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这土地里 >

第48章

这土地里-第48章

小说: 这土地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雨兰镇的庄稼人来说,下半年的收成就全靠上半年的这几个月的播种了。
  今年气候难得地好,唐丽娟她们的土特产交流站也开始发放各种作物的良种。
  一听良种; 外面立马就挤满了人,结果一看种子,又忍不住问道——
  “这个良种能行吗?”
  “听说还要授粉; 还要分开种,还要那么麻烦; 不如就种我们自己的种子。”他们在说的是新推广的玉米种子。
  本地的玉米颗粒小,产量低,但大家没见过外面的优良品种; 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自然也就有人有疑问。
  大家的考虑也是对的; 如果种错了种子,这一年的收成可就没了。
  唐丽娟还在前面跟最前面的人仔细解释道:“这是国家挑选过后的种子; 产量很高; 种的时候也有要求; 大家今年播种的时候一行良种玉米; 一行是我们本地的玉米,他们读书人称之为交叉授粉,说是杂交能够出更好的产量。”
  这是唐丽娟去同林镇学习知道的事情:“等到开花的时候,咱们用手给本地玉米传授良种玉米的花粉,这个事情,到时候我们会出去学习,回来再教给大家。”
  “这也太麻烦了!”后面那人说道:“以前种玉米就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都是他自己长,我们只需要追肥料。”
  唐丽娟道:“等到秋天收玉米的时候,看着大玉米棒子,你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李振花最近去城里开会研究雨兰镇的水库问题,所以唐丽娟是专门负责这一次优种推广,面对大家的疑问,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若是易地而处,她这个种地几十年的人,以前没有遇到过自然也是不信的。
  这是唐丽娟第一次独立处理这么大的事情,以前总是有人会帮她一起处理。
  粮仓主任还有些不放心,专门来看了,结果一来就听到怀疑的声音。
  粮仓主任有些担心,对旁边的人道:“你去帮帮唐丽娟同志。”
  毕竟唐丽娟同志的确不是能言善辩之辈。
  “放心吧,唐妈早就想到了这一层了。”旁边的人自信地说道。
  果不其然,被质疑了以后,唐丽娟没有受到影响,道:“大家听我细说,这个种子来头大的很,名字叫金皇后,同林镇去年有几户人家种了,玉米棒子比我们普通的玉米棒子大了一倍不止。”
  她上一次推广打稻机就在不熟练上吃了亏,这一次自然吃一堑长一智。
  她说着就把之前去同林镇粮仓拿到的玉米棒子拿了出来,挂在了外面。
  “这就是我从同林镇拿回来的玉米棒子,你们看看比我们本地的玉米大多少?”
  大家一看,都忍不住拿到了手里,怎么会这么大?
  “今年国家想让我们镇也能种上金皇后,你们今年不种也没事,愿意种的人就种,收获的时候自然就见分晓了,不愿种的人看到了结果,明年再种也可以。”
  她几句话下来,原本质疑的那个人也没有情绪了。
  后面立马就有人说:“他不种,我种,早就听同林镇那边的亲戚说了去年她们那里有玉米良种。”
  靠地为生的人们对于这种事情本来就比较在意,听说过的人也不止一两个人,于是乎很快就排起了长队,就连一开始怀疑的那两个人也说道:“那我们也种一些,要是没长出这么大的棒子,到时候来找你们麻烦。”
  “来就是了,我们又不会跑。”唐丽娟笑道。
  这一次,唐丽娟宣传的时候完全没有怀疑,她今年也种了两块玉米。
  玉米是很好的农作物,它比红薯土豆大米都好保存,缺粮食的时候做成玉米饼能充饥,不缺粮食的时候能存放起来。
  玉米慢慢地抽芽,两片长长的叶子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和本地玉米的不一样了。
  这个品种的叶子更宽更厚。
  于是,又有不少人开始补种良种玉米了。
  冬土豆成熟的时候,玉米已经到人的大腿位置了。
  戏班子终于到了雨兰镇了,大家就差敲锣打鼓了,提前两天就去晒谷坝子搭好了台,等着她们来唱戏。
  唐丽娟心说,应该不是唱戏吧?
