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医-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熠多看了江慧嘉一眼,笑道:“甚好,娘子喜欢什么样的,尽可以随意布置。”
早前宋老爷子拿出来的那个崔氏留下的妆奁盒子,宋熠早就交给了江慧嘉。里头东西也不多,有散碎银子二十五两,另五梅金簪一支,青玉攒花压鬓一对。相比较起那二十五两银子,当然是崔氏的首饰更值钱,但崔氏的首饰又岂是可以轻易动用的东西?这是宋熠亡母遗物,就是江慧嘉拿在手里,也只会好好收着,绝不可能乱动。
不过二十五两银子虽不多,可在乡下也绝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江慧嘉用这二十五两银子修整了屋子,又定做了十五张矮桌,并三十张坐席,以及宋熠用的讲桌、黑板,还有其它一些杂物等,也通共只花去六两银子。
由此也更可见得,张大夫此前出诊一次就收六贯钱,这个花销有多大。
宋熠早就跟江慧嘉说过,银钱由她掌着,任她想买什么买什么,想添什么添什么,不必顾忌为他治腿的事。因为他的腿本就难治,治起来是个长期的拖沓事不说,花费起来也没根没底的。相比较起来,家用花销反而是小头,又何必强行省出家用那点钱,来填这无底洞?
他表现得这样豁达,江慧嘉也就没跟他客气。反正依照她的性情,如今既然是自己当家做主了,那自然是要尽量提高生活品质的。也不说是要过多奢侈的生活,毕竟他们没那财力,但过得稍微从容点,总是可以的。
江慧嘉一来有嫁妆,二来还有一身医术做底气,根本不怕坐吃山空。
两人说说话,就又商议了一些明天江慧嘉再去县城的事。
宋熠担心江慧嘉独身上路不安全,可这回又与上回不同。上回江慧嘉去县城,能叫宋大郎夫妻作陪,这回却不成。毕竟宋熠已经分出来,他不愿意与那边除宋老爷子以外的人再多做牵扯,江慧嘉也同样是这样的意思。
江慧嘉道:“我又不是头回出门,如今也算熟门熟路了,一个人上路反而更方便,哪有什么不好?”
想她上辈子天南海北的到处跑,独来独往可是常态,何曾惧怕过独身出门?最主要的是她还有一手针灸点穴术,真要碰到什么不轨之人,她保管能叫对方活蹦乱跳的来,半死不活的走。
当然,这么凶残的话就没必要让宋熠知道了。
宋熠还是不放心,又提议道:“上回来过的,给我们暖过房的周征大哥家的嫂子,她常常要去县城,你不如去与她约个时间。也不必非要明日,总归是就近寻一日,你与她同行,总比独身上路好。”
周征媳妇江慧嘉是知道的,周姓是青山村的大姓,周征要喊周里正堂叔爷爷,但实际上他的年纪已经将近四十,不比宋熠的父亲宋柏山小多少。周征媳妇也是将近四十的人,只是辈分低,才要被宋熠这样的小辈叫做嫂子。
周征媳妇长得五大三粗,却是做得一手好绣活,她常上县城卖手艺,所以宋熠叫江慧嘉跟她同行。
江慧嘉思量片刻,虽然心中颇不以为然,但想想宋熠说的也不无道理。她不惧怕什么危险,但也不想总与世俗常规背道而行。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不必太过纠结。找个伴就找个伴吧!多与人交流总好过闭目塞听。
她于是点头答应。
宋熠见终于将她说服,也是长出一口气。
又同江慧嘉道:“娘子进城那日若是有空,再帮我买些纸笔回来吧!纸要熟宣,笔要羊毫兼毫狼毫各买一种,狼毫要花枝俏,羊毫要中号白云。此外若有色料,最好也买一些。”
江慧嘉上回也买了些笔墨纸张,但她笔只买了一支,纸买的也是生宣和毛边纸,这些显然不符合宋熠的要求。
她口中答应了,心中则估量着宋熠或是要画工笔画,不然为何要她买熟宣和狼毫花枝俏?
