策,淑仪你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袁尚、蒋义渠率领的十万大军,打着新任大司马的旗号,从黎阳赶赴邺城。
    沿途城池官吏,噤如寒蝉,不敢有丝毫质疑。
    来到安阳之后,距离邺城已经不足百里。
    有密使来报,却是审配派来的心腹:“禀报三公子,邺城已经被二公子占了。”
    袁尚一惊:“袁熙为何来的这么快?审别驾怎么没能替我守好邺城?”
    那人道:“二公子派出八百精骑为先导,星夜兼程,早在前夜就赶至邺城。这一部骑兵,打的旗号是迎奉天子,提前准备宫室驻跸。因此,审别驾并没有防备。
    “在大司马薨逝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二公子的部下抢先一步,软禁了审别驾,又从狱中把田别驾放了出来。邺城武官员,看到田别驾之后,都没有反抗,所以二公子的先导部队,顺利接管了邺城。”
    袁尚怒道:“袁熙一向不显山露水,居然如此狡猾!我誓要攻取邺城!”
    一旁的大将蒋义渠,却是踌躇起来。他被逢纪游说,加上袁尚的封官许愿,才鼓足勇气在夺嫡之争上插一脚。原本袁尚信誓旦旦地保证,邺城大门敞开,从别驾到守军都是他的人!不需要花什么力气,就能平定冀州。
    现在一看,什么跟什么啊?
    坑人不带这么坑的,二公子明显占了优势,要不要在袁尚这条路上走到黑?
    正犹豫之间,忽然有人报称,二公子袁熙前来相见。
    袁尚一怔:“袁熙来了?他带了多少兵马?”
    探马报告道:“二公子只带了几名亲随。他说,此行是奉母亲之命,全兄弟情义,不愿刀兵相见,所以孤身来访。”
    袁尚一开始惊疑不定,在听清楚之后又连问了两遍,才渐渐消化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消息。
    逢纪乘机劝道:“主公,袁熙此来,乃是天助。他再怎么厉害,也敌不过我们这十万大军哪!主公只需设一鸿门宴,在席间拿住袁熙,冀州可以直接平定!”
    袁尚说道:“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袁熙打着兄弟情义的名号而来,我要是趁机抓住他,必然会被天下人叱骂不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