  不过她也没有直说,反正雨兰镇的乡亲们也想热闹热闹了。
  他们的晒谷坝非常大,大家把台子搭得稍高了一点,这样所有人都可以坐在下面看。
  十村八店的人都来了。
  “不知道有没有关公耍大刀?”
  李松青来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她忍住了笑,看来以往大家的娱乐都很统一。
  很快,幕布拉开。
  没有关公耍大刀,可很快所有人都沉浸在水灾中。
  她们的舞台实际上非常简陋,一部分靠演员,一部分靠声音,绝大多数部分靠的是台下观众的经历。
  大水的声音,哭喊声,仿佛把所有人带回了曾经经历过的灾难。
  台上的人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妻离子散,家园被毁。
  平城本就是多灾的城市,每隔几年就要经历一次水灾。
  哪里是表演,那是多少人过去的经历。
  台下的人已经开始止不住流眼泪。
  那个时候灾难来的太快,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好好去流泪悲伤,马不停蹄地忙着活下去。
  直到此刻。
  于是乎,这一出戏,雨兰镇的人是百看不厌,直到她们离开,大家都还在讨论。
  戏班子离开的时候,玉米杆已经有小学生那么高了。
  随着玉米杆开始长高,镇上的人们又担心刮风,一刮风,玉米容易倒了,这个时候就得快点扶起来,用竹竿固定。
  这天晚上,屋外面呼呼风声。
  唐丽娟惊醒,一听,大风啊!
  她打着手电筒出去,一出去被吹了一脸冷风,院子里的的几个袋子被吹得呼呼作响。
  这风真大!
  镇上大多数人都已经出来了,远处好多山上都有人。
  大家都是庄稼人,庄稼可不能出问题。
  大家见面打了招呼,就赶紧抱着竹竿去看玉米。
  唐丽娟的玉米地倒了一大片,她赶紧挨个扶起来,又用竹竿挨个固定。
  就这样忙到了下半夜,大风一直没停。
  唐丽娟抬起头,看向远处的山,那边的森林被刮得树影耸动。
  这么大的风,还持续这么长时间,这种情况以前也没遇到过。
  好在,天快亮的时候,风停了下来,唐丽娟也把玉米都固定好了。
  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已经7点多了,干脆就不睡觉了,直接去粮仓。
  今天的粮仓和以往不一样。
  唐丽娟一进去就看到众人匆匆忙忙地搬东西。
  “唐妈,快点来帮忙!”
  “来了!”
  “咱们要快一点统计出安全粮,去支援隔壁市。”
  “她们怎么了?”
  “他们遇到大冰雹了,听说有鸡蛋那么大。”
  原来就在昨天晚上,他们这里刮大风的时候,有一场11级的暴风夹杂着大冰雹袭击了隔壁市,现在还不确定受难面有多广。
  暴风,暴雨,冰雹。
  这三个词一结合,唐丽娟立马就明白事态严重,赶紧投入了搬运粮食中。
  唐丽娟以前也遇到过冰雹,冰雹稍微大一点能够砸死人。
  唐丽娟脑子里全部都是隔壁市的同胞们现在可怎么办!
  她们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中午的时候,大家就拿到了平城发来的电报。
  昨天晚上十二点,11级的暴风带着冰雹,席卷了隔壁城市八个区,31个乡镇受害,房屋倒塌,地里的庄稼尽数毁去,不少人被冰雹砸伤。
  平城已经派人前往救灾,帮助隔壁市度过难关。
  最后又提到,大雨未停,受灾人群急需要油毛毡,竹席等救急物资。
  唐丽娟想起家里还有两丈油毛毡,道:“我家里有!我回家去拿!”