想到这里,江慧嘉又想起一事。
上回在集仁书铺买书,书铺的老掌柜是要求她将买来的书全都重新誊抄一遍送回的。她买了书回来以后倒也抄了些时日,但她那一次买的书共有六本,一时半会儿要全部抄完也不容易,她到目前为止也只抄好了《神农本草经》。
这还是在诸事烦乱的情况下挤出时间抄的,虽只有一本,但一本至少已经抄完,她应该在这一次上县城的时候将誊抄好的这本《本经》带上去。也算是先给个交代,其余的留着往后继续抄。
江慧嘉将方方面面都想到,下午就抽空去了一趟周征家,问到了周征媳妇,她却是再隔一日要去县城,江慧嘉就与她约好了同行。
到了约好那一日,江慧嘉起了个大早,与周征媳妇同去村口等了跑海车。不一会,跑海车到来,江慧嘉这回算是熟门熟路地爬上了车。周征媳妇则是带着自己大儿媳妇同行的,她自己叫江慧嘉一声弟妹,而她的大儿媳妇则要叫江慧嘉做婶娘。!
在第一次听到周大郎媳妇叫自己做婶娘时,江慧嘉简直要被雷翻了。天知道,周大郎媳妇的年纪比她还要大呢!
但在农村,这个现象又很常。
谁叫古人不讲究避孕呢。
一路上将江慧嘉与周征媳妇以及“大侄媳妇”闲聊,县城很快就到了。
周征媳妇要先去绣坊,江慧嘉因为觉得还有一大个白天的时间,也不急着去做其他事情,就跟着周征媳妇去了绣坊。说实话,江慧嘉对这个还挺好奇的。
她自己虽然没有点亮女红技能,但好在原主的手艺也还过得去。而她自己虽然手残,但对刺绣这个极具古典意味的漂亮事物却是非常喜欢的。自己水平不行,不代表她不喜欢看别人做的成品。
第55章 绣雅阁之行
周征媳妇去的绣坊名叫绣雅阁。
绣雅阁规模不小,店铺门脸也开在前楼街上。
江慧嘉跟着周征媳妇进了绣雅阁的大门,里头就迎出来一个二十出头模样的女伙计,对着周征媳妇笑道:“武三娘子一向可好?这回隔了许久才来,可是有大件?”
江慧嘉对周征媳妇可能还没这个女伙计熟悉,也是听了这个女伙计的称呼,才知道周征媳妇原来姓武。
武三娘长得五大三粗,但因为常常要做绣活的缘故,一双手却是保养得细腻圆润,手型虽然略大,可十指修长,竟然还很漂亮。
她背后背着一个竹筐,听到女伙计的问话,手就抓着背筐带子紧了紧,不答反问道:“赵娘子在吗?”
女伙计道:“今早刚来了一批好货,掌柜的在后院做盘点呢。”说着又笑,“看来今日真是有大件,武娘子稍候,我这就去后院同掌柜的说。”
武三娘忙说劳烦,周大郎媳妇悄声对江慧嘉道:“娘上回得了一幅大件绣样,这才好不容易绣出一扇屏风面子来。定要找那赵掌柜的,拿个好价钱。”
原来武三娘竟然还能绣屏风,看来她的绣艺真的是很不错。
江慧嘉点点头,移目打量这绣雅阁内的陈设。只见这铺子门脸三间,整体又分两个部分。左边部分主要摆设绸缎布匹等物,右边部分摆设的则是各种各样的绣件。
小到荷包、帕子、书袋、扇面、头巾、抹额,大到被面、枕套、绣画、屏风等等,品种丰富,绣样多彩。
江慧嘉看了只觉得眼花缭乱,仿佛陡然从繁华浮世走入了一片古典胜景之中。
因宝庆府地处三湘,本地绣品多为湘绣。湘绣常以逼真传神而著称,江慧嘉并不太懂这个,不过因为原主刺绣技能是被点亮的,她也就跟着具备了一些欣赏能力。