  唐丽娟出来的时候,正好就撞到了秦兰梅。
  秦兰梅:“我听大家都在说隔壁市遭了大冰雹!是真的吗?”
  “是啊,现在他们那边雨还没停,他们缺油毛毡。”
  唐丽娟说完就往家里跑去,回到家里,他先是翻出了油毛毡,抱着往外走的时候又看到了柜子上面收着的那床新的棉被。
  这个天气,冷得很,本来就受了伤,要再受了冻,可怎么活?
  她又赶紧把那棉被拿了下来。
  出门的时候,因为抱着棉被看不到路,一脚就踢到了门口的洋瓷盆。
  一看!
  也有用,这种铁盆,拿过去,能装水,也能煮水。
  于是乎,她一手抱着油毛毡,一手抱着棉被,洋瓷盆就盖在头顶上。
  结果一到粮仓,就看到粮仓的同事们也都是抱着自己的东西来了。
  “东西虽然不多,但也能帮上忙。”大家开始把东西放在里面,等运输队过来。
  此时,粮仓四合院的大门来了一个人——
  “我们听说隔壁遭了大雹灾,你们是不是要去送东西?”
  “是。”唐丽娟心里隐隐有种感觉,可又有些难以想象。
  “听说我们平城政府已经送了医疗品过去了,我们这些人也不能落下,我们家里也还有一些闲置的东西,可以给他们送去。”
  只见后面陆陆续续地来了不少人。
  拿棉被的,提着腊肉的,提着咸鱼的,还有人提了一篮子鸡蛋……
  大家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拿了这么多东西出来。
  “唉。”大家送来东西,依旧掩饰不住担心。
  她们还记得过去那些灾难啊,每一次来,多少人失去家园后就变成了童养媳,大家都是庄稼人,怎么能不感同身受。
  她愣了一下,看到乡亲们放下东西要走,唐丽娟说道:“等等!”
  运输队还没有赶过来,她们这里还有时间做准备。
  “等一下,我把大家的名字写在东西上,是大家的心意。”
  她们把所有的东西写上了雨兰镇乡亲们的名字。
  后面陆陆续续还有人来送救灾物资。
  她们都挨个挨个写了名字。
  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一份心意。
  当受灾的同胞们拿到东西的时候,看到那上面的名字,能够知道有一个不认识的人也在为她们担心,总归也是安慰。
  作者有话说:
  最后的救灾主题其实来源于我收集粮食运输资料时的一段话——
  老人:“有些时候是外面的人来挑粮食。”
  “你们知不知道粮食要去哪儿?”
  老人:“别的地方遭了灾,粮食是去救她们的。”
  “你们当时有什么想法吗?”
  “没什么想法,他们遭了灾,应该送去。”
  我从资料上知道开县76年有雹灾,询问当时的情况。
  老人:政府给我们发了粮食。
  “你们知不知道粮食是从哪儿来的?”
  “其他地方的兄弟姐妹送的。”
  不得不说,新中国在灾难面前,一直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个主题还有一个是私心。
  我小时候遭过一次难,当时我是留守儿童,我们那边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政府送我们去避难的地方,我们小孩子还有饼干和蛋黄派领,我那个时候好小,什么都不懂,可是哪怕是今天,我依旧能够回忆起,我当时是在一个院子的下面,上面的大人一直在高声喊没事了,解放军来了。
  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可能不明白,在灾难面前,人真的无力反抗,而这个时候,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她挡在你面前,告诉你,你先吃饱,别急,大家都在。
  从那以后,你的一生都不会再忘记那个时候的感觉。你甚至会在长大后每一个绝望难过的时候,去买饼干和蛋黄派吃。
  我的私心是借这个主题想说一句谢谢,谢谢国家派车接送我们,给我们安排吃住,谢谢关心我们的人捐的饼干和蛋黄派还有被子和水。


第53章 救灾(二)
  物资很快就送走了; 雨兰镇的人们时不时还是会来粮仓这边问问情况。
  曾经与外面世界隔绝的人们第一次这么关心另外一群人。
  陆陆续续就从外面传来了消息——
  “咱们平城真是好样的,听说城里好多厂都参加了救援,送了很多东西过去。”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过去这种灾难一来; 哪有人给你送东西; 只有地主趁火打劫来买田地了。”
  这一次,没有卖儿卖女的悲剧发生; 也没有逃难过来的人。
  这个事情就变成了一个小插曲; 很快就从雨兰镇的众人心目中消失了。
  日子还在继续; 雨兰镇一转眼就到了秋天,良种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所有人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玉米棒子的确就像之前拿到的那样,越长越大; 这几天所有人的脸上都是笑,一背篓玉米棒子压得人直不起来,可低下的脸上都是笑。
  “良种就是不一样。”
  “今年玉米收成好; 可以卖一部分给酒厂。”唐丽娟已经想好了,这个玉米的品种好; 说不一定价格能卖高一点,到时候就可以给平安做两件厚一点的新衣服,上一次去城里的时候就想这个事情了。
  其他人同样也是望着堆了半个房间的玉米; 心里踏实了不少。
  今年的秋天和去年一样; 又是阴雨连连。
  好在这一次有大晒谷坝; 抢收回来的谷子就晾晒在晒谷坝里面。
  晚上派了人守在这边,确保谷子不出现问题。
  这一天是唐丽娟和其他几个人守着晒谷坝; 她守了下半夜; 换班的时候困意已经过去了; 就干脆回粮仓给大家做早饭。
  现在其实已经不用她做饭了; 但唐丽娟只要有空就会去做饭。
  她刚进来,就听到电话声,这个电话是才装上的,乡政府那边装了电话,就给他们也装了电话。
  唐丽娟有些奇怪,这个点怎么会有电话?
  电话是在主任的办公室,办公室被锁了起来。
  主任今天不在雨兰镇,他去城里开会了,他走的时候忘了把钥匙留下了。
  里面的电话还在响。
  唐丽娟心说肯定是有急事。
  这个时间点,如果没有急事不会一直打电话。
  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从旁边拿了一个扳手过来。
  扳手拿到锁旁边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
  里面电话好像不响了。
  “叮叮叮……”
  又来了。
  唐丽娟不想那么多了,立马就撬开了锁,跑进去接了电话。
  “喂?是哪位?有什么急事吗?”
  那头是主任的声音,他也听出了这边是谁:“唐丽娟同志!快叫镇上的人跑!要发大水了!”
  “平城遭大水了,我刚收到了通知,说是我们平城有八个镇在水位线下!雨兰镇的镇中心就是其中一个,你们快去叫醒镇上的人,往山上撤离!”
  唐丽娟一听,立马问道:“我马上就去!”
  她赶紧出来,叫醒了粮仓的众人:“主任从城里打电话来说是要发大水了,让我们带着人赶紧撤!”
  众人没有怀疑,也没有问城里的人怎么知道的,现在耽搁不得。
  “我们马上去叫人!”
  众人一窝蜂地朝着外面跑去。
  唐丽娟一看,这样不行,这样没有组织的去通知人,到时候太乱了,弄不清楚有没有把所有人通知到。
  “等一下!大家不要乱了阵脚!”
  唐丽娟年纪大,经历的事情多,再加上之前和李振花把整个雨兰镇都走遍了,此时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了整个雨兰镇的地形,反而更加冷静,快速说道:“我们分队行动,你们四个负责老李家一直到张家院子,到一定要叮嘱东西不要带太多,重要的是把人救走,你们带着他们往北边的北亚村跑!”
  她对于雨兰镇的人清楚,赶紧把大家的任务分配清楚,包括了撤退的方向。
  不能所有人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