绣雅阁的绣品质量都还不错,至少在江慧嘉看来,依原主的水平,绣个荷包帕子什么的或许能勉强摆上这个柜台,可要是屏风绣画等物,她绣出来的东西,比这绣雅阁卖的可就有明显差距了。
而江慧嘉这个手残党,即便是有着原主记忆,可假若要她刺绣,那绣出来的东西只怕也会惨不忍睹。
她有心想买点什么,这些小东西实在太漂亮了,在现代要想看到这样的刺绣精品可不容易。江慧嘉上辈子虽然活了二十七岁,可因为一直独身,她向来是觉得自己内心深处还住着一个少女心的软妹子的。一切精美的、女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她也都十分喜欢。
柜台后还留着一个女伙计,她见江慧嘉的目光流连在一些小件绣品上,就殷勤地过来询问:“这位娘子可有看中的?我们绣雅阁的物件样样都是精品,绣样都是专门请画师画的,不是寻常绣件可比。娘子瞧好了,我给你拿。”
江慧嘉听她提到画师,一时有些诧异,随即反应过来,可不是么?不是顶顶高明的刺绣大师,又有几个寻常绣娘能在没有绣样的情况下凭空刺绣?一些简单常见的图案或许还有熟能生巧盲绣的可能,可要想绣出具有一定特色的精品,绣样还是必不可少。
毕竟古代可不比现代,再复杂的图案只要有个底稿,就能印刷出无数份来。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精品绣样,可不就得请画师画吗?
江慧嘉心有所动,做手工她是个手残,但她的书画水平却都还不错。她学画练字是打小就开始的,这个也是家学渊源。她后来还跟着江老爷子拜过几位大师,正经学了工笔国画。二十几年下来,不敢说能达到多么高的艺术成就,但至少也是功底扎实,超出了水准线之上的。
但历朝历代,不论是什么样的画家,水平是高是低,他们的画在世人眼里的价值总是跟随名声而定。成名的,就是画一团乱草出来也有人说这是写意,未成名的,即便能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世人也照样可以将之批为匠气,然后贬得的一钱不值。
艺术品的买卖价格往往是依靠追捧而来,至于它的真正价值却反而容易被世人忽略。
所以江慧嘉自从来到大靖朝,即便是想着抄书赚钱,都从未想过买卖字画的事情。
不说她还没能达到那个一画能惊世的水平,即便是她能达到那样的水平,也未必能碰到那个愿意为她出价的慧眼识才之人。
君不见世上有多少艺术家都是死后方才成名?
也不独独是说画,比如蒲松龄。他生前度日艰难,科考四十余年都未能成功,只能以代笔文书为生。而就是这样的蒲松龄,却写出了代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聊斋志异》。生前一文不名,死后青史留名!
也不独独是在东方,荷兰画家梵高生前落魄潦倒,甚至一度因为经历困苦而精神崩溃。在他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画也仅仅只卖了四百法郎,而他死后,他的画作却震惊了世界。在被世人几度追捧之后,梵高的画甚至被戴上了天价标签,鹤立于世界艺术品之林。
可见艺术品价值的浮动,有的时候是有道理,可有的时候根本不讲道理!
当然,真正的艺术品本不该以金钱来衡量,只是江慧嘉俗人一个,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她只知道,要想将自己的画当成艺术品来卖,在她籍籍无名的前提下,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与其将自己的画当成廉价的摆设卖出去,倒不如画些大件的绣样出来,拿到绣坊来卖,或许还能卖上些价钱。
这又是一条生钱的路子,反正已经分家,如今正是可以光明正大赚钱的时候。
毕竟她的医术要想拿出来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画绣样却不同,原主也识字,会画些简单的花样子。她如今已经出嫁,只要不是在娘家人面前拿出自己的字画来,就算画了绣样来卖,一般也没人会置疑什么。而再过些时日,她又有新的理由可以将自己字画水平的“长进”说圆过去。
江慧嘉心里想着事情,对于买绣品就不是那么热衷了。她随手指了一条绣缠枝莲宝相花的腰带,正要叫女伙计拿出来,绣雅阁的门口就忽然传出一阵略显嘈杂的低语声。
却是一行六七个女客,乘着一辆马车在绣雅阁门口下了车。
第56章 遭遇郑家女眷
江慧嘉抬眼看去,只见门口那辆四角上都扎着璎珞宝石的青帷小马车上接连下来几人。
先是赶车的婆子,跟车的媳妇,然后是一色青绿比甲,容貌鲜妍的年轻丫头。再被扶下来的则是一个头拥珠翠,媚眼生波的美貌少妇。她又伸出手,亲自从车内扶出一个头戴帏帽的窈窕少女。
少妇笑意盈盈地对帏帽少女道:“这家绣雅阁也还过得去,虽不及天绣坊规模大,但他们家的绣件胜在花样精美,有一定特色。”
帏帽少女轻轻应了一声,声音恬静柔和,颇具气质。
江慧嘉稍看了一眼,当即收回视线。留在柜台后的女伙计已经越过她,迎向这一行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女眷的客人。
周大郎媳妇靠近江慧嘉,低声道:“慧娘,这是来贵客哩,咱们让开点。”
江慧嘉接受不来她对自己那所谓“婶娘”的称呼,早跟她说好各叫各的,要她直呼自己名字就好。周大郎媳妇的年纪本来就比江慧嘉还要大上三四岁,她们又只是同村,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在经过武三娘同意后,她当下也就改了口。
其实叫江慧嘉“婶娘”,她也别扭呢。
这个时候,先前进到里间去给武三娘传话的那个女伙计也出来了,她身后还跟着一个三十来岁的高挑女子。这个女子身穿半臂襦裙,头上戴了些银镶宝的首饰,打扮得干净利落,瞧这模样正是武三娘之前说起过的赵娘子赵掌柜。
赵娘子带着笑也径直迎向贵客,请她出来的那个女伙计则走到武三娘身边,对她低声道:“武娘子不如与我到里间先喝杯茶,坐一坐?”
武三娘忙道:“不劳烦,我们等一等就好,你忙。”
说着带头走到店铺一边的角落位置,避开那几个丫头婆子簇拥在一起的一行人。
周大郎媳妇有些瞧新鲜的意思,总忍不住对着那边多看几眼。不过她常跟着婆婆到这绣坊来,这样碰到富贵人家女眷的次数也不少,因此懂得规矩,多看几眼后就敛了目光。
武三娘悄声道:“这是太平和乐楼郑家的女眷,年长些的那位娘子我见过,是郑家大少奶奶。”
原来是太平和乐楼郑家的女眷!
江慧嘉多次听闻太平和乐楼的大名,但还是首次知道太平和乐楼的背后东家原来姓郑。
周大郎媳妇忍不住道:“听说郑家虽然是太平和乐楼的背后东家,但他们其实是官家。郑家的老太爷是朝廷致仕的大官,原来是二品来着。娘,是不是这样?”
对大多数平民而言,如郑家这样的人家,总是带着高不可攀的神秘光环,哪怕只是对他们稍作议论,也总使人感到新奇又兴奋。
武三娘也忍不住道:“不止呢,他们家如今当家一辈的几位老爷,还有好几个做官的。据说除了外放的几位,还有京官呢!就那位长子嫡孙,郑大奶奶的夫君,早两年也考过了举人。据说如今是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明年春闱就要直接考进士呢。”
她竟连这个也知道,江慧嘉忍不住高看她一眼。瞧不出来,武大三粗的武三娘也是个八卦小能手呀!
江慧嘉听了一肚子八卦,又听周大郎媳妇压低声音啧啧叹道:“这么说起来,那位郑大奶奶跟她男人岂不是两地分隔着的?瞧着这么光鲜,没想到还要守活寡呢!”
她是实实在在的乡下人,说话不免带些粗气。武三娘瞪了她一眼:“不会说话就住嘴!这也是你能议论的?”
三人说着闲话,就见那边的赵掌柜从柜台里拿了一把绣扇出来。那是一把绿檀手柄的团扇,扇柄尾端缀着玉石流苏,远远瞧着,都使人觉得做工十分精致。郑大奶奶从赵掌柜手里接过团扇,惊讶地“咦”了一声:“这是双面绣?”
双面绣是